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名著“活”起来
根据教育部的推荐,初中生要完成20篇左右的名著阅读任务,这一点对城市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对农村学生来说,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为了使阅读“读而有所获”,在教学中,我们摸索了一条让名著“活”起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说”名著,用“说话”体验名著。
按一般习惯,检查阅读通常是问学生读了没有,读了多少页,但这种方法有些“平面化”,并不清楚学生阅读的真实情况。为此,我们改用“说话”方式,让学生将阅读的内容重新“说出来”。“说”故事情节、“说”人物、“说”精彩片断、“说”自己看法。可以“照本宣科”,可以“断章取义”,甚至可以“组接复合”,可用文章语言,可用文本人称,可另择人称,等等。
“说名著”不完全等同于“复述故事”,因为它是动态的,变化的,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而“复述故事”则是纯静态的,因而,较之传统方法,更加显得“立体化”。每周前,我们根据作品的难度,布置一周的阅读任务,然后利用活动时间——课堂辟出时间也行——进行摸底了解。由于任务明确,目标清楚,准备充分,因此学生“说话”踊跃,甚至出现争先恐后,精彩纷呈的局面。一些小组还利用集体智慧,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真让人耳目一新,春风拂面。
“说”名著最大的好处是,让名著“站”起来,单纯冰冷的铅字,变成了有声有色的“说话表演”,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如在《骆驼祥子》读书目录中,因为“说”名著,学生不得不反复阅读小说,小说中细腻的景物描写,祥子细致的心理感受,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使一些学生的习作明显有了影响和较大进步的起色。
二、“写”名著,用“写作”领悟名著。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看”仅仅是大脑皮层的表面活动,而“写”则是大脑皮层的深层活动。因此,“写”是对名著加深理解的必不可少的途径。每一部名著读完后,我们组织学生写书评、谈体会、谈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写作中,让学生与名著人物亲密接触,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触摸他们的鲜明性格,聆听他们的独特语言,体味他们的真切感受。如在《繁星》《春水》读书月中,通过写作,多数学生对冰心诗歌中“爱的哲学”、“自然的思想”,“晶莹的语言”有了更深的认知。有的学生甚至还将之与泰戈尔的诗作比较对照,不乏真知灼见,金石火花。
如果说阅读更多的是体验,那么,写作更多的是在体验基础上的理性升华。写作的目的,是让学生领悟名著,领悟名著的人物,领悟名著的情节,领悟名著的主题,领悟名著的艺术手法——哪怕浅尝辄止。在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写作”提高了认识,“写作”升华了感悟,“写作”培育了理性思维,“写作”加强了修养,“写作”提高了欣赏水平。
三、“展”名著,用专栏展示名著。
为了更好地宣传名著,营造氛围,增强读名著意识,我们还定期通过黑板报来展示名著。 我们将学生中优秀的习作展览,或取其片段,或用其全文。有时我们还不拘一格,或散文、或诗、或谜语、或填空,用各种形式表现名著,专栏可“杂”可“专”,“杂”指专栏不限于某一名著 ,“专”指专栏从不同角度来探究解读某一名著。事实证明,用专栏表现名著,形式可取。“专栏”提高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专栏”为学生多角度欣赏名著提供了平台。学生为自己“榜上有名”而骄傲。如我们先后举办了“童话与生活”专栏、“我看古典名著”专栏等。
经过这些活动后,我们发现:学生对名著爱读了,学生读名著能去思考了,学生也敢于探究问题了。
怎样在文化贫瘠的农村土地上,较好地完成教育部指定的名著阅读,的确值得我们教师去思考、去研究。让名著“活”起来,是我们行动的出发点和宗旨。上面所述的化“平面”为“立体”、化“静”为“动”、化“浅”为“深”的三点做法,也是我们的一点尝试。
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名著无疑是我们课外阅读的典范;但毕竟多数名著所叙述的事件和反映的社会生活离当代中学生有些遥远,因此多少有些“恍若隔世”之感,特别是那些历史性很强的名著。因此,阅读过程中,教师的辅导又是必要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