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材结构分析 王 丹 (大连翻译职业学院,辽宁大连摘 要:不同的教材类型体现了编造者不同的文学理念 116600) 式,以拓展并丰富学生的人文视野与文史知识,进而达到提 和文化思想,尽管现存之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体例不一. 但从主题、文学史、体裁、专题四个角度来看.大学语文教材大 体可分为人文主题类、文选类、专题类四种类型 四种类型的 剖析反映了当前大学语文教材编选的基本现状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材结构体例 近几年,专家们对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重要性的认识 越来越深入。张承明认为:“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 要凭借,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至关重 要。如何通过更为合理、有序的单元编排使语义教学更有利 于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在系统学习语文知识、课文 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切实的语文能力训练,提高语文学习的 质量,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并认真研究的问题 ”①可见,教 材的分析与研究对大学语文教学水平和学生能力的提高都 是至关重要的。尽管目前市面上的大学语文教材铺天盖地②, 但基本属于四种类型,即人文主题类、文学史类、文选类、专 题类。从教材结构人手,分析大学语文教材的优劣.对于理 想大学语文教材的探讨和大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是助 益良多的。 1.人文主题类 人文主题类的大学语文教材比较多见,也比较普通。本着 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宗旨,此类教材多从几个常见主题出发 进行归纳总结,一般都是将人文精神和主题提炼成几个方而, 把类型教育和主题内容贯穿于教材编写的各个方面..徐巾玉 第八版《大学语文》教材即本着人文主题的编选理念,将教材 分为十二单元,每一单元均用四个字进行概括归纳,分为以民 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品格修养、社会人生、人情世态、乡 思亲情、爱情婚姻、人物风神、咏史怀卉、写景记游、论学品艺。 各个主题部分的选文基本上都能做到各体兼备,以品格修养 部分为例,其中既有诗词——《离骚》、《饮酒》、《念奴娇》,又有 议论文——《孔子论修养》、《以修身为本》,还有散文——《前 赤壁赋》、《我的世界观》。就主题而论,每一个主题部分都体现 了时代性与通变性的融通,既有古之韵.义有近之美。但此种 类型教材,容易产生主题先行的观念,就自主学习而言,也不 利于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2.文学史类 文学史类型的大学语文教材,在教材的选编方面体现 了编选者对文学史乃至历史的高度重视。此类教材虽然在 编选体例上仍然以文选为主,但增加了很多高附加值的东 西,比如对历史和文学背景的介绍,相关人物的介绍,以及 文学和史学发展的分析。以南大版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 文》为例,教材选取了自诗经以来的名家名作,共四十一个 单元,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史巾的优秀作 品。如先秦的散文、汉魏六朝的赋义、唐代的诗歌、宋词、元 曲、明清戏曲、古代小说、现代散文、现代小说、现代新诗、现 当代戏剧、当代散文、当代小说、当代新诗等。这种方式比较 易于提纲挈领地抓住事物的对象,能够使教材内容系统化, 有助于学生对文学现象和文学流派的掌握 这种编写模式 “改变了传统大学语文课的讲解单篇作品为主的习惯做法, 实行文史与作品并重。创建了以历史义化带文选的编排模 24 升人文素质的目的”。③但深入分析,这种教材也容易犯主线 不清,重点不突出,知识细碎的问题。如唐代的文学研究缺 少一定的统筹,主要分为初盛唐诗(上)、初盛唐诗(下)、李 白、杜甫、唐代散文、中唐诗(j:)、中唐诗(下)、晚唐诗、、唐 五代词几部分。全似乎是全了,但从整体体例上来看,就显 得不那么整齐划一,编选者的主体思想也不是很突出。如果 编选者不能高屋建瓴地对所选之内容进行统编的话.就会 造成主线不清、一盘散沙的后果。 3.文选类 中国的文学研究历来有文选的传统。从萧统的《文选》开 始,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以文代评的观点。大学语文教材的编 选亦不例外。