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l卷第4期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1.21 No.4 2008年12月 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 Dee.2008 关于电厂辅助车间控制系统方案的优化 陈 荣 (江西省电力设计院,江西南昌330096) 摘 要:针对电厂新建工程辅助车间和辅助系统的设置,提出了设集中监控辅控网(BOP)和不设集中监控辅 控网两种控制方案,经分析比较两方案,得出选择带集中监控网的辅助车间控制方案的结论。并针对此集中监控 方案提出了两种网络及硬件配置方案,推荐使用PLC控制系统方案。 关键词:辅控网;BOP;PLC控制系统 中图分类号:TM621.6;TM62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08)04—0044—03 0引言 1 国内辅助车间控制系统水平及存在的问题 长久以来,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的设计重 目前,许多300MW以上的大型火电机组,都 点在主厂房,自80年代以来,主厂房的控制系统 在不同的程度上采取了提高辅助车间控制水平 的措施,如在除灰/除渣系统、补给水处理系统、 和控制思路发生了很大变化,其设计已基本成熟, 输煤系统等较复杂的辅助车间就地设立控制室 形成了以机组DCS为核心的单元机组集中控制模 并采用PLC+LCD站的监控方式,基本上取消了 式。但是辅助车间的控制除由原来的用继电器实 常规操作盘台,实现了以LCD为核心的监控方 现控制转化为用PLC实现控制外,大的格局并没 式。但这些做法还没有充分发挥近年来计算机 有变化。随着电力系统市场的开放,减员增效越来 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所提供的巨大优 越受到重视,如何优化辅助车间和附属生产系统的 势,还存在一些缺陷。如各控制系统的监控完全 控制成为每个工程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互独立,未实现资源共享,造成浪费;控制系统 近年来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发展十分 设备选型多种多样,给生产维护带来不便;辅助 迅速,不断地更新换代,如CPU的处理速度、能 车间采用车间集中控制方式,每个车间都有控制 力、内存(包括闪存)容量及通讯接口等已发展到 室,每个控制室又必须固定2~3名运行值班员, 相当高的水平,甚至可根据需要组态成各种冗余 使得运行管理不能集中,从而造成各种资源的浪 或不冗余配置的分散式控制系统,这为辅助车间 费。那么,针对目前辅助车间和附属生产系统控 及附属生产系统控制方案的优化提供了条件;同 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辅助车问控制系 时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IS)汇集全厂的实时生产 统的优化,提高控制水平,减少就地控制室和值 班运行人员的数量。 数据,也要求各辅助车间的监控水平与单元机组 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是:设置相应的分区集 的监控水平相协调。 中控制点,形成以燃料、灰、水为主体的分区网络 .笔者认为应根据全厂辅助车间和附属生产 控制系统。这样一来,控制室少了,控制设备较 系统的设置情况,充分考虑电厂的运行需求,利 为统一。但由于这种方式的辅助车间控制局域 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及PLC控制系统,优化电厂辅 网只是相对集中,各个区域的控制网络与厂级监 助车间和附属生产系统的控制。 控信息系统(SIS)的接口硬件需单独提供,软件 收稿日期:2008—09—19 作者简介:陈荣(1980一),男,江西乐安人,助理工程师 第4期 陈荣:关于电厂辅助车间控制系统方案的优化 45 需各自开发,客观上造成燃料、灰、水三个系统的 单独由厂家带控制系统与脱硫硝岛合并在一个 控制室,也可直接接人全厂集中辅助控制系统网 络上。 控制网络与SIS系统接口实施复杂化。如何简化 全厂自动化监控和信息网络结构,进一步提高全 厂自动化水平,最大程度地实现减员增效,成为 2.5输煤系统 辅助车间控制系统优化设计的关键所在。 2辅助车间和附属生产系统的设计原则 根据电厂辅助车间和各附属生产系统的特 点及控制要求、地理位置及与主机组运行操作关 系的密切程度来确定各系统的控制方式。 根据工程设计经验和各工艺系统控制的特 殊性,循环水加药系统、工业废水处理站、凝结水 精处理、汽水取样及炉水加药、电除尘系统、炉管 泄漏报警、吹灰程控系统、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脱 硫及脱硝系统等制造厂一般均随工艺设备配供 独立的控制系统。 其他各系统具体监控方式的设计原则如下。 2.1 纳入单元机组DCS监控的辅助系统 与单元机组运行操作关系密切的系统通过 通讯方式(必要时加上少量重要的硬接线信号) 纳入单元机组DCS监控的系统,如循环水系统、 炉管泄漏报警及吹灰程控系统。 2.2纳入单元机组DCS公用网络监控的辅助系 统 与机组运行操作关系密切的公用系统直接 纳入单元机组DCS公用网络,实现2台机组由 DCS系统统一监控,并确保任何时候仅有一台机 组能发出有效操作指令,如仪用及厂用压缩空气 系统及燃油泵房系统。 2.3水务系统 一般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循环水加药系 统、工业废水处理站、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综合水 泵房、净水站、补给水泵站、制氢站或供氢站、电 解海水制氯系统、凝结水精处理(包括机组排 水)、汽水取样及炉水加药等其运行方式都归化 学运行人员管理,在未设置全厂集中辅助控制系 统前,上述系统均划归水务区域控制网络,其优 点是便于化学运行人员对水务系统统一管理,其 缺点是上述系统的地理位置布置非常分散,通讯 网络很长。