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期末考试试卷(B)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3×5=15分)
1.缓和曲线 2.纵断面 3.横净距 4.选线 5.渠化交通
二、填空(15分,每空分)
2.平曲线中圆曲线的最小半径有 、 、 。 3.纵断面设计线是由 和 组成。
4.有中间带公路的超高过渡方式有 、 、 。 5.公路选线的步骤为 、 、 。 6.沿河线路线布局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 、 。 7.纸上定线的操作方法有 、 。 8.平面交叉口可能产生的交错点有 、 、 。 9.平面交叉口的类型有 、 、 、 10.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有 、 、 三种。
1.道路勘测设计的依据有 、 、 、 。
三、判断、改错(20分,判断分,改错分)
1.各等级公路的设计速度是对车辆限制的最大行驶速度。 ( )
2.《公路设计规范》推荐同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必须大于6V(m);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必须大于2V(m)。 ( )
3.某S型曲线,平曲线1的圆曲线半径R1=625m,缓和曲线长度Ls1=100m;平曲线2的圆曲线半径R2=500m,缓和曲线长度Ls2=80m,则其回旋线参数A1/ A2=。( )
4.某二级公路设计速度V=80Km/h,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Lsmin=70m ,则不论平曲线半径的大小,缓和曲线长度均可取70m。( )
5.对于不同半径弯道最大超高率ih的确定,速度V为设计速度,横向力系数μ为最大值。( ) 6.越岭线纸上定线中,修正导向线是一条具有理想纵坡,不填不挖的折线。 ( )
7.纵坡设计中,当某一坡度的长度接近或达到《标准》规定的最大坡长时,应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但其长度不受限制。 ( )
8.越岭线的垭口选定后,路线的展线方案就已确定;过岭标高与展线方案无关,仅影响工程数的量的大小。( )
9.环形交叉口,对于圆形中心岛半径的确定,是按照环道上的设计速度来确定。( )
1
道路勘测设计期末考试试卷(B)卷及答案
10. 交叉口立面设计中,路脊线通常是对向行车轨迹的分界线,即车行道的中心线。( )
四、简答题(5×5=25分)
1. 缓和曲线的作用及最小长度的考虑因素。 2.平原区路线布设要点。
3.自然展线和回头展线的含义及优、缺点。 4.平面交叉口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方法。
5.路线平、纵线形组合设计中,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要点。
五、计算题(共25分)
1.某公路纵断面有一变坡点,其桩号里程为K4+100 ,高程为,变坡点前后的纵坡分别为i1= -4%,i2= 2%,变坡点处的竖曲线半径取R=5000m,试计算:(6分)
① 竖曲线曲线长L、切线长T 、外距E;
②K4+100 、K4+200 、K4+300的设计高程。
2 . 某公路设计速度V=80Km/h,路面宽度B=,路拱横坡iG=2%,Lsmin=70m。有一弯道半径R=300m,超高率iy=8% ,若取缓和曲线长度LS=70m,超高采用绕路面内侧边缘旋转,渐变率p=1/150。试分析LS取值是否满足超高过渡的要求?若不满足,LS应取多少( 6分) 3.某平原区二级路,如下图所示,已知交点坐标JD1,、JD2,,JD1的偏角α1左=34°32′48″,JD2~ JD3的方位角A3=128° 37′46″,根据地形条件拟定JD1的曲线半径R1=600m,缓和曲线LS1=180m。要求JD1~ JD2之间设计为S型曲线。试确定JD2的平曲线半径R2和缓和曲线长度LS2 。(13分) (注:二级路设计速度V=80Km/h,R极限min =250m,R一般min =400m,R不设超高min =2500m,LSmin=70m) 2左A33 附:平曲线有关要素计算公式 L3LsL3SsT(Rp)tgq p q 24R2240R222 LR180LS E(RP)sec2R3
道路勘测设计期末考试试卷(B)卷及答案
D2TL
