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帮我找美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网络舆情事件和谐社会发展论文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浅议网络舆情事件与和谐社会发展

摘 要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互联网已经同手机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工具,人们通过网络获取各种海量信息,人们通过网络进行沟通联络,人们更通过网络针对各种热点事件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希望通过网络实现自己参政议政的权力。网络,不仅为每一个人打开了关注民计民生之门,更为每一个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充满期许的人提供了问政问责的空间与手段。

关键词 互联网 网络舆情 网络舆论 参政问政 社会稳定 一、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

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常常被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虽然联系紧密但区别明显,网络舆情是指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它在产生之时仅仅是一种原始的表露,可以是一种零散的、非体系化的东西,它不需要得到多数人认同,只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集合,这种情况下它并不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但是当这种集合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它便成为一种集聚性的表现,它所表现出的是多数人形成的一种共同意见,这时,最初的舆情就发展成为具有强大舆论压力的舆情事件,这是典型的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转变过程。在传统传播领域里这种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累积,会显得漫长一些,而在网络传播时代,由于网络传播迅速的特性使得网络舆情的产生、聚集,在短时间内会发展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网络舆情

事件。

网络舆论是一个自我结构、自我发展、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的自组织,其中某个不确定的微粒的偶然活跃都会引发一场舆论的大爆发,由网络舆情发酵产生的网络舆论的有其特殊的运行形态,主要表现为“蝴蝶效应”和“羊群理论”的结合体。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民意聚合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网站、博客、播客、微博、电子邮件、即时通讯、ftp、bbs论坛、维客等构成的网络传播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渠道相互推动,催生出舆情新态势:以前由主流媒体构建的舆论环境,已经悄然发生转移,转而由大众和主流媒体共同建构,除由主流网站和传统主流媒体发布“宏内容”之外,由博客、播客、微博、维客等微渠道发布的“微内容”也日渐显示出强大的舆论力量。舆论的主战场已然转移至网络这个大平台,各种言论、思潮此起彼伏并向着各个方向涌动,不断考问着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与透明度。 二、我国网络发展与网络舆情现状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媒介的生态格局和媒介的生存序次。互联网展现了有史以来最快的沟通媒介穿透率:在美国,广播花了30年才涵盖了6000万人;电视在15年内达到了这个传播水平,而互联网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达到了这个水平。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年7月19日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达到4.85亿,较2010年增长6.1%。目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提高1.9%,

其中手机网民的数量达到3.18亿,占总网民数的65.5%,成为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国网民数量逐年稳步上升,但手机网民呈现爆炸性增长的态势。

另据南京大学—谷尼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实验室撰写的《危如朝露——2010-2011中国网络舆情报告》,在对2010年至2011年第一季度国内近百个重大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公共卫生、政府治理、企业经济受关注度排名前三位。联系近期发生的诸如火车票网上订票问题、海南天价菜单、红牛饮料添加剂、银行收费等等热门话题,无一不是关系到政府监管、食品卫生等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大事件。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应出在经济回暖期,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下滑,人们对利益分配不平衡、社会机制在衔接过程中的缺失以及社会决策的某种倾斜等种种方面的不满情绪增加,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各种信息的传播也更加迅速、更为广泛,社会矛盾更容易通过网络传播扩大成为网络舆情事件。

三、我国网络舆情呈现的一些新特征

(一) 微博成为网络舆情的新载体和传播生力军

青海玉树地震、上海大火以及江西宜黄拆迁自焚等事件都是通过微博第一时间传播转载,进而发展成为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显示,一年时间内,由互联网特别是微博制造的全国舆论热点就从8000激增到90万,微博已成为舆情酝酿、产生、发酵并扩大化的重要平台。

(二)、基层矛盾突显,网民参政意愿强烈,网络问政成为大趋势

在网络的放大作用下,基层的焦点矛盾更引人关注,如江苏盐城拆迁户自焚事件、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显现出拆迁引起的官民冲突;浙江上访村长钱云会之死事件折射出的基层警民关系紧张;上海新华医院患者家属因医患纠纷刺伤10名医护人员反映出目前医患关系跌至冰点等,还有不少网民以一种调侃与娱乐的态度对某些事件进行戏评,它一方面反映出网民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和无奈之下的嘲讽,同时也在提醒执政者们,要想让网络发挥好作用,那么一切以具体事件为起点的矛盾和问题,都要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解决好、宣传好。在网络时代,政府对网络民意越来越重视,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纷纷开设微博及时发布信息,增加透明度,积极与网民互动,努力搭建沟通新平台,尤其在突发事件中,地方政府面对各种重大舆情事件时开始重视并积极利用网络空间,或发布信息、澄清事实,或积极处理、妥善解决。网络不仅成为“问政”平台,同时让政府各部门打开了网络“执政”的新思路,开启了官民互动的良性循环。

