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河南省新乡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新乡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題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文明是在向大自然不断学习中进步的。知识不过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经验积累。在没有发明文字之前,人类靠着自然的启示而选择自己的命运,神祇崇拜在某种意义上讲.起于对 自然的崇拜人类文明的每一个重大成就,都有大自然的影子,都能在自然中找到母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自然界的某种生物身上获得灵感,都是某个自然物种的“摹本”。大自然是一部无字天书,这就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不能忘记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老师。 《老子》说“道法自然”,意思就是说世间的一切智慧都是从自然那里学的,要研究探索大自然的法则,领悟大自然的真谛。大自然的法则是合理、和谐、平衡、对称、协调、一致。神奇的山峰、奔腾的江河、辽阔的草原、壮美的大漢,我们常常为大自然的天造地设而赞叹不已,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让最优秀的画家也感到惭愧。

夺父追日象征人类追求与日月同光的欲望,其失敗則说明无法超越时间的悲运。精卫衔木石以填东海的行为,固然表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那永不可能成功的宿命却也证明了遗憾不平之永无消除之曰。因此,人要学会敬畏,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敢,有所不敢。要像自然那样,荨重事物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让一些问题自然地去解决。不要人为地去过早过 度地干顿自然和社会现象,让他们自身去消化、吸收、解决。 人类应该静静地体悟自然的真精神,从而发现有如郭象注释《庄子》中的现点,所谓的自然,本就是“暖焉若春阳之自和,故蒙泽者不榭;凄乎如秋霜之自降,故凋落者不怨。草木之荣凋正意味着生命过程的必然现象,所以无须因生命之改变而对“自然”产生感谢和怨嗟之情。无论是谢还是怨均属于对自然的扰动。对自然的无理干涉,是一种对天道的速逆,是一种充满矫诞的 人为造作,因此,人与自然原有的和谐关系就被破坏无遗,而人本身的生命也就无法处于圆融自足的状态。为了诙复这种自足的心灵,人类需要放弃对自然的无理干涉和造作,改以静默的态度去体认自然。

顺应自然,静观自然,接受自然,从而与自然一体的精神,正是人与自然极重要的关系之一。我们感叹的是,人类往往忘记了这一点,拄往自作聪明,就像要給“泷沌”凿出七

窍的“悠”和“忽”一样,但最后的结果终进不了自然界的惩罚,以混沌之死而告终。恩格斯的一句话值得铭记:“人类往往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但是对这样的肢利,每一次大自然最后都惩罚了我们如果我们能时时刻刻牢记这一点,就会少走很多穹路,就会少受自然的“惩罚”。

(力行《师法自然》)

1.下列关于照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足<3分〉

A.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知识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起的经验,人类的文明,也赴在向大自然不断学习中进步的。

B.发明文字之前,人类凭借从大自然中受到的启示而决定自己的命运,神衹崇拜在某种意义上讲,起于对自然的崇拜,

C.大自然是一部无字天书,人类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从自然界的生物身上获得灵感,都是自然物种的“摹本”。

D.人类文明的每一个重大成就,都有大自然的影子,都能在自然中找到母体,人类文明发展的成就一再证明以自然为师是正确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分)

A.老子认为,世间的智慧都是从自然那里学的,因此人要研究探索大自然的法则,领悟大自然的真谛.这就是“道法自然”。

B.神奇的山峰、奔腾的江河、辽阔的草原、壮美的大漠等自然现象体现出的和谐、平衡、对称、协调的法则,让最优秀的画家赞叹而惭愧,

C.人们不应过早过度地干预自然和社会现象,要让他们自身去消化、吸收、解决,人们应像自然那样.择重事物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

D.夸父追日、精卫衔木石以填东海的神话传说,表现了人类与自然抗争的欲望,虽然他们都失败了,却为人类战胜自然留下了宝贵经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草木之荣凋正意味着生命过程的必然现象,所以无须因生命之改变而对“自然”产生感谢和怨嗟之情,郭象的这种观点受到作者推锲。

