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
1.拼一拼,写词语。 zhōng duàn ________ chū qíng ________
chǔ jiāng ________ jìng zi ________
zhì cǐ
gū fān
yǐn jiǔ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wèi mò
yáo wàng yín pá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比一比,组词语。
亭________ 挺________ 潭________ 停________ 庭________ 淡________ 累________ 音________ 胡________ 螺________ 谙________ 湖________ 3.查字典填空。
(1)“厌”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2)“螺”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4.《望洞庭》一诗中,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_______、_______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_______图。表现了诗人对_______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_______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
A. 宁静、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气度 B. 宁静、祥和、洞庭夜景、洞庭湖、气度 C. 壮观、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态度
5.“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对这句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 这句写的是: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B.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C. 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可以说这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6.根据解释写诗句
①雄伟的天门山好像是被从中间冲断了一样,让长江浩荡的流经这古代楚国的旧地。________ ②滔滔东流的江水,在天门山遇到巨大的障碍掉头向北流去。________ ③分列长江两岸的天门山,就像迎着江水扑面而来。________
④在那水流湍急的地方,有一只小船乘风扬帆,从太阳升起的东边驶过来。________ 7.回忆古诗的内容并填空。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________朝大诗人________。诗中的“楚江”指的是________。《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________朝大诗人________。诗中的“西子”指的是春秋时代越国美女________。 (2)《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头两句“________潋滟________,________空蒙________”写出了西湖晴天波光闪动和雨天烟雨缭绕、山色空蒙的美丽景色。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用“欲把________,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景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相提并论。 (3)《望洞庭》的作者________有“诗豪”之称。诗中用了很多比喻,如“白银盘里一青螺”中把洞庭湖的湖
面比作________,把________(山的名称)比作青螺。
二、诗歌鉴赏
8.课内阅读。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______的,而是______的。随着诗人行舟,山______江______,东流水______,青山______迎出,孤帆日边______,景色由______及______再及______地展开。( ) A. 静止、流动、断、开、回、相对、驶来、近、远、近 B. 静止、流动、断、开、回、相对、驶来、远、近、远 C. 流动、静止、断、开、回、相对、驶来、远、近、远
(2)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______和江水______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______”,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______:“楚江开”,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 A. 雄奇壮观、浩荡奔流、中断、险峻 B. 雄奇壮观、浩荡奔流、中断、奇特 C. 雄奇壮观、静静流淌、中断、险峻
(3)“碧”字明写江水之______,暗写江水之______;“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______。( )
A. 深、色、流向 B. 色、深、起伏 C. 色、深、走向 9.课内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诗人既写了______,又写了______;既有______之景,又有______之韵。( )
A. 湖;山;春天;夏天 B. 湖光;山色;晴和;雨天 C. 湖光;山色;温暖;凉爽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以绝色美人比喻______,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______,而且______,情味隽永。( )
A. 西湖;生命;新奇别致 B. 美景;生命;新奇怪异 C. 晴天的西湖;活力;别有情趣
(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者把西湖比作______,两者的相似之处是______。这两句运用了______修辞手法,“淡妆”与前面“______”相照应,”浓抹”与前面“______”相照应,“相宜”与“______”、“______”相照应。( )
A. 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喻;潋滟;空蒙;好;奇 B. 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夸张;空蒙;潋滟;好;奇 C. 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喻;空蒙;潋滟;好;奇
三、现代文阅读
10.课外阅读。
字字皆辛苦
唐朝的李绅,自幼丧父,家境贫困。母亲为了把他教育成人,就亲自教他读书作文。李绅天资聪明,又十分好学,因此,15岁的时候就能写出挺不错的诗来。
为了读书,李绅寄居在一个环境幽静的寺庙里,李绅常常独自坐在庙前的石阶上,面对满山的苍松翠竹诵读古诗,或者用树枝作笔,在地上练习写诗,写了改,改了写。后来,因为他在佛经没有字的纸页上写诗,被和尚赶出了庙门。李绅离开了寺庙,无处可归,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他风餐露宿,有时在山下的竹林里露宿,有时在湖边的渔船上过夜。低矮的土地庙,露天的破牛棚,都曾经当过他的住所。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读诗和写诗。
李绅的写作态度很认真。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十几遍,甚至几十遍诵读、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其中《悯农》诗就是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才写成的。李绅从小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亲眼看到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于是他决心写一首诗,来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他苦苦思索了三四天,经过十几次修改,才写成了《悯农》诗。他写《悯农》诗时,正值酷暑盛夏,天气闷热,蚊蝇叮人。人们都摇扇乘凉,惟有李绅坐在蒸笼似的小屋里埋头写作。他脸上、身上满是汗水,衣衬全湿透了,两只细瘦的胳膊被蚊子叮了一个又一个疙瘩。然而,他把这一切全置之度外。想啊,改啊,改啊,想啊,《悯农》诗终于写成了。其中一首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这首诗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很快就流传开了。人们在赞美这首诗的同时,对李绅刻苦认真的写作态度更是赞叹不已,说他写的诗“字字皆辛苦”。为了读书,李绅先是寄居在 , 后来他漂泊流浪, 、 、 、 都当过他的住所,从中可以看出李绅 。( ) A. 寺庙里;竹林、渔船、土地庙、破牛棚;生活十分艰苦 B. 寺庙里;竹林、渔船、土地庙、破茅房;生活十分艰苦 C. 寺庙里;竹林、渔船、土地庙、破牛棚;生活勉强维持
