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目录 第六单元 18 小英雄雨来(节选) 19* 我们家的男子汉 20* 芦花鞋 口语交际:朋友相处的秘诀 习作:我学会了____ 语文园地
第六单元 授 课
提 要
《囊萤夜读》讲的是晋朝人车胤自幼好学不倦,由于家境贫困,
18 文言文二则
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于是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白绢袋子里面,借着微弱的光坚持不懈地苦读的故事。《铁杵成针》写的是李白幼年时受老媪磨针的启发,完成学业的故事。
19 小英雄雨来 (节选)
课文节选自管桦的同名中篇小说,主要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少年雨来为了掩护革命者,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形象。
这是作家王安忆写孩子成长的一篇叙事散文,讲述了小外甥从
20* 我们家的男子汉
出生到四岁这段时间里的种种趣事,生动地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
课文主要写了青铜一家人为了增加收入,一起动手编织芦花鞋,
21* 芦花鞋
然后让青铜背着到油麻镇上去卖的故事,赞美了青铜勤劳、纯朴等美好品质。
口语交际:朋友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朋友相处的秘诀”,旨在引导学生主动
1 1 1 2 2 课 时
部编版 四年级 语文 下册 教学设计(教案)
相处的秘诀 参与集体讨论,根据讨论目的学会记录信息、整理信息,能够清楚地、有条理地汇报小组的意见。
习作:我学会了
这是一次半命题习作,“我学会了”是限定的内容,学会做什么事情是不限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填写。
1.交流平台:了解本单元长文章的特点,交流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
语文园地
2.词句段运用:积累“囊萤夜读、悬梁刺股”等6个成语,能选两三个讲出成语的故事和含义;体会不同比喻句表达的不同感情色彩,并仿写。
3.日积月累:朗读、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
1
18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认识“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教学难点】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意思和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囊 萤 夜 读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 1.出示文章,生读。
师: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要学习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哲理性为一体的文言文。我们先来学习《囊萤夜读》。(板书,齐读课题)
部编版 四年级 语文 下册 教学设计(教案)
2.借助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 囊:用口袋装。 萤:萤火虫。
囊萤夜读:把很多萤火虫装在袋子里,用来照明以便夜间读书。 3.对课题质疑。 设计意图:
用文言文的特点和地位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释题质疑中梳理学习思路,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学习提示: 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字要做好标记。 (一)检测预习情况。 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 (二)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
2.根据学情引导读准节奏。
3.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读法。 4.生练读。 5.指读,齐读,评价。 设计意图: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文言文识字生僻,拗口难读,教学中更应该强调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所以文言文的教学也必须“以读为本”。
三、解疑。
师:谁“囊萤夜读”?为什么“囊萤夜读”? (一)回顾学法。
引导学生回顾理解诗句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看注释;借助工具书;看插图……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读读古文,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地方同桌间、小组内研讨,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探讨。
2.小组学习。 3.交流反馈。
(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恭勤:肃敬勤勉。 倦:疲倦。 通:通晓,明白。
部编版 四年级 语文 下册 教学设计(教案)
晋朝人车胤肃敬勤勉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2)家贫不常得油。
贫:穷。 常:经常。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油点灯。
(3)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盛:装。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夜以继日地学习。 4.引生想象:囊萤夜读会遇到哪些困难?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质疑解惑中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及道理的理解。
四、感受人物形象。
车胤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知识广博、学问精深、学习刻苦)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发? 孙康映雪:
孙康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地睡觉。他觉得时间这样白白跑掉太可惜了。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窗缝里透出一丝亮光,原来是地上的雪映出来的。他倦意顿消,拿出书,在雪地上读起来。从此之后,每逢大雪过后,他就孜孜不倦地在雪地上读书,最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赶紧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家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来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1.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2.生谈感受。
第二课时
铁 杵 成 针
【课时目标】
学习《铁杵成针》,理解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理解“铁杵”。 1.读一读。
部编版 四年级 语文 下册 教学设计(教案)
指名读,读后评议。
(师划分朗读节奏:铁杵/成针) 2.猜一猜。
根据部首,猜测“杵”的意思。那么,“铁杵”又是什么意思?
(理解汉字的意思,要看偏旁。“杵”字是木字旁,这个字可能与木头有关,“杵”是什么呢?“杵”是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那么,“铁杵”的意思是一头粗一头细的圆铁棒。)
3.看一看。
课件出示“铁杵”图片,铁杵就是一头粗一头细的圆铁棒,要把它磨成一根针,谈何容易。文中写了谁要把铁杵磨成针呢?
设计意图:
通过随文识字,音、形、义相结合理解“杵”,在释题中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文本。
1.出示文本,标好朗读节奏。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ǎo)/方/磨铁杵。问之,曰(yuē):“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huán)/卒(zú)业。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教师引导,慢慢朗读。(重点指导读好下面这句话: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设计意图:
增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三、细读感悟。
1.观察字形,说说“曰”字的意思。 (1)找一找,“曰”字在文中出现在哪里?
(2)联系文中的语句,观察“曰”字的字形,说说“曰”字的意思。
(外框是个“口”字,里面一横代表舌头,表示舌头在动,所以“曰”就是说的意思。) (3)读一读带有“曰”字的语句。 2.人物称呼,不断变化。
(1)文中是怎样称呼李白的?找一找。 (李太白、太白)
(2)辩一辩:为什么不都称呼李白为“李太白”?这样变化称呼有什么好处? (避免重复,使表达更简洁。) (3)读一读带有上面人称的语句。 3.联系语句,说说“其”字。 (1)出示句子:太白感其意。 (2)议一议:太白被谁的意志感动了? (老媪,“其”在这里指老媪。)
部编版 四年级 语文 下册 教学设计(教案)
(3)读一读带有“其”字的语句。 4.小组内讨论,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
准确把握学情,师针对难点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恰到好处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出示谚语,大家诵读。
(1)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两句谚语: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指名朗读。 (3)齐声诵读。 设计意图: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悟其理。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铁杵成针》,初步学会了断句的方法,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字词。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愿大家多多诵读小古文,喜欢上小古文!
【板书设计】
18 文言文二则
囊萤夜读{
}刻苦勤奋地学习
萤火 照书 以夜继日磨铁杵 欲作针
铁杵成针{}有恒心、有毅力
感其意 还卒业
恭勤不倦 博学多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