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2020年第04期
一、活動背景
在我园的户外活动中,幼儿不仅可以自由选择运动项目和运动器械,还可以自由选择玩伴和玩法。我们希望利用开放的户外游戏空间,帮助幼儿积累运动经验,促进幼儿体能发展,增强幼儿与同伴交流、合作的能力,让幼儿在游戏中释放天性,玩出精彩,获得各方面的发展。 最近,幼儿园的户外游戏材料架上新增了黄、蓝两色的曲棍球。刚开始,我并没有介绍这一器械的玩法,也没有特意组织幼儿一起玩,只是静静地观察幼儿是怎么与这些器械互动的,结果发现选择该器械的幼儿不多,玩法也比较简单,大多只是将球赶来赶去,偶尔会和同伴比比谁赶得快、赶得远。有一次,他们偶然把球打进了操场一角的球门,这一下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热情,越来越多的幼儿加入游戏中,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问题与矛盾。游戏中,幼儿不断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不仅是积极的游戏者,更是主动投入的学习者,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捕捉这些有价值的“挑战点”,丰富和助推幼儿的游戏。 二、活动内容与过程 ●游戏初成形 1.玩法初呈现
这天户外活动一开始,儒儒、宁宁拿到曲棍球材料玩了起来。儒儒快速挥动球棒把球打了出去,等追上自己的球后,他又挥动球棒把球赶向宁宁,宁宁则又把球赶回给儒儒。儒儒的个子高、力气大,赶出去的球速度比较快、距离比较远,宁宁要跑得快才能追上,但宁宁似乎很满足于这样的跑动。乐乐看到他俩玩得不亦乐乎,也想加入游戏。儒儒说:“你去把球放好,我们三个人用一个球就够了。”
三人在操场上你追我赶,在人群中不停地穿梭,有时球打偏滚得很远,他们会抱怨捡球太累。过了一会儿,乐乐把球打进了操场一角的足球球门,大家欢呼雀跃。接着,他们准备比谁进球多。
三个孩子把球门搬到场地中央开始游戏。乐乐把球传给宁宁,宁宁边赶球边往球门跑,快到球门时挥动球棒把球赶进了球门,宁宁高兴得又蹦又跳:“我进球了,得1分!”接着轮到儒儒赶球,可球被乐乐中途拦截,儒儒还想把球抢过来,没想到乐乐机智地以S形路线行进,最终把球打进了球门,乐乐欢呼起来:“我进球了,我得2分了!”他们的举动引来了周围好多小伙伴的关注,有拿着曲棍球临时加入游戏的,有跑过来围观的,有骑着羊角球路过的,还有帮助捡球的……操场上有些混乱,我用手机拍下了这一场景。 2.场地初商定
活动后,我让儒儒、宁宁、乐乐与大家分享他们的玩法。儒儒说:“一开始我们玩传接球游戏,后来比谁能把球打进球门。”我问:“你们觉得这样好玩吗?有没有遇到问题?”乐乐说:“很好玩,就是后来人多了,太挤了。”于是,我给孩子们观看了我拍的视频,他们发现场地上因人太多而相互影响。儒儒还说:“我把球传给宁宁时,旁边跑过来一个人,球被他踢飞了。”我说:“对,场地上除了你们,还有大二班的小朋友,人比较多,那怎么办呢?”孩子们热烈地讨论起来,有的说需要专门玩曲棍球的地方,有的说场地上要有东西挡住球才行。于是,我接着问:“用什么东西挡住?”有孩子突然想到可以借用小足球游戏中使用的围栏,这一想法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3.规则初生成
