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公司物资采购标准
(自动化系统及设备卷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册)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通用技术规范
(编号:1100000-0066-00)
国家电网公司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
本规范对应的专用技术规范目录
序号 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名 称 编号 1100000-0066-0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采购标准技术规范使用说明
1、本标准技术规范分为通用部分、专用部分。
2、项目单位根据需求选择所需设备的技术规范,技术规范通用部分条款及专用部分固化的参数原则上不能更改。
3、项目单位应按实际要求填写“项目需求部分”。如确实需要改动以下部分,项目单位应填写专用部分“表6项目单位技术差异表”并加盖该网、省公司物资部(招投标管理中心)公章,与辅助说明文件随招标计划一起提交至招标文件审查会:
①改动通用部分条款及专用部分固化的参数; ②项目单位要求值超出标准技术参数值; ③需要修正污秽、温度、海拔等条件。
经标书审查会同意后,对专用部分的修改形成“项目单位技术差异表”,放入专用部分中,随招标文件同时发出并视为有效,否则将视为无差异。
4、对扩建工程,项目单位应在专用部分提出与原工程相适应的接口要求。 5、技术规范的页面、标题、标准参数值等均为统一格式,不得随意更改。 6、投标人逐项响应技术规范专用部分中“1货物需求及供货范围一览表”的内容。填写投标人响应部分,应严格按招标文件技术规范专用部分内容填写相应的招标文件投标人响应部分的表格。投标人填写技术参数和性能要求响应表时,如有偏差除填写“技术偏差表”外,必要时应提供相应试验报告。
目 录
66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采购标准技术规范使用说明.......................................................... 3 1 供货一览表...................................................................................................................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基本技术条件 ............................................................................................................. 1 4. 保护及自动装置部分 ................................................................................................. 3 4.1 变压器保护部分 ...................................................................................................... 3 4.1.2 变压器后备保护 ................................................................................................... 4 4.1.3 断路器操作单元 ................................................................................................. 4 4.2 10 kV侧保护........................................................................................................... 4 4.3 66kV侧保护 ............................................................................................................ 5 4.4 自动装置 ................................................................................................................. 5 5计算机监控系统 ............................................................................................................ 5 5.1计算机监控系统配置 .................................................................................................. 5 5.2 系统功能 ................................................................................................................. 6 5.3 控制操作 ................................................................................................................. 6 5.4 事件顺序记录 .......................................................................................................... 7 5.5 传输和接口 ............................................................................................................. 