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翻译浅谈翻译美学
一、引言
美学历史源远流长,其诞生要追溯到18世纪德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美学家鲍姆加登于1750年首次明确提出创立一门新学科aesthetica,即美学。美学在20世纪进入中国,就立刻在中国学术界扮演了活跃的角色,从不同立足点出发的美学体系不断涌现,“翻译美学”就是其中之一。
何谓“翻译美学”?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
二、从诗歌翻译揭示翻译的美学内涵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极高境界。诗歌丰富的语言内涵,优美的语言形式在语际转换中使诗歌语言形式与内容间的冲突尤为突出,甚至到了无法兼顾的程度。有人认为诗歌翻译是不可能的。然而,许渊冲先生认为译诗不但可能,而且译出的诗甚至可能超越原诗。他在清楚意识到诗歌的审美特质后,提出了著名的“三美论”。本文认为,这三美首先要以翻译的准确性为基础,尤其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更要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内涵,再以三美为目标,译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1.准确性
19世纪末,英国剑桥大学herbert a. giles教授所译的唐诗集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但其中一些诗,未能真正理解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脱离了原意,形式意境虽美,又怎能让人领略原诗真正的美呢? 月夜亿舍弟
戌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 to his brother
the evening drum has emptied every street, one autumn goose screams on its frontier flight, the crystal dew is glittering at my feet, the moon sheds, as of old, her silvery light. the brothers, —ah, where are they?scattered each; no home whence one might learn the others’ harms. letters have oft miscarried: shall they reach now when the land rings with the clash of arms? ——giles
诗人夜闻戌楼更鼓,街上已无行人。当时杜甫客居秦州,适值
秋令,“边秋”,即边塞的秋天。雁声使他想起他的弟弟。giles译的头两句不够确切;三,四两句则完全弄错了。在准确性的基础上,我们才有资格追求原诗的意境,语言结构、格律等审美特质,下面就结合许渊冲教授的“三美论”进行阐述。 2.音美
诗歌之所以美,其韵律、音步、格律等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诗歌翻译应力求在忠实传达原诗意义的基础上,努力复制原诗的作者风格和韵律、音步、格律等美学特征。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全是叠词,英译怎么体现和再现原文之美?林语堂的译文一气用了七个so,更让人叫好的是林译连用了七个以d字母开头的形容词,自然构成头韵,以李清照原诗的尾韵遥相呼应,词趣洋溢。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诗歌中的韵是一个重要的音美因素,韵可以使诗歌音律和节奏产生和谐的听觉审美满足,是构建音美的必要条件。 3.形美
诗歌不仅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优秀的诗歌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而且要保持原作独有的风格。如:
o my love’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o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 —robert burns 译文:
呵,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六月里迎风初开,
呵,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曲子, 奏得和谐又合拍。 ——王佐良译
译文基本保留了与原诗相当的形式,也考虑到了作者robert burns是一位自幼受民歌熏陶的苏格兰农民诗人,他的诗富有乡土气息和民歌风味,语言通俗、音乐性强。因而译诗尽量保留了这一风格特点,读来流畅自然、朗朗上口。 4.意美
意美强调完美的再现原诗的意象和情趣。在诗歌翻译中,不仅要考虑形式美、韵律美,还要传递诗歌的文化意境,只有外部形式和内涵意义的统一,使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有机结合,才能使译文读者产生和原文读者相似的联想。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设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之二 译文:
in the dark woods grass shivers at wind’s show, the general takes it for a tiger’s growl. he shoots and looks for his arrow next morn. only to find a rock pierced mid the thorn. ——许渊冲译
原诗描述李广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拉弓猛射。次日一看,箭原来射入了石中。原诗中的意象“林暗,草,惊风,夜,引弓,平明,白羽,石棱”展示了将军在危急关头镇定自若的英雄气概。译文中,许渊冲教授挖掘了深层的意象单位,让读者体会到对将军李广勇猛的赞美之情,使译诗意境更加饱满。 三、结语
本文参照许渊冲“三美论”翻译思想,以准确性、音美、形美及意美为切入点,揭示了翻译的美学内涵,要求我们从审美的角度看待翻译过程。在其他文体的翻译活动中,我们也要参照美学标准,探索翻译过程中的美学内涵,让翻译这一语际和文化交流活动更具美学价值,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更好地领略到不同文化中丰富的文化意境。 参考文献:
[1]丁树德.翻译技法详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吴景荣.论诗歌翻译[j].翻译通讯,1983(9). [3]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许渊冲.论唐诗的英译[j].翻译通讯,1983(3). [6]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作者单位 董海楠:沈阳农业大学外语教学部 徐爽: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