B.为了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让人拥有圆融自足的心态,人类应该放弃对自然的无理干涉和造作,采取静默的态度去体认自然。

C.对自然的无理干涉是一种对天道的违逆,这是对自然的错误态度,正确的态度是感恩自然,顺应自然,接受自然,从而与自然融为一体。

D.为了人类少走弯路,少受大自然的“惩罚”,要铭记恩格斯的教诲:人们对自然的每一次胜利,最后都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三八五十六 彭育彩

鸡鸭市场里,人挤人,她把手袋移到眼皮底下,紧紧地揣在怀里,在人群中见缝插针地缓缓前行。

她锐利的目光扫向两边的鸡笼子,鸡笼子里的鸡,大都色泽黯淡,无精打采,忽然,她的眼前一亮,市场的东北角,有一笼正宗土鸡。邵笼土鸡,外表金黄有光泽,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一只只神气活现,在笼子里互相叮啄着。

她小心地分开人群,上前抓起一只阉鸡。摸摸羽毛,油光发亮;看看爪子,老成硬实;拨开身上的羽毛,里面是沽白凝脂的肌肉;再转过检查鸡屁眼,干净如洗,没有粪便坫污的痕迹。她在心里暗赞道:果然好鸡!

凭经验,她知道:这样的鸡,自小到大,野放粗喂,吃的都是五谷杂椎,肉质特别细嫩甜美, 鸡的主人是一位大娘,蓝色上衣,黑色裤子,穿得几乎褪尽了原色。一双解放鞋,大概是因为复洗刷的缘故,鞋带细得不成样子,鞋底薄得似乎只消轻轻一戮,就会穿孔。短短的一头白支, 被风吹得有些凌乱。

大娘用松树皮一样粗糙的手从笼里抓出一只鸡,笑盈盈地望着顾客,不时地吆喝一声,“要买鸡吗?家下鸡,便宜卖了。”亲切的吆喝声,让有心买鸡的人忍不住停下了脚步。 她问大娘,这鸡多少钱一斤?”大娘不加思索地答道:“8块半钱一斤。” 这价钱,值!但她还是习惯性地计价还价能少一些吗?”这时,他挤了进,望着她手中的鸡搭讪说:“这鸡看起还可以,给我瞧瞧说完,便顺手将鸡抓了过去,他掰掰鸡的爪子,摸摸鸡的羽毛,按按鸡的食囊说不错,这只鸡我要了,价钱能少一些吗? 8块钱一斤吧。”听他这么 —说,她着急了,伸手就去夺鸡这只鸡,是我先相中的,你还是另选一只吧。”

他拿鸡的手往后一缩:“你叫我另选,为什么你自己不另选呢?”她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他把鸡抓得更紧了。遇上他这样的人,她只好自认倒霉了。

看她又在鸡笼里抓起一只鸡,他开始砍价了:“ 大娘,你看,我们都想买你的鸡。如果价钱合适的话,你的鸡很快就能卖完了。”

大娘的鸡,无可挑别,越越多的人挤了进,不一会儿,大娘的8只鸡都被顾客挑完了。买主提着鸡,以大娘为中心,围成一圈,就只等着把鸡的价钱压下。大娘看着自己的鸡那么抢手,高兴得合不拢嘴,很爽快地答应说:“8块就8块吧。”

她有些替大娘可惜,按目前的市场行情看,这鸡卖8块半钱一斤完全不成问题,如果大娘懂得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这鸡很有可能就能卖到9块钱一斤。

价钱讲好了,大娘就开始称鸡了,5斤3两、4斤9两、6斤5两……人太拥挤了,大娘有些手忙脚乱。

他把鸡装进菜蓝子,趁着混乱,转身想溜。她一把扯住他:“你的鸡还没过秤付款呢!” 他用力一甩,挣脱了她的手,粗声粗气地说:“我这不是正准备称吗?”他选中的那只鸡是5 斤8两,刚一过秤,“嗖”的一声,一泡鸡屎落在了地上。

他指着鸡屎:“大娘,你看,鸡拉了一泡屎,这泡带不回去的鸡屎,你总不能让我8块钱一斤买了它吧?”