道路勘测设计期末考试试卷(B)卷及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期末考试试卷(B)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3分×5=15分)
1.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分界控制线。
2.动力因数:表征某型汽车在海平面高程上,满载情况下,每单位车重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性能。
3.缓和曲线:它是(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4.平均纵坡:一定长度的路段纵向所克服的高差与路线长度之比。它是衡量纵面线形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5.自然展线:以适当的坡度,顺着自然地形,绕山咀、侧沟来延展距离,克服高差
评分标准:
答出下划线部分即可得分,每题3分 二、填空题(15分,每空分)
1. 设计车辆 、 设计速度 、 交通量 、 通行能力 。
2. 具有足够的驱动力来克服各种行驶阻力(或TR) 和 驱动力小于或等于轮胎于路面之间的附着力(或TGk)。 路面平整坚实; 路面粗糙不滑。
3. 停车 、 会车
4. 缓和冲击 、时间行程不过短、满足视距的要求。
5. 比例过渡 、 高次抛物线过渡 、 回旋线过渡 、 插入二次抛物线过渡 。 6. 绕内边线旋转 、绕中线旋转 、 绕外边线旋转 。 7. 方向 、 纵坡 。
8. 直线型定线方法 、 曲线型定线方法 。 9. 浅挖低填 、 深挖垭口 、 隧道穿越 。 10. 冲突点 、 分流点 、 合流点 。
评分标准: 每空的分数为分。
三、判断并说明理由(15分, 判断分,说明理由分)
4
道路勘测设计期末考试试卷(B)卷及答案
1.错误 应改为:公路等级的确定与远景交通量、使用任务及其性质有关。
2. 错误 应改为:横向力系数可以衡量不同重量汽车的在弯道的稳定程度。 3. 错误 应改为:回旋线参数A表示回旋线曲率变化的缓急程度。
4. 错误 应改为:《规范》规定,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的一级公路,平曲线最小长度为1200/α,若某弯道偏角为α=1°00′00″,则平曲线最小长度为600米。
5. 错误 应改为:若竖曲线半径R和坡度角ω已知,则竖曲线切线长度为T=Rω/2。 6. 错误 应改为:在平纵配合中,平曲线最好与竖曲线一一对应,且“平包竖”。
7. 错误 应改为:某一弯道上的设计横坡为8%,其最大允许合成坡度为8%,则设计纵坡一般以不大于2%为宜。
8. 错误 应改为:越岭线当垭口选定后,路线的展线方案与过岭标高有关,过岭标高对路线长度、工程量大小及运营条件有直接影响。
9. 错误 应改为:选线是在规划道路的起终点之间选定一条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又能符合使用要求的道路中心线的工作。
10. 错误 应改为:平面交叉口的路脊线通常是行车道的中心线。
评分标准:
每一题分,判断错误不得分,判断正确但没有改正或改正不正确得分。 四、简答题(4×5=20分)
1.答案及评分标准 要点:
缓和曲线作用:
①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②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③超高横坡度及加宽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④与圆曲线配合,增加线形美观。
超高过渡段的作用:
满足从直线上的双坡断面过渡到圆曲线上单坡断面(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间不同超高横坡度的过渡)的需要。
加宽过渡段的作用
满足从直线上的正常路宽过渡到圆曲线上的加宽宽度的需要。
评分标准:
答出缓和曲线作用要点得3分;答出超高过渡段的作用与加宽过渡段的作用要点各得1分。 2.答案及评分标准
5
道路勘测设计期末考试试卷(B)卷及答案
要点:
①在平曲线的暗弯处(处于挖方路段的弯道与内侧有障碍物的弯道)。清除弯道内侧的障碍物或开挖视距台。 ②在纵断面的凸形竖曲线处。采用的凸形竖曲线半径满足规范中凸形最小竖曲线半径和长度的要求。 ③在高速公路及城市道路的在凹形竖曲线上方有跨线桥、门式交通标志及广告宣传牌等处。采用的凹形竖曲线半径满足规范中凹形最小竖曲线半径和长度的要求。
④在夜间行车时,若凹形竖曲线半径过小,前灯照射距离近,影响行车速度和安全。采用的凹形竖曲线半径满足规范中凹形最小竖曲线半径和长度的要求。
