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及素质培养初探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2011年第8期 (总第144期) 大众科技 DAZHONG KE J No.8。2011 (Cumulatively No.1 44) --_-同 职院校学生能力及素质培养初探 Cj I 蔡平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4) 【摘也是提高培养人才质量的关键。文章就如何培养高职院校 要】加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 学生的能力及素质之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及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151(2011)08—0245—03 Primary Probe on Polytechnic College Students’ Capabi1ity and Diathesis Cultivation Cai Ping (Gui1in Institute of Tourism,Guilin,Guangxi,541004) Abstract:Reinforcing the Cultivation on students’capabi1ity and diathesis is not only the core target for polytechnic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but also the key point to improve the talented person’S quality.ThiS paper analyzes and probes some relevant problems on it. Key Words:polytechnic college;students;capabi1ity and diathesiS cultivation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生 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近 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持续增 所谓创新,就是对现有行为规范的超越或对未曾有的计划的 实施。创新型人才既要有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又要具有丰 富的科学素养,还应当具备创造性的品质。因此,高职院校 加,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 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新的形 势,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 社会环境中,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工 作被各高职院校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迎接时代的挑 战,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更多能力强、素质高应用型人才, 的人才培养,应是以创新型思维和创造性品质为培养目标的 人才培养,不是要学生在大脑中建立一个庞大的知识库,而 是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方法库、工具库和程序库。把学生大 脑功能从记忆的开发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创造性能力的开发。 要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能 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在以下几方面狠下功夫:①转 变思想观念,充分意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②以学生为中心 来改革和充实教学内容,在教育教学中允许学生个性发展, 启发和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想象的空 间,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③变革过去单一的教学方法 与考试方法,选择多种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和考试 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亟待研究的课题。 1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培养 能力是指具备不断满足未来发展需求多方面的动态潜 能。它是人的发展条件和前提,是达到未来的可望水平的潜 在能量,具有某种能力就是具有取得某方面成就或前途的可 方法;④革新呆板的质量评价体系,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 需求为准绳来重构评价标准,判断人才培养质量好坏。 1.2实践能力 能性。致力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目标, 也是提高学校培养人才质量的关键。现实社会对高职院校学 生能力的要求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调能力和学习能 力。 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 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依据各种能力因素在 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可以将实践能力划分为实践动机、一般 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情境实践能力四个基本构成要素 实践动机是指由实践目标或实践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 1.1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 【收稿日期】2011—04-25 【作者简介】蔡平(1963一),女(瑶族),湖南澧县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酒店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旅游管理硕 士,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 ..245.. 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者内部动力;一般实践能力包括 个体在实践中的基本生理和心理机能,它不指向解决具体问 题,但却影响个体问题解决的效果,构成个体实践能力的生 理和心理基础。一般实践能力由以下内容组成:问题情境的 感知、机体运动、交流和一般工具的使用;专项实践能力指 个体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专项技能,如教师的授 课技巧、开车的驾驶技术、酒店服务当中的摆台技能等。专 项实践能力因素的形成,是一个练习至熟练的过程;情境实 践能力是指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实践者根据自身能力和具 体情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恰当地决定行动路线并付诸实现的 能力。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①应从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机 开始,首先,要善于给予学生适度的实践压力,使学生开始 能在教师、家长的要求下参与相应的实践活动;其次,要善 于保护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成就动机,促 使学生把对任务目标的认识从外部诱因转化成内部需要;② 通过关注学生生理和心理素质综合协调发展来训练学生的一 般实践能力;③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情景教 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 过程中,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来提升学生的专项实践 能力;④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构建工作综合教育周、 校内实训、企业见习、暑期实习、毕业实习等阶梯式递进的 实践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强化综合实践能力。 1.3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是指个人与外界互相交流信息的能力,包括听、 说、写的能力。沟通能力无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解别人 的能力;二是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能力 。沟通涉及到工作与生 活的各个层面,与人生发展息息相关,包括人际关系、家庭 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团体关系,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 关系。有效沟通是建立起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拓展自己生 存空间的前提,是关系到人们社会心理、社会交往、经济合 作效率、素质教育以及社会文明建设的大问题。沟通能力不 但是现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也是现代大学生适应社会 迈向成功的重要基础。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可以 从下列几个方面加强与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①树立以学生 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以培养现代高素 质人才为目标,切实认识到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与紧 迫性;②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沟通。教师 可以主动与一些胆怯、害羞的学生沟通,让其感到有效沟通 的愉悦,激发其主动沟通的强烈愿望;③改革教学模式,进 行系统的沟通教学,创造学生在公开场合演说或发表意见的 机会;④注重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比如,课堂上 鼓励学生发言、提问、参加讨论。鼓励学生组织和参加各类 课外社会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意识地锻炼与提高学生的沟通 能力。 1.4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指对学习内容的接受、消化和理解,并能把所 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其本质就是学会思考的能力, 主要包括“学习吸收力、学习转化力、学习反思力、学习合 作力、学习创造力” 。当人类社会迈进知识经济时代门槛的 时候,高等教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将被视为一个连 续系统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一座桥梁,是否具 备学习能力己经成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 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可归纳为几个方面:①营造全新的学习 理念,创新学风建设管理模式。全新的学习理念主要包括:“终 身学习”、“团队学习”、“研究式学习”、“反思式学习”, 等等。