大娘给他重称了一5斤7两,果真少了一两。他嚷嚷道你看看,一两呢,我又捡回了 8 毛钱!”

该付鸡款了,大娘只知道5斤鸡要收40块钱,不知道5斤7两鸡该收多少伐,于是,他就自个儿计算起五八四十,七八二十四,大娘,总共是42块4毛,对吧?” 大娘说我没文化,不会算数,你说多少就多少吧,不要欺负我老人家就行。” 她说大娘,不是42块4毛,应该是45块6毛。\"

他的脸色顿时阴沉了下,脖子上的青筋条条突起,喉结鼓胀得像被惹急了的眼镜蛇。 他冲着她大声呵斥道:“你会不会算数?教学不及格你就给我闭嘴,明明是42块4毛,哪的45块6毛?多管闲事!”大娘息事宁人地劝道:“算了,算了,42块4毛就42块4毛吧。”

他掏出钱包,付了鸡款,得意地扫了她一跟,提起鸡,吹着口哨走了。望着他的背影,她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看着大娘那松树皮一样粗糙的手,那几乎极尽了原色的衣裤,她的眼靖,似手能穿透难的食囊,看见里面的剩饭和烂菜叶子。

她手中的鸡,重6斤3两,她也自个儿计算起:“六八四十八,三八五十六,大娘,总共是53块6毛。”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先用一个远镜头描写“鸡鸭市场里,人挤人”,为故事的发生设置了典型环境;然后用一个特写镜头描写“她”的出场,为下文作了铺垫.

B.小说先通过“她”的眼描写了一笼土鸡的外表,神气。然后又通过“她”的摸,描写—只鸡的羽毛,爪子、肌肉等,表现出“她”是一个很挑刺的人。

C.小说钿致地描写了大娘的外貌,突出了她衣服的旧、鞋磨损之严重、头发的白、手的粗糙,真实地表现了她的身份一位被生活折磨而失去信心的老人。

D.小说结尾处,再—次通过“她”的眼写大娘粗糙的手、旧的衣服,通过“她”的想象写填的食囊里的食物,照应了前文,意在使大娘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5.用“三八五十六”作题目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有人说小说中的“她”虽然性格鲜明,但形象还不够高大。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叶舒宪1954年生于北京,9岁随瑞士老师学习法语,12岁“文革”开始,随父母举家“下放” 西安。中学毕业,他被分配到一家国防工厂当钳工。“文革”结束,叶舒宪幸运地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作为二级钳工,他在校期间每月有42元的不菲收入,正好满足他买书的嗜好。另外,藏书丰富的陕师大图书馆成了他的乐园。

在充满理想主义和豪情壮志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叶舒宪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几年间,他在《读书》《陕西师大学报》《江淮论坛》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1986年,他被破格评为副教授。与同龄学者相比,外语是他的优势,这也深刻影响了他的学术道路。

“大学阶段,因为喜欢文学,大量阅读作品,也初涉理论研究。留校任教后,我主要教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叶舒宪回忆说,“我发挥自己外文方面的优势,做了一些翻译,了解国外的学术信息。后,走上一条开创文学研究方法变革的路子,现在仍在这条路上走,多多少少摸索出一条中国学术传统与西方社会科学方法结合的路径。”

1990年,叶舒宪被国家公派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墨尔本大学做访问学者。1994年,他受聘为海南大学文学院教授,1996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做访问教授。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人类学研究的重镇,叶舒宪的外语优势和海外访学的经历使他往往能得国际学术风气之先。 1987年,叶舒宪编的《神话—原型批评》译文集出版,成为国内学者了解这一西方重要文学批评流派的窗口。1988年,他主编的《二十世纪国外文艺学译丛》第二个译文集《结构主义神话学》问世,其中首次系统译介了列维—斯特劳斯、利奇、普洛普等人的力作。此后,叶舒宪的名字在人们眼中就与神话—原型批评连在了一起。