⑤交叉口相交处。清除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内的障碍物。
评分标准:
答出每一要点给1分。答得不完整酌情扣分。 3.答案及评分标准
要点:
①地形、地质条件:一般应选择地形平坦,支沟少而小,水文地质条件良好的一岸布线。②积雪、冰冻地区:一般应选择阳坡、迎风的一岸。
③考虑村镇、居民点的分布:一般除国防公路以及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外,尽可能选择在村镇多、人口密的一岸。
评分标准:
答出要点即可得分,每一要点分,全部答对要点得5分 4.答案及评分标准
环形交叉口设计时主要解决:中心岛的形状和半径,环道的布置和宽度,交织段长度,交织角,进出口曲线半径和视距要求。
环形交叉口的优点:驶入交叉口的各种车辆可连续不断地单向运行,没有停滞,减少了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时间;环道上行车只有分流与合流,消灭了冲突点,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交通组织简便,不需信号管制;对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更为有效;中心岛绿化可美化环境。
环形交叉口缺点:占地面积大,城区改建困难;增加了车辆绕行距离,特别是左转弯车辆;一般造价高于其他平面交叉。
评分标准:
答出环形交叉口设计时主要解决的问题得2分;答出环形交叉口的主要优点得2分;答出环形交叉口的缺点得1分;答得不完整酌情扣分。 五、叙述题与作图题(15分) 1.答案及评分标准
要点:
6
道路勘测设计期末考试试卷(B)卷及答案
路线特点:
①线形好,标准高。②路线短捷、顺直。③前期工程为后期所利用。 平原区选线的要点:
①线形应顺直、短捷;②正确处理路线与农业的关系;③正确处理路线与村镇的关系;④处理好路线与桥位的关系;⑤注意土地水文条件;⑥正确处理旧路的利用;⑦尽量靠近建材产地。
评分标准:
本题共10分。路线特点3分,每一要点给1分;平原区选线的要点7分,每一要点给1分。 2.答案及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
画出图形,得5分,未标明曲率和回旋线参数或不全者酌情扣分 六、计算题 1.答案及评分标准
竖曲线要素
0.040.030.07 <0为凸形竖曲线
T30000.0710522105.000m E230001.838m L1052210.00m
竖曲线起点里程=K4+100—105=K3+ 竖曲线起点高程=×3%=
K4+100处为变坡点,其设计标高为: 设计高程=290.61.838288.762m K4+150处的设计标高:
xK4150(K3995)155m
1552h230004.004m
设计高程=+155×3%—=
K4+205处为竖曲线终点,其设计标高为: 设计高程=290.61050.04286.40m
7
道路勘测设计期末考试试卷(B)卷及答案
评分标准:
算出竖曲线要素得3分,计算出三处设计高程得5分。计算过程正确,公式中代入数据正确,但结果计算错误酌情扣分。另外根据计算过程、书写的条理性等可以酌情加分或扣分,但总分为8分。
2.答案及评分标准 ①计算JD2的切线长
L21802S2p2=1.688
24R224800LS2L31801803S2q2==-=89.962 2222240800240R2T2=(R2p2)tan2右2+q2=(800+1.688)tan30.5+89.962=308.527 2②计算JD1的切线长
JD1与JD2为同向曲线,交点间距为1120m,由于1120-=,比6V(480m)大,故考虑JD1与JD2间至少设6V直线。则:
T1331.472
LS1值的确定每位设计者均可不同,③根据T1的长度和1右=2530,先假定JD1的缓和曲线长LS1,
但最小值必须大于70m。一般可以在150~250m间取值。确定LS1后,用下式计算R1:
T1=(R1p1)tan1右2+q1 (1)
LL2将p1s1,q1=S1代入式(1),解一元二次方程,求得R1。每位设计者R1均可不同,
224R1但一般应大于R一般=400m。
评分标准:
算出JD2的切线长得3分,算出JD1的切线长得3分;JD1的缓和曲线长确定正确得2分,半径计算和确定正确得4分。计算过程正确,公式中代入数据正确,但结果计算错误酌情扣分。另外根据计算分析过程、书写的条理性等可以酌情加分或扣分,但总分为12分。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