又到了户外活动时间,我和孩子们一起将围栏拼搭成了一个大圈,还搬来了球门。一切准备就绪,他们在围栏里玩了起来。由于场地有限,7个孩子、4个球,导致矛盾不断。于是,我问他们:“那么多小朋友在一起,可以怎么玩?”乐乐说:“我们玩小足球时是分成两队的,大家一起踢一个足球,看哪一队进球多。”腾腾无比自豪地说:“上次我们队赢的!”我说:“那你们队在踢的时候,另一队人在做什么?”腾腾说:“他们来抢球。”我故作疑惑地问:“怎么抢,用手抢吗?”儒儒说:“不可以,只能用脚踢。”我说:“那我们玩曲棍球的时候,怎么样才能抢到对方的球?”孩子们纷纷表示只能用球棒赶。我说:“那你们可以组队来进行一次比赛,记住你们的规则:只能用球棒碰球,哪一队进球多就胜利。”于是,孩子们开始分组,他们发现球棒有黄色和蓝色,便据此形成了黄队和蓝队,游戏变得更有趣了。
●游戏再推进 1.记分牌诞生了
这天在曲棍球游戏区,希希着急地说:“老师,他们赖皮!”我问:“怎么赖皮了?”希希说:“明明是3比2,他们非要说4比2。”我问:“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有人记不清了?”希希说:“嗯,也许吧……”我问:“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都知道比分?”希希想了一会儿说:“有了,我等会儿去做块记分牌!”我给予了肯定。
区域游戏时间,我看到希希耐心地在美工区制作记分牌。他徒手将一张8K铅画纸剪成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片,然后把这些纸片按大小分类整理成两叠。接着,他拿了一支勾线笔在纸片上写数字1~9,说这些数字表示进球的个数,进一个球得1分,进两个球得2分。我又问:“如果没有进球怎么表示啊?”希希一听,眼睛一亮,说:“对啊,我没把0写进去!”写完全部数字后,他先用双面胶分别把两叠卡片的上端粘住,再用两段较长的双面胶粘住卡片的一头,另一头则粘到吸管上,记分牌诞生了!
最后,希希把他的“记分牌”提了起来,发现卡片的下端晃个不停,便又用双面胶把两叠卡片的下端也粘住了,他当时并未发现这样会导致卡片无法翻动。我没有急于指出这个问题,而是留给他们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 2.翻不了的记分牌
又到了户外活动时间,希希拿着自制的记分牌大声宣布:“今天,分数不会搞错了,我来帮你们记分!”孩子们一致赞同。
没过多久,就有球进了球门。“1比0,1比0!”腾腾边喊边让希希记分,而这时希希发现记分牌翻不了。孩子们围了上来,很快发现了问题:“双面胶把卡片都粘住了!”“不要用双面胶。”“不要把所有卡片粘住。”希希决定等会儿去美工区加工一下,腾腾、昱昱也表示愿意帮忙。
区域游戏时间一到,希希立马和小伙伴们来到美工区翻找材料。昱昱找到了一个打洞机,他和希希分别拿了两张卡片,试着在最上端打洞,然后把毛根穿进两张卡片的洞里。试验成功了,他们决定用这个办法重新改装记分牌。希希小心地撕掉卡片上的双面胶,昱昱和腾腾在所有卡片上打了洞。穿毛根的时候,希希发现卡片不整齐,一点都不像自己看到过的记分牌。我说:“你看到的记分牌是什么样的?”希希说:“是整齐的,不像这个是歪歪斜斜的。”我说:“看看是不是打洞的位置有问题?”希希立刻拆开来观察,说:“怪不得呢,洞的位置都不一样,有的洞太靠上了,有的洞在旁边。”我说:“看来打洞的位置很重要,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卡片上的洞洞在差不多的位置,大家一起想想办法,就快成功了!”
