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NAN CHUANBO 棚 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艺术特点及 传播价值研究 杨旭 甘肃兰州 730000) (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集团)电视经济频道 摘要: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丝绸之路成 有的独特文化传播价值。为我国纪录片创作的重要题材。从央视1980年版《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中国纪录片创作的重要囊材 开始,一大批以丝路为话题的纪录片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社会 丝绸之路所经之处,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仅在丝 反响。“丝路热”正在成为;12聚世界目光的国际文化交流新风 绸之路甘肃段境内,就拥有包括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 尚。涉及内容、关注角度丰富多样的丝路题材纪录片成为传播 兵马俑、天水麦积山石窟、张掖大佛寺以及敦煌莫高窟、玉 一、丝路文化、展示中华民族辉煌发展历程的重要途径。本文通 门关在内的众多世界级人文历史景观。拥有如此丰富的历史 过对国内丝路题材纪录片在创作历程、主题特征变迁以及纪 文化资源,催生了丝路题材纪录片创作的多元化发展。1980 录片在叙事环节当中的叙事视角、声画特点进行分析,进而研 年,基于改革开放的广阔社会背景,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日 究探讨丝路题材纪录片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的独特价值。 本NHK(日本放送协会),摄制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最 关键词:丝绸之路 纪录片 艺术特点 传播价 终形成中日两个版本。这是国内第一次以全景化视角,综合 值 反映丝绸之路沿线历史文化的纪录片作品。时隔25年之后, 日本NHK再次邀请中央电视台围绕丝绸之路展开联合拍摄, 于是便有了2005年拍摄制作的1 1集大型纪录片《新丝绸之 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被首次提出,同年9 大漠飞沙、阳关残雪、胡杨婆娑、戈壁苍茫,2000多年 路》。2013年,“前,西汉使者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闻名于世。1877 月,央视独立制作的8集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开 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贯通东西文明的陆 始在央视首播。“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给予丝路题材纪 路交通线正式命名为“丝绸之路”。它以西安为起点,途径甘 录片创作一个全新的视角,即以经济发展和世界丝路的眼光 肃、新疆,最终到达中亚、西亚并与地中海各国紧紧相连。丝 去观察丝绸之路的今天和未来。绸之路的形成过程,是中西方经贸往来逐步发展繁荣的过 自1 980年版《丝绸之路》与观众见面之后,良好的社会 程,更是中西方思想文化不断交汇融合的过程。 反响使得同题材纪录片创作日趋繁荣。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 历史当中,人们用“凿空西域”来评价两千多年前的那 片厂于1980年、1983年和1985年推出纪录片《敦煌石窟: 次伟大出征。张骞所经历的,是一场极为艰险的探索之旅, 第45号窟》、《古都长安》和《敦煌之恋》。盛振华于2007 同时也是一场满载期待与梦想的发现之旅。探索没有终点, 年创作完成6集纪录片《大唐西游记》。周兵于201 0年创作 6年创作完 梦想没有止境,就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长安”号国际货运 完成10集纪录片《敦煌》。秦川I于2013年、201班列自古都西安始发,穿越千里河西走廊,经新疆阿拉山口 成纪录片《敦煌舞伎乐天》、《敦煌画派》以及《敦煌书法》。 