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凿L一盔 I学术专业AN-籴怒 中西茶文化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马晓莉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交流过程中,茶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有着不可或缺的文化交流意义。虽然西 方茶文化归根结底源自中国,但在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受到西方不同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影响,中西茶文化之间逐渐出现 了很多差异,譬如说在语言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只有进一步了解中西茶文化在跨文化对比上的不同 之处,才能更好地了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让不同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又好又快进行。本文 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对中西茶文化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跨文化;茶文化:交流:对比 茶对东两方的饮者来讲,不单单是生活中的一种重要饮品, 更承载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东西 方不同的茶文化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不断碰撞和融合,形成了一 种独特的东西茶文化多元化共存现象。在对其进行跨文化的对 比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东方和西方在历史文化、民族性 往欧洲。由于荷兰主要与福建沿海等地的茶商进行贸易,所以他 们以闽南语发音来称呼茶。而葡萄牙则主要与广东一带的茶商 进行贸易,因此他们以粤语发音来称呼茶。这就导致了一开始茶 在欧洲出现两种读音,分别是闽南语的“11e”和粤语的“Chaw”,经 过一二百年的发展和变化,英语才逐渐用“tea”来规范地称呼茶。 因此,现在西方茶文化中对茶的读音,从源头上讲是来自于汉语 的一个借词,而且借的是我国方言语系中的闽南语读音。 茶在中西茶文化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认知意义。通俗地来 说,就是说在中国茶文化的语境里,茶只是一个名词,代表了一 种事物。而在西方茶文化语境下,茶不仅是一个名词,同时也可 以作为动词和形容词,同时有了很多的转义和喻义,这是中西茶 文化在语言文化中的一个最大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 面,第一,是在与茶有关的词汇上的差异。我国茶文化语境中, 格、政治国情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其茶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在 跨文化的视野下对中西茶文化进行对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 识和了解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内涵,有助于我们对茶文化的 发展脉络和内涵有更加深入的认知。 1 中西茶文化在语言文化上的对比 首先来看看中西茶文化在“茶”这一词汇读音上的历史渊 源。现代汉语的“茶”字发eha音,这是中古汉语时代所形成的读 音。在上古汉语时代,“茶”为“荼”音,古籍《神农本草经》里面记 载道,神农氏尝百草,Et遇七十多种毒草,后来“得荼而解”。据历 史学家考证,里面所说的“荼”,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茶”。那么, 我们的汉语是什么时候把“荼”变作“茶”的呢?据学者研究,大概 有着大量的与种植茶、生产茶的词汇,譬如说“茶树”、“雨前 茶”、“炒茶”等,这反映出我国是茶的故乡和原产地。而英语中 则基本没有此类词汇,因为茶叶和茶文化对于西方来说是一种 舶来品,他们接受的是制作好的茶产品,而非其种植和生产过 程。二是茶的用法。中国人说茶,指的就是茶这种事物,茶在汉语 中只是一个名词。但是在英语语境下,由于受到英语俚语和其它 语言的影响,茶从单一的名词逐渐演化出动词的属性,举个例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五胡乱华等历史事件的发生,我国首次 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现象,人口的迁徙和流动就导致语言和文化 上的巨大变化,我们的汉语也从上古汉语时期来到了中古汉语 时代,很多词汇在发音上都出现了变化。所以有人推测,关于 “荼”的读音,就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内逐渐发生变化,并被人们所 普遍认同和接受,而读音上的变化必然会带动文字上的变化,所 以“荼”的汉字也就变为“茶”的写法。