采用全厂集中辅助控制系统后可以 打破这种状况,可采取各系统就近接人全厂集中 辅助控制系统网络。 2.4灰渣系统 主要包括:气力除灰系统、水力除渣系统,可 主要包括:输煤系统、煤场喷淋系统等,可单 独由厂家带控制系统设置一个独立控制室,也可 直接接人全厂集中辅助控制系统网络上。 2.6其它系统 (1)脱硫及脱硝控制系统一般由脱硫、脱硝 岛配供,可与灰渣系统合并在一个控制室,也可 直接接人全厂集中辅助控制系统网络上。 (2)空调控制可自成系统,可在单元控制室 或工程师室控制,也可直接纳入全厂集中辅助控 制系统网络上。 (3)启动锅炉采用在启动锅炉房就地控制方 式。 (4)全厂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自成系统,在单 元控制室监控并通过多媒体接口直接挂人全厂 MIS系统网络上。 (5)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覆盖全厂,可 靠性要求极高,要求独立于其他系统并做好与空 调系统的联锁。 3辅助车间和附属生产系统的控制方案比 选 根据上述设计原则,考虑电厂的运行管理划 分和方式,除上述已确定划入DCS系统和就地监 控的系统外,对其它辅助车间和附属生产系统规 划了两种控制方案,分别为带集中监控网和不带 集中监控网方案。 3.1 方案一:带集中监控网的辅控网 采用全厂辅助车间集中监控网络方案,即将 全厂纳入DCS系统,其实现方法为:将就地监控 的辅助车间系统和带控制系统的附属生产控制 系统通过与计算机网络联网实现集中监控,与主 厂房DCS系统构建成全厂范围的集中监控中心。 其控制点布置在单元机组控制室(也可布置在单 元控制外的某地点,如电除尘控制楼内)。另外, 根据国家消防要求,消防报警系统单独设置,主 盘布置在单元控制室内。 3.2方案二:不带集中监控的辅助网 将全厂除纳入DCS系统监控的辅助车间和 附属生产的控制系统外,其余按2000年燃煤示 范电厂及新颁发的《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 46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21卷 对辅助车间的控制要求执行,即“相邻的辅助生 产车间或性质相近的辅助工艺系统宜合并控制 系统及控制点,辅助车间控制点不宜超过三个 (输煤、除灰、化水),其余车间均按无人值班设 计。”要求设置水务、灰渣、输煤区域控制网络及 控制室,各区域网络控制系统按辅助车间和附属 生产系统的设计原则来划分。 3.3方案一和方案二比选 (1)方案一实现了全厂辅助车间集中监控, 提高了电厂的生产效率和电厂辅助车间的运行 和管理水平。 (2)方案一看似比方案二需增加一个辅助 车间集中监控网,需多投资约100万元,但方案 一和方案二相比,辅助车间控制点从三个减少到 一个,按四值三班制运行方式,每个值班点按3 人计算,可减少l5~20人(辅助车间集中监控将 适当增加就地巡视人员),按年工资、奖金及其它 费用8万元/人算,每年可节省120~160万元。 因此从长远着想,推荐使用方案一,这既可以提 升电厂辅助车间集中监控水平,又能为逐步实现 全厂的辅助车间监控集中优化打好基础。(辅助 车间自动控制一体化网络系统集中控制室设在 主厂房集控室内)。 4辅助车间集中控制系统的配置方案 辅助车间集中控制系统的网络配置方式有 以下两种分别如下所述: 4.1配置方案一 方案一设置水、煤、灰三就地控制点,在调试 和试运阶段实现对这三辅助车间系统的运行监 控,这三个辅助控制系统与就地设备之间都采用 硬接线的方式接入各自的控制系统,并最终分别 接入上层全厂控制网络形成一个辅助车间集中 监控网。即水、煤、灰三监控点和附属系统均接 人辅助车间控制网,最终实现在辅助车问控制网 上集中监控,实现“两班制”运行,辅助车间控制 网留有与SIS通讯接口,通过通讯接口可以将水、 煤、灰三个辅助车间系统主要参数及运行工况经 通讯接口送至SIS。 4.2配置方案二 方案二采用一次到位设置独立的辅助车间 控制系统,不设水、煤、灰就地控制点,锅炉补给 水及反渗透、综合水泵房、干除灰、除渣、输煤等 各辅助车间控制系统直接接入辅助车间集中监 控网,由操作人员统一在集控室操作员站上进行 监控;同样,辅助车问集中监控网也留有与SIS通 讯的接口,通过通讯接口也可以将以上各系统主 要参数及运行工况送至SIS。 4.3配置方案比较与控制系统选择 从生产运行传统方式看,方案一更适合老机 组运行人员的适应过渡,对于电厂而言,有利于 电厂运行方式顺利过渡,同时辅助车间辅助控制 网与各辅助车间和附属系统不直接发生联系,各 辅助车间和附属系统都自带PLC控制系统,其系 统的经济技术性能由其自带系统保证,责任较清 晰。辅助车间辅助控制网将来与辅助车间和附 属系统的上位机和服务器联网,可在辅助车间和 附属系统控制系统调试、投运后进行,比较稳妥 可靠。 从技术角度讲,方案二网络规划简洁,网络 层次少,数据存储次数少,有利于整个系统的维 护,但这种方式需要单独设计辅助车间集中控制 系统,并在设计过程中与各辅机工艺厂家配合, 操作难度较大,而且容易造成辅助车间集中控制 系统厂家与辅机工艺厂家责任不清。 由于辅助车间控制系统主要以开关量控制 为主,PLC控制系统方案技术上成熟、可靠,具有 一定的先进性,目前大部分辅助系统供应商均采 用PLC控制系统,整个控制系统集成方便,成本 相对较低,故辅助车间集中控制系统推荐采用 PLC控制系统。 5 结论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选择带PLC控制 系统的配置方案一为优先推荐方案。 参考文献: [1]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DL 5000—2000[S].北 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韩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