岸,最终将抵达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时隔千年之后的这 2015年,中央电视台与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推出10集 趟“丝路之旅”,仅仅是当前我国积极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加 纪录片《河西走廊》。在这些纪录片中,有的以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性地域为表 强国际交流合作的一个/JwJ\的缩影。2013年9月7日,习近 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首次提出 现对象:有的则以丝绸之路相关历史人物为表现对象;有的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应当说,建设丝绸之路经济 带伟大倡议,是中国寻求和平发展、积极开展国际间合作交 流、构筑梦想与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体现,是对丝绸之路精神 内涵的时代性继承与突破性发展。 则以丝绸之路标志性历史文化遗产为重点表现对象。例如 周兵作品《敦煌》以及秦川I作品《敦煌画派》、《敦煌书法》 等。而能够以宏观视角给予丝绸之路整体性关注与把握的, 人们迫寻丝路文化的脚步从未停歇,人们展望丝路未来 的视野正在延展。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持续升温,丝 路文化传播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正在不断萌芽与发展当中 的丝路主题纪录片,其在文化传播当中所展示出的巨大能量 和潜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重视。本文所指的丝 值的主要研究样本。路题材纪录片创作,主要以起于西安的陆上丝绸之路为研究 二、主墨特征分析 原点,对围绕其地域范围所创作的相关纪录片进行分析研 主题代表着纪录片关注世界的独特角度。川随着时代的 究。深入探讨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于当今时代背景之下所拥 发展,同题材的纪录片创作,其主题特点也在发生着微妙的 是纪录片《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以及《丝路,重新开 始的旅程》。透过它们的创作过程,可以从中看到中国纪录 片创作者在创作观念、技术运用等方面的创新历程以及他们 对丝绸之路日渐成熟的文化理解。因此本文将以上述三部纪 录片作为分析研究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艺术特点及传播价 2。18年第5期(总第165期) J东南传播 ● 一专梨开怒 I— 簟一 变化。在纪录片主题变化的背后,体现出的是时代环境的变 化,社科研究方向的变化,时代审美观念的变化:同时也是 纪录片创作理念的革新以及技术发展方面的提升。 (一)严肃、庄重的历史文化知识普及 这是丝路题材纪录片在发展之初所具备的一种整体气 质,它以注重新闻纪实与文化历史知识普及为总体特征。 1 980版的《丝绸之路》就是这一创作类型的典型体现。该片 特别专注于丝路沿线在汉唐时代的历史遗迹的介绍、对民俗 民风的描绘、对文化典籍和文物的放大。 1980年,中国社 会刚刚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于是人们渴望从宝贵的民族 作,成为纪录片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一幅幅壁画精美绝 伦,一尊尊佛像神采飞扬,游走于其间,仿佛置身于如梦似 幻般的丝路圣境。如此珍贵的艺术瑰宝,却不得不面对壁画 表层起碱甚至风化脱落的毁灭性的损伤。这是文物遗产保护 的世界性难题,也是敦煌文物保护团队正在奋力攻克的重大 课题。在本集中,纪录片非常详细的为观众讲解了敦煌壁画 出现脱落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应对补救各类病害的难度 和措施。对于脱落壁画的重现与复原工作,需要的则是大量 的模拟试验和耐心细致的观察与等待。仅一种绘画颜料的配 制,往往是通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测试,才能找到附着性能 文化资源中找到继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文化根基和历史 脉络。人们渴望通过歌颂祖国万里山河的形式来构筑起强大 的发展自信。 