希希说:“这些卡片都快烂掉了,我重新做点卡片再打洞。”有了上次的经验,希希这次徒手剪卡片的本领有所提高,剪出来的长方形大小差不多,他剪到最后一张时发现纸不多了,就剪了一个小长方形。等希希写完数字,昱昱先试了试将卡片叠起来打洞的方法,结果叠在一起的卡片太厚了。腾腾建议道:“我们画好标记再打洞吧,玩小木工游戏时就是这样做的。”希希说:“要画在当中,在同样的地方。”采用这个方法后,打洞的位置果然差得不多了,最后他们用毛根把卡片穿起来缠绕在吸管上,记分牌终于可以翻动了。希希还建议在记分牌上做颜色标记,表示两个队。于是,昱昱在两叠卡片的第一张上分别用黄、蓝油画棒简单地涂了几笔,作为颜色标记。 3.升级版的记分牌
在游戏分享环节,希希展示了自制的记分牌,很多孩子很赞赏,但有几个孩子认为美观和牢固方面存在不足,比如,卡片不一样大,颜色标记有点难看,吸管感觉不怎么牢固……我感叹于孩子们的洞察力,立刻用电脑查找了球场上的标准记分牌照片,和孩子们一起仔细观察。孩子们发现:记分牌中间有两个点把两队的比分隔开,记分牌有个大的牢固的底板,记分牌上有两种颜色……
这些发现又促使孩子们对记分牌进行第三次加工。他们把原来的铅画纸改为A4打印纸,用对折的方法保证裁好的纸片大小一致,这样既解决了记分牌太厚的问题,也更美观。在记分牌试用过后,希希和伙伴们又准备进行第四次加工。希希说:“我不想用吸管了,吸管太软,我担心玩几次就会坏。”我说:“你的担心很有道理,找找合适的材料吧。”于是,他们在益智游戏区找到了台历,发现把记分牌放在台历上大小正好,不仅可以翻动,还很牢固。希希特别在意每一个细节,为了美观,他还在台历的外面用彩纸贴了一层。我说:“现在你的记分牌底板又牢固又美观,那怎么区分两个球队呢?”铭铭灵机一动说:“用黄色和蓝色的彩纸做不就行了?”希希欣然接受了铭铭的建议,记分牌成功升级。 ●游戏规则趋完善 1.公平分组
这天的曲棍球游戏依旧热门,孩子们争先恐后选了自己喜爱的颜色的球棒,结果黄队人数太多了,球频频在黄色球棒下传来传去,还频频破门得分。看着记分牌上5比0的分数,蓝队的几个孩子说不想玩了。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想玩了,有孩子说:“黄队人多,蓝队人少。”我说:“对啊,这有点不公平!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公平游戏呢?多出来的两个黄队球员怎么办?”有的说让他们轮流玩,有的说请他们下次再玩。这时,宁宁提议用猜拳的方式来决定参加游戏的人员,每队只能有4名队员。 2.增设裁判员
一轮猜拳,儒儒和硕硕出局,硕硕同意去玩别的游戏,可儒儒不愿意离开。我问儒儒:“曲棍球队员都满了,记分员也有了,怎么办?”儒儒想了想,说自己可以学习当裁判。这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在游戏开始前,我组织他们讨论:“你们知道裁判是干什么的吗?”有的说裁判要宣布哪队赢哪队输,有的说裁判要喊“预备——开始”,有的说裁判要发球、判分,有的说足球比赛中裁判要跟着一起跑,还要吹哨子。我说:“有了裁判,曲棍球游戏会更加公平,那么裁判可以做些什么呢?”乐乐说:“先请他发球,喊‘预备——开始’吧。”凯凯说:“让他跟记分员说哪一队进球了。”
因为游戏中产生了一个新角色,这天的游戏比以往晚开始了10分钟。裁判的角色满足了儒儒继续参与游戏的愿望,他有模有样地拿着球站在中间,说:“大家准备好,我要发球了。”只见他一边把球滚向地面,一边说:“预备——开始!”黄、蓝队员一拥而上,你追我赶,裁判儒儒站在旁边死死地盯着球在地上滚来滚去、在队员的球棒之间传来传去,不一会儿手持蓝色球棒的乐乐破门得分,儒儒大声地告诉记分员:“1比0,1比0,蓝队得分!”手持黄色球棒的队员们也不甘示弱,其中凯凯跑得很快,边跑边赶球的动作十分协调,他一个人冲在前面,很快把球赶进了球门。裁判儒儒大声宣布:“黄队进球,现在比分1比1。”到游戏结束,我询问记分员比赛结果,他说:“比赛很激烈,最后是5比5。”我看着他们满头大汗、意犹未尽的样子,心想:曲棍球材料从投放到现在已经有1个多月,从最初的单人游戏发展到现在的组队游戏,感觉游戏越来越好玩了。
在游戏分享时,果果说想天天玩这个游戏,乐乐说感觉今天的游戏时间很短,好像刚开始玩就结束了。我紧接着问:“是啊,今天我们比平时多花了一点时间用来分组、确定裁判。那以后有没有节省时间的好方法,让游戏玩得更长一些呢?”
