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学科备课活页 第7单元第 22 课共 2 课时
课题 22.文言文二则 设计者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课程标准 人物的品质”,围绕这一要素,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从多个方面写人物的特点。 《铁杵成针》讲述了李白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受到老婆婆铁杵磨成针的精神鼓舞,继续学习,最终完成学业的故事。教材分析 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认真去做,坚持不懈都能成功。 学情分析 孩子们已经接触过文言文,本文浅显易懂。 1.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重点) 教学目标 2.了解文章特点,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领悟其中的道理。 (难点) 重点 难点 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了解文章特点,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法 学法 讲授法启发教学法 365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同学们请准备好你们的课本、标注笔、,拿出你们的激情和坐姿,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我们的口号是:学好语文!我能行! 导学案:课前预习单。 二、板书课题22《文言文二则》。 三、出示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重点) 2.了解文章特点,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领悟其中的道理。(难点) 四、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 二次备课 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五、学习生字。 1、会认字 铁杵卒业 请跟老师读一遍,然后自己读三遍。请同学们自由分享这几个词可以拓展哪些词语?如何记忆? 2、理解词语: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铁杵成针】本文选自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铁杵,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 【是】这 【方】正在。 【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动。 【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铁杵成针》讲述了李白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受到老婆婆铁杵磨成针的精神鼓舞,继续学习,最终成就自己的故事。 4、我会写 逢卒 (1)分析字形:跟着笔顺书空。(2)难写的字多写几遍。(3)讨论如何记忆这些生字,并自由组词,练习造句。 六、品读释疑 1、梳理全文的大意。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过了这条小溪,(李白)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到山上完成学业。 2、为什么要写李白“未成,弃去”? 此处“未成,弃去”与故事结尾处“还卒业”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老婆婆铁杵成针的意志对李白的影响极大。 3、故事中有一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铁杵成针的故事产生的成语叫铁杵磨成针;比喻有恒心肯努力,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4、这则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铁杵成针》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成功。 七、课文结构和主旨 课文结构 主旨:《铁杵成针》讲述了李白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受到 老婆婆铁杵磨成针的精神鼓舞,继续学习,最终完成学业的故事。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认真去做,坚持不懈都能成功。 八、写作手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对比,是通过对不同的人、事、物的对比描写或说明,以突出其各自的特色,或者将同一个人、事、物在不同时空或境况下的情景进行对照,以彰显其变化。 练一练:你身边发生过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分享给大家吧。试着用对比的手法讲述故事。 九、课堂拓展和当堂检测。 推荐阅读:《程门立雪》 习题源于《点拨》“当堂练习”第二、三题 十、回顾学习目标。 作业 :本课部分习题。 板书 教学反思 《22文言文二则》 一、预习案 完成预习单。 二、探究案 1、课文大意。 2、讨论交流:为什么要写李白“未成,弃去”? 3、故事中有一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4、这则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三、训练案 1. 完成本课 2. 完成课后习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