《丝绸之路》最大的主题诉求就是向社会大众隆重、详 实地介绍丝绸之路所经之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当地经 济发展状况。这其中的文化知识普及性质非常浓厚。它的根 本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影像的方式让社会大众对丝绸之路有 一个基本的了解。以敦煌为例,每当谈到丝绸之路,人们会 想到莫高窟,会想到敦煌壁画这样的艺术形式。这就是一种 非常简单的主题诉求,不求深刻,但求全面。 《丝绸之路》的创作,可以说是纪录片创作理念革新的 一次重要实践。在新的创作理念指引下,《丝绸之路》在寻 找突破与创新,但从中依然能够看到旧有观念与纪录方式对 它的深刻影响。这种深刻的影响来自于新闻纪录影片这一特 定时期的影视制作概念。新闻纪录片,就是以最简明的话语 准确无误的向外界传达新闻事件的核心要素。尽管《丝绸之 路》在主题表现上希望向人们展现一个神秘而开放的丝绸之 路,但在其在表现角度、叙述方式上都有新闻报道追求固定 模式的雷同化趋势。 严肃、庄重的历史文化知识普及,这一主题诉求与中国 特定时期的社会发展背景密切相关,也与中国特定时期的纪 录片创作理念密切相关。同时期拍摄创作的《话说长江》, 其在主题表现方面的特征也与《丝绸之路》有着极为相似的 地方。 (二)点面结合、突出展示丝路文化最新研究成果 这一类丝路题材纪录片是对《丝绸之路》创作的总结与 升华。它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对“小而精”的追求与探 索。《新丝绸之路》就是这种全新创作理念的最好体现。 《新丝绸之路》仍然以整个丝绸之路历史发展脉络为 全篇统领。而与此前纪录片《丝绸之路》的创作有所不同的 是,此次《新丝绸之路》则是精心选择了丝路沿线的十个地 点作为表现对象。它们是:楼兰、吐鲁番、草原、龟兹、和田、 敦煌、青海、黑水城、喀什和西安。丝路当中的这十个地点, 分别对应着十种不同的表现角度。纪录片通过器物、宗教、 个体、家族、族群的命运故事来呈现一座座烙印上丝路文化 痕迹的记忆之城。 当《新丝绸之路》开始立项时,距《丝绸 之路》播出已经走过了整整25个年头。在这25年中,丝绸 之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点和前沿课题出现了哪些新成果,丝 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研究是否又有了新的发现与 关键突破。基于这些有关丝绸之路命题而产生的新发现、新 课题,《新丝绸之路》便拥有了全新的文化视点。就整个社会 发展背景来讲,从《丝绸之路》的出现到《新丝绸之路》的开 拍,这25年,也是中国社会全面贯彻党中央改革开放思想路 线的关键时期。25年时间里,我国丝路沿线的经济社会发 展有着怎样的深刻变化,这是《新丝绸之路》创作团队希望 找到的答案。 以纪录片对敦煌的表现为例,《新丝绸之路》对敦煌问 题的关注则一改过去大而全的固定模式。敦煌文物保护工 东南传播2018年第5期(总第165期) 最佳、色彩还原度最佳、年代感最准确的颜料替代品。肉眼 无法察觉的可溶盐正在将壁画层与岩壁逐步剥离,进而形成 可怕的“空壳”。填充灌胶法,目前世界文物修复中解决“空 壳”现象的顶尖技术。它是集可塑材料、化学、力学等前沿科 技于一身的文物修复关键技术。镜头之中,在敦煌壁画灌胶 填充现场,工程师们正在对壁画实施极为精准的外科手术。 面对世界级的修复难题,在这一系列科研成果的背后,所体 现出的是我国不断提升的科技实力与日渐强大的民族文化自 信。 在《新丝绸之路》当中,像《敦煌生命》这样,以一个具 体的关注点来展开策划拍摄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一个人 的龟兹》,主要以佛学家、经卷翻译家鸠摩罗什在龟兹修行 练法以及他前往中原传习经卷的人生故事为本集故事主线。 而《和田寻宝》在充分展现和田历史文化的同时,则以玉石为 拍摄主线,着重关注玉石文化、玉石开采以及玉石贸易在今 天的和田乃至内地更大交易市场的发展新面貌。《新丝绸之 路》所体现出的是主题表现点面结合的纪录片创作新思路。 (三)以普通人的故事探寻丝路文化精神 纪录片创作应当更加突出了‘1人”作为艺术表现的出发点 和归宿点的中心位置。 因此,讲好人物故事,并且通过具体 可感的人物故事提炼出足以震撼心灵的人文精神是纪录片 创作的关键诉求。如果说《丝绸之路》和《新丝绸之路》其主 题是建立在地域概念的丝绸之路基础之上,那么《丝路,重 新开始的旅程》则是为观众铺就了一条震撼心灵的“精神之 路”。 昭苏草原上,哈萨克小孩努日波利正在努力的学习驯马 技巧,他渴望能够成为整个昭苏草原上最优秀的骑手。而远 在吉尔吉斯的企业家阿巴基罗夫此时却在一场场的谈判中为 着企业的生存发展做出一项项至关重要的抉择与判断。