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陇东旱塬区作物生产潜力估算研究——以镇原试区为例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江苏农业科学2010年第3期 马小黎,刘建华,牛俊义.陇东旱塬区作物生产潜力估算研究——以镇原试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0(3):103—105 陇东旱塬区作物生产潜力估算研究 ——以镇原试区为例 马小黎 ,刘建华 ,牛俊义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以镇原试区主栽作物冬小麦、春玉米为例,选用国内应用较为广泛的模拟公式,计算陇东旱塬区主栽作物 的光合生产潜势、光温生产潜势、气候生产潜势。结果表明,水分是该地区实现生产潜力的最低限制因子;作物可增产 潜力均较大,光合、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分别是冬小麦:24 394、16 978、5 323 kg/hm ,春玉米:138 400、110 979、16 868 kg/hm 。生产中应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建立与水资源状况相适应的抗逆应变型种植制度,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农业资源 潜力。 关键词:陇东旱塬区;生产潜力;资源利用率;种植制度 中图分类号:F3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0)03—0103—03 生产潜力是评价一个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发展前景和提 F×E×(=I×K×M×A×A /H=2 742.928×Q×A/H 高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对粮食生产及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有 式中:a为作物群体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反射率,。=0.06;b为 重要作用。但限于多方面原因,现阶段的农田现实生产力与 植株非光合器官的受光率,b=0.01;C为呼吸消耗率,C= 生产潜力之间存在相当的距离 。目前,不少学者对不同 0.30;d为茎叶死亡脱落率,d=0.10;e为植株灰分含量,e= 地区和作物进行了生产潜力研究,但由于所用估算公式及针 0.05;W为风干植株含水率,W=0.145;F为光量子转换效率, 对作物不同,结果差异较大 。本试验在前人的研究基础 F=0.224;E为作物的光能利用率,E=0.06; 为光合有效辐 上,以甘肃省镇原县上肖乡试区冬小麦、春玉米为研究对象, 射系数,K:0.49; 为单位换算系数,M=l 000 000;AL为作 对该区作物生产潜力进行分析,探讨自然气候条件下能够实 物群体辐射吸收系数,AL=0.65;Q为作物生育期内的太阳总 现的生产能力,以便为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揭示障碍因素、提 辐射; 为作物的收获系数;H为作物能量转换系数。 高陇东旱塬区作物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1.2.1.2光温生产潜力对光合生产潜力进行温度订正,得 1材料与方法 到光温生产潜力( )。 =ym・-厂(T) (2) 1.1试验地概况 式中 厂( )为温度对光合生产潜力影响的线性函数订正式。 试验于2007--2008年在农业部甘肃省镇原县黄土旱塬 1.2.1.3光温水(气候)生产潜力对光温生产潜力进行水 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站(35。30 N,107。29 E)进行。 分订正,得到气候生产潜力(yw)。 供试土壤为黑垆土,土壤基础肥力为:有机质11.0 g/kg,全氮 】,w=yt・_厂( ) (3) 0.98 g/kg,碱解氮62.0 mg/kg,速效磷8.4 me,/kg,速效钾 式中 厂( )为水分对光温生产潜力影响的线性函数订正式。 248 mg/kg,pH值8.4。该区主要粮食作物为冬小麦、春玉米 1.2.1.4土地生产潜力 对气候生产潜力进行订正得到土 和马铃薯。 地生产潜力(1and productivity potential,LPP),它是在一定管 1.2试验方法 理条件下丰产年实际可能实现的产量水平,接近于现实生产 1.2.1估算模型作物生产潜力计算公式有多种,其中多为 力。不同土地类型生产潜力不同,估算模型也不同。陇东旱 国外学者提出,参数源自国外。虽有一些已有的参数可供查 塬区土地利用率低、中低产田面积大、改造难度较大,耕地面 用,但还没有经过我国通用系统试验取得的数据,而且有些参 积只占总土地面积的16.4%,川塬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不足 数所需数据难以得到…。因此本研究选用我国学者提出的 10%,山旱地约占90%,另有少量的水地 。因此在估算该 作物生产潜力模型,此模型属于阶乘模型 ,是采用光、温、 区土地生产潜力时以川台梯田地和坡耕地为主。川台梯田生 水逐段订正而成的,主要估算过程如下。 产潜力是指在既无水土流失又无补充灌溉条件下的生产潜 1.2.1.1光合生产潜力( ) 0_ 力,与作物水分生产潜力yw相同。坡耕地生产潜力: ym=_厂(Q) (1) = 一( +yT) (4) ,(Q)=(1一a)(1—6)(1一C)(1一d)(1+e)(1+W)× 式中: 为作物生育期养分流失引起的减产量; 为径流引 起的减产量。 收稿日期:2009—10—09 1.2.1.5资源生产力指数温度生产力指数 可以用光温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06BAD29B07)。 