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2021学年秋学期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期末模拟试卷(无答案)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2020—2021学年秋学期九年级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35分) 1.默写(14分)

(1) ,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其一))

(2)巴山楚水凄凉地,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我欲乘风归去, , 。(苏轼《水调歌头》) (4)三年谪宦此栖迟,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5) , , ,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6) ,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7)《咸阳城东楼》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的句子是: , 。 (8)《行香子》一词中写景色彩简单鲜明又写出农家本色的句子是: , , 。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11分)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

雨季是对干旱的告别,彩虹是对风雨的告别, A

“山盟虽在,锦.

书难托”,这是陆游与唐婉之间痛彻心fēi的告别。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xiè,我的双手考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烽先生 B (大义凛然/平静超然)和这个世界的告别。

在这期节目当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轩,他向我们娓娓而谈讲述了与父亲的告别,这也让我们仿佛明白了一个道理:世间所有的文字,千百年米都在做着同一篇文章——生离死别。

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依次填写)。(3分) 锦.

_____书 痛彻心fēi_________ 不xiè_______ (2)改正文段中的一个错别字。(2分) _____改为_______

(3)结合语境,在A处横线上仿写恰当的句子。(2分)

雨季是对于旱的告别,彩虹是对风雨的告别,________________。

(4)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B处横线上。(2分) 这是杨烽先生________(大义凛然/平静超然)和这个世界的告别。 (5)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危害的紧要关头,有极少数干部,或无动于衷,或畏缩不前,其所作所为,与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身份极不相称。

B. 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C. 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 D. 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员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大。 4.生活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生活中,语文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

只要留心就会有收获。小林要参加某社区的“语文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帮小林完成以下任务。(8分)

(1)社区里有一家中医馆即将开业,有人给写了一副对联,被家中的宠物咬碎了,只能隐约辨

别出以下词语:妙手回春 灵丹济世 百 病 千家(2分) 请你帮忙恢复这副对联,为中医馆做宣传。

(2)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商家们的促销手段不断翻新,然而一些商家靠赠品、打折等

手段向消费者索要好评。请根据下面的语境完成问题。(3分)

小林和父母在某餐馆就餐后,对菜品质量很不满意,结账时服务员表示:如果写好评发朋友圈可以打折。小林母亲准备照做。如果你是小林,该怎样劝说母亲?(50字左右)

(3)中考结束后,小林跟父母去北京旅游。他们首先来到故宫。走进故宫,一眼千年,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物经历岁月风尘神韵犹在。爸爸说:“故宫中这些修复文物的工匠真了不起!”小林听后深受触动,看起来平凡的工匠,却有着伟大的价值。请你帮助小林设计一段赞美工匠的话。(50字左右)(3分)

1

李卓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 ⑮“又怎么了?”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21分)

十八岁那年的单车

①十八岁那年,李卓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李卓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推回了家。李卓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李卓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李卓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

④“你──”李卓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⑤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⑥第二天,李卓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你别管。”李卓头也不回, ,走了。

⑦“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⑧李卓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李卓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⑨李卓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李卓的下落。 ⑩母亲依然每天都给李卓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⑪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⑫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李卓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吧!”

⑬李卓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⑭李卓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⑯“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⑰“关你什么事!” ⑱“我是你爹!” ⑲“起来!” ⑳父亲没动。

㉑“不起来拉倒!”李卓按了一把车铃,“叮铃铃——”跑了! ㉒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李卓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㉓“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李卓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㉔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㉕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李卓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蹬,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 5.小说以单车为线索,情节生动,请根据故事的情节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故事情节:母亲购买旧车—— ——李卓挣钱买车—— 6.填入第⑥段横线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 顶着火辣辣的太阳 B. 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C. 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D. 踩着金灿灿的落叶

7.文章第⑧段与第⑩段都写了 和 的内容,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5分)

8.你认为文中的李卓是一个怎样的人?(5分)

9.细读第㉕段,结合加点的词语,说说结尾的妙处。(5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2

从小学生“读书等身”说开去

①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②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改进教育方式,十几年来,开展每日午读、亲子读书会、阅读节等活动,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小学6年的时间,一个孩子竟能读1700本课外书。阅读不仅让孩子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成绩,还锻炼了口才和思维,跟爸爸妈妈在家里相处也变得更加融洽。

③有感于读书给孩子带来的变化,玉峰实验学校的一位家长突发奇想,让孩子与读过的书合一张影,结果发现书堆起来,跟孩子身高一样高。如果要解码该校一些小学生“6年读1700本书”的奧秘,或许正源于学校通过改进教育方式,让这里有了更多“读书等身”的孩子,其实现路径就是挤时间读书——“只要每天坚持花20分钟时间,就能在小学6年读完1700本书。”

④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与2017年基本持平;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比例下降:在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2.1%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6.3%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比较多,37.8%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一般,41.5%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成年国民阅读数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忙没时间”。相比小学生“读书等身”,我们是否有点汗颜?

⑤古人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抗战名将彭雪枫常告诚自己:“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我会输给工作的。”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他不论行军作战多么艰苦,都坚持每日读书,常常手不释卷、挑灯夜战。他的名言是“知识之在于我,向来是如饥似渴的”,座右铭是“苦读苦读一百个苦读”,约法三章是“每日决学两小时”。今天我们各方面条件都比过去优越得多,即使工作再忙,其实也不难发现有一些碎片时间。比如在公交、地铁等车时,在银行排队时,或者睡前20分钟,都能成为自己专享的读书时间。

⑥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了。”对读书人而言,就是应该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碎片。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是拿手机刷屏,还是读电子书或者手不释卷,是对我们读书习惯与学习定力的考验。如果在碎片化时间看碎片化信息,那么浅表、庸俗就会无形放大;如果在这期间读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修养和才干就会不断累积。所以,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其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同时读纸质书和读电子书也并不相悖。

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早已为我们指出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新时代,人人都想“下笔如有神”,取得像大文豪们那样“著作等身”的成就。然而,梦想不会从天而降,还需先静下心来,多挤点时间,“读书破万卷”,才能厚积薄发,梦想成真。作为普通人,纵然我们做不到“著作等身”,但只要每天坚持读书,也能做到“读书等身”。

(有删改)

10.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1.第②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2.仔细阅读第⑤段,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4分)

13.根据本文观点,说一说在今天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可以怎样读书。(答三点即可)(3分)

14.下面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爱上了阅读,也让更多孩子“读书等身”。 B.第④段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意在告诉我们:成年人纸质阅读量明显不足,原因是工作忙没有时间。

C.选文第⑦段论述了读与写的关系:读是写的前提,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厚积薄发。 D.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试题。(13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5.下面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B.连月不开.(天气放晴) C.则有去国.怀乡(国家) D.至若春和景.

明(日光) 1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行道之.人弗受 B.然.则北通巫峡/康肃忿然.

曰 C.感极而.悲者矣/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D.其.必曰/其.

真无马邪 1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倒装句,起突出强调作用,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微斯人,吾与谁归”。

B.选文语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记叙多用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写景多用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

C.选文中间两段,所写的景象特点截然不同,却都写了游人的“览物之情”,而这“览物之情”与“古仁人”的理念也并无不同。

D.作者在尾段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点明了全篇主旨。 1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试题。(6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9.诗中的“顾”“济”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分)

20.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4分)

三、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沿途的风景,经历了才觉得美丽。有时会遇到层峦叠嶂的大山,有时会遇到芳草萋萋的平原;也许要经过姹紫嫣红的花园,也许要穿越渺无人烟的沙漠……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就会看到美其实就在路上。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美在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④书写要工整、规范、美观。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