阿巴 基罗夫在不停的调整团队的发展思路,来迎接这场已经无法 避免的市场淘汰赛。而在意大利的普拉托,中国纺织业商人 金晓青将一落厚厚的订单紧紧攥在手中,内心感到无比的踏 实和喜悦。日益强大的祖国让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国人走到哪 里都更有底气。金晓青靠着中国商人的本分和诚信,赢得了 越来越多欧洲客户的信任和支持。这是《丝路,重新开始的 旅程》第一集中的几个故事。然而几个普通的小故事,就正 如标题所说那样,是远方不熄的梦想。因为梦想在继续,所 以永远在路上。 像这样的故事,在纪录片中还有很多。同样是为了梦想, 沙漠中的少年决心苦练达瓦孜技艺;塔什库尔干的青年小 伙梦想着凭借自己的歌声开启全新的生活;意大利时装周中 的中国模特通过自己不断的奋斗与努力,终于走上了梦想的 T台。60位个性独具的主人公,新丝绸之路上的追梦人,用 他们的人生轨迹书写着从亚洲到欧洲,这一万多公里漫长路 途中的精彩传奇。 《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所展示出的丝 路,不是过去出现在地图上的抽象坐标,而是一个个无比鲜 活的动人故事。片中所有的故事汇集起来,就是人们对梦想 的渴望、对未知的探索以及对信念的坚守。这就是丝绸之路 H J订 仆■,工P ’¨l l J田/、 DONGNAN CHUANBO 播电酮黼8蹴 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创造奇迹与辉煌的强大精神信仰和澎湃 动力。包容、创新、超越、探索、坚守,这便是我们传承至今 的丝路精神和丝路文化气质。 三、叙事特点分析 同一题材纪录片在不同发展时期,也有其不同的叙事特 点。伴随着纪录片创作者创作观念的变化、大众审美能力的 提高以及影视技术的不断提升,纪录片在叙事方法、叙事手 段上出现与之相适应的变化。 (一)主客观视角充分结合 叙述视角,就是一部作品或者一个文本,看待世界的特 动而又惧怕高价的真实内心世界被主观跟随镜头很好的表 现出来。 2.场景再现的灵活运用 场景再现属于一种创作技巧,它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 过搬演或再现的形式展示出客观世界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或 人物特定的心理活动。 丝路题材电视纪录片中的场景再 现,主要体现为两种方式,即动画虚拟场景与剧情表演。在 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中,很多场景是拍不到的。这些消失或改 变了的历史实物该如何去表现它们本来的模样。动画虚拟技 术,成为了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解决拍摄难题的关键性技术。 殊眼光和角度。l6 在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发展的较早时期, 以1980版丝绸之路为例,其叙事视角体现为全知全能的第 三人称客观视角。全知全能客观视角,最大的特点就其冷 静、客观的叙述风格。对于已经发生、存在的客观事实,无须 再度演绎、推理,只要宏观、全面、真实的叙述其原貌即可。 当然,随着纪录片创作观念的不断更新与变化,人们也随之 发现了这种全知全能讲述视角在影视表现上存在着的局限 性。即影视内容向观众讲清楚了观众应当知道的所有东西, 欣赏过程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影视内容引领观众思维活动的 带入感较弱。 随着纪录片创作理念的不断发展,主观视角的准确运 用让纪录片有了较强的情境带入感。纪录片《新丝绸之路》 通过主客观叙述视角的有机结合,影片在内容表现中既有 冷静、沉着的历史叙事感,也有剧情想象的趣味体验。纪录 片中的主观叙事视角,一般有两类。第一类主要体现为创作 者描述某个事件时,恰当的融入了自己对所述事件的某种情 感态度。在《新丝绸之路》中,影片讲述因为斯坦因、伯希和 等文物盗取者的出现,致使敦煌不少珍贵文物流落海外。悲 愤、惋惜之情,通过影片解说词主观视角的叙述被表现的淋 漓尽致。而另一类,其主观性则体现为以所描述事件中某个 当事人的眼光、视角去推动整个叙事向前发展。《新丝绸之 路》中,少年鸠摩罗什决定踏上前往东方的游学之旅。人们 在其饱含深情的内心独白中感受到了一位高僧对信仰和真知 的虔诚之心。纪录片中,这种情境带入感给观众带来了极大 的心灵震撼。 我们无法对主客观视角做出绝对的好坏判断,它们代表 着两种不同的叙事功能和叙事风格。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发 展至今天,两类叙事视角被综合运用于各类不同的叙述情境 之中。