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经济增长及其可持续性研究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经济增长及其可持续性研究

摘要:本文结合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并点评了《经济增长及其可持续性研究一一兼论河北省经济增长问题》一书中的相关理论。 关键词: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g2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7-0087-01

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们福利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经验分析表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平均真实收入比孟加拉和扎伊尔等国高出20倍以上。同时,各国的增长率差异也一样是巨大的,中国、印度等国家正在向相对富裕的工业化经济转变,而其他一些国家,包括南美洲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国家甚至连实现正的人均真实收入增长都很困难。

国家间的贫富差距、快速增长和增长停滞的不同经历,都对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难题。什么因素决定了国家经济的繁荣?我们可以提出针对性的经济政策吗?问题的答案依赖于对经济增长源泉的研究,经济学家从要素积累以及要素生产率提高等不同的角度对增长源泉的深入研究,使我们能够借助理论模型越来越清晰地看到造成国家之间收入差距的真实原因。经济增长的源泉成为宏观增长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增长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也主要表现为对增长源泉的拓展和深化。

值得欣慰的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从1978

年到2010年,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6%,其中1978-1990年的年均增长率是9%,1990-2010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0.1%。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而对于中国来说,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至今仍旧是一个谜。为何中国能够出现如此高速的增长,这种增长能否持续下去,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比如制度、资本、劳动力所起的作用以外,我们还需要知道还有其它什么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这些因素所起作用的不同如何区分,在什么阶段什么因素起到主导作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研究和需要解释的问题。

武群丽博士的新作《经济增长及其可持续性研究——兼论河北省经济增长问题》对上述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思路和结论。该著作依托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技术进步与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研究”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全书共分9章,主要因循内生增长理论的观点,从要素投入、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宏观财政政策、资源环境约束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及河北省的经济增长特征及其可持续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全要素生产率(tor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它综合反映了要素投入数量以外的所有因素对总产出的影响,其增长率构成了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一般情况下,全要素生产率也被认为是从广义上反映技术进步的指标。目前,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主要包括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两种。参数方法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建立宏观生产函数,通过参数测算获得要素生产率

的相关信息。这种方法的困难在于宏观生产函数模型的设定,不同的模型假设计算的结果可能不同。非参数方法以数据包络为主,它利用线性规划方法构建各决策单元最大产出或最小投入的边界,并根据每一决策单元距离该边界的距离,判断其相对效率程度。非参数方法虽然避免了对生产函数模型的假设,但是测算中也因此遗漏了一些我们所关心的重要信息,如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另外,非参数方法直接给出的往往是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数据,因而也不便于对要素生产率本身进行区域间的横向比较。鉴于此,新书首先利用柯布——道格拉斯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资本、劳动产出弹性进行了经验测算,并由此计算了各样本对象的全要素生产率。以此为基础,全面比较了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并通过构建tfp分解模型从技术选择的角度对造成不同区域要素生产率差异的原因给予了全新的解释。之后,利用mahnquist生产力指数法对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进行了计算,并通过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变化率和技术效率变化率的方式对各区域的差异原因进行了探究。在构建技术变化率和技术效率变化率贡献度模型的基础上,对两大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的作用程度进行了精确量化。

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其影响因素分析,目前一些研究中涉及到的仅包括国有化程度、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出口占gdp比重、初始人力资本,市场化程度、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生因

素,而企业内生的技术选择因素被普遍忽略了。新书另一有益的尝试是以宏观生产中的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产出效率来反映不同区域技术选择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对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的变化了给予一定程度的解释。

财政政策长期以来都主要被看作是短期需求管理手段,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对短期经济波动所具有的调节作用。然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财政政策本身对于私人投资及其所依赖的基础设施的影响、对于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建设的贡献、对基础研究部门的r&d投入都使其对长期的经济增长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在私人投资不愿涉及的重大公共产品部门,财政投入更是发挥了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过度的财政投入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对私人资本造成挤出效应,尤其是在财政投入效率低于私人投资的领域。因此,如何确定财政支出的最优规模以实现经济增长的最大化成为新书研究的第二个核心问题。借助巴罗所建立的以政府支出为中心的内生增长模型,新书从理论上对该模型进行了拓展,并从经验角度实际测算了中国及河北省的最优财政支出规模。

现代经济增长过程同时也是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相伴相生的过程,资源耗竭与污染加重成为影响各经济体可持续增长的外在约束,新书的侧重点在于从结构调整的角度增强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相容性。对于任何的经济体来说,经济增长目标与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目标都是重要的,牺牲其中一个去换取另一

个的做法都是不明智、不现实的,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努力寻求并鼓励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同时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最小的产业和产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两大目标的相容共生。新书从这样一种思路出发,利用四象限法对中国及河北省的各工业部门从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角度进行了类型的划分,并据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分类产业指导政策建议。

综合起来看,《经济增长及其可持续性研究——兼论河北省经济增长问题》一书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数据资料详实,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可持续增长理论的全貌,借鉴新的理论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还可以从详实的数据分析中了解现实世界中经济增长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因此,我认为这是一本理论研究的成功之作,值得一读,故郑重推荐给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