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潮 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李红 摘 要: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中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投入了毕生精力来从事创作,给我们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 诗歌。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深刻而又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概括了整整一个时代的各种矛盾 和本质问题。其中绝大多数的篇章,都是从人民这个角度出发而创作的。他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达到了之前所 有诗人都不曾达到的高度,这就使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形成了杜甫诗歌的重要特色。 关键词:杜甫诗歌高度人民性 一、形成杜甫诗歌人民性的原因 为诗歌应该是咏物抒情的文体,而不是用来记载社会生活 的。但是杜甫看到了人民的疾苦、听到了人民的呼声,他 3.个人经历 杜甫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 1.家庭因素 阳。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 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他的祖父杜审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湖北襄 有愤怒,也有感慨。于是,他将其化作文字记录下来。 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 读书和壮游时期,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读书破 兖州司马、奉天县令。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他7岁开始学 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积 诗,15岁时所作诗文就引起了洛阳名士们的重视。 2.社会因素 杜甫的成长过程几乎和唐玄宗统治的时代相契合, 世”,唐代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唐玄宗确实表现 淀了充实的文化底蕴。历时十年多的“壮游”经历,使诗 人接触到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 这些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 三十五到四十四岁,是他困守长安十载的开始,也 唐玄宗造就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三个盛世——“开元盛 他早期的诗歌创作充满了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出了自己杰出的政治才能。但也因其后来沉溺于声色犬马 是他诗歌创作的第二个时期。杜甫无法实现他“致君尧舜 之中,导致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盛唐由此走上了 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 衰败之路,人民也因而饱受战乱之苦,这就是杜甫生活的 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致经常挨饿受冻, “饥饿动 时代。 即向一句,敝衣何啻悬百结”就是这时期生活的写照。他 在唐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很少被 在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之后,写出了《兵车行》、《丽人 写进诗歌,主要是诗歌本质的观念在起作用,诗人们都认 行》、 《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十年困守使杜甫 种种行为都是向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发起挑战的表现。但 注释: 是从整体上来说,这些女性的人生具有悲剧色彩,社会动 法实现真正的独立,因而许多女性最终选择飘然远去。如 《谢小娥传》中的谢小娥在给父夫报仇之后选择了出家。 [1】季夫萍:《对如陛j长力下唐传奇中女侠形象的解读》,伊利教育 【2】刘啕:《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3】雷恩海,姜朝晖: 《理想与现实的两难抉择一一从唐代户婚制 荡黑暗迫使她们只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局部社会,无 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聂隐娘》中的聂隐娘有着高超的技艺,摆脱了传统的文 度看唐传奇的婚恋现象》,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化束缚,由家庭走向了社会,但在动荡的社会中她成为节 2001年,第2期。 度使的爪牙,最终不得不用“寻山水,访至人”来打发余 有悲剧色彩。 [4】朱代炼: 《坚守自我的现实逃离一一唐传奇中女性形象解 [5】冯沅君: 《冯沅君古典文学论文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 生。她的理想与抱负并没有真正实现,因而她的觉醒也带 读》,安徽文学,2008年,第5期。 唐传奇中女性形象的觉醒是男权控制下的女性意识的 社,1980年版。 觉醒,尽管其中的女性觉醒带有不彻底性和悲剧性,但是 [6】刘文俊:《唐律疏议笺解》,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版。 它反映了女性自我意识已经出现了萌芽,标志着女性的进 步。随着文学自身的发展和市民经济的推动,后世作家继 承了唐传奇中女性觉醒的思想主线,他们在各自的作品中 塑造了大批的女性形象,使之成为反抗封建制度的斗士。 (杨鹏程山东烟台鲁东大学文学院264000) 蓍 至 : 蚕 2012.04 随着国家局势的转变,杜甫始终关心着国家命运。比 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个时期。 如在安史之乱期间,他大声疾呼:“猛将宜尝胆,龙泉必 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 在腰!”( 《寄董卿嘉荣》),“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 重,诗人也历尽艰险。杜甫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和以前也就 苍”(《秦州杂诗》)也决不只是写的一匹“老肃霜”, 而是蕴含着一种急欲杀敌报国的心情。从最深刻的意义上 来说,“三吏”、“三别”并非只是揭露兵役黑暗、同情 人民痛苦的讽刺诗,它们也是爱国诗。“勿为新婚念,努 力事戎行!”(《新婚别》)这是人民的呼声、时代的呼 声,也是诗人自己通过新娘子的口所发出的爱国号召。 3.“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送韦讽上阆 州录事参军》)对统治阶级祸国殃民的罪行怀着强烈的憎 堂,开始他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在这漂泊的1l 恨,这是杜诗人民性的第三个体现。早在困守长安时期, 他就抨击说是唐玄宗的穷兵黩武致使人民流血破产,代表 性作品如《兵车行》;在《前出塞》中,诗人也代人民提 出了同样的抗议:“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杨国忠 兄妹当时炙手可热、势倾天下,但杜甫在《丽人行》中揭 露了他们的奢侈荒淫的面目。诗人还把杨国忠兄妹们这种 生活和人民的苦难、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朝野欢娱 内容。 后,乾坤震荡中。”(《寄贺兰恬》)在《冬狩行》中, 他讽刺地方军阀只知打猎取乐,伴随着叛乱而来的是官军 的屠杀奸淫,诗人对此作了无情揭露“群盗相随剧虎狼, 食人更肯留妻子!”(《三绝句》)。 术技巧,将现实主义诗歌推向了高峰。他的诗用最少的字 在一些咏物、写景的诗中,也都渗透着诗人心系人 句表现出了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的概括,诗风沉郁顿 民的思想感情。同是一个雨,有时表示喜悦,如《春夜喜 挫,耐人寻味。他的诗各体兼备,深刻反映了他所处的时 雨》;即使是大雨,哪怕自己的茅屋漏了,只要对人民有 利,他照样是喜悦,如《大雨》;但当久雨成灾时,他却 遏止不住他的恼怒:“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 1.“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 云师,畴能补天漏!”(《九日寄岑参》)可见他的喜怒 县咏怀》)是杜甫诗歌人民性的第一个体现 《三吏》、 《三别》反映出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楚。 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的利益为转移的。因此,在 杜甫那里,他所见的一草一木几乎都充满着人的全部感 情。如《春望》,乍一看题目,会以为是一首写景绘物之 财富养活了达官贵族,并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剥 作,但是因杜甫心中充满了国破悲凉之情,在他的笔下便 连花鸟都感时伤别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白 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的扑枣,说出了穷人心坎里的话。他不仅体贴农民的“困 在杜甫所留存的1400多首诗中,有很多都是反映百 姓疾苦的,如《兵车行》、《三吏》、《三别》、《哀江 头》、《悲陈陶》、《北征》、《羌村》、《后出塞》等 等。杜甫的这些诗几乎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全 貌,体现了~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 及高度的人民性,达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高峰。 风所破时,他宁愿“冻死”来换取天下穷苦人民的温暖。 他有一颗博大的心,用其纯熟的史诗一样的笔触记 载着历史,他关怀穷苦的人民,他的诗里时刻在揭露丑恶 国的无比热爱,是杜甫诗歌人民性的第二个体现。正如诗句 的、发扬美善,他心中永远有着一个大同社会的理想。 所表明的那样,他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呼 应的:当国家危难时,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如 参考文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春望》;而当大乱初定,官军胜利消息忽传时,他又会狂 [1]陈贻掀.杜甫评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喜得流泪,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惊喜欢快状在《闻官 [2】邓魁英,聂石樵选注.杜甫选集[M】.重庆出版社,1996. 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历历如绘:“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 [3]杨世明.唐诗史【4华丈轩编.枉甫卷・上编(全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1 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 [4】1 0 的人们听到捷报时的惊喜激动之态,感情饱满,具有强烈的 (李红库尔勒新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841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