(三)网络成为社会生活交流、平等对话的平台

互联网已然成为公众传递信息、表达意见、时政评议、表达不满的主渠道,以往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宣讲式”转变为“对话式”,舆论的话语权也因此发生了位移,“草根新闻”或者说“公民新闻”时代使得新闻的话语权、解读权和发布

权的归属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所有人,包括政府和传统新闻业者,都要自觉自愿的融入这个大形态之中,作为一个参与者而非领导者参与到平等对话中来,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对话的状态与方向,引领它走向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道路。 四、网络舆情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网络舆情具备了直接性、突发性和偏差性相互交错的特点,其中最容易产生动荡因素、最危险的就是它的偏差性。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人们通常不以真实身份示人,网上注册一般也不要求实名注册,这就导致发言者身份隐蔽、不易识别,并且缺少有效的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这些规则的缺乏和网民自身素质的良莠不齐使得网络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明确限制和有效监督,网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对社会问题的片面认识,甚至于臆想的事件、情节等等,都会通过网络宣泄传播。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虚假的言论。举一个实例,有个别网民在本·拉登被杀后在网上发表评论抨击说“本·拉登丧命,主旋律哭灵”,但实际上这些人平时基本不关注主流媒体的报道评论,仅仅是凭感觉认为肯定是如此。当他们的臆想找不到一个真实的例子来证明时就转而质疑:只有中国的报纸、电视在提到本·拉登时还在用“基地组织领导人”这种看似中性实则肯定的说法。实际上,纽约时报和bbc对其的称谓“leader of al-qaeda”、“al-qaeda leader”与我们的提法是一致的,这就好像身处青春期中那叛逆的心理一样,认为只要是

主流媒体的报道就一定是颠倒黑白的,只要是主流的媒体的说法就一定是错处连篇的。在网络中,这种情况比比皆是,看似很好笑实则非常危险,它会让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在潜移默化之中扰乱青年一代甚至整个社会的核心文化体系与核心价值取向,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虽然我们无从知晓“洛仑兹的蝴蝶”是何时开始扇动翅膀的,但总有一些蛛丝马迹会露出端倪,那么,是什么触动了网络舆论的神经,成为了舆情事件的起爆点?细看之下,我们就会发现,除了传统的官方信息和名人炒作之外,最值得关注的是普通人发布的信息,对此,有学者总结为“一个热点新闻事件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能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在“三聚氰胺事件”、“郭美美事件”、“温州动车事故”等网络舆情事件中,媒体的影响力、舆论的压力可以说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各种非正式消息充斥着网络,每每在这种情况出现之后,社会情绪指数就会向一个不可控的范畴滑动,就会出现群情激愤的情况,就会使社会不良情绪升温,这种情况偶然出现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改良和发展,但如果成为常态则会对正常的社会发展产生破坏性的影响,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由此,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在危机处理中,职能部门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舆论审判”,轻则形象受损,影响政府公信力,重则破坏社会稳定。因此,要清醒的认识到,必须在网络舆情出现端倪之时做出预判,及时跟进;必须在重大舆情事件的处理过程中,积极的循序引导公众舆论向更有利于解决问题,更有利于恢复正常轶序、维护社会稳

定的方向发展。

有人说,在活字印刷机发明之后,网络是又一场最有发展潜力的传播革命,是继电视之后大众传播领域里最重要的一次变革。自互联网被人们广泛应用开始,特别是各种基于网络新技术而出现的各种即时通讯手段的普及,网络俨然已成为信息传递最快捷、最迅速、最方便的渠道,同时,网络也成为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源和起爆点。目前,网络舆论的内容和导向对网络之外的社会总体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日益突显。做为社会舆论环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论环境与社会稳定与国家走向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因此,在面对网络中海量的信息、纷繁复杂的传播内容与多样化的意识形态之时,我们必须对网络传播渠道加以监管、对网络舆情进行预判和分析、建立适当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为国家利益和民族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罗兰·德·沃尔克[美]著,彭兰等译,《网络新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2]高红玲主编,《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新华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3]李彪著,《舆情:山雨欲来——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4]刘健.《报新闻还是‘写小说’,也成了问题?》,中国青年报,2012年1月14日1版.

[5]张音,吴建群,王舒怀.《四问“网络民意”微博极大改变了网络舆论生态》,人民网,http:

//media.people.com.cn/gb/16007513.html。

[6]胡钰.《新闻与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版. [7]《南大—谷尼网络舆情实验室发布《2010-2011中国网络舆情报告》》,新华网,http:

//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1-08/25/c_121907322.htm。 [8]单学刚,郭晶.《 网络舆情:自媒体的“蝴蝶效应”》.新华网,http:

//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1-11/24/c_122329575.htm。 (作者单位:兰州市互联网新闻中心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