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中,人们能够感受到的是创作 者极为细腻的情感脉络和人文情怀。 (二)声画特点分析 1.主、客观拍摄方法相结合 与主、客观叙述视角相适应的,在拍摄过程中,丝绸之 路题材纪录片发展至今也呈现出主、客观两种画面风格相互 配合的基本思路。客观画面拍摄原则,主要以固定画面拍摄 为主。其在表现形式上去掉了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引导”、 “形容”等因素,是电视语言中的白描手法。 这一类画面 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客观叙述、较为中立的情感认知。在丝 绸之路这样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创作中,客观画面拍摄尤 其适用于对各类史料、文献的纪录与呈现。相对稳定的视觉 效果,更易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画面中的各类被拍摄对象 上。而主观镜头拍摄,则是指能够虚拟、代表被拍摄对象活 动视点的拍摄方法。主观镜头是纪录片叙事写意的一种方 式,它是创作者情绪的自然流露。 镜头的运动性与跟随性 是这类镜头拍摄的关键所在。在《和田寻宝》这一集中,镜头 跟随北京商人在人声鼎沸的玉石交易市场中来回穿梭。出了 这家进那家,北京商人在不断的比较、琢磨着和田玉石如今 的市场行情。玉石商人希望选到宝贝的那种急切、期待、激 它为历史人文纪录片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段,使得只能通过语 言描述的宏大历史场景的视觉化呈现成为可能。 西安大 雁塔,其高度先后经历了三次重大历史变更。通过三维动画 技术,纪录片《新丝绸之路》形象生动的为观众展示、介绍了 大雁塔高度的先后变化过程。如果没有三维场景虚拟技术, 创作者准确表达这类历史考证问题的难度就可想而知。 剧情表演,则成为近年来纪录片创作所采纳的重要方式 与理念。这种创作手段,尤以表现剧情特征突出的人物故事 见长。… 对纪录片创作来说,如何能够完美的塑造历史当中 的人物形象,这是纪录片创作始终无法回避的困难所在。用 解说词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其投射在观众心中的终究还是无 法触及的想象。请有关学者、专家去讲述某段历史、某个人 物,也仍然是停留在听的层面,而没有“视”的直观性。而通 过被准确还原的剧情表演,使得纪录片在刻画历史人物形象 方面则更具表现力和视觉美感。纪录片《河西走廊》就是大 量运用剧情表演的典型作品。该纪录片创作辗转全国1O个 影视基地,组织230场情景再现,涉及5O余个需要设计形 象的历史人物,动用群众演员近-T--- ̄。” 但基于历史文化类 纪录片应有的历史考证价值以及文化严肃性,不少专家学者 也在质疑批-N, ̄U情表演方式在此类纪录片中的过度使用。笔 者认为,剧情表演的方式其本身没有错误,可以将影视剧创 作的相关概念引入纪录片创作当中。而文化历史类纪录片中 丰富、多样的历史文献考证与社会学研究是剧情表演无法替 代的。深厚的史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也正是历史文化类纪录片 独具的艺术魅力。 3.声音元素的充分调动 现场环境声是纪录片声音元素中的重要类型。主要指 摄录设备对现场环境声的准确记录,例如喧闹的人群、潺潺 的溪水、精彩的歌舞表演等,都是极为生动的环境音来源。 从《丝绸之路》到《新丝绸之路》再到《丝路,重新开始的旅 程》,现场环境声的运用在逐步发展成熟。我们发现,在最 早的《丝绸之路》中,现场环境声呈现出似有似无的存在状 态。而到《新丝绸之路》及《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现场 环境声则被大量的运用于整个纪录片作品中。来往的车辆、 人头攒动的集市、通畅发达的水利灌溉、表演精彩的家庭歌 舞会,都因环境声的存在而变得更具现场感。在背景音乐使 用方面,创作者愈发注意到音乐的情感内涵和纪录片主题 的契合度问题。随着国内纪录片创作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在 《新丝绸之路》、《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河西走廊》以 及秦川的《黑戈壁、黑喇嘛》、《敦煌舞忮乐天》等作品中, 定制专属背景音乐成为了纪录片创作的全新趋势。定制音乐 与纪录片的内容表达契合度更高,音乐体现出的情感内涵更 加丰富细腻。定制音乐往往会综合纪录片所反映的地域、民 族、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使音乐感觉与主题需要完美融合。 