7 5.6 时钟同步 ................................................................................................................. 7 5.7 系统自诊断与自恢复 ............................................................................................... 8 5.8 与其它设备接口 ...................................................................................................... 8 5.9 主机兼操作员工作站配置 ........................................................................................ 8 5.10 防误操作闭锁 ...................................................................................................... 10 5.11 电压自动控制功能 ............................................................................................... 10 5.12 小电流接地选线................................................................................................... 10 6 监控系统配置要求 ...................................................................................................... 10 6.1 硬件配置 ............................................................................................................... 10 6.2 软件配置要求 .........................................................................................................11 6.3 系统性能指标 ........................................................................................................ 12 6.4 计算机监控系统数据采集 ...................................................................................... 13 6.5 计算机监控系统数据处理 ...................................................................................... 13 6.6 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 ............................................................................................. 13 6.7 监控系统的控制输出 ............................................................................................. 13 6.8 同期 ...................................................................................................................... 13 6.9 报警处理 ............................................................................................................... 14 6.10 事件顺序记录及事故追忆 ...................................................................................... 14 6.11 画面生成及显示 .................................................................................................... 14 6.12 在线计算及制表 .................................................................................................... 14 6.13 远动功能 ............................................................................................................... 14 6.14 人-机联系 ............................................................................................................. 14 7 机柜的技术要求 ........................................................................................................ 14 8 技术服务和联络 ........................................................................................................ 14
1 供货一览表 序号 1 工程名称 66kV变电站 设备名称 综合自动化 单位 套 数量 1 交货地点 **变电站 交货期 备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7261 继电器及继电保护装置基本试验方法
