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川端康成作品看日本传统审美意识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2012-#- ̄57at)]考试周刊 从川端康成作品看日本传统审美意识 董 胡 (白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吉林白城摘 要: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是东方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 作家。1968年他凭借高超的叙事文学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日 本人的精神实质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体现了日本 传统审美意识的物哀之美、幽玄之美、自然之美。让他获得了 世界文坛的广泛认可。他获奖的三部作品《雪国》、《古都》和 《千只鹤》是东方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关键词:川端康成审美意识物哀之美幽玄之美 自 然之美 137000) 川端康成(1899i1972)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日本当代作家, 生“执著于对美的追求”。他在继承日本传统美学的基础上, 注重吸收本世纪初期西方现代派表现手法,标举新感觉派,热 心追求新颖形式,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他受日本 传统文学特别是《源氏物语》的影响较深。他的作品清新、淡 雅,意境朦胧、幽深,充满了梦幻般的诗情.也充满了淡淡的哀 一愁。幼年的孤苦生活,自己的文学主张.使川端康成形成了一 种悲哀虚无的思想,这使川端在文学作品中总是流露出哀怨、 伤感、孤独和寂寞,总是以悲为美,美中含悲。他从日本古典文 学中所吸引的营养以及他对Et本古典美的热爱和追求,都使 他在文学创作上崇尚一种悲哀美.从而使他的作品特别是作 品中的心理刻画能够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严绍望先生曾对日 本传统文学特点进行过这样的总结:“追求所谓物哀、幽玄和 寂静等相融和相通的境界,以求表达民族心理深层的古朴典 雅和自然返真等气质。’ …研读川端康成的作品,就可以清晰 地看到Et本传统审美意识的物哀之美、幽玄之美、自然之美深 深地积淀于其中。 一、物哀之美 “物哀”,是日本人审美意识的主体和底流,是日本文学传 统美学的特征之一。“物哀美”的含义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将其 理解为:“物”即客观对象和“哀”即主观情感相一致时所产生 的侵蚀,作为苔丝家里的唯一经济来源的牲I=1就不会被撞死 而根本讨不到说法和赔偿,也不会出现苔丝在遭遇数次感情 欺骗和背叛之后.不但得不到怜悯和帮助反而被社会所谓的 主流人群嫌弃成为一名道德低下作风败坏的女子。 正如哈代在其他现实主义作品中所揭示的那样,资本主 义制度下的社会所崇尚的以金钱为价值导向的虚伪的上流社 会价值观,凡是传统意义上的诚信、善良、勤劳等优秀品质在 面对资本主义价值观大潮的冲击下都显得那么的脆弱和无 助.苔丝的悲惨命运从微观层面说是个人涉世不深而受到的 欺辱性的待遇,从宏观层面上则可以理解成是传统价值信仰 体系在面对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冲击下的苍白无 助的一个个体缩影。苔丝的命运不是一个单独的例子,而是在 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和拜金主义价值观席卷下的一群传统道 德守望者的苍白呐喊,这代表了一个英国社会底层民众群体 的呼喊,这是一个庞大而又无力的人群,最终被淹没在资本主 义的浪潮中杳无音信,走向自己命运的绞刑架。这个绞刑架, 绝不是千千万万苔丝们所期许的,而是所谓资本主义主流阶 层给普通善良民众所强加的生活方式及扭曲的金钱价值观构 成的。 结语 哈代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夸张而真实的表达方式和极具 己深深地遭受伤害,更为未来事态恶化埋下了祸根。 (二)伪善强权是苔丝悲剧发生的罪魁祸首 以亚历克斯为代表的伪善强权是导致悲剧发生的罪魁祸 首。亚历克斯以本家关系为理由接近苔丝,进而对其作出无理 举动,在明知违背苔丝意愿的情况下,反而变本加厉对苔丝进 行种种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侮辱。在后来以传教士的身份出现 的时候,按照常理亚历克斯已经受到宗教精神的洗礼.自身也 成为积极的布道者,应当发善心拯救苔丝于生活的困境之中, 可亚历克斯更是乘人之危强迫苔丝与其同居.毫无宗教的仁 慈包容和人道主义可言,而显露出一个赤裸裸的伪善的资本 主义阔少的丑恶嘴脸。 (三)冷酷社会是苔丝悲剧的旁观者和纵容者 以安吉尔和绞刑架为标志的冷酷社会成为苔丝悲剧的旁 观者和纵容者。作为苔丝的知心爱人。安吉尔原本应该体现出 个准丈夫对新婚妻子的爱护和包容,他却不顾自身应当承 担的责任与义务毅然决然地抛弃妻子而去.是资本主义社会 中利己主义和自由主义的鲜明缩影:法官本应惩恶扬善除暴 安良,却在苔丝因怨恨杀死亚历克斯之后.无视亚历克斯对其 造成的种种伤害而执意要判处苔丝绞刑。体现了资本主义法 律制度的冷酷无情。