唐代著名茶学家陆羽在其 《茶经》中,首次把“茶”改为“茶”,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在唐代 之前人们就普遍读“茶”的音了,而书籍和文献有一定的滞后性, 其在规范一种事物的写法和读音时,必定是建立在一个社会所 普遍认可和统一的基础之上的。 西方茶文化主要是在英语语境下形成的,所以我们研究西 子,汉语语境下会说“下午四点我们一起去喝茶”,茶前面会有 “喝”等动词,但在西方茶文化语境下,会这样来表述:“We tea at four”,这里就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名词,而是直接把茶当做动词, 有“喝茶”之意。 . 2中西茶文化在社会性和人文性上的对比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将茶从单一的饮品升华到了 一种具有多种社会功能的文化层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茶 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有着十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它深深影响着 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样,西方茶文化也对其社会有着很深的 影响。中西茶文化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概括起来可以从社交功 方茶文化的语言文化时,基本上是在英语文化圈的范围之中。与 汉语中“茶”的发音不同,英语中茶的写法为“tea”,从读音上看, 似乎看不到其与汉语中“茶”的发音有什么渊源,但实际上英语 中的“tea”的确是来自于中国。在大航海时代,最早扬帆出海的葡 萄牙人和荷兰人先于其他国家来到中国东南沿海,开始了西方 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在中西的商贸中,茶与丝绸、瓷器被一同带 能、社会风俗等方面来对比和研究。 首先说说中西茶文化在社交功能上的差异。中国人饮茶,一 方面是自饮自酌,通过饮茶来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就是以茶会 友,把茶当做社交的载体。因为茶具有让人头脑清醒、平和静心、 作者两介:马晓莉(1983一),女,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历史·文化 思维敏捷等功效,所以中国人很乐意和朋友一起饮茶聊天,来进 多种茶者过于追求产量,却忽略了茶叶的质量,在茶树种植中还 是采用已经落后的“密植免耕”种植模式,这种方式能够在短时 间内获得更多的产量,但是长期以往,极易因为通气性差而引发 茶树产生一些病虫害,并且过量的种植还会让土壤变得贫瘠,进 而形成茶叶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第二是品牌上的单一。我国的 茶叶种类尽管丰富多样,但却因为各自为战,缺乏高档且具有辨 识度的茶叶品牌,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国茶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和认可度。第三是茶企业之间的联合度和组织化程度较低。在这 行思想和观点上的交流,更好地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因此,无 论是古代的茶肆、茶馆,还是今天的茶楼、茶艺厅,都是茶文化社 交功能呈现的载体。而谈到西方茶文化的社交功能,就必须要重 点说一说著名的英国“下午茶”。在18世纪前后,随着中国出口 欧洲茶叶量的剧增,来自东方的茶叶也从之前的价格昂贵变得 更加亲民,这就让饮茶成为英国不同阶层尤其是底层人民都能 承受得起的饮品。在当时的英国,喝茶一开始是和早饭一起进 行,唤作“上午茶”。但是因为当时英国社会普遍重视早饭和晚 餐,而午餐却很简单随意,因此在午后很容易出现饥肠辘辘的现 象,于是一些贵族主妇便想到了在下午五点左右一起喝茶吃点 方面首先是企业与企业之间比较分散,布局也较为随意,在前期 的投产时缺少科学的规划。其次就是很多茶企业仍然停留在卖 茶叶的原始阶段,缺乏现代化的营销思维和方式,很难从文化、 心的主意,便开始轮流举办“下午茶”宴会。这种风气渐渐流行到 了民间,成为英国社会一个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并渗透到了英 国的社会文化当中。从现实意义来看,下午茶不仅能够满足人们 的生理需要,更是一个f 分重要的社交载体,让人们以此为平 台,与他人在谈笑风生间进行交流和沟通。 其次谈一谈中西茶文化对社会风俗的影响。中国茶文化对 社会民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生活_卜面,与人们同常生活的 方方面面密切相关。朋友来家拜访,主人会以茶待客;家中无论 是盖房,还是红白之事,都会把乡邻招呼到一起,喝茶谈事。其中 尤其要提的就是茶文化对中国婚姻的影响。中国民间在婚姻 素来有“三茶六礼”的风俗,这里面说到的“三茶”,说的是订婚时 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以及同房时的合茶。从中可以看到茶文化 对我国社会习俗的巨大影响。 与中国茶文化不同,两方茶文化对社会民俗的影响主要体 现在穿着服饰、社交礼仪之上。在此以英国为例,在英国的维多 利亚时代,一些贵族之问举办的茶会对参会者的服饰穿着有着 很严格的要求,比如说要身穿燕尾服,帽子要选用黑色高帽,衬 衣多为白色等等,并且衣服要干净整齐,以没有异色和褶皱为 佳。