GB14285-2006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SD 276-88 静态比率差动保护装置技术条件 SD 286-88 线路继电保护产品动模试验技术条件 GB/T 2887-2000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T 9361-1988 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 GB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116-1998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 50229-2006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
DL/T 448-2000 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
DL/T 634-5101-2002 远动设备及系统第 5-101 部分:传输规约基本远动任务配套标准 DL/T 634-5104-2002远动设备及系统第 5-104 部分:传输规约采用标准传输协议子集的 IEC60870-5-101 网络访问
DL/T 667-1999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 5 部分:传输规约第103篇:继电保护设备接口配套标准(idt IEC 60870-5-103:1997)
DL/T 719-2000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 5 部分:传输规约 第 102 篇:电力系统电能累计量传输配套标准
DL 5003-91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
DL/T 5044-2004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DL/T 5136-2001 火力发电厂、变电站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 DL/T 5137-2001 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
DL/T 5149-2001 220~500kV 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DL/T 5155-2002 220kV~500kV 变电站所用电设计技术规程 DL/T 5218-2005 220kV~500kV 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 DL/T 5218-2005 35kV~110kV 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 Q/GDW 161-2007 线路保护及辅助装置本接口标准规范
Q/GDW 175-2008 变压器、高压并联电抗器和母线保护及辅助装置本接口标准规范 Q/GDW 203-2008 110kV 变电站通用设计规范
国家电网安监[2006]904 号《国家电网公司防止电气误操作安全管理规定》
国家电网生技[2005]400 号《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试行) 调继[2005]222 号 《<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试行)继电保护专业重点实施要求》
110(66)kV标准配送式变电站二次系统技术规范和接口标准 3 基本技术条件
3.1 保护装置的额定值 (1)额定交流电压:220V
1
(2)额定直流电压:220V
(3)额定频率:50Hz
(4)TA 二次额定电流: 5A
(5)TV 二次额定电压:100V(线电压),100V/√3 (相电压) 3.2 系统安装运行环境 3.2.1 环境条件 (1) 周围空气温度 —— ——
最高温度:+45℃
最低温度:-10℃(-40℃贮藏运输)
装置应能满足规范书所规定的精度;装置应能正常工作,不拒动不误动。 (2) 海拔高度:<1000m
(3) 环境相对湿度平均值:< 90% (4) 地震烈度 :8度 3.3 耐受过电压的能力
保护装置应具有根据 IEC 标准所确定的耐受过电压的能力。 3.4 互感器的二次回路故障 保护装置在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断线(包括三相断线)、失压时,应发告警信号,并闭锁有可能误动的保护;保护装置在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不正常或断线时,应发告警信号,并可选择延时闭锁保护。
3.5 保护值的整定 应能从屏(柜)的正面方便而又可靠地改变继电保护的定值;
具备远方修改定值、切换定值区、投退软压板的功能。应具备存储 8 套以上的保护定值。
3.6 暂态电流的影响 保护装置不应受由输电线路的分布电容、谐波电流、变压器涌流的影响而发生误动。
3.7 直流电源的影响。 3.7.1 直流电源的影响
(1)在 220V直流电源下,其电压变化范围在 80%~115%时,保护装置应正确动作。 (2)直流电源的波纹系数≤5%时,装置应正确动作。
(3)直流回路断线或接地故障期间,保护不应误动作。
(4)各装置逻辑回路供电的直流/直流变换器和直流电源应有监视,直流电压消失时,装置不应误动,同时应有输出接点以起动告警信号。
(5)在直流电源失压的一段时间内,微机保护已记录的报告不应丢失,系统所有的在失压前已动作的信号应该保持。
(6)每套装置各配置一套电源。应有自己的直流小开关。直流电源回路出现各种异常情况(如路、断线、接地等)装置不应误动,拉合直流电源以及插拔熔丝发生重复击穿的火花时,装置不应误动。当电源失电时,应用一副接点发出报警信号。 直流断路器应选择直流特性小型断路器。
3.7.2 交流电源的影响
当交流电源电压在80%~115%额定值范围内,谐波分量不大于5%,频率在47.5~52.5Hz之间变化时,设备应能正常工作。
3.8 元件的质量 应保证保护装置的元件和部件的质量;在正常运行期间,装置中任一元件(出口继电器除外)损坏时,装置不应发生误动,并发出装置异常信号。