叶舒宪并没有简单地译介外国的新理论,经过译介和吸收,他尝试将跨文化的人类学视野运用到本国文化研究中。叶舒宪始终认为中国学者要立足本国文化,西方的方法和视野只有与本土学术结合才能显出攻玉之效。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叶舒宪写成两本书——《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重构》和《中国神话哲学》。这两本书都是叶舒宪用西方理论解决中国本土文化问题的范例。在《英雄与太阳》一书的引言中,叶舒宪提出“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构想。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这一构想逐渐聚集了一批学术同道,并成立了全国性的学术组织,使得“文学人类学”成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如今已有十所高校成立了相关学术机构。

在生活中,叶舒宪并不像他在学术中那样游刃有余。李卫东在《叶舒宪:创造神话的人》中曾经回忆了一件他“乃不知有汉”的轶事。

“他是为学术而生的。” 叶舒宪的学生于玉蓉说。提到叶老师,学生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勤勉。勤奋好像是组成叶舒宪的“编码”之一。学生有时会在凌晨三四点收到叶老师回复的邮件。问起,他说,有时是没睡,有时是刚起。

叶舒宪对自己要求严苛,对学生要求也比较严格。每次谈话,他都会询问学生最近读了什么书,写了什么文章。他还会把自己的新书和新发表的文章带给学生们看。 人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问,讲究实地考察的功夫,文学人类学也不例外。为了锻炼学生田野作业的本领,每个学期,叶舒宪都会带学生去潘家园、报国寺等古玩市场练眼力。 叶舒宪并不是“书斋型学者”,他一直在思考学术研究与现实的关系。人文科学,尤其是文学研究,在很多人看可能属于阳春白雪,与经济发展离得比较远。“文学研究不像商业与经济活动,可以马上产生利润与效益。”叶舒宪说,“人文的东西——在世界许多国家——就像吃饭所放的胡椒粉,用调剂一下味道。而大餐主菜都是非人文的。”

(摘编自郭超《叶舒宪,攻玉•炼金•释文明》)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李卫东回忆叶舒宪“乃不知有汉”的轶事,说明叶舒宪不太懂得世事的变化,在生活中不像在学术中那样得心应手。

B.文章多次引用传主叶舒宪的原话,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C.文学人类学实践性很强,叶舒宪每个学期都会带学生去古玩市场练眼力,他这样做意在表明自己不是一个“书斋型学者”。

D.文章列举了叶舒宪编辑或撰写的书籍,如《神话一原型批评》《中国祌话哲学》等,更好地说明了传主叶舒宪在学术中取得的成就。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叶舒宪从小立志成为一名学者,但求学经历曲折.他12岁时进遇“文革”,中,中学毕业后 当了钳工,后才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B.叶舒宪上大学期间,用丰厚收人购买书籍,沉迷在图书馆中,还在《读书》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最终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

C.叶舒宪主编的译文集《结构主义神话学》问世,在国内首次系统译介了列维—斯特劳斯、利奇等人的力作,萸定了他在神话一原型批评中的地位。

D.叶舒宪非常勤奋,有时凌晨三四点都没有睡或已经起床。他对自己要求严苟,对学生要求也比较严格,因此学生评价他“为学术而生\"。

E.叶舒宪认为,文学研究不能立竿见影地产生利润与效益,人文的东西在世界许多例家中处在从属的地位,不能与非人文科学相提并论。

9.叶舒宪为什么能在中西结合的文化领域取得丰硕的成就?请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U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 题。

蒋冕,字敬之,全州人,举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太子出阁,兼司经局校书。进礼部尚书。....冕清谨有器识,兼文渊阁大学士,预机务。近幸冒边功,大行升赏,冕及梁储亦廕锦衣世千户。两人力辞,乃改文萌。