(2)李绅写《悯农》诗是因为 。他写《悯农》是为了 , 从中可以看出李绅 。( )
A. 他亲眼看见农民一年四季辛苦劳作;表达对农民的同情;看不起农民。
B. 他亲眼看见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表达对农民的关心;不想与农民有一样的处境。 C. 他亲眼看见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十分热爱、同情劳动人民。
(3)“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十几遍,甚至几十遍诵读、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这句话表现出李绅( ) A. 拥有很多的空闲时间。 B. 写作态度很认真。 C. 写诗的能力还不是很好。 (4)选择意思相同的成语。
A.短小精悍 B.风餐露宿 C.赞叹不已 D.置之度外 E.千锤百炼 ①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________
②比喻经受多次的艰苦斗争的锻炼、考验。也指写作的反复琢磨。________ ③不在自己考虑的范围之内。指不放在心上,不去管它。________ ④形容文章、讲话简短有力。________ ⑤称赞不止。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积累与运用
1. 中断;楚江;至此;孤帆;饮酒;初晴;镜子;未磨;遥望;银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楚、至、孤、酒、初、镜、遥、银”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中断、楚江、至此、孤帆、饮酒、初晴、镜子、未磨、遥望、银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 凉亭;挺好;水潭;停下;家庭;淡水;劳累;音乐;胡乱;田螺;谙熟;湖水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还有些形近字的读音有的也是相近或相同的,需要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细心区分记忆。
【点评】 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比较组词记忆生字。 3. (1)厂;4;Y;yàn;厌烦 (2)虫;11;L;luó;海螺
分析:此题不仅考察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同时对汉语拼音、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组词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考察。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 4. A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望洞庭》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5. A,B,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及选项判断。 故答案为:A B 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
6.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分析: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诗句及意思。在此基础上,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填写古诗易写错别字,原因是在背诵古诗时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在填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学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比如本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楚、碧、岸、青、孤、帆。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的含义,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7. (1)唐;李白;长江;宋;苏轼;西施 (2)水光;晴方好;山色;雨亦奇;西湖比西子 (3)刘禹锡;白银盘;君山
分析:(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2)考查对古诗、名句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名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3)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1)唐、李白、长江、宋、苏轼、西施 (2)水光、晴方好、山色、雨亦奇、西湖比西子 (3)刘禹锡、白银盘、君山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名句的意思。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二、诗歌鉴赏 8. (1)B (2)A (3)C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B;(2)A;(3)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9. (1)B (2)A (3)C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B;(2)A;(3)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三、现代文阅读 10. (1)A (2)C (3)B
(4)B;E;D;A;C
分析:(1)、(2)、(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此题是根据意思找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故答案为:(1)A;(2)C;(3)B;(4)B E D A C
【点评】(1)、(2)、(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4)本题考查的是词义理解的能力,关键在于平时的理解、积累和识记。
古诗词课外拓展
古诗词分类大全之传统节令 春节: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重阳: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元宵:南宋.朱淑真(一说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寒食(清明前两天):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七夕: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古诗词分类大全之爱情最甜
1.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 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4.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
6.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8.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9.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 10.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11.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1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