如果说安吉尔代表了当时的英国社会中 普遍存在的人人自危的心态的话.那么判处苔丝死刑的法官 则是整个社会在资本主义和拜金主义统治下变得冷酷无情的 真实写照。与其说苔丝是由于自身经历遭遇了种种不幸,还不 如说是当时英国社会中的以亚历克斯为代表的伪善强权和以 安吉尔和法官为代表的冷酷社会一手编织了苔丝的曲折人生 的悲情剧本,让这样_个如花的青春女子埋没在资本主义社 会的洪流之中永无翻身之日。 三、深度剖析悲剧根源 如果说,苔丝远离家人独自一人出去打工务农是资本主 义工业化生产对传统英国农业造成冲击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 后果,那么苔丝在感情上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平待遇就是资本 主义价值观泛滥和金钱至上理念给传统道德信仰带来的巨大 威胁的体现。如果没有资本主义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对农民 生产资料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冲击,那么苔丝这个年龄本应在 家中享受家长的呵护和老师的关爱.就不会小小年纪远离家 人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就不会因为生活窘迫而被迫寄人篱下 被人欺骗感情;如果没有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泛滥和拜金主义 一张力的情节安排,将十九世纪一个普通英国农民家庭的女儿 所遭遇的悲惨经历表现得淋漓尽致,揭开了资本主义价值观 的虚伪面纱,以悲剧结尾引发读者反思,而字里行间透露出对 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的严厉批判直指根源大快人心,不失 为一部永久流传的现实主义与批判主义的经典作品。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哈代著.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于冬梅.苔丝的悲剧的性格起源及其社会镜像.辽宁工 学院学报,20O7(6). [3]吴笛.哈代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06. 『4]弗洛姆著.李健鸣译.爱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 版社,2008. 『5]左燕茹.《苔丝》中爱的缺失与异化[J].山花,2010 (14):123-124 18 一 的和谐的、有情趣的世界。“哀”具体可以以情趣、哀愁、怜悯、 同情、共鸣、爱怜等情感形式表现出来。日本的传统古典文学 作品从《源氏物语》到《方丈记》、《徒然草》,无不体现着这种 哀伤、细腻的“物哀”美学意识。《源氏物语》是川端康成最爱 的文学作品之一,《源氏物语》一书中出现的“哀”多达lO44 次,出现“物哀”13次,可见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古代文学 思潮.是以“哀”和“物哀”为基调的。正因如此它深深地影响 了川端康成的思想。他说过:“平安朝的风雅、物哀成为日本美 的源流”E2].“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同的”l2]。同时代的文学艺 术,关东大地震后的社会动荡,个人孤苦伶仃的生活,恋爱的 失意,加剧了这种物哀精神在他身上的弥撒,可以说物哀净胜 髓,不知不觉流露在文字中,他的代表作《雪国》所体现的文学 民族性,很大程度就表现在对物哀精神的继承上,文章的整个 基调都蕴含着深深的“物哀”情绪。 《雪国》中的人物驹子是一个清奇空灵、聪明勤奋、对生活 有着种种美好渴望的女子,认认真真地活着每一天,勇于接受 人生的挑战。为了帮助患绝症的师傅的儿子,毅然舍身当了艺 伎。对一个有妻室的男人岛村真挚热烈地表达着自己的爱情。 她似乎是在用一种飞蛾扑火搬的徒劳和壮烈,于纯朴的绝望 中流露出对明天的天真的憧憬。《雪国》中另一个人物叶子,是 一个有着雪一般纯净心灵和菩萨般仁爱心肠的美丽女子。然 而这位善良质朴的女子却在蚕房失火时为救正在看电影的孩 子们而葬身于火海之中。 川端康成笔下的这两个雪国女子都有着清纯的心灵和柔 和温润的性格.人物的人性是美好的,但其人生的际遇却让人 同情。因此,在感人的美的形象中始终贯穿着一种深沉而纤细 的悲哀风格,透过雅而美反映内在的悲伤和沉痛的哀怜,将日 本传统审美意识中那种感人心弦的悲哀情绪挥洒得淋漓尽 致,尽情演绎了“物哀之美”,这是川端康成文学留给读者的最 深刻印象。 二、幽玄之美 幽玄与佛学、禅宗有着很深的渊源,“幽玄”这一美学理念 起源于中国,是中国的诗歌创作理念之一,后经汉译佛经传人 日本,成为日本和歌的最高美学理想。它含有“无”和“幻”的色 彩。“幽玄美”不局限于感观上的美.而是发展成为一种精神性 的美、内面的美。进而将“空寂的幽玄”推向禅宗所主张的“无” 的意境,达到了“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超越意识的美的幽玄 世界。禅宗将大干世界做作无偿变化中的幻象,认为万物真正 的本性是“空”。轮回的无常才是世界的永恒。禅宗的这种生死 一如的理念渗透在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形成了充满禅悟 色彩、幽玄之美的审美意识。日本的评论家铃木大拙曾指出, “幽玄就是对变化的世界中永恒事物的瞥视,就是对实在秘密 的洞察”[ 。 从小就受到佛学的熏陶.受佛教的生死轮回观影响深刻 的川端康成把死看做是美的最高象征。