生产潜力与光合生产潜力之比来表示:Tc =L/Ym;在自然降 作者简介:马小黎(1981一),女,甘肃镇原人,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 水条件下,水分生产力指数可以用气候生产潜力与光温生产 为农村区域发展。E—mail:vinibeer252@126.eom。 潜力之比来表示:Wc = /L;土壤生产力指数可以用土地生 江苏农业科学2010年第3期 1.2.2.2水分订正水分订正取FAO推荐的通用公式: (7) 产潜力与气候生产潜力之比来表示:Sc : / 。 1.2.2模型的订正 1.2.2.1 温度订正研究表明,不同类型作物的光合作用对 温度的反应不同,据已有的研究结果,考虑该区粮食作物生长 _厂(W)=1一 (1一ETa/ETm) 作物耗水量;ETm为作物需水量。 1.2.2.3 坡耕地生产潜力模型的参数确定式中 厂(W)为水分订正系数, 为作物产量反应系数;E 为 关于陇东及西 发育与月、旬平均气温的关系,最适温度的界限,喜凉作物 (如小麦)为3—20℃,喜温作物(如玉米)为10—25℃。作 物在上述温度范围内,光合速率随温度的上升而线性增 北旱农地区作物生产潜力的研究,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对不同土地类型粮食生产潜力的研究,目前尚没有较为系 统的资料。本研究在确定模型参数时,参考了陇东地区及其 同类地区作物生产潜力研究的主要方法和结果 。坡地 养分流失减产量 和坡地径流减产量 推算的结果见表1。 2结果与分析 2.1作物生产潜力及资源生产力指数 加 。由此可确定光合生产潜力的温度订正系数_厂( )为: ・O ≤3℃ 喜凉作物 )={(T一3)/17 3 oC<T<20℃ (5) 【1 T≥20 ,O ≤10 qc 喜温作物 )={(T一10)/15 10℃<T<25℃ (6) 【1 式中: 为月或旬平均气温。 T≥25℃ 根据上述模型和相应的参数(表2),不同层次的作物生 产潜力计算结果见表3。 表1 坡耕地水土流失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怖 ’ 生育期太阳总 辐射(kJ/cm ) 收获 指数 作物能量转换系数 生育期平均气温 (kJ/g) (℃) 作物耗水量 (him) 作物需水量 (mm) 产量反 应系数 从表3可以看出,试区内不同土地类型的粮食生产潜力 存在明显差异,就潜力趋势而言,川台梯田>坡耕地(平均高 28%)。这是因为坡地上水土流失引发的水分亏缺和养分下 降导致这一部分土壤的有效系数下降,从而使综合土壤有效 大,所以以镇原县试点的现实生产力水平为代表与估算出的 生产潜力进行比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该区生产力现 状。为了便于对生产力水平进行比较,运用生产潜力利用率 (11)来分析生产潜力的发挥程度, =现实生产力/理论生产 力 。以1998--2001、2008年的试区平均单产为现实生产 力 ,模拟计算出的生产潜力为理论生产力。计算结果,目 系数下降,进一步影响土壤生产潜力。不同作物光合生产潜 力顺序为:春玉米>冬小麦(平均高467%)。由此可以得出 在光照、温度和降水这3个难以调控的环境因子中,水分不足 是限制潜力的“瓶颈”,不同土地类型的潜力差异较大,基本 农田是开发作物潜力最适宜的土地类型。 该区光能充足光能,光能不是造成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 原因。而温度、降水等相对缺乏严重,成为影响作物生产潜力 实现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温度生产力指数 数 、水分生产力指 分析来进一步揭示该区自然资源对生产潜力的影响程 前该区粮食生产仅实现了光合生产潜力的10%一32%,热量 生产潜力的21%一66%,降水生产潜力的29%一66%,多为 30%~35%,近2/3的生产潜力未挖掘出来。近些年,农业科 技人员在该区试验推广了麦玉套作栽培技术,虽然提高了粮 食生产潜力利用率,但与粮食潜势估算值仍存在很大差 距 。可见,作物的可能增产潜力空间是比较大的,提高自 然资源利用率,挖掘作物生产潜力很有前景。 3开发生产潜力的途径 3.1优化种植结构,建立与水资源状况相适应的抗逆应变型 种植制度 度。研究结果表明,陇东旱塬区冬小麦和春玉米的温度生产力 指数 、水分生产力指数耽 分别为0.69、0.31和0.80、 0.15,进一步表明水分是生产潜力实现的最小限制因子。单就 数字看,温度生产力指数、水分生产力指数均较小,因此,若能 进一步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该区主要作物产量还会增加。 2.2生产潜力利用率 陇东旱塬区年降水量少,而且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 集中于下半年尤其是7_-9月,分别占年降水量的67%一 陇东旱塬区各县(区)光照、温度和降水条件相差不是太 70%和55%~58%,因此,应以水的现实承载力为依据,建立 马小黎等:陇东旱塬区作物生产潜力估算研究——以镇原试区为例 能适应各种干旱气候类型的、稳定的、立足于抗旱减灾、趋利 避害,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的稳定性种植制度,建立与区域水资 [J].自然资源学报,1991,6(4):318—325. 一105一 [2]邵晓梅,刘春玲.鲁西北地区农业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估算[J]. 中国农业气象,2004,25(4):5—1O. 源状况相吻合的作物布局,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一个关键 环节。 ~ 3.2采用集水、节水技术,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 一[3]张俊华,孟庆香,马向峰,等.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生产潜力研究 [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121— 126. 