要改变“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方法和能力的培 养:只强调结果,不注意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只重视知识 的积累,忽视知识的创新”等弊病,以培育学习能力的理念 来统领学风建设,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校正其学习方法、 方式,从而为学生学习力的培育营造良好的软环境;②改革 教学主题,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 过程中围绕学生学习力培育的课题展开,使学生清晰地意识 到,以教学或训练为载体展开的课题化教学流程是帮助他们 获得未来适应社会必需能力素养的一种手段,进而赢得学生 对其接纳、认可和支持,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③创新 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激励。教师要以学生的学 习需求为中心,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与态度置于教学过 程的优先地位。教师还可以通过日常教学、专门的学习专题 讲座等途径,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真正实现由“授鱼”到 “授渔”的转变,让学生从“学懂”变成“懂学”,从“学 会”变成“会学”,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培养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 活动而发展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外在表象和品质特点,它不仅 涉及人的生理遗传表现出来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指人经过后 天学习所获得的各种社会属性的综合反映。大学生作为一个 具有鲜明特征的群体,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社会 也对这一群体赋予了更多的要求。我国的学校教育正致力于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对 受教育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教育,包括思想道 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专业素质等的教育。 2.1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意识和道 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是质和量的统一, 既包含量的规定性,即道德的状态、水平、层次,又包含道 德的根本性质,即崇高或卑微、优良或恶劣、积极或消极、 进步或落后。是内在观念在人的行为上的外化,具有相对稳 定性”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和灵魂。高 职院校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时,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学生的思 想道德素质教育上,因为大学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如果不对其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 育,他们很可能会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思想消极、 道德缺失。高职院校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①应坚持政治思 想和道德教育为首的原则,充分发挥“两课”对大学生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理想。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做好爱国主 ..246.. 义教育:②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和日常管理等环 节开展爱校守纪教育;③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教育学 生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正确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民主权利, 自觉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 2.2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培养是指对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 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文化 素质培养在人才的整体素质培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 用。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 强化高校师生的文化素质意识,把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 处。使师生了解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组成 部分,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②进行课 程体系改革,做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充分发 挥第一课堂的主体作用,科学构建适应文化素质教育要求的 课程新体系。把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在保 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开展专题讲座、名著导 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会演、课外阅读、体育 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③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教 育。要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 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 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 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2.3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身体素质是指 大学生应具备的健康体魄,合理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全 面发展的身体耐力与适应能力等。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 备的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鲜明独特 的人格力量 。良好的身心素质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只 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胜任本专业岗位的工作;只有 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工作中讲求协作,对在竞争中遭遇 挫折具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在艰苦的工作中不怕困 难,奋力进取,不断激发创造热情。高职院校一方面要运用 各种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方法,对学生进行健康 教育和各种常见病、传染病的防治教育。另一方面,做好大 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其适应环境的心理调适能力。 2.4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指人们对从事某一职业或承担某项工作所需 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操作技能的理解程度及占有范围。专 ..247., 业素质的内涵包括本专业需要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技巧, 它是解决该职业领域内实践性或应用性问题能力的综合表 现,是学生今后求职谋生、服务社会的主要能力。高职院校 学生的素质培养应以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线,通过教学理念和 方法的更新,让学生意识到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具体做 法如下:①安排专业综合教育周。让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 习之前深入具体的行业、车间观察体验,使其对所学专业的 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环境等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提升学习兴 趣的一系列活动来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愿望;②进行专业思 想教育,使广大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养成 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良好学风;③ 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 系,使同学们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 3结语 能力水平和素质的高低是衡量大学生优劣的重要指标, 也是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学生只有具备较强 的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作 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加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不 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I】.教育科 学,2005(4):1-5. [2】邓慧.论高校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o1.经济与社会发 展,2005(6):157—157. 【3】曾小军,刘娟.大学生学习力现状及培育途径探析田.民办 教育研究,2008(4):64-68. [4邱观建.4】面向21世纪高校素质教育新体系【M】.武汉:武汉 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24. 【5】蔡平.旅游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及素质培养初探U】.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报,2005增刊,P21-22. [6】葛彬,高东旭.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途径初探Ⅱ】.延安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22-125. [7】魏成菊.论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及培养Ⅱ】.卫生职业教育, 2010(1):12—13. 【8】林娜.对高职旅游院校人文教育的新思考Ⅱ】.旅游论坛, 2010(6):800—804. 【9】张奕晖.关于旅游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Ⅱ].旅游论 坛,2O1O(3):370—3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