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走进孙老师的课堂,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赵老师的课,之所以给大家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她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她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声情并茂音律美。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对小学生来说,接触的文言文不多,文言词的拗口是学生对文本的学习第一道障碍。赵老师在读上下了狠功夫,整堂课,引导朗读。从刚开始接触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老师范读、分组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赵老师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生断句的方法,理解课文文意
的方法。赵老师对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有利于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教学生认识一词多意和古今异义,为学生以后学习文言文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三、高山流水遇知音。“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朗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向往这份美好。赵老师主要抓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相结合,整堂课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赵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学生和听课教师们的心弦,让大家为之震撼、惋惜、悲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在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正是赵老师在《伯牙绝弦》一课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