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组织的研究现状
网络组织的英文为“network organization”或“network”,对它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1]。目前,对网络组织的定义有很多。但国外学术界普遍认为,网络组织是“通过市场机制而不是命令链协调起来的一簇企业或专业化单位”[2];是“由具有长期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构成的”,并“界于市场和科层之间的一种制度安排”[3];是企业通过社会契约而不是法律契约建立的企业群[4]。在网络组织的类型及其演变方面,国外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地研究。如Miles和Snow将网络组织分为内部网络、稳定网络和动态网络三种基本类型,并对网络组织和以前的组织类型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2];Achrol深入地分析了网络组织演变的历史,将网络组织划分为内部市场网络、垂直市场网络、市场间网络和机会网络四种类型,并对网络组织的一些关键问题如权利、相互依存、信任、承诺、声誉等进行了讨论[5]。直到现在,网络组织、组织间关系还是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国内对网络组织的研究从1999年开始逐渐增多,李维安等对网络组织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其中既有理论的探讨,也有模式和案例的分析,他对网络组织的运作主要从“生成与构建、运作机制、运作绩效与协作利益、治理”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6],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如何是网络组织产生效果的运作层面上探讨,对网络组织的管理还没有很深入地研究。另外,林润辉还基于实践中存在、理论上重要、操作上有借鉴意义且具有独立形态的组织特征,归纳出网络组织的五种典型模式:企业内网络组织、联盟型网络组织、中小企业网络组织、虚拟组织和web公司型网络组织[7]。
2、创新网络组织的研究现状
创新网络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动态的组织演变过程,交易成本理论认为,组织间网络的形成能够降低组织间的交易成本,而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维持组织的运行需要多种不同的资源,这些不同资源不可能都由单个组织自身提供,组织运行所需的多种活动也不可能全部在组织内部完成,因此企业间的活动是相互依赖的,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而网络组织则具有协同效应[8]。
在创新网络组织的形成方面,弗里曼(freeman,1991)认为创新网络是为了
系统型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构架的主要链接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9]。Jose Naria(2004)则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想要保持持续竞争的优势,已经不能单单依靠自身的人力资本,必须在构建网络组织时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并指出对网络的研究从网络企业间关系、企业自身与网络关系的角度进行[10]。在国内,学者对其研究也包括很多方面。例如,袁兢业认为创建技术创新网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有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具备所需各个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在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中也不例外[11];马迎春等则主要指出了企业创新网络的合作对象以及选择标准,他认为合作对象是指与企业以网络化合作关系联结的组织和机构,即构成企业创新网络的各个结点,包括其他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资本市场、中介和顾客等,企业在选择合作对象时,应该遵循资源和优势互补、实力相当等标准或原则[12];王燕则在通过对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组织的构建面临的问题、基本框架及主体功能进行分析之后,指出了创新网络组织的构建可以通过官产学研以及中介机构多方互动的合作途径,包括利用行政控制力协调政府与产学研之间的关系、培育产学研集群、提倡创业型大学、建立合同研究组织(CRO)等[13]。
在创新网络组织的绩效分析方面,虽然创新网络组织因其优越性正成为当前合作创新的主要组织形式,但是因其建立在交易成本理论与组织理论基础上而阻碍了合作的创新性[14],导致创新网络组织常常半途夭折,亟需进行有效的治理。针对这一问题,张首魁、党兴华从合作结点间关系结构与关系质量出发,构建了基于耦合关系的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绩效分析模型,在对技术创新网络的组织特性以及合作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松散的耦合结构、紧密的耦合政策,有利于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的绩效[15]。在此研究基础上,贾卫峰等从企业间关系耦合的视角,分析了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间技术交流的过程就是企业间知识匹配——知识流动——知识控制的过程,而技术创新网络中的企业结点也是通过这三种状态,使自身能力得到提升,进而影响到与其他结点的知识协同,从而得出核心企业的形成过程[16]。而基于目前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与开拓,集群式企业创新网络已成为新时代企业创新与发展的新模式这一现状,傅弋蓉通过修改后的麦克洛伊德模型对集群式民营企业的创新网络的组织机制进行有效性分析,从理论上找出影响集群式企业创新网络组织机制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加以分析,以起到帮助和促进集群式企业创新网络工作组织机制的有效运行和合作长期稳定发展的作用,为实际运行的创新网络组织机制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17]。
在创新网络组织的扩散学习方面,随着现代经济由基于物质资源为主导的经济向基于知识、技术为主导的经济转变,推动创新网络组织间学习以及培育企业跨组织学习能力的意义已越来越重要。在企业创新网络中,合作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企业寻找、捕捉不同知识资源并加以整合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每个层面