3.9 设备之间的信号传送 各保护装置之间、保护与通信设备之间或其它设备之间的联系应由继电器的无压接点(或光电耦合)来连接,继电器接点的绝缘强度试验为交流 2000V,历时 1 分钟。
2
3.10 跳闸显示和监视 保护动作使断路器跳闸,则所有使断路器跳闸的保护动作信号应显示出来,并应自保持,直到手动复归或远方复归。 3.11连续监视和自动检查功能
(1)装置应具有对主要回路进行监视的功能,回路不正常时,应能发出不正常信号。 (2)装置应具有在线自动检查功能,包括装置硬件损坏、功能失效和二次回路异常运行状态的自动检测。应提供试验按钮、试验投切开关或连接片,以便在试验期间不必拆除连接电缆。
3.12 运行和检修
(1)对于具有相同尺寸的零件或相同特性的插件应具有完全的互换性。
(2)对每套保护装置的跳闸出口回路应提供可断开的连接片,连接片装于屏(柜)前。 (3)每块保护屏(柜)应加装试验端子,以便于运行和试验。
3.13 数字式保护装置应具备两个及以上以太网和RS-485通信接口,符合DL/T 634.5103—2002或IEC 61850标准规约;
3.14 保护装置使用RS-485串行数据通信接口接受时间同步发出的IRIG-B(DC)时码,对时接口要求引接至保护屏端子排,对时误差<1ms。 3.15 保护装置应具有故障录波功能,可保留8次以上最新动作报告,每个动作报告应包含故障前2个周波,故障后6个周波数据。 3.16 接地措施
3.16.1 计算机监控系统不设置单独的接地网,按照一点接地的原则,监控系统的接地线连接于变电站的主接地网的一个点上。
3.16.2 计算机监控系统各间隔之间,间隔层与站控层之间的连接,以及设备通讯口之间的连接应有隔离措施。不同接地点的设备连接一定要采取电气隔离措施。 3.17 抗干扰能力
设备应满足抗电磁场干扰及静电影响的要求,在雷击过电压、操作过电压发生及一次设备出现短路故障时,设备不应误动作,系统具有交流和直流的防雷保护措施。所有设备均应满足抗干扰试验(GB/T17626-4)的等级要求。
3.18 防雷要求
设备均需采取防雷保护措施; 4. 保护及自动装置部分 4.1 变压器保护部分
4.1.1 变压器主保护 —— 二次谐波制动原理构成比率差动保护,可利用软硬压板切高低压侧及桥开关,时限0s;
—— 差动速断保护,可利用软硬压板切高低压侧及桥开关,时限0s; —— 非电量本体/瓦斯保护(本体和有载调压重瓦斯),装置提供双接点输入,一个节点动作发信号,两个节点同时动作则跳闸。可利用软硬压板投切发动作信号或切高低压侧及桥开关,时限0s;
—— 主变压力释放:发动作信号;
—— 本体轻瓦斯:发动作信号; —— —— —— —— ——
油温高发信号;
本体/有载油位异常发信号; CT断线闭锁:可利用软压板投退; 保护功能具有软/硬压板投退功能; 保护定值能远方修改;
3
—— 具备故障录波功能;
4.1.2 变压器后备保护 —— 二段式高、低压复合电压闭锁过流保护:高压侧可利用软硬压板分时限跳主变高、低压侧、桥及分段开关;低压侧可利用软硬压板分时限跳主变高、低压侧及分段开关;
—— 过负荷保护:发信号,并同时闭锁有载调压,时限0s~10s;
——
保护定值能远方修改;
—— 保护功能具有软/硬压板投退功能; —— 具备闭锁备自投功能; —— 具备故障录波功能; 4.1.3 断路器操作单元
高低压侧操作回路采用三相式,并具有 a) 跳、合闸线圈回路电流自适应功能;
b)合闸位置继电器及跳闸位置继电器接点可正确反应断路器的位置;
c) 防止断路器跳跃继电器,在断路器跳、合闸控制回路中防止断路器多次“跳—合”现象;
d) 具有合后继电器;
e) 手跳继电器及保护三相跳闸继电器;
f) 压力监视或闭锁继电器,当压力降低时分别闭锁重合闸及断路器的跳、合闸回路。 g)断路器操作单元具备“远方”、“就地”转换开关及断路器“分”、“合”把手,并具备位置指示灯。
h) 手跳及遥控跳闸应具备闭锁备自投功能。
4.2 10 kV侧保护
4.2.1 10 kV线路保护: —— 电流速断保护;
—— 两段定时限过流(可根据变电站实际需要提出相应配置要求,如配置反时限过流保护等);
—— 三相一次自动重合闸,不对应起动方式,电流保护动作后启动重合闸,手动跳
闸,遥控跳闸,低周减载,过负荷减载等均应闭锁重合闸;
—— 低周减载,分级减10kV线路。 低周减载装置要求带有滑差闭锁功能(软硬压板投退);
—— 断路器防跳;
—— 具有合闸后加速(手合及重合后加速)功能及录波功能; 4.2.2 10 kV分段保护: —— 电流速断保护;
—— 两段定时限过流(可根据变电站实际需要提出相应配置要求,如配置反时限过流保护和一段保护动作单独设手动投退压板等);
—— 断路器防跳;
—— 具有合闸后加速(手合后加速)功能及录波功能。
4.2.3 10 kV电容器保护:
—— 过电压保护,采用AB、BC、CA相间电压,作用于跳闸; —— 三相式限时电流速断保护动作于跳闸; —— 三相式过电流保护动作于跳闸;
—— 三相式不平衡电压保护,作用于跳闸;
4
—— 低电压保护,采用AB、BC、CA相间电压,作用于跳闸;
—— 断路器防跳;
—— 具有合闸后加速(手合后加速)功能及录波功能。 4.2.4 10 kV接地变保护: —— 电流速断保护;
—— 两段定时限过流(可根据变电站实际需要提出相应配置要求,如配置反时限过流保护等);
—— 断路器防跳;
—— 具有合闸后加速(手合后加速)功能及录波功能。
4.3 66kV侧保护 4.3.1 66 kV桥保护: —— ——
充电保护:时限0s,可利用软硬压板切本开关。
过流保护:时限0s~5s,可利用软硬压板切本开关。
—— 具备故障录波功能; 4.4 自动装置
4.4.1 备自投装置
各供电公司应根据变电站具体情况对备自投技术条件进行详细描述。 (1)66kV进线备自投; (2)66kV桥备自投;
(3)主变及分段备自投,并具有过负荷联切功能; 4.4.2 电压并列装置 ——
66kV电压并列装置,实现66kV电压自动及手动并列功能;
—— 10kV电压并列装置,实现10kV电压自动及手动并列功能; 5计算机监控系统
5.1计算机监控系统配置
监控系统采用开放式分层分布结构,由站控层、间隔层以及网络设备构成。
5.1.1站控层
主要设备包括:主机兼操作员工作站、远动通信设备、打印机、时间同步对时装置等。 5.1.2 间隔层
主要设备包括:保护测控单元、通讯接口单元等。 5.1.3 网络设备
主要设备包括:网络交换机、光/电转换器、E1/232接口转换器、接口设备和网络连接电缆、光缆等。
5.1.4 网络结构