帝之以“威武大将军”行边也,冕时病在告,疏谏曰:“陛下自损威重下同臣子倘所过诸王以大将军礼见陛下何辞责之曩睿皇帝北征六军官属近三十万犹且陷于土木今宿卫单弱经行边徼宁不寒心?”不报。加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帝崩,与杨廷和协诛江彬。 世宗即位,议定策功,加伯爵,固辞。改萌锦衣世指挥,又辞。乃萌五品文职,仍进....一阶。御史张鹏疏评大臣贤否,请罢冕。冕遂求去。朝议不平,诸给事、御史皆言其不可去。帝乃命鸿胪谕留,再下优诏,始起视事。嘉靖三年遣官织造江南,命冕草敕。冕以江南被灾,具疏请止,帝不从,敕亦久不进。帝责其违慢,冕引罪而止。

“大礼”议起,冕固执为人后之说,与廷和等力争之。帝始而婉谕,继以谯让,冕执议不回。及廷和罢政,冕当国,帝愈欲尊崇所生。逐礼部尚书汪俊以怵冕,而用席书代之,物情甚沸,冕乃抗疏极谏。因力求去。未几,乞体。帝益不悦,遂令驰传归,给月廪、岁夫如制。

冕当正德之季,主昏政乱,持正不挠,有匡弼功。世宗初,朝政虽新,而上下扞格弥甚,冕守之不移。代廷和为首辅仅两阅月,卒龃龉以去,论者谓有古大臣风。《明伦大典》成,落职闲住,卒。谥文定。

(选自《明史•蒋冕传),有删改)

【注】大礼明世宗是武宗的堂弟,继承皇位后,发生了关于以谁为世宗皇父(宗法意义上的父亲)的问题,蒋冕等人认为世宗应界崇武宗为皇父,反对世宗尊崇其生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自损威重/下同臣子/倘所过诸王以大将军礼见/陛下何辞责之/曩睿皇帝北征/六军官属近三十万/犹且陷/于土木今宿卫单弱/经行边徼/宁不寒心

B. 陛下自损威重下同/臣子倘所过诸王以大将军礼见/陛下何辞责之/曩睿皇帝北征/六军官属近三十万/犹且陷于土木/今宿卫单弱/经行边徼/宁不寒心

C. 陛下自损威重下同/臣子倘所过诸王/以大将军礼见/陛下何辞责之/曩睿皇帝北征/六军

官属近三十万/犹且陷/于土木今宿卫单弱/经行边徼/宁不寒心

D. 陛下自损威重/下同臣子/倘所过诸王以大将军礼见/陛下何辞责之/曩睿皇帝北征/六军官属近三十万/犹且陷于土木/今宿卫单弱/经行边徼/宁不寒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礼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等职事,长官是礼部尚书。 C.五品,官职的等级。古代把官员分为九品,九品最高,一品最低,历代沿用,各代略有差异。

D.伯爵,指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世两位多有变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冕不贪功劳。他清廉递慎,有才华学识,有人谎报功劳,皇帝大举行赏,他也被封为锦衣世千户,但他推辞,改为文职。

B.蒋冕遭到非议,御史张鹏评论大臣是否贤能。请求罢免蒋冕,朝廷很多官员不同意张鹏的意见,皇帝也有意留下蒋冕。

C.蒋冕直言进谏。朝廷发生“大礼”之争,他的意见和垒帝相背,他不顾垒帝的劝告甚至呵斥,坚持己见,皇帝只好用席书代替他的职务。

D.蒋冕忠诚正直.他在正德政治混乱时期,有纠正辅佐之功;世宗时,朝廷纷争不断.他却守志不渝;他因故离职后,得到很高的评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冕以江南被灾,具疏请止,帝不从,敕亦久不进。(5分) (2)帝益不悦,遂令耻侍归,蛤月廪、岁夫如制。(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曹璩归越中旧隐

刘禹锡

行尽潇潇湘万里余,少逢知己忆吾庐。 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地远何当随计吏,策成终自诣公车 。 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