《河西走廊》的主题音乐《河西走廊之梦》由希腊著名音乐 家雅尼创作完成。纪录片开始拍摄前,音乐总监徐鲤带领团 队长期在河西走廊采风。音乐中的主旋律创作可追溯到公元 前12世纪的杜读管演奏,它被主创团队一致任务是最能反 2。18年第5期(总第165期) l东南传播 ● ’n茹莩蒋匠胡 卅苑●一皤电睨网备常目开怒 映亚洲西部音域特点的演奏乐器。 人物同期声的丰富与完备,让纪录片增色不少。在《新丝 绸之路》中,相当一部分涉及学术、历史文化的专业性内容则 是由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口述讲解。这种大量运用现场采访 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解说词从头至尾通篇灌输的视 听局限性。由于专家、学者的出现,纪录片讲述内容的权威 性和严谨性油然而生。而当《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出现 时,人物同期声的运用则更为灵活多样。片中涉及到的60位 故事主人公,他们用口述的方式向观众讲出了他们如丝绸般 五彩斑斓的人生故事。“讲故事”的方式在悄然改变,片中人 物用真诚的态度讲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观众也便有 了希望倾听和感知的渴望。 四、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传播价值分析 (一)珍贵的史料影像留存价值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通商之路,其沿途拥有着丰厚 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敦煌,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壁画作 品和一尊尊神采奕奕的人物雕像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 印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这些珍贵历史文化遗迹的 难度越来越大。近些年来,文物保护工作者们为此付出了巨 大的努力。丝绸之路文物保护工作有着怎样的最新成果,他 们正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和困难,纪录片以影像的方式将这 些珍贵的文物史料完整的保存下来。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 则突破了过去平面摄影在构筑空间形象方面的局限性。可以 说,国内日益成熟丰富着的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正 在为我国丝路历史文化留存构筑起一个完备、系统的影像资 料库。 (二)历史文化传播与展示的理想介质 谈到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介质,就不得不提到敦煌壁画。 无比传奇的宗教故事传说、以及昔日丝路古道上空前绝后的 辉煌与繁荣,在高僧与画工们凝结着毕生心血与智慧的笔墨 之下,成为了被世人所铭记的传世经典。《反弹琵琶》是敦煌 壁画的经典之作,舞者轻盈曼妙的舞姿则集中体现出了精湛 的奏乐与舞蹈技艺。这极尽绚丽与传奇的舞乐技艺,是古时 舞蹈艺术的巅峰之作,还是来源于画工的完美想象,研究者 说法众多。但不管究竟怎样,由于敦煌壁画其卓越的文化传 播作用,反弹琵琶早已成为了人们心中有关于丝绸之路、有关 敦煌文化艺术的经典记忆。 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介质,敦煌壁画跨越千年的历史长 河,至今依然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传播作用。而从某种 程度上讲,纪录片创作者实现了跨越历史的“穿越”,他们从 古代高僧、画师的手中接过了文化传承的接力棒。《敦煌舞 伎乐天》是甘肃导演秦川I拍摄的纪录片作品。纪录片以《丝 路花雨》等经典敦煌舞的舞蹈原型研究、舞蹈动作推敲、舞 蹈演员的文化底蕴与气质培养等方面为主题,向观众全面、 深入的介绍了敦煌舞经久不衰的传奇与辉煌。曼妙的敦煌舞 姿、大珠小珠落玉盘般动听的琵琶弹奏,是视觉与听觉交织 的时间艺术,纪录片便成为这种艺术的最好载体。