5.1.4.1 站控层网络采用100Mbps冗余双以太网,为光纤自愈式环网,负责站控层各个设备之间和来自间隔层的全部数据的传输和各种访问请求。其网络协议应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OSI模型或国际通用标准,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网络结构采用屏蔽双绞线连接。
5.1.4.2间隔层采用双以太网。间隔层设备直接上站控层网络,保护测控装置直接与站控层通讯。
5.1.4.3 在站控层失效的情况下,间隔层应能独立完成就地数据采集和断路器控制功能。
5.1.4.4 站控层、间隔层网络必须安全可靠,具有足够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并应具有基本的管理能力,对网络的工作状态能自动选择、协调、自动监测。
5.1.4.5 网络设备按远景配置。 5.1.4.6 信息传送
5
可传至各地区地调和集控中心,传输方式采用调度数据网、专线等,规约采用行业标准协议。
5.2 系统功能
5.2.1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具有如下的功能:
a) 采集并发送状态量、模拟量、数字量,接收并执行遥控命令、主变分接头调节命令功能。
b) 遵从开放系统的原则,按分布式概念设计,各I/O测控单元之间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分散安装,也可以集中安装。
c) 应采用最新电磁兼容设计技术及工艺,应用多种新型抗电磁干扰元器件,采用多层印制板设计,使系统整体的电磁兼容能力达到较高水平,能通过电磁兼容国际标准IEC61000-4中规定的最严酷等级(IV级)的要求。综自系统的各种模块均应能安装在现场的高压开关柜中使用。
d) 所有的模块之间,模块与现场电气接点之间需进行完全的电气隔离,避免相互干扰,保证每个单元故障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e) 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可读性强,易于移植修改和升级。
f) 需能扩展,所有参数设置方便直观,不需要擦写EPROM芯片。参数存在主处理器硬盘和各I/O单元EPROM内,双重备份,具有掉电参数保存功能。
g) 需具备系统自诊断与自恢复功能,故障至少可诊断到单元级,检测结果可以在现场或远方通过维护用便携机直观地显示出来。
5.2.2 采集信号的处理
远动通信设备对实时数据的采集按电气设备间隔单元(线路、母线、分段、主变等)划分,每个测控单元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智能小系统。
a) 模拟量的采集处理
1) 定时采集:按扫描周期定时采集数据并进行相应转换、滤波、精度检验等; 2) 越限报警:根据时段,按设置的限值对模拟量进行死区判别和越限报警;
b) 状态量(开关量)的采集处理;
1) 定时采集:按快速扫描方式周期采集输入量、并进行状态检查等;
2) 事件顺序记录:对断路器位置信号、继电保护动作信号等需要快速反应的开关量应按其变位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事件顺序记录。
5.2.3 信号输入方式: a) 模拟量输入:间隔层测控单元电气量除直流电压、温度通过变送器输入外,其余电气量采用交流采样,输入CT、PT二次值,计算I、U、P、Q、F、COSΦ。交流采样频率≥ 32点/周波,应能采集到13次谐波分量,变送器输出为0~±5V。
b) 状态量(开关量)输入:通过无源接点输入;要进行控制的断路器位置,取常开、常闭位置接点信号。
c) 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的位置通过点对点实采。
d) 保护信号的接入:通过变电站网络或串口收集各类保护信息。
e) 公用接口设备信号接入:如交、直流系统、逆变电源系统等采用数据通信方式收集各类信息。
5.3 控制操作
5.3.1 监控系统控制对象: —— —— ——
66kV侧断路器、电动隔离开关及接地开关; 10kV侧断路器;
380V站用电断路器及分段断路器;
6
—— 主变中性点接地开关;
—— 主变及消弧线圈分接头档位调节; —— 远方的信号复归; —— 其它
5.3.2 控制方式:
a) 控制方式为三级控制:即就地控制、站控层控制、远方遥控。同一时间只允许一种控制方式有效,站控层控制和远方遥控应相互闭锁。对任何操作方式,应保证只有在上一次操作步骤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
b) 在间隔层控制柜内设“就地/远方”转换开关,任何时候只允许一种操作模式有效;“就地”位置,在测控单元上通过人工按键实现对断路器的一对一操作,操作过程由计算机记录。间隔层应根据操作需要具有防误操作闭锁。“远方”位置,操作既可在操作员工作站上操作,又可由远方调度中心遥控;
c) 站控层控制即为主机兼操作员站上操作,操作按“选择-返校-执行”的过程进行,具有防误闭锁、闭锁远方控制功能;。 d) 一个任务要对多个设备进行操作,计算机监控系统在保证操作的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顺序控制操作。
5.3.2 控制输出的接点要求:
a) 计算机监控系统控制输出时,应提供的合闸或分闸接点数量如下:对断路器提供1对合闸接点,1对分闸接点,控制输出的接点为无源接点。
b) 应采用先进的工业级芯片,电气隔离和电磁屏蔽设计应符合国际标准,装置的硬件系统应具有极高的抗干扰能力和工作可靠性。
c) 电气隔离和电磁屏蔽设计必须符合国际标准,装置的硬件系统需具有极高的抗干扰能力和工作可靠性。
d) 数字量输出部分应采用继电器与逻辑部分完全隔离,以增加了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e) 所有设置参数及输出时间具有掉电保持功能。
f) 应具有输出继电器节点返校及多路输出闭锁功能。
g) 可以对主变压器及消弧线圈进行有载调压(升、降、急停)操作。 5.4 事件顺序记录
当变电站一次设备出现故障时,将引起继电保护动作、开关跳闸,事件顺序记录功能应将事件过程中各设备动作顺序,带时标记录、存储、显示、打印,生成事件记录报告,供查询。系统保存1年的事件顺序记录条文。事件分辨率:测控单元≤1 ms,站控层≤2ms。事件顺序记录应带时标及时送往调度主站。
5.5 传输和接口
5.5.1 设备应具有监控系统的全部功能,远动信息、主要技术要求、信息传输方式和通道,应符合DL/T5003-2005、DL/T5002-2005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满足电网调度实时性、安全性、可靠性及实用化要求。接收信息采用直采直送方式。