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从现当代文章、古代文 章、诗歌、西文汉译角度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进行了选编。 每一类别当巾涉及的文学史和文体方面的文章也是非常丰富 的。以诗歌为类,教材的选编贯通古今。 文体类大学语文教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材编写模式。 从数量上来看不占少数,但相对于文学史类、文选类、人文主 题类教材,非常出名的不多。这类教材主要从诗歌、散文、小 说、戏剧、议论文几方而对选文进行划分,所体现的体裁特点 多与现代文写作相关。如孙昕光高职高专版本的《大学语文》 教材,以第三单元小说类为别,选取了《红楼梦》、《风波》、《围 城》、《百合花》、《春之声》、《绳子》、《老人与海》七篇作品。这 种结构有助于学生学习相关文体的写作。但是对于自主学习 来说,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地学习某一种文体可 能会产生枯燥的感觉。集巾对某一文体的学习,会固定某种 思维,不易于发散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 培养。从教材的深度和思路来看.此类教材的编写并不十分 突出,比较适合文学水平较低的学生;对于文学水平较高的 学生来说,比较浅显,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文学能 力的提高。 4.专题类 专题类的大学语文教材,在现有大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多 见。此类教材多能从横纵两个方面,对文学发展史上的文学 现象和义学作品的艺术性进行分析。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 文》就是采用此种“专题”型的方式,对以往传统大学语文的 编选模式——选义+解释的方式进行了重新的审定。该教材 共选取了二十五个专题。这二十五个专题基本涵盖了中国文 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兼顾了文学艺术的普及性,如 武侠、言情与通俗文学。由此可见.专题型的教材突出了专业 性,专题的选择彰显了作者的观点和价值取向 选取的角度 也比较多元化,关注的是学生的高层次文化修养。“应该说该 教材体现了大语文的教育思想,有较强的学术性.但由于专 题内容都是由著名专家执笔,因而内容太专太深.涉及面也 不够宽,比较适合于综合性名牌大学使用”。④正如上文所述, 专题类的教材确实适合文学素质比较高的学生.或者对此话 题比较感兴趣的人群。因此,它在教学巾会受到一些限制。不 适合一般的普及性教育,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材编选体例 中并不常见 综』 所述,不难发观四种类型教材各有优长,从理想教材 角度出发,对四种教材类型的分析,不仅有利于大学语文教材 墨 从多元系统论角度阐释 影响晚清小说翻译策略的文化原因 黄雅兰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 要:埃文・佐哈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多元系统 边缘地带。 论,用于解释文学翻译的各种情况。由于晚清小说翻译是中国 3.晚清文学翻译 翻译史上的高潮之一,因此可以用多元系统论来分析.本文重 3.1在中国翻译史的地位.. 点分析了林纾、严复翻译策略的文化成因,以期发现背后的文 晚清时期的翻译,尤其是存小说、戏剧和诗歌各方面齐头 化原因,、 并进。首先,晚清的小说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关键词:多元系统论晚清小说翻译翻译策略文化 义学翻译活动,这是任何比较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 原因 史都不能忽视的研究领域。其次,虽然严复的《天演论》在中国 思想界打响了轰天炮,但就翻译而言,仅以他的“信、达、雅”翻 1.引言 译原则来囊括整个晚清生机勃勃的小说翻译活动,则有失偏 “多元系统论”是早期翻译研究派符合逻辑的发展和超越 颇。晚清的小说翻译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理应引起翻译研究 描写翻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多元系统论”的创始人 者的兴趣和热情,然而一度被排斥在“翻译”正殿之外。最后, 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将翻译文学置于译入语文 晚清的小说翻译所呈现出的工具主义和浓厚的政治色彩是前 学、社会和文化这个多元系统巾进行考察,提出“多元系统论” 所未有的,它不同于以往只借鉴学习西方仍不失帝国尊严和 和翻译准则等重要概念..张南峰认为,从清末以来到五四时 文化优势的科技翻译.相反.