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
作者:班存娣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理论》2013年第12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基础,丰富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为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强化阅读和笔记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培养积累知识的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文化艺术素养及意志毅力等心理品质:
重视语文积累是对我国语文学习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我国历史上许多大文豪和以中华文化为底蕴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在他们儿时在汉语学习上,下过一番积累功夫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和\"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强调的就是要多读、多背、多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那么.在小学语文阅渎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呢! 一、激发学生自主积累的兴趣
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内在动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钥匙。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兴趣在各项实践中的重要性,语文积累更是如此。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自主积累语言的兴趣。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多读、多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动力,如果生硬地强迫学生积累,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积累过程中,教师可以巧用各种训练手段,如用儿歌、顺口溜、一字开花扩词,组织手抄报比赛、成语句子接力赛、优美片段欣赏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让学生尝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自主积累的兴趣。 二、创造阅读条件,丰富学生积累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名篇名著,好词好句比比皆是,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智慧与创新的积淀,不论寓理于事的愚言故事,还是意境优美的散文和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燕子》、《春》、《画龙点睛》、《咏柳》等都是学生阅读和积累的名篇佳作。然而,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仅要传递更多的信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还要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积累和收集信息。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通过订阅课外读物,网上下载优秀作品,创办图书角,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掌握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等,把生活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习、电影戏剧、报刊书籍、宣传标语、电视广播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记录下来,广撷博采课外语言,并在同学中进行传阅交流,互相观摩,不断丰富语文积累。 三、理解感悟,深化语言积累
积累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单纯知识的机械累加。感悟是指对事物有所感触而领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学生充分理解感悟课文,是提高学生积累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会读有所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课文,提高学生积累的质量。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仅要求学生划出或摘录好词好句,而且还要写下简要的感受,不求文字多少,多则二、三百,少则五十来字。这样能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并有了情感参与。
既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内容,又要揣摩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悟出言中之理,言中之意,言中之情,这样才能更高效地深化语言的积累。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一文,作者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傍徨复杂的心情。课文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由于时间跨度大,学生阅历浅,不易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思。教学中,在整体通读的基础上,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让学生质疑问难,再互相交流理解感悟到的东西,适时详加点拨,让学生充分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学生理解了作者对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表达出自己的无限感慨;\"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些什么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学生明白这是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反躬自问,作者不甘心虚度此生,发出感慨。学生理解感悟了文章内容,深化了语言积累。这篇优美的散文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学生越读越爱读,从中体味语言美,懂得了珍惜时间,掌握了语言表达方式,更高效地积累语言。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从点滴积累开始,学会积累,乐于积累,促进学生提高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全面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