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节有哪些象征意义
春节〔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于团聚与和谐。外出远门的的人无论离家多远都要回家过年,因此春运每年都是〔热点〕话题,春节是中华民族团聚的节日,几千年来已经融入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春节文化内涵中的和谐,首先是每个人都要心情舒服。我们常说:“新年欢乐。”它不仅仅代表着祝愿,更是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表达,盼望每个人都能快欢乐乐、和谐相处,与家人、亲友、邻居、同事保持和谐,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里,才是欢乐的美好的。可以说,春节就是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黏合剂。 我们常说:“辞旧迎新。”辞什么,迎什么?辞的当然是过去一年中全部的一切,但我想我们要抓住最重要的,〔总结〕得失,吸取教训,“一年之计在于春”,为迎接新的一年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各项事情做好充分预备和打算,而不是“爆竹声中一岁除”,胜利也好,失败也罢,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各个单位到年底都要进行述职,这就是辞旧迎新的好的方式,也是对春节文化内涵的正确阐释。 百善孝为先,传统的孝道文化数千年来始终影响着整个华夏民族。一年忙到头的人们,离家再远,事务再忙,也得回家。几代人在鞭炮声中、在欢乐 声中享受着人间暖和,骨肉情深表达得淋漓尽致。每年春节祭祀祖先,敬奉神灵的活动,更是传统孝道的一种延长,寄予着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及对自然的敬畏。儿孙们在春节的各种仪式中耳濡目染,自然就不自觉的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中
第 1 页
了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宣扬了孝道文化。
有关社会学者说,团聚饭、红包、压岁钱、新衣裳等等只是春节的表层,其内在的精神意义才是它具有永久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充分挖掘春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详细可感的形式构筑人们的道德素养堡垒。 传统敏姐春节风俗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消遣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由于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风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如今的炮仗了。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聚饭一样,是最能表达“年味” 的春节风俗。在过去家庭拜年挨次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福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法规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伴侣、合、邻里之间也要互
第 2 页
相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行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很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宠爱的传统项目,比方,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春节的别称
我们都知道时间可以使许多的事情都转变,比方服装每一个朝代都不一样,节日也是一样,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岁首”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始终叫“元旦”或“元日”。
第 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