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背景 一、活动背景 (一)游戏环境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感受自然环境中美的事物。”以及结合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大自然是活教材”的思想,凭借着我园地处农村的天然地理位置,利用好农村本土资源,为满足幼儿好奇、探究等年龄特点,我带领我班孩子组织开展了一次玩泥土的游戏,带领幼儿一起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欣赏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宝藏。
(二)游戏环境创设
我园属于中心校附属园,我校有一块学生实践园,场地宽阔,泥土游戏材料丰富,环境适宜,户外泥土游戏体验感极佳,能满足我班幼儿开展泥土游戏的需求。为让幼儿直观感受大自然,我将泥土游戏选择在“学生实践园”进行。游
戏活动区投放了泥土、石板、捡来的树叶以及其他所需材料。
(三)儿童的兴趣和前期经验
农村生活的孩子对泥土丝毫不陌生,不管是在来幼儿园
的路上还是跟随父母去田地里劳动,都能随处可见泥土。农村孩子对泥土的喜欢是天然的,他们在独处时或跟小伙伴一起玩耍时,总离不开玩泥。他们不会介意泥巴会让自己一身变得脏兮兮,反而,他们很享受玩泥过程中带来的乐趣。然而,孩子这种亲近大自然的行为会遭到父母的制止,孩子只能偷偷的玩,不能尽兴,为让孩子能更加轻松地玩泥,支持他们的艺术表现力与创造力,我组织开展了一次充满“农味”的玩泥游戏。
(四)游戏活动预设
依据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现自己的核心思想,我在活动时做了以下预设:
1.能独立进行创作。
2.能遵守游戏规则,积极参与。
3.能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继续完成游戏。 4.能获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感。 (五)游戏规则及玩法
考虑到我班幼儿年龄混龄的特点、幼儿爱玩的天性以及幼儿都有玩泥的前期经验,泥巴玩法我没有做过多的要求,但我制定了以下规则:
1.不能将泥巴乱扔。
2.注意保持衣服的整洁,不把泥土洒在自己或其他人的衣服上。
3.不能破坏其他小朋友的成果。 4.游戏结束后把手洗干净。 二、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一)讨论规则,给予补充
游戏就要开始啦,游戏前我先让孩子们自主讨论玩泥游戏的规则,有的说:“自己找自己的泥土,不能去抢别人的泥土。”有的说:“在玩泥的时候不能乱扔泥土,不然容易让小朋友的眼睛受伤。”有的说“小弟弟小妹妹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有的说:“要听老师的话。”......根据幼儿讨论的结果,我给他们进行了总结和补充,游戏活动就开始了。
(二)泥土和泥土的不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孩子们开始兴高采烈的选择泥土,这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这些泥土能把它们搓成泥团吗?”拿到泥土后大家都迫不及待的开始做起了实验,片刻,有的孩子说可以,有的孩子说不可以。邹泽润说:“老师,我的可以搓泥团,不信你看。”说着就把小手伸过来让我看刚搓好的泥团。肖清秋则反驳说:“不可以搓泥团,张老师,你看,我的不可以。”
答案出现了分歧后,我组织孩子们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并观察讨论:为什么有的泥土可以搓泥团有的泥土不可以搓泥团?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们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些泥土不同。可以搓泥团的泥土比较湿润,手感黏黏的。不
能搓泥团的泥土是散的,比较干燥,放在手心比较粗糙,有点硬。
发现了问题,接着就是解决问题。这时,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不能搓泥团的泥土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能搓泥团呢?”话音刚落,孩子们便七嘴八舌的讨论开来,最后,他们决定加点水来试一试,避免泥土太少,他们又决定泥土也加点儿。简单分工后,有的幼儿负责加水,有的幼儿负责加泥土,看着浓稠度差不多后,肖清秋开始搓起了泥团,大家们都目不转睛的看着,终于,泥团成功了。大家都开心的拍手欢呼。
(三)探索新发现,揭开奥秘
趁着他们的高兴劲儿,我再次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看一看,加了水的泥土做的泥团和没加水的泥土做的泥团看起来是一样的吗?哪儿不一样?”听了我的话,孩子们开始仔细观察,有的发现“加了水的泥土做的泥团比没加水的泥土做的泥团表面更加平滑”,有的发现“加了水的泥土做的泥团表面是湿湿的,没加水的泥土做的泥团表面没有那么湿。”我借机引导他们:“那不如我们把它们放一会儿再来看看它们还有没有变化吧。”
幼儿们把捡来的树叶平整的放在石桌上,再由肖清秋小朋友把泥团小心翼翼的放在树叶上面,接着,他们开始讨论到底会不会有变化。张文珑说:“我觉得不会有变化。”肖清
秋说:“我觉得会有变化。”“有变化,一定有变化。”“没变化,我说没有就没有。”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开始吵了起来,看着大家争论不休,我拿出了准备好的记录表,让他们用记录的方式来寻求真相。
(四)评价作品,揭开奥秘
为了让每个小朋友获得搓泥团的成就体验感,趁着等待记录的时间,我开始组织小朋友们来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泥团,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当每个小朋友选完自己最喜欢的泥团并说出理由后,我组织孩子们开始观察记录之前的两个泥团,通过观察,孩子们发现两个泥团已经没有什么不同,之前加了水的泥土做的泥团已经变得跟没加水的泥土做的泥团一样,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之前加了水的泥土做的泥团表面光华是因为才加了水的缘故,水干了所以就与没加水的泥土做的泥团一样了。
(五)民间游戏:摔泥碗
经过搓泥团事件后,我拿出准备好的泥碗边念儿歌边摔,引起了幼儿的兴趣。许奕研说:“张老师,你好厉害呀!”雷琴说:“老师,我也想摔泥碗。”看见小朋友们有了兴趣,我开始教幼儿掌握摔泥碗方法:捏好小碗状,用力快出手。并与幼儿一起讨论:怎样才能让泥碗发出响声?幼儿们不断试验,最后大家得出了两点结论:
1.在未摔之前,检查泥碗底部是否完整。摔泥碗时应尽
量将泥碗破口摔大。
2.一定要补住泥碗的破口。补泥时,要将泥压扁、压薄,能补起破口。
玩泥活动在阵阵摔泥碗声中结束。
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整理场地、洗手时,大家还沉浸在刚刚的玩泥活动中,还想再玩一次。
通过这次游戏活动,孩子们不仅能遵守游戏规则,积极参与,还能解决遇到的问题,继续完成游戏,最主要体会到了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感。
三、活动的特点及价值所在
在我们这种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幼儿园,组织孩子们开展游戏活动时,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就地取材,以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搓泥团、摔泥碗是调动儿童积极性、激发儿童创造力和想像力,培养儿童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的过程。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而大自然是农村儿童的欢乐源泉。在开展好充满“农味”的玩泥活动时,我还应该多多利用好农村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开拓更加丰富的“农味”游戏,为农村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活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