作为一种 重要的信息传播介质,纪录片在传播与展现丝绸之路历史文 化方面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它映射着丝路文化,连通古老 与现代,联结民族与国家,沟通中国与西方。” (三)影像纪录有利于丝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丝绸之路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随着“一带一路”倡 议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通过丝路文化了解东方世 界,了解中国。那么丝路文化靠什么去传播、靠什么去表达。 传统的图文出版物在丝路文化国际传播中的作用是突出的, 但也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翻译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 对原著的再创作。而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知识层次的读者, 在阅读同样的文字内容时,解码、转译原文的能力不尽相 同。这种表情达意方面的朦胧与不确定性却直接降低了国际 文化传播的实际效果。字里行间的丝绸之路,在不同人心中 便出现了不同的模样。 与传统的图文出版物相比,纪录片在国际文化传播中有 着更为明显的传播优势。影像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表意的直 观性,所见即所得。文字出版物中对某个问题的冗长论述往 往不及一组精彩镜头所形成的表意效果。光影流动的影像画 面则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抽象意境变为了流沙、 戈壁和边关落日的具象表达。纪录片希望表达一种什么样的 主题,片中被构建起的一系列画面就是你要寻找的答案。在 丝路文化的对外传播中,什么是丝绸之路,丝路是什么样的, 这或许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对国外游客、学者来说,纪 录片就是让他们对丝路形成第一印象的重要方式。大漠戈壁 的雄奇壮丽、边关烽燧的孤独与豪迈、祁连冰川的宁静与神 秘、河西走廊的辽阔与通达,纪录片以其特有的具象表达方 式给观众以强大的视觉震撼。 以上是对丝路题材纪录片创作在艺术表现和传播价值 方面的诸多特性给予了分析探讨。笔者认为,随着丝绸之路 经济带建设的不断向前推进,人们关注丝绸之路的维度将 会不断延展,丝路题材纪录片创作的视野必将愈发辽阔。以 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为创作根基,以新丝路新发展的澎湃 动力为创意源泉的丝路题材纪录片,必将成为让世界了解丝 路、让世界了解东方的重要视觉形象体系。它将拥有更加丰 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其独具的传播价值将等待人们去不 断的发现和探索。 — —口 l11德米雷威.任友谅译Ul当代电影,2003(4):33—36. 【2】赵彤.讲述丝路从过去时到进行时【Nl冲国艺术报, 2013(3O):4. 【3】刘雅.影像媒介塑造丝绸之路社会记忆研究【D1.新疆: 新疆财经大学,2015:18. 【4ia硕.文化艺术类纪录片艺术特色研究【rD】.济南:山东师 范大学.2014:43. 【5】中国纪录片网.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央视开 播【oL】-http://www.docuchina.cn/201 30823/100028. shtm1. 【6】杨义.中国叙事学IMI.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91. [71181胡立德.电视新闻与纪录片摄影fMI.北京:中国广播电 视出版社。2002:82。88. I91胡智锋.江逐浪.“真相”与“造像”电视真实再现探 秘『M1.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 【1o1李共伟.纪录片中的3D新势力【J1.中国电视(纪录), 2013(11):31. 【111茹艳.纪录片真实再现手法运用探析【J J.视听,2017 (4):77. I1 2】百度百科.河西走廊(央视纪录片)【OLI.https://baike. baidu.corn/item/河西走廊 【131徐晨.“丝绸之路”纪录片的创作趋向….民族艺林, 2017(8):43. 作者简介: 杨旭硕士学历,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集团) 电视经济频道编辑。 【责任编辑:刘君荣】 东南传播2018年第5期(总第1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