【注】刘禹锡,出生在浙江,和曹璩算是同乡好友》曹璩求官、求名不得志,就拜师。此诗是诗人被贬为连州刺史时所作,②计吏考察官吏的官员.③公车官车。④刻中:地 名,在浙江。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行尽滿湘万里余诗人说自己被贬在潇湘一带,到过很多地方,言语中充满了怨恨。 B.‘少逢知己忆吾庐”一句表达诗人在他乡遇到膂璩这个知己的喜悦。

C .“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写诗人在简陋的住所挑灯夜读的情形。 D.颈联运用两个典故勉励曹璩静心读书,不要急于求成,做官不是一件好事。 E.诗人没有以导师的身份居高临下,完全是以故乡知己的身份和曹璩亲切交谈。 15.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序子•诮谣游》中,以“ ▲ ”一句结上,以“ 很自然地过渡到论“年”,衔接自然。

(2)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以人仿佛能触摸星辰、内心惶恐写蜀道之高的两句是“

▲ , ▲ ”。

▲ ”一句启下。由论“知”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感叹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无处寻觅,非但人无觅处,详孙权当年的“ ▲ ”。这些反映他的风流遗亊的建筑物,也杳无踪迹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互联网崛起的大背景下,影评界的标題党哔众取宠,耸人听闻,严肃深刻的评论变成....吐糟时代的稀缺资。

②南方春意很浓了,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刚刚吹过,....又了一阵冷雨。

③要想真正落实实名制,防止未成年人过分沉速网络,同时也防止其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监管部门仍然任重道远。 ....

④滌拉在深海突遇重大险情,全艇官兵奋力排险,仅用3分钟就妙手回春,并克服重重困....唯,圆满完成后续任务。

⑤他说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作为科学家,不单单是要面向科技,面向社会,....还应该面向更多的老百姓。

⑥江淮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申请的项目正式得到国家展面的批准,中德双方合资生产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水落石出。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3分)

A少数民族地区虽然自然资和文化资丰富,但大多地处边疆,工业化和边境贸易仍有较大的

发展空间。

B.生宿舍的文明建设是一个既需要硬件投入,也需要软件配套,还需要制度约束激励,更需要文化熏陶的地方。

C.对于民族精神乃至社会主义按心价值观,无论是从我国的历史昏,还是从现行法上看,都已经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一部分。

D.随者互联网的许及,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阅报栏不再受到重视,普遍存在广告横飞、更新缓慢等问题较为突出。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时于每个学生说,在进行升学规划时, ,也是促进学校办出高质量的动力所在。 A.不能以偏概全,必须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以适应每个具体学校的办学情况与办学要求。

B.不能主观臆断,必须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以适应每个具体学校的办学情况与办学要求。 C.不能以偏概全,必须对每个具体学校的办学情况进行分折,这是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兴趣的学校的办法。

D.必须对每个具体学校的办学情况进行分折.这是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兴趣的学校的办法,不能主观臆断。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探索生命的奥秘,研究各种疾病与衰老的机理,检测药品的安全性,这些科学研究,① ,而常常以动物为实验对象,这是因为 ② ,以鼠为例,研究发现,鼠和人的基因图谱竟然基本相同,都有大约3万条基因,其中约有80%的基因相互对应。而所有新药在被批准准人体临床研究之前,③ ,测试后,在安全的情况下再应用到人类身上,可以说实验动物为人类的用药安全筑起一道防护墙。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科技成果的价值实现极大地以发明人全程深度参与,因为发明人是对科技成果技术特征唯一熟悉的人,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科技成果就不能转化。科技成果一旦转化经济效益,就能产生更高质量的科技成果。

①发明人不一定是对科技成果的技术特征唯一熟悉的人 ② ▲ ③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宇的文章。(60分)

有一句谚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意思是说有些人办事只抓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却忽略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

出版了多部小说的作家“八月长安”,说自己写的都是芝麻大的小事,“在当年,我的天空很小,目光很短,所以,芝麻很大”。

对于“芝麻”与“西瓜”的关系.你有什么看法?请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