5.5.2 设备的通讯规约应满足两级调度主站的不同要求,与调度采用部颁CDT规约、101规约,104规约,要求在任一台主机正常情况下专线和数据网通道都有正确上传报文。
5.5.3 接口设备可通过时间同步时钟进行校时,也可实现与调度的时钟同步。 5.5.4 接口设备应具有运行维护接口,具有在线自诊断,远方诊断,远方通讯监视功能。
5.6 时钟同步
通过天文时钟设备接收卫星标准时间信号,通过对时软件校准站控层微机及各测控单
7
元、保护单元等的时钟。校时精度应满足系统事件顺序记录分辨率的要求。当时钟失去同步时,应自动告警并记录。各单元之间的对时误差应小于1ms。对时方式应灵活方便,可采用硬对时、软对时和软硬对时的组合方式。要求厂家提供不少于50米的与天线连接电缆。
5.7 系统自诊断与自恢复
a) 设备能在线诊断各软件和硬件的运行工况,自诊断的内容至少应包括:
—— —— —— —— ——
测控单元、I/O采集模件等的故障。 电源故障。
系统时钟同步故障。
与远方调度中心数据通讯故障。 通道故障。
b) 设备自恢复的内容至少应包括: —— 当软件运行异常时,自动恢复正常运行。 —— ——
当软件发生死锁时,自启动并恢复正常运行。
以上两种情况发生时,数据不应出现清零、归零现象,也不应该出现“乱码”
现象,应该与现场实时状态保持一致。
—— 当设备有冗余配置时,在线设备发生软、硬件故障时,能自动切换到备用设备上运行。
c) 系统应具有便于试验和隔离故障的断开点。能够对系统进行远程维护。对于间隔层的测控单元,可通过便携式计算机对其进行维护。
d)装置中的插件应具有良好的互换性,以便检修时能迅速地更换。
e)每套装置应具有标准的试验插件和试验插头,以便对各套装置的输入及输出回路进行隔离或通电压进行试验
f) 各套装置与其他设备之间应采用光电耦合和继电器接点进行连接,不应有电的直接联系。
5.8 与其它设备接口 远动通信设备除具有维护口与远程维护口外,还需至少具有主备切换的多个RS232/422/485智能串行口,用于跟各种智能设备,如时间同步卫星钟、智能电度表、直流系统、火灾报警装置、视频监控系统等设备通信;各类信息由远动通信设备统一接收、处理、上网传送。
5.9 主机兼操作员工作站配置
5.9.1 主机配置:
主机兼操作员工作站应为一台性能优异的主流计算机,采用UNIX或WINDOWS操作系统,与逆变电源组柜安装,用于保护定值的管理,录波分析,系统管理、当地监控等功能,能够监测到保护信息报文。 —— —— ——
主机兼操作员工作站:1套,采用机架式。
显示器:17″彩色液晶显示器 机架式(包括键盘和鼠标等)1台 激光打印机 1台
5.9.2 主机软件配置: 5.9.2.1 控制功能:
可查看系统画面、实时量、工况及保护定值等,具有保护定值查询及打印功能 报表、数据功能:
8
—— 报表生成:操作员利用报表软件包以交互方式定义报表式,报表数据及打印时间,
在指定的打印机上打印报表。 ——
报表数据:形成回路电度数定时、定日、定月计算,全日、全月峰、定日、定月计
算,全日、全月峰谷用电量统计报表;形成全日全月负荷率、平均负荷、最大负荷、最小负荷统计报表。 —— ——
电容器装置投入率统计。
给出各级电压母线不平衡电压月、季、年报表统计,形成各级电压有功功率、无功
功率、电度量的日负荷曲线、棒图。 —— —— —— —— —— ——
形成各断路器操作次数、自动跳闸次数的统计月报表。 形成每条回路各套保护动作次数统计月报表。 召唤打印一个月内的日报表和一年内月报表。
提供日报、月报编制平台。日报、月报数据长期保存。
对历史数据进行登录记录和检索,并能对历史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库操作。 对任一数据及告警时间进行日、月统计,并指明该数据在该日的最大值、最小值以
及出现的时间,该数据在某月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功率、负荷率等。 —— 印。
5.9.2.2 记录、显示功能: —— —— —— —— —— —— —— —— —— —— ——
记录显示控制管理功能的内容。 记录显示监测功能的内容。 记录显示异常、事故处理的内容。 记录显示报表、数据功能的内容。
实时显示变电站主接线图,显示自行画出的其它画面的内容。 实时显示各动态数据的内容(包括主变油温、电流、电压、功率等)。 系统时钟、安全天数的显示和修改。 实时显示断路器、刀闸的实际位置。 开关变位的优先插入显示。
任一时刻显示画面的人工保存和打印。
提供绘制系统主接线图平台:系统主接线图可动态显示客观、刀闸状态,有载调压保存告警(开关变位、保护越限、保护告警),并可按时间、事项等进行检索、打
开关位置。可动态显示电流、有功/无功功率。开关、刀闸状态可屏幕修改。 —— 表格。 ——
提供制作棒图软件平台,可同时或分别显示66kV、10kV电压,并可定义上、下限提供编制遥测参数表、遥信参数表、电度量参数表软件平台,方便显示各种组合的
值,并显示当前值,及上、下限越限值时间、及最大、最小值。
9
—— 提供制作曲线软件平台,可显示任一指定时间的遥测量曲线,可同时或分别显示4
条。并可显示指定点数值。 —— ——
报文显示,可监视监控计算机和远动通讯主机通讯报文,专线和数据网通道报文。 遥信状态量、遥测量、通讯状况每300ms刷新一次。
5.9.2.3 其他功能 —— ——
系统的自检。
可实现各种通信规约(DL/T 634 -1997、634.5104-2002、719-2000等)。
5.10 防误操作闭锁
应具有五防功能:防止误拉、合断路器;防止带负荷拉、合刀闸;防止带电挂接地线;防止带地线送电;防止误入带电间隔。通过监控系统实现全站的防误操作闭锁功能,同时在受控设备的操作回路中串接本间隔的电气闭锁回路。主机兼操作员站需具备防误的模拟预演,开工作票功能。
5.11 电压自动控制功能
VQC功能由计算机监控系统实现,具备自动调节主变分接头和自动投切电容器功能,并具备闭锁功能。
5.12 小电流接地选线
小电流接地选线功能由监控系统实现,满足各种运行方式下选线精度要求。
6 监控系统配置要求
减少设备类型,即外围设备、微处理器、电气模块、输入输出接口等模块的类型和尺寸限制到最少,以减少扩建的麻烦和所需备件的费用。所有部件均应采取紧锁措施,抗振性能好,并且更换拆卸方便。
测控单元应是模块化的、标准化的、容易维护更换的、允许带电插拔的,任何一个模块故障检修时,应不影响其它模块的正常工作。所有测控单元的部件在输入输出回路上都必须具有电气隔离措施。 在站控层计算机故障停运时,间隔层系统能安全运行。一个元件故障不引起误动作,一个单元故障不影响其它单元。 二次设备室内设备之间的通信介质采用屏蔽双绞线通讯,需穿越室外电缆沟的通信媒介则采用光缆。光缆应有外保护层,能承受一定的机械应力。
