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第二课时说课
一、教材分析
〔防范自然灾害〕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保护地球 共同责任〞第五课的第二课时,这一课时的核心主题是提升防灾避险意识与自救自护能力。本课时与第—课时从认知上了解自然灾害、第三课时从感情态度上感受抗灾精神一起,组成了“了解灾情-防范灾害-弘扬精神〞的内容层次递进逻辑关系。
本课时内容分为两个局部。第—个局部以我国常见的四种自然灾害为例,呈现人们面对这些情况时的做法,让学生推断对错;通过绘制校园逃生图,懂得借助逃生图转移到平安地带,让学生学习必要的防灾避险知识和有效运用防灾避险的方法,树立防灾避灾意识,预防或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害。第二局部通过国家和社会为防灾避灾建立的各种防灾减灾工程及采取的法律措施,了解我国应对自然灾害采取的各种措施,认识到全国上下形成了减灾共同体,自然灾害在肯定程度上是可以预防或减轻的。
二、学情分析
伴随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教育已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小学生已经或多或少接触过不同形式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但这种宣传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大多只留下很浅的印象,难以形成自主的意识。同时,学生尽管通过将近六年的小学学习,接触过根本的自救技能训练,其自救自护的意识与能力已初步形成,但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比较熟悉的是雷电、暴雨等自己生活环境中常见的灾害种类,对其他自然灾害的认识就只停留在新闻层面,其面对自然灾
.
害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是缺少的。
三、课时教学目标
1.由生活中的预警信息引发对自然灾害危害的重视与思考,增强防灾避险意识。
2.通过平安自护大闯关,实际锻炼并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
3.了解我国从科技创新、综合治理、法律保证等方面筑起平安防线,感受人们正在不断探究科学、有效的方法抗击灾害。
四、课时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面对自然灾害提升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意识与技能;
教学难点:感受人们正在不断探究科学、有效的方法抗击自然灾害,提高防灾抗灾信心,培养防灾抗灾法治意识。
五、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活动一:从 短信到避险意识和能力提升
.
首先,从 中收到的一条天气预警短信,引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避险思考,以此提示学生要有防灾避险意识。随后,师生一起开展“平安自护大闯关〞活动:在“游戏猜猜猜〞环节,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9页“活动园〞4幅图内容,辨析图中这些想法或者做法对不对,从中学会正确的避险防灾方法。在“分组模拟演练〞环节,设置四种自然灾害发生场景,依次让学生演一演灾害现场的反响,我适时进行点评与指导,学习并稳固避险方法。在“绘制校园逃生图〞环节,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制订逃生路线,再师生一起商量,拿出一个全班统一的逃生路线方案。
设计意图:增强防灾避险意识,提升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救自护能力。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环境出发,做力所能及的应对自然灾害的逃生疏散打算,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活动二:从防灾工程到运用科学抗击灾害
继续从 里的天气预警短信导入,引导学生了解这条短信的“诞生〞过程,从中了解我国灾害监测预警网已“网〞遍全国,树立要防灾先监测的理念。随后将学生关注的目光引向防范灾害工程建设上,从防洪堤坝的作用,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一般生活中还觉察了哪些防范、治理自然灾害的工程,这些工程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最后,通过课前的打算,师生共同举办抗灾新技术“高精尖〞产品模拟展示会,使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可以提升我们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我们要不断探寻科学、有效的方法抗击自然灾害。
设计意图:鼓舞学生主动了解科学技术对抗灾的作用,激发探究科学的兴趣,懂得运用科学防灾。
.
活动三:从闻新事件看法律约束防危害
首先,以“新闻回放〞形式,让学生观看“某村民侵占防洪堤种树〞新闻谈体会。学生看完新闻后,提问:这位村民的行为违法吗?在学生得出这种行为违法的结论后,教师进一步提问:违反了什么法律呢?由此引导学生相关法律条例。学生在学习、商量交流过程中,认识到原来破坏防灾减灾工程是一种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破坏防灾减灾工程属于违法行为,了解法律是减少自然灾害危害的重要手段,增强法治意识。
整堂课的教学立足于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与行动上,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意识与技能。在此根底上,着力引导学生去认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在加强防范的同时,了解我们应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并将这种敬畏之心落实到保护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上来。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