和环节,组织学习始终贯彻其中:一方面,企业要整合与激活组织内现有的知识存量,使其进一步在组织内部进行扩散、传播和共享;另一方面,企业必须有效地通过跨组织学习,快速获取、吸收组织外部的新知识、新技术[18]。Dyer和Nobeoka研究发现丰田公司设计有效的知识管理机制包括:第一,开发了网络水平的知识共享常规;第二,制定网络“规则”,使知识产权属于网络而非特定的企业,防止搭便车行为;第三,创造多重的知识共享和一系列子网络,促进网络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享[19]。而在硅谷,其创新网络的学习功能也表现得非常突出,极具代表性,该地区密集的社会网络和开放的劳工市场弘扬了不断试验探索和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以地区网络为基础的工业体系,促进了各个专业制造商集体地学习和灵活地调整一系列相关的技术;而各公司之间激烈的竞争,非正式交流和合作,促进了相互学习技术和变化中的市场营销技能;松散的团队结构鼓励了公司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与公司外的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进行横向的交流(Powell(l990))[20]。基于实例的研究分析,国内的很多学者从理论上也进行了相关的探究。王梓薇、王大洲通过建立一个跨国创新网络中企业技术学习的分析模型,分析了跨国创新网络中企业技术学习的了过程及其功能,给出了技术学习有效性的评价尺度[21]。郭跃华、尹柳营探讨了创新网络组织学习的动因、过程与特点[22]。何亚琼等人探讨了创新网络中的学习主体和组织间学习的动因,并指出组织间学习过程可以划分为知识共享、知识吸收和知识创新二个过程,刻画了这三个过程的动态循环以及知识库的不断丰富和组织间学习层次的提升[23]。
3、文献评述
梳理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在构建有效的创新网络组织时,国内外学者虽从不同的方面对创新网络组织进行了研究,但只是偏颇于网络企业间或企业本身的两者其一,并没有完全深入到创新网络组织的整体框架探究。在另一方面,学者们对创新网络组织的研究多只是泛泛而谈,针对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行业进行研究的比较少,由于每个合作项目都有其本身的特点,因而更具针对性的研究才更有实际意义。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创新网络组织的研究重点应该主要倾向于两个方面,一是不仅要研究创新网络组织的成员间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运作,才能使其更加灵活,比传统的组织更具有优势地适应环境,而且还要研究创新网络组织的各个成员应该如何整合各自的资源、人力、信息、知识和能力,才能将各自的要素集成起来,起到协同的作用;二是不同领域的创新网络组织在构建方面的各自特点以及如何解决不同领域的创新网络组织在运行等方面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喻红阳.网络组织集成及其机制研究.武汉理工大学. 2005(5)
2 Raymond E. Miles, Charles C. Snow. Causes of Failure in Network organization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summer 1992, 34(4):53-72
3 Hans B. Thorelli. Network: Between Market and Hierarch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6,7(1):37-51
4 Bruce R. Barringer and Jeffrey S. Harrison Walking a Tightrope: Creating Value through Inter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 Vol.25, No.3
5 Ravi S. Achrol. Changes in the Theory of Inter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 in Marketing: Toward a Network Paradigm.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Winter1997, 25(1)
6 李维安等,网络组织 组织发展新趋势. 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 7 林润辉.网络组织与企业高成长,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2004
8 潘忠志,张毅,赵晶.企业创新网络的组织演进及其信息体制选择.工业技术经济.2008,12(27),12
9 Freeman C. 1991. Networks of Innovations: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 [J]. Research Policy, 20(5)
10 Jose Maria, Viedma Marti. Social Capital Benchmarking System: Profiting from Social Capital when Building Network Organizations [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2004(5)
11 袁兢业.构建企业内创新网络组织.企业活力-技术创新. 2005(9)
12 马迎春,王淼. 企业的网络化合作创新.工业技术经济.2005,6(24),3 13 王燕.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组织的构建.港口经济.2009(2) 14 张首魁,党兴华.耦合关系下的技术创新网络组织治理研究.2009
15 张首魁,党兴华.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绩效研究:基于结点耦合关系的视角.2009 16 贾伟峰.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形成的三状态模型研究———基于企业间关系耦合的分析.2010
17 傅弋蓉.集群式民营企业创新网络组织机制的有效性分析.经济管理.2008:
130-132
18 赵林捷.企业创新网络中组织间学习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9)
19 Dyer,J.H.,Nobeoka,H.Creating and managing a high-performance
knowledge-sharing network: The Toyota Cas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3):345-367.
20 Powell W.W.Neither Market nor Hierarehy : Network Forms of
Organization[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0 (12):295-336
21王梓薇,王人洲.跨国创新网络中的企业技术学习[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6,8(2):15-19
22 郭跃华,尹柳营.创新网络组织学习研究管理学报[J],2004,1(3):345-349 23 何亚琼,葛中锋,苏竣.区域创新网络中织织间学习机制研究[J].学术交流 (2).2006:63-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