6.1 硬件配置
6.1.1远动通信设备
(1)远动通信主机优先采用无硬盘专用装置,非工控机,不设独立显示器。与时钟同步装置、网络交换机组 1 面屏(柜)。通过专用通道点对点方式以及站内的数据网接入设备向集控中心和各级调度传送远动信息。
(2)远动通信设备是站控层数据收集、处理、存储及发送的中心,同时具有远动数据处理及通信功能。其信息要求直采直送,即直接接收来自间隔层的I/O数据,进行处理后,与调度进行数据交换。
(3) 每台主机应具有6个及以上独立的网口供用户(供电局远动通道)使用,10个串口。
6.1.2 间隔层设备
测控单元按本期电气设备间隔配置,各测控单元相对独立,通过网络互联。测控单元具有交流采样、测量、防误闭锁、同期检测、就地断路器紧急操作及测量数字显示等功能,对全站运行设备的信息进行采集、转换、处理和传送,通过网络传给站控层,同时接收站控层发来的控制操作命令,经过有效的判断、闭锁检测、同期检测等,最后对设备进行操作控制,
10
也可独立完成对断路器、隔离开关的控制操作。
对间隔层设备的性能要求: —— 单元封闭式结构设计,易于安装; —— 所有器件不低于工业级标准; —— 所有部件均采取紧锁措施,抗振性能好,并且更换拆卸方便; —— —— —— —— —— —— ——
装置的抗干扰能力应通过电磁兼容性测试,达到规定标准; 带“远方/就地”切换开关和分、合开关及指示灯; 合闸控制输出应具有同期检测功能;
采用带隔离的、可靠的、抗干扰能力强的网络结构; 带有WATCH-DOG自监视与自恢复的保护设施; 测控单元的插件可带电拔插;
测控单元的输入/输出回路应具有电气隔离措施;
—— 具有单元电气主接线图及实时参数值的显示。 6.1.4 声响报警装置
站内计算机监控系统应提供一套声响报警装置,系统根据事故信号和预告信号驱动声响报警装置发出不同的声响报警。此外,单独设一套声响报警装置。报警装置均应使用电子式报警装置,电源为24V。
6.1.5 逆变电源
变电站的逆变电源系统为单套设置,容量为3kVA。
逆变电源装置主要负荷包括:计算机监控系统站控层设备,电量计费系统,火灾报警系统、通信设备等。
逆变电源装置应为静态逆变装置。由整流器、逆变器、逆止二极管、等组成。
逆变电源装置宜为单相输入、单相输出。输出电压为220V、50Hz、额定功率因素0.8。直流输入由站用直流电源系统供电。
逆变电源装置应满足在环境温度0~40℃的条件下额定满负荷连续运行,以及50℃时额定满负荷运行8h。
逆变电源装置应有信号指示、报警及引出接点至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
6.2 软件配置要求 6.2.1 系统软件
6.2.1.1 站控层各工作站应采用成熟的、开放的多任务操作系统,它包括操作系统、编译系统、诊断系统以及各种软件维护、开发工具等。编译系统应易于与系统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接口,支持多种编程语言。
6.2.1.2 间隔层采用符合工业标准的实时操作系统。
6.2.1.3 操作系统能防止数据文件丢失或损坏,支持系统生成及用户程序装入,支持虚拟存储,能有效管理多种外部设备。
6.2.2 支撑软件
支撑软件主要包括数据库软件和系统组态软件,数据库软件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 6.2.2.1 实时性:能对数据库快速访问,在并发操作下也能满足实时功能要求; 6.2.2.2 可维护性:应提供数据库维护工具,以便用户在线监视和修改数据库内的各种数据:
6.2.2.3 可恢复性:数据库的内容在计算机监控系统的事故消失后,能迅速恢复到事故前的状态;
6.2.2.4 并发操作:应允许不同程序(任务)对数据库内的同一数据进行并发访问,要保证在并发方式下数据库的完整性;
11
6.2.2.5 一致性:在任一工作站上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修改时,数据库系统应自动对所有工作站中的相关数据同时进行修改,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6.2.2.6 分布性:各间隔层智能监控单元应具有独立执行本地控制所需的全部数据,以便在站层停运时,能进行就地操作控制;
6.2.2.7 方便性:数据库系统应提供交互式和批处理的两种数据库生成工具,以及数据库的转储与装入功能;
6.2.2.8 安全性:对数据库的修改,应设置操作权限;
6.2.2.9 开放性:允许用户利用数据库进行二次开发。系统组态软件用于画面编程,数据生成。应满足系统各项功能的要求,为用户提供交互式的、面向对象的、方便灵活的、易于掌握的、多样化的组态工具,应提供一些类似宏命令的编程手段和多种实用函数,以便扩展组态软件的功能。用户能很方便的对图形、曲线、报表、报文进行在线生成、修改;
6.2.3 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为模块化结构,具有良好的实时响应速度和可扩展性。具有出错检测能力。当某个应用软件出错时,除有错误信息提示外,不允许影响其它软件的正常运行。应用程序和数据在结构上应互相独立。
6.2.4 通信接口软件
计算机监控系统有较多的通信接口驱动软件,主要是: —— 与各级调度中心和集控中心的通信接口软件: —— 与电能计量系统的通信接口软件; —— ——
与自动装置的通信接口软件;
与交、直流系统及逆变电源的通信接口软件;
—— 与火灾报警及消防系统的接口软件; —— 与微机防误操作闭锁装置的通信接口软件; —— 与图像监控系统的通信接口软件;
计算机监控系统与智能设备的通信规约应执行国标、行标及IEC标准。应完成各种通信规约的转换,使计算机监控系统正确接收和发送数据。
6.3 系统性能指标
计算机监控系统至少应满足以下性能指标要求 (1) 模拟量测量误差≤0.2%
(2) 电网频率测量误差≤0.01Hz
(3) 事件顺序记录分辨率(SOE):站控层≤2ms,间隔层测控单元≤1ms (4) 模拟量越死区传送时间(至站控层)≤2s
(5) 开关量变位传送时间(至站控层)≤1s
(6) 遥测信息响应时间(从 I/O 输入端至远动工作站出口)≤3s (7) 遥信变化响应时间(从 I/O 输入端至远动工作站出口)≤2s (8) 控制执行命令从生成到输出的时间≤1s (9) 双机系统可用率≥99.9%
(10) 控制操作正确率 100%
