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练习:单元质量检测(三)(20200405091635)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单元质量检测三](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叶适《旧学纪言》卷十三称:“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材料反映了鲜卑贵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

A.如何缓和阶级矛盾C.如何解决民族问题解析:选C

B.如何统治汉人D.如何发展封建经济

“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

A、B、D三项在材料中(

)

满分100分)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根据

人”可知鲜卑贵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如何解决民族问题。无从体现,排除。故答案选

C项。

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

2.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

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B.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C.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解析:选C

“离散诸部”就是打破原先的部落组织;

“分土定居”就是改变游牧的

生活方式,从事定居的农业生活。这些措施的实行,加速了鲜卑族由游牧部落向定居农业居民的转变,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③都城偏远A.①②C.①③解析:选A

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④南朝政权的威胁B.③④D.②④

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由统治者的统治措施造成的,与其都城的位置

(

)

和其他政权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4.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夕,吏治腐败,民怨沸腾。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

)

A.以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

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D.对“贪赃”的官吏严惩不贷解析:选C

在北魏初期,官吏没有俸禄,他们全靠贪污和搜刮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

活。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

法,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百官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5.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

)

改革前的北魏

ABCD

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中原地区长期战乱,

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设立三长制,推行均田制

发动对南朝的征讨

豪强地主隐瞒土地、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

解析:选C由于豪强地主的行为影响地方管理和国家赋役征收,故孝文帝改革设立

C项正确。

三长制、推行均田制,

6.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解析:选B

从“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B项正确。

”,可知均田制的作

(

)

用是限制地主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故

7.商鞅实行县制,“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而北魏孝文帝推行三长制,破荫附,“编户齐民”。二者的共同作用是

A.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C.促进郡县制度的形成解析:选A

B.推动城市经济发展D.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破荫附”,可知二者强化了C项说法错误。

(

)

据材料“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

A项正确;B、D两项与材料无关,

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故

8.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魏时开凿的,但是下面两尊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汉化政策的影响解析:选C

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从题干描述可知,其中一个是少数民族人物的造型,另外一个则是汉族

C项。

人物的造型,两种人物形象同时出现,说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深,故选

9.如图反映的信息是

(

)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

A.北魏农业发展C.北魏商业发展解析:选C不符。

10.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B.北魏手工业发展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

“商队”即可排除A、B两项,而D项与史实

抓住图片名称中的关键词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解析:选D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要求的是

“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

”。

当时的中国处于南北分裂状态,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使造成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趋于缓和,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非选择题(第11题14分,第12题18分,第13题18分,共50分)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诸州刺史牧民之官,自顷以来,遂各怠慢,纵奸纳赂,背公缘私。致令贼盗

并兴,侵劫兹甚,奸宄之声屡闻。

——《魏书·高祖纪二》

材料二

丁卯,诏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朕宪章旧典,

始班俸禄……班禄以十月为始,季别受之。旧律,枉法十匹,义赃二十匹,罪死;至是,义赃一匹,枉法无多少,皆死。仍分命使者,纠按守宰之贪者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任。

——《资治通鉴·齐记二》

材料三

受禄者无不跼蹐(恐慌害怕),赇赂殆绝。然吏民犯他罪者,魏主率宽之,疑罪

(判处死刑),岁不过五六人;州镇亦简。

——《资治通鉴·齐记二》……三载一考,考即黜陟,

奏谳(审核)多减死徙边,岁以千计。都下决大辟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北魏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导致这种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为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北魏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8分)

“官……纵奸纳赂……”“贼盗并兴”、材料二中的

(2)问,要注意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

“中原丧乱”等关键词语可总结出社会问题。原因可结合教材内容回答。第从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总结措施,其积极作用可从政治、经济等角度总结。

答案:(1)问题:吏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百姓纷起反抗。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官吏无俸禄,导致官吏贪污盛行,任意搜刮百姓。

(2)措施:制定俸禄制,严厉整顿吏治;对官吏实行任期考核制度。积极作用:使吏治好转,社会矛盾缓和,政局安定,农民安心生产,北方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为以后的改革创造了有利局面。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娶东徐州刺史”时高祖(即孝文帝)

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未改其姓。

——《魏书》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

(今山西大同、内

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

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8分)

(4分)(6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总结,它体现了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第二小问考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但要注意只回答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的内容。第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太子反对改革表明改革面临阻力;而孝文帝废太子则表明他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第改革起到的效果。

答案:(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3)问,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体会改革的艰难和

(2)问,考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

85年,鲜卑与南匈奴、

卑……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连年出兵攻击北匈奴。公元西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逃循。公元

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

于……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留在漠北的匈奴十余万并入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

材料二

图一北魏服饰变化图二北魏孝文帝出行图

(6分)

(1)从材料一中你获得哪些信息?这和北魏的崛起有什么关系?

(2)从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看,其服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这种变化带来的主要社会影响是什么?

(6分)

解析: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结合材料和图片分析北魏政权的变化。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比较重要,一定要理解记忆。尤其要理解其改革适应了历史潮流,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作用。

答案:(1)北魏是个游牧民族,军事力量强大;依靠军事力量迅速崛起,使北魏统一北方。

(2)鲜卑族服饰逐渐汉化;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改革的结果。(3)顺应了时代潮流,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