是发展以集蓄降水集中季节的雨水,在作物需水关键 期进行灌溉的有限补充灌溉技术;二是实施抗旱耕作措施;三 [4]盂庆香,刘国彬,常庆瑞,等.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土地生产 潜力及人口承载力[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4(12):135—141. 是提高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旱地水 分管理的核心;四是广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水利 用率。 3.3搞好“种子工程”,挖掘良种潜力 加强良体繁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稳固的良种繁育基 地,建立健全服务体系。选育适宜陇东旱塬区生理条件的抗 旱、抗灾性优良作物品种,并在加强良种繁育的同时注意推 广,提高良种覆盖率,发挥大面积良种的增产潜力。 3.4培育提高土壤肥力,改造中低产田,改善良田生态环境 该区中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96%以上,进行中低产田改 造,主攻单产,是开发自然资源潜力的另一途径。 4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以当地实际情况为基础,根据“机制法”原理,选 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模型,计算陇东旱塬作物冬小麦、春玉米 的生产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的生产潜力为4 433 kg/hm ;春玉米的生产潜力为8 567 kg/hm 。这一结果与当 地实际产量进行验证属合理范围内,并与张希彪 应用布达 哥夫斯基连乘原理对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潜力估算值相差不 大,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可靠性。此外,研究表明,不同的作 物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同,玉米对热量资源利用率高,而冬 小麦对有限的水资源利用率要高于玉米,合理的种植结构有 利于生产潜力的发挥。 该地区光能充足,不是造成该地区作物产量低而且不稳 定的原因,而温度、降水等相对缺乏,成为影响作物生产潜力 实现的重要因素。从温度、水分、土壤的生产力指数可以看 出,热量、水分是限制陇东地区生产潜力的主要因素,尤其是 水分因素。因此,水分是限制当地生产潜力的最小因子,生产 中应以节水 保水为主要措施。 参考支献: [1]刘金铜,由懋正.河北沧州黑龙港地区粮食作物生产潜力估算 [5]周治国,曹卫星,王绍华,等.基于GIS的区域作物生产系统潜力 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1):124—128. [6]许彦平,姚晓红,朱德强.2O世纪天水干旱气候演变对农业影响 及对策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20(1):120—124. [7]山仑,陈培元.旱地农业生理生态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98:194—211. [8]田均良,梁一民,刘普灵.黄土高原丘陵区中尺度生态农业建设 探索[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192—208. [9]李开元,李玉山.黄土高原南部旱作水分产量潜势计算模型及其 参数修正[J].应用生态学报,1997,8(1):43—48. [1O]信乃诠,王立祥.中国北方旱区农业[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8:150—196. [1 1]王吉庆,宋尚有,秦富华.陇东高原半湿润偏旱区农业综合发展 研究[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2]黄志英,梁彦庆,葛京风,等.河北省作物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 力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2):93—96. [13]张希彪.陇东地区主要作物生产潜力及开发途径研究[J].甘 肃高师学报,2003,8(5):86—89. [14]张兴昌,卢宗凡.坡地土壤水分动态及耗水规律研究[J].水土 保持研究,1996,3(2):46—56. [15]郑剑英,吴瑞俊,翟连宁.坡耕地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及吸N、P 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1996,3(2):13—17. [16]山仑,陈国良.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3:190—214. [17]甘肃统计年鉴编委会.甘肃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 版社,1998. [18]甘肃统计年鉴编委会 甘肃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 版社,1999. [19]甘肃统计年鉴编委会 甘肃统计年鉴[M].jE京:中国统计出 版社,2000. [2O]张希彪.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农业资源生产潜力及其开发[J]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95—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