他曾说:“这个世界.再 没有什么比轮回转世的教诲交织出的童话故事的梦境更绚丽 多彩,这是人类创作的最美的爱的抒情歌。”_4_这种“虚无”、 “虚幻”在川端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名人》秀哉名人的死亡之 美;《睡美人》极端的虚无和颓废;《伊豆的舞女》中小说主人公 “我”与舞女所经历的“虚无”和“虚幻”的爱。《雪国》岛村对驹 子“虚无得像~朵艳丽而濡湿的花”一样的爱;叶子虚幻的美 与死亡;《古都》也通过捕捉少女的细微的哀伤感情,增加了幻 觉感,让读者和主人公千重子、苗子姐妹俩一样感叹世事的无 常变化,这也是“幽玄”之美的体现。川端康成自己也说:“此并 非西方式的虚无,倒不如说它是虚无的相反,是万有自由在经 过的空,是无边无境、无尽藏的心灵宇宙。”[5]所以这种“幽玄” 的审美意识贯穿于他的作品始终,也使他的作品成为了代表 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标签。 三、自然之美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南北狭长的岛国,季节在时空上的 推移和变化,既细致又鲜明,从而使日本人对四季变化的感觉 敏锐而丰富,在他们的生活、文化当中无处不流露着崇尚自然 的情结。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形成更是与日本人的自然观密 不可分。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描述的自然之美更是体现得淋 漓尽致。他说过:“自然,它是我的感受的借助之物。”E6]“风景 充满了幻想和象征。”l6 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中川端康成明确提出:“以‘雪、月、 花’几个字来表示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在日本这是包含着山川 草木,宇宙万物,大自然的一切,以至人的感情的美,是有其传 统的。”l 7l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日本自然美的存在有其传统,也 透露出了日本人特有的自然观 “川端文学”就是在忠实再现 四季自然本身美的同时,还将人的精神、感情、心绪熔铸其中, 从而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在其小说《花的日记之在紫罗蔓的花从中》:“在灌木丛的 嫩叶中间开满了山茶花。树根处散落着好多红色天鹅绒似的 花儿。那些花即使凋落在地面上,也依然保持着花的形状,仿 佛它们是从灌木丛的树枝上或者地面的泥土中绽放而出的一 样。”川端特意选择了这一场景作为“妹妹”对于“姐姐”的回 忆,把花的姿态写得惟妙惟肖,以此显出人的内心纯美。又如 在小说《古都》中:“那边的红色垂樱美丽极了。它的枝丫下垂, 像垂柳一般.并且伸张开去。千重子走到樱树荫下,微风轻轻 地吹拂过来,花儿飘落在她的脚边和肩上。花朵稀稀疏疏地飘 落在樱花树下。有的还漂浮在池子的水面上。不过,大概也只 有七八瓣的光景……”这里就是明显的以景物致情了,把“千 重子”的满怀心事,压抑困惑的心理表现得一览无余。“将人物 的纯洁感情和微妙心理,交织在京都的风物之中.淡化了男女 的爱情而突出其既定的宣传传统美、自然美和人情美的题 旨。”_8_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他用自己全部的精神去理解自 然和领悟自然,把写自然美同写人物美、人情美融合在一起, 人与自然和谐地交织为一体。 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以自然感悟为起点,以主客契合为 中介,以超越自然为归点。这中间包含着敬爱自然的文化底 蕴、生命悲哀的哲学体悟。他的作品深深扎根于El本传统文化 之中,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色彩及传统的日本审美意识。在 “物哀之美”、“幽玄之美”、“自然之美”的传统审美意识下,他 的作品呈现出一派独特的美学风貌.在世界的文坛上独树一 帜。那种深刻的日式物哀之美,以及他在东西方文学调试上所 作出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在探索美的漫长道路上川端先生 是真正的先驱与大师。 参考文献: [1]严绍望.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7. [2]叶伟渠.东方美的现代探索者——川端康成评传.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铃木大拙著.陶刚译.禅与日本文化.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出版社.1989. [4]叶渭渠-20世纪文学泰斗川端康成.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 [5]叶渭渠译.川端康成传.新世界出版社,2003. [6]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川端康成散文选.百花文艺出 版社.1988. [7]Jl】端康成著.叶渭渠译.我在美丽的日本.河北教育出 版社.2002. [8]叶渭渠,唐月梅.20世纪日本文学史.河青岛出版社, 2004.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