它是士大夫文人对中国文化各层 期,“随着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从强势变为弱势、从地区大系统 面进行思考和改良的一种努力。 的中心走到世界大系统的边缘,翻译系统从中国文化多元系 3.2z ̄多元系统论看林纾、严复翻译策略的文化成因 统的边缘走到l『中心;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本文从多元系 多元系统论的倡导者认为,接受方的文化决定了翻译家 统论角度阐释晚清的小说翻译.并特别分析林纾和严复翻译 的美学观念,进而影响其翻译过程巾的策略。我们知道,在晚 策略形成的文化原因。 清时期,林纾、严复的译作对原作的大量增删极大地影响了译 2.多元系统理论概述 文的充分性,对此,我们应该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审视其原因。 多元系统理论是佐哈尔在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 结合多元系统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地分析这种 的基础上提2l}J的。1978年,佐哈尔首次介绍了“多元系统”这个 现象产生的文化成困。 术语,它是指在某个社会中相互关联的文学、半文学和文学以 首先.是因为晚清翻译高潮的兴起是受当时内忧外困的 外的整个系统,包括“高雅的”、“经典的”文学彤式和“通俗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功利主义的目的. 的”、“非经典的”文学形式..存创建自己的文学理论的过程巾, 翻译者大都抱着实用主义的心态。当时没有严格的翻译规范, 佐哈尔不仅创造了“多元系统”这个术语,而且把它发展成“多 对翻译的本质并没有达到我们现在的认识程度。他们翻译的 元系统论”,i式陶刖它解释所有书写的功能,从中心的、经典的 目的主要是译介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而轻视或忽略原 文本到边缘、非经典的文本。多元系统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 作的艺术价值。翻译方法也以意译为主。 把各种社会符号 象即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 其次,对小说的地位和艺术价值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忿等视作一个系统。 清末各译家虽然态度有所改观,大量译介两方小说.但也主 翻译在义学多元系统 既可占主要位置,又可占次要 要以译介情节见长,而将小说中优美动人的自然景色描写和 位嚣,具体要根据该文化里当时其它文学的状态而定。占主 人物心理刻画大量删减,在选材上也显得良莠不分,这说明 要位置时,翻译在 造多元系统的中心部分的过程中扮演 他们并没有认清西方小说的真正价值所在。即使是林纾,他 举足轻重的角色,具体 现可以分以下-二种情况:一是当一 虽然有敏锐的审美感受和极高的鉴赏能力,但也仍不能摆脱 个多元系统尚未定型、义学的发展还处于正在建立的状态: 传统文化的影响。他评论名家小说,常常将西方名作拿来和 二是陔文学在一组相关的文学体系中处_丁边缘或弱势阶 中国占典文学名著对比,这都说明他对西方小说艺术价值的 段;一是该文学出现转折点、危机或真空阶段。在任何一种 理解还是较为肤浅的,他按照自己的认识增删原作也就不足 情况下,原来的文学不 婴借助翻译义学来输入新的思想 为怪r。 ‘ 和内容,就是形式和技巧,也需要翻译来提供,.所以,这时酬 再次.翻译者采用的泽法对译作的忠实程度也有很大的 译活动就会占据主要干¨中心地化,扮演重要的创新角色 棚 影响。林纾是一位不懂外语的翻译家,采用的方法是所谓的 反的.如果原来的文学系统处于强势地 ,已经发腮完备时, “两译中述”的方法,口译者的理解和表达在林纾的翻译中也 番垌译便会处 次要地位。翮 文学 义化系统巾就会处丁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同时代的译者相比,严复称得上是中两 层次与L]味的提高, 利于 尺学 _艾教学质 的提高,而且有 代教育,2.008,(4),31.从上世纪80年以来,我国各种大学语文 利于大学生语文能力和人义素顷的提高。 教材有1402种,全国各大专院校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达100 多种。这还不包括一些学校组织编写的自编教材。 注释: ( 彭书雄.近十年中国高校语文改革简述.中国大学教学, ①张承明.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修订版).云南教育出 2007,(3),34. 版社.2005.68. ( 彭书雄.近十年中国高校语文改革筒述.中国大学教学, 参看童自樟,张国强.民族振兴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时 2007.(3).33.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