(11) 站控层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20000h 间隔级测控单元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30000h
(12) 工作站的 CPU 平均负荷率: 正常时(任意 30min 内)≤ 30% 电力系统故障(10s 内)≤50%
(13) 网络负荷率 正常时(任意 30min 内)≤ 20% (14)画面实时数据更新周期模拟量:≤3s
12
(15)画面实时数据更新周期开关量:≤2s
(16)动作值精度 差动速断段动作精度:≤5% (17)差动及后备保护动作精度误差:≤3% (18) 其余保护动作精度:≤3%
(19) 各装置中时间元件的刻度误差,在规范书所列的工作条件下应<3%。 (20) 返回时间应小于 100ms。 6.4 计算机监控系统数据采集
监控系统通过测控单元实时采集模拟量、开关量等信息量;通过智能设备接口接受来自其他智能装置的数据。 数据采集单元对所采集的实时信息进行数字滤波、有效性检查,工程值转换、信号接点抖动消除、刻度计算等加工。从而提供可应用的电流、相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等各种实时数据,并将这些实时数据传送至站控层和各级调度中心、集控中心。
6.5 计算机监控系统数据处理
(1)模拟量处理 定时采集:按扫描周期定时采集数据并进行相应转换、滤波、精度检验及数据库更新等。 越限报警:按设置的限值对模拟量进行死区判别和越限报警,其报警信息应包括报警条文、参数值及报警时间等内容
(2)状态量处理 定时采集:按快速扫描方式周期采集输入量、并进行状态检查及数据库更新等。 设备异常报警:当被监测的设备状态发生变化时,应出现设备变位指示或异常报警,其报警信息应包括报警条文、事件性质及报警时间。 事件顺序记录:对断路器位置信号、继电保护动作信号等需要快速反应的开关量应按其变位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事件顺序记录。
a 断路器事故跳闸到指定次数或断路器拉闸到指定次数,推出报警信息,提示用户检修。
b 当某一设备设置为挂牌操作时,与该设备相关联的状态量报警和操作将被闭锁。 6.6 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 应建立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数据库应便于扩充和维护,应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安全性;可在线修改或离线生成数据库;用人—机交互方式对数据库中的各个数据项进行修改和增删。数据应可方便地交互式查询和调用。
6.7 监控系统的控制输出 控制输出的接点为无源接点,接点的容量对直流为 110V(220V),5A,对交流为 220V,5A。
a)对 66kV 和 10kV 所有断路器的控制输出:1 个独立的合闸接点和 1 个独立的跳闸接点。
b)对于遥控刀闸(66kV 隔离开关及带电动机构的接地开关,10kV 带电动机构的隔离开关)的控制应为:1 个独立的合闸接点、1 个独立的跳闸接点和 1 个独立的闭锁接点。合闸、跳闸输出,均应通过监控系统闭锁逻辑判断。闭锁接点应能实时正确反映隔离开关的闭锁状态,当满足相关闭锁条件,允许对该隔离开关进行操作时,该闭锁输出接点闭合,以接通电动操作机构的控制电源回路;且该接点应能长期保持,直到闭锁条件不满足时,该接点断开以切断电动操作机构的控制电源。
6.8 同期
监控系统应能实现同期检测及操作。合闸检测分为检无压合闸和检同期合闸。同期检测部件(位于间隔层)检测来自断路器两侧的母线 TV 及线路 TV 的输入电压的幅度、相角及频率的瞬时值,实行自动同期捕捉合闸。监控系统应能根据电气接线状态,自动选择同期检测的对象。
13
6.9 报警处理
监控系统应具有事故报警和预告报警功能。事故报警包括非正常操作引起的断路器跳闸和保护装置动作信号;预告报警包括一般设备变位、状态异常信息、模拟量或温度量越限等。
6.10 事件顺序记录及事故追忆
当变电站一次设备出现故障时,将引起继电保护动作、断路器跳闸,事件顺序记录功能应将事件过程中各设备动作顺序,带时标记录、存储、显示、打印,生成事件记录报告,供查询。系统保存 1 年的事件顺序记录条文。事件分辨率:测控单元≤1 ms,站控层≤2ms。事件顺序记录应带时标及时送往调度主站。 事故追忆范围为事故前 1min 到事故后 2min 的所有相关模拟量值,采样周期与实时系统采样周期一致。系统可生成事故追忆表,以显示、打印方式输出。
6.11 画面生成及显示
系统应具有电网拓扑识别功能,实现带电设备的颜色标识。所有静态和动态画面应存储在画面数据库内。应具有图元编辑图形制作功能,使用户能够在任一台主计算机或人机工作站上均能方便直观的完成实时画面的在线编辑、修改、定义、生成、删除、调用和实时数据库连接等功能,并且对画面的生成和修改应能够通过网络广播方式给其他工作站。在主控室主机兼操作员站显示器上显示的各种信息应以报告、图形等形式提供给运行人员。
6.12 在线计算及制表
系统应向操作人员提供方便的实时在线计算功能;系统应能生成不同格式的生产运行报表。
6.13 远动功能
6.13.1 监控系统配置远动通信设备,通过以太网与站级计算机系统相连接,实现站内全部实时信息向各级调度和电力数据网上发送或接收控制和修改命令。远动通信设备具有远动数据处理、规约转换及通信功能,满足调度自动化的要求,并具有串口输出和网络口输出能力,能同时适应通过常规模拟通道和调度数据网通道与各级调度端主站系统通信的要求。
6.13.2 通信规约
监控系统采用 DL/T 634.5104—2002 规约与调度端网络通信,采用 DL/T 634.5101—2002 规约与调度端专线通信。
6.14 人-机联系 人—机联系是值班员与计算机对话的窗口,值班员可借助鼠标或键盘方便地在 LCD屏幕上与计算机对话。
7 机柜的技术要求
7.1满足<<国家电网继电保护柜、屏制造规范>>要求。
8 技术服务和联络
8.1 供方应及时提供与本合同设备有关的工程设计、设备监造、检验、安装、调试、试运行等相应的技术指导、技术配合、技术培训等全过程的服务。
8.2供方需派代表到现场进行技术服务,指导需方按供方的技术资料进行安装、分部试运、调试和启动,并负责合同设备在安装调试、试运行中发现的制造质量及性能等有关问题的处理。现场服务人员的现场补助费,夜间特殊服务费,节假日服务费、食宿费等均由供方自理。
8.3 厂家提供产品说明书及柜体尺寸安装图。
8.4 厂家提供电子版图纸要求汉字字高不小于3.5,数字不小于2.5.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