英国的这种茶文化其实能够代表西方茶文化对社会礼仪的 影响,体现 的是西方茶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涵养。西方茶文化对 社会风俗最著名的影响应当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绅上风度”,这 一点在英国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西方的茶文化与中国茶文 化一样,都要求饮茶者要沉稳而平和并具有必要的礼貌,譬如, 在饮茶时,要轻拿轻放,禁止任何的鲁莽行为,并保持环境的静 谧。另外,男士要有女士和儿童优先的意识,在他们需要帮助时, 要随时准备伸出援手。这种茶文化的内涵,从饮茶活动中逐渐走 向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西方人生活中的一种人文特征,具体呈 现为以礼待人、沉稳庄重、文质彬彬而善于助人等。 3中西茶文化在经济性上的对比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茶文化在经济性上呈现出 不同的发展趋势。先来看中国茶文化,从现实来看,我国的茶企 业很多还是以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为主,究其原因就是我国产 茶历史悠久,茶类品种繁多,工艺复杂,很多都是一个家族祖祖 辈辈来种茶和炒茶,具有不同的工艺标准和口感。这种现状好处 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一种茶叶传统的口感和外观 弊端就 是只能各自为战,很难形成固定的产业标准和工业化流水线量 产,也很不容易形成当代商业所要求的行业统一标准。 具体来说,我国茶叶经济在产业发展上的缺陷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第一是茶树种植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举例来说,很 精神、历史、功效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营销,对市场脉搏 和消费者心理的把握能力较差,导致了我国茶叶经济的附加值 很低,影响了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但反观西方茶文化,其在发展茶经济上面有很多值得我们 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西方茶文化所蕴含的平民化和大众化被 很多两方茶企业所发扬光大,他们在进行品牌定位和产品推广 时,首先是从大众消费这个基本立足点出发,从而在最短时问内 赢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而我国很多茶企业却将自己的产品定 位为奢侈品,甚至用一些高档礼品茶来作为噱头,如此不接地气 的经营思路,必定无法得到大众的认可。第二,一些著名的西方 茶叶品牌,往往追求的并非是茶叶质量的不断提升,而是把质量 和口感的稳定排在第一位。他们首先会确定一个产品质量标准, 然后按照这个标准去严格把控产品质量。以英国“立顿”茶产品 为例,无论我们在世界各个国家购买其同样的产品,其颜色、香 气、口感都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产品质量上的稳定就会给消费者 极大的品牌认同感和品牌辨识度。 中两茶文化在经济性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异,这与两 种茶文化背后不同的民族性格和人文品质有很大的关系。中国 几千年来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习惯作坊和家族式的生产 模式,因此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很多企业也会延续之前 的传统经营模式。而西方是随着工业革命而崛起的,其文化特点 是务实、低调、合作,这是一种充满工人阶级色彩的人文精神。而 西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因此西方茶文 化就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浓厚的西方文化,因此在茶产业发展上 也更加注重品牌化、标准化、合作化。另外,中国茶文化本身蕴含 了很多历史文化内涵,加上中国人饮茶往往有喜欢追求一种文 化和精神上的享受,因此很多中国茶企业就投其所好,给茶产品 增添很多华而不实的噱头,进而获得更多利润。而西方茶文化则 更加务实和世俗化,追求的是外观和口感上的美妙,这与西方茶 文化产生于工业革命的背景有很大关系。 参考文献 【1]李燕,吴玉伦.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U].辽 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 ̄:146—147. 【2】张稚秀, ̄3,5r.西方茶文化溯源Ⅱ].农业考古,2004( ̄:327— 333. [3]张党恒主编.茶叶贸易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4]郑雯嫣.论维多利亚时代红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卟农业 考古,2003 ̄):3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