孩子们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乐乐说:“抓紧时间,快点做好准备。”悠悠说:“可以提前讨论,想玩的人在一起先讨论好谁当什么。”嘉嘉说:“我们还可以像春游一样做个计划书,想当什么就记下来。”我给予了肯定,建议他们尝试做计划书。 3.制订游戏计划
第二天,想玩曲棍球的孩子主动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分组、分角色,制订计划。当有两个人选择当裁判时,他们一如既往地用猜拳的方式来决定,最后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了人员安排,签好了名字。这时,我提出了问题:“上次比赛,你们觉得进球很容易,有没有什么方法让对方不那么容易进球呢?”宁宁说:“如果球在对方那里,我会紧紧跟着他,想办法把球抢过来。”我说:“对的,很多球赛都是这样,一方在进攻的时候,另一方就要想办法防守,不让他们得分。”接着,我从电脑上搜了一段足球比赛的进球集锦视频,孩子们观看后对守门员大为佩服,说“那个守门员好厉害,把球扑出去了”“如果我是守門员,在球快进门时我要把它打出
去”。最后他们决定把两个球门面对面放置,守门员要站在自己的球门前防守。画好计划书后,他们还去别的区角招募了两位守门员,并请他们在计划书上签上名字。
有了游戏计划书,孩子们可以提前做好分工准备,并对将要玩的游戏有一个初步的设想,让游戏变得更有序、更好玩。游戏正式开始时他们也是照着自己的计划书各就各位,游戏结束后他们会带着这次的游戏体验计划下一次游戏。比如,天气热了,运动时容易口渴,于是,他们会在计划书上画个水杯,提醒自己把水杯带到运动场;比赛激烈的时候,他们发现搞不清哪个是自己的队友,常常传错球,于是,他们会在计划书上画两件球衣,希望老师为他们准备两种颜色的球衣;他们认为裁判要有哨子才更像,于是,就在计划书上画上哨子,提醒自己第二天从家里带来哨子……
希希说:“这些卡片都快烂掉了,我重新做点卡片再打洞。”有了上次的经验,希希这次徒手剪卡片的本领有所提高,剪出来的长方形大小差不多,他剪到最后一张时发现纸不多了,就剪了一个小长方形。等希希写完数字,昱昱先试了试将卡片叠起来打洞的方法,结果叠在一起的卡片太厚了。腾腾建议道:“我们画好标记再打洞吧,玩小木工游戏时就是这样做的。”希希说:“要画在当中,在同样的地方。”采用这个方法后,打洞的位置果然差得不多了,最后他们用毛根把卡片穿起来缠绕在吸管上,记分牌终于可以翻动了。希希还建议在记分牌上做颜色标记,表示两个队。于是,昱昱在两叠卡片的第一张上分别用黄、蓝油画棒简单地涂了几笔,作为颜色标记。 3.升级版的记分牌
在游戏分享环节,希希展示了自制的记分牌,很多孩子很赞赏,但有几个孩子认为美观和牢固方面存在不足,比如,卡片不一样大,颜色标记有点难看,吸管感觉不怎么牢固……我感叹于孩子们的洞察力,立刻用电脑查找了球场上的标准记分牌照片,和孩子们一起仔细观察。孩子们发现:记分牌中间有两个点把两队的比分隔开,记分牌有个大的牢固的底板,记分牌上有两种颜色……
这些发现又促使孩子们对记分牌进行第三次加工。他们把原来的铅画纸改为A4打印纸,用对折的方法保证裁好的纸片大小一致,这样既解决了记分牌太厚的问题,也更美观。在记分牌试用过后,希希和伙伴们又准备进行第四次加工。希希说:“我不想用吸管了,吸管太软,我担心玩几次就会坏。”我说:“你的担心很有道理,找找合适的材料吧。”于是,他们在益智游戏区找到了台历,发现把记分牌放在台历上大小正好,不仅可以翻动,还很牢固。希希特别在意每一个细节,为了美观,他还在台历的外面用彩纸贴了一层。我说:“现在你的记分牌底板又牢固又美观,那怎么区分两个球队呢?”铭铭灵机一动说:“用黄色和蓝色的彩纸做不就行了?”希希欣然接受了铭铭的建议,记分牌成功升级。 ●游戏规则趋完善
1.公平分组
这天的曲棍球游戏依旧热门,孩子们争先恐后选了自己喜爱的颜色的球棒,结果黄队人数太多了,球频频在黄色球棒下传来传去,还频频破门得分。看着记分牌上5比0的分数,蓝队的几个孩子说不想玩了。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想玩了,有孩子说:“黄队人多,蓝队人少。”我说:“对啊,这有点不公平!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公平游戏呢?多出来的两个黄队球员怎么办?”有的说让他们轮流玩,有的说请他们下次再玩。这时,宁宁提议用猜拳的方式来决定参加游戏的人员,每队只能有4名队员。 2.增设裁判员
一轮猜拳,儒儒和硕硕出局,硕硕同意去玩别的游戏,可儒儒不愿意离开。我问儒儒:“曲棍球队员都满了,记分员也有了,怎么办?”儒儒想了想,说自己可以学习当裁判。这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在游戏开始前,我组织他们讨论:“你们知道裁判是干什么的吗?”有的说裁判要宣布哪队赢哪队输,有的说裁判要喊“预备——开始”,有的说裁判要发球、判分,有的说足球比赛中裁判要跟着一起跑,还要吹哨子。我说:“有了裁判,曲棍球游戏会更加公平,那么裁判可以做些什么呢?”乐乐说:“先请他发球,喊‘预备——开始’吧。”凯凯说:“让他跟记分员说哪一队进球了。”
因为游戏中产生了一个新角色,这天的游戏比以往晚开始了10分钟。裁判的角色满足了儒儒继续参与游戏的愿望,他有模有样地拿着球站在中间,说:“大家准备好,我要发球了。”只见他一边把球滚向地面,一边说:“预备——开始!”黄、蓝队员一拥而上,你追我赶,裁判儒儒站在旁边死死地盯着球在地上滚来滚去、在队员的球棒之间传来传去,不一会儿手持蓝色球棒的乐乐破门得分,儒儒大声地告诉记分员:“1比0,1比0,蓝队得分!”手持黄色球棒的队员们也不甘示弱,其中凯凯跑得很快,边跑边赶球的动作十分协调,他一个人冲在前面,很快把球赶进了球门。裁判儒儒大声宣布:“黄队进球,现在比分1比1。”到游戏结束,我询问记分员比赛结果,他说:“比赛很激烈,最后是5比5。”我看着他们满头大汗、意犹未尽的样子,心想:曲棍球材料从投放到现在已经有1个多月,从最初的单人游戏发展到现在的组队游戏,感觉游戏越来越好玩了。
在游戏分享时,果果说想天天玩这个游戏,乐乐说感觉今天的游戏时间很短,好像刚开始玩就结束了。我紧接着问:“是啊,今天我们比平时多花了一点时间用来分组、确定裁判。那以后有没有节省时间的好方法,让游戏玩得更长一些呢?”
孩子们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乐乐说:“抓紧时间,快点做好准备。”悠悠说:“可以提前讨论,想玩的人在一起先讨论好谁当什么。”嘉嘉说:“我们还可以像春游一样做个计划书,想当什么就记下来。”我给予了肯定,建议他们尝试做计划书。
3.制订游戏计划
第二天,想玩曲棍球的孩子主动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分组、分角色,制订计划。当有两个人选择当裁判时,他们一如既往地用猜拳的方式来决定,最后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了人员安排,签好了名字。这时,我提出了问题:“上次比赛,你们觉得进球很容易,有没有什么方法让对方不那么容易进球呢?”宁宁说:“如果球在对方那里,我会紧紧跟着他,想办法把球抢过来。”我说:“对的,很多球赛都是这样,一方在进攻的时候,另一方就要想办法防守,不让他们得分。”接着,我从电脑上搜了一段足球比赛的进球集锦视频,孩子们观看后对守门员大为佩服,说“那个守门员好厉害,把球扑出去了”“如果我是守门员,在球快进门时我要把它打出去”。最后他们决定把两个球门面对面放置,守门员要站在自己的球门前防守。画好计划书后,他们还去别的区角招募了两位守门员,并请他们在计划书上签上名字。
有了游戏计划书,孩子们可以提前做好分工准备,并对将要玩的游戏有一个初步的设想,让游戏变得更有序、更好玩。游戏正式开始时他们也是照着自己的计划书各就各位,游戏结束后他们会带着这次的游戏体验计划下一次游戏。比如,天气热了,运动时容易口渴,于是,他们会在计划书上画个水杯,提醒自己把水杯帶到运动场;比赛激烈的时候,他们发现搞不清哪个是自己的队友,常常传错球,于是,他们会在计划书上画两件球衣,希望老师为他们准备两种颜色的球衣;他们认为裁判要有哨子才更像,于是,就在计划书上画上哨子,提醒自己第二天从家里带来哨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