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第l6卷 第3期 Vo1.16 NO.3 中莲药导鼹 Guid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2010年3月 March.2009 翕 麓哟 爨嶷 麓 刘春华,颜旭,赵启,陈琪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6) f摘要】从中西医角度对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与诊断标准、病因与发病机制及临床防治进行综述,认为该病是一种可 防可治的病证,中医学的整体治疗对其有着天然的优势,今后应加强对该病的中医临床与实验研究,以期在临床治疗中发挥 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中西医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51X(2010)03-0095—03 Study Current Status of Metabolism Syndrom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0r Western Medicine 上^,【,Chun—hun,YAN Xu,ZHA0 Qi,CHEN Qi Tb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Province Academy of TCM,Changsha,410006,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epidemiology study and diagnostic criteria,etiological factor and pathogenesis,clinical treatment of metabolism syndrome,this disease is a kind disease which can be cured.There is natural superiority to treat the disease with entire theapy of TCM,the clinical or experimental study of TCM should be reinforced in the future,for develop more el-- fects in clincal therpy. 【Key words】Metaoblism syndrome;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r western medicine;Review 代谢综合征(MS)是由于存在肥胖(尤其是腹型)、糖调节 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其防治也成为了中西医学研究 受损或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紊乱、胰岛素抵抗、微量蛋 的热点。笔者拟对其近年来的中西医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白尿及高血尿酸症等,以引起多种物质(糖、脂、蛋白质)代谢 1流行病学和诊断标准 异常为基础的病理生理改变,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危险 许多地区和国家已报道了MS的发病率,如欧洲为17%一 因素的聚集,最终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临 37%,拉丁美洲为14%一36%,北美洲为25%一30%,中亚(印度) 床综合征。由于其最主要危害是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故 为18%一41%,东南亚为13%一18%,13本为8%一15%,我国为 又称为代谢性心血管综合征(Mcs)【I1。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13%一18%,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5年公布的数据估 人们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由此而促发了MS的发病率 计,世界人口的1/4患有MSm。上述结果显示MS已呈现全球流 快速增长和发病年龄年轻化趋势。代谢综合征已成为严重威 行趋势 。 [9王苏丽.9】多潘力酮联合保和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40例fJ】. 【l5】唐爱华,覃雯.调中舒胃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临床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8,16(2):120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t8(8):864—865 【10】朱鹏.四君子汤加味治疗2型糖尿病胃轻瘫3O例【J】.江西 【16】谢利梅,罗明辉.疏肝健脾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31例【J】. 中医药,2008,39(304):45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1):8O一81 【1l】祖丽华.通幽汤加味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60例【J】.I ̄t JII中 【17】随子云.养阴益气通降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32例fJ】.中医 医,2008,26(1):79—80 杂志,2008.49(3):242 【12】杨新营.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39例fJ】. 【l8】丁立峰,田玉生.益气养阴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32例 光明中医,2009,24(4):752—753 f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3):53 【13】董文玲.枳实消痞丸加减治疗糖尿病胃轻瘫32例疗效 【l9】林晨.自拟健中消痞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32例fJ】.福建中 观察【J1-时珍国医国药,2009,20(2):476 77 医药,2008,39(1):1l 【14】曾凌文.枳术丸加味治疗2型糖尿病胃轻瘫78例[J1.实用 (收稿日期:2009—12—16编辑:李海洋) 中医药杂志,2009,25(2):80—81 95 第l6卷 第3期 Vo1.16 No.3 中莲药导般 Guid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2010年3月 March.2010 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全球统一的MS标准已 被国际上广泛接受。依据腹型肥胖是MS的诊断前提,确定腹 围指标如下:华人及东南亚人:男>90 cm,女>80 cm;日本人: 男>85 em,女>80 cm;欧洲人:男>94 cm,女>80 cm;美国人: 男>102 cm,女>88 cm。同时合并以下4项指标中的任何2项: (1)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甘油三酯>1.7 mmo1]L,或已接受相应 治疗;(2)HDL—C水平降低,男<0.9 mmo1]L,女<1.1 mmo1]L,或 已接受相应治疗;(3)血压升高:收缩压>130 mm Hg,或舒张 征的不良结局。张志玲等lIl认为,MS两大主因为过食和少动。 过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或久坐不动,脾胃呆滞,升降失常,水 湿不化,津液不布,形成痰湿脂浊。湿浊中阻,聚湿生痰,痰郁化 热化火,耗气伤阴;而痰浊阻滞络脉,气机不畅,瘀血内阻。津血 同源,血瘀而津液运化不畅而生痰,痰瘀互结,使脏腑功能失 调,各种代谢失衡,从而变证百出。本病为虚实夹杂之证,虚为 耗气伤阴,实为痰瘀互结,因此病机以气阴两虚为主。不同程 度的瘀血变化贯穿其病程始终;张京春等旧认为先天禀赋不 足、少动多静、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忧思郁怒、劳伤心脾、肝胆 失舒、年老体衰和肾气不足等多种病因均可导致脏腑阴阳气 压>85 Inn Hg,或此前已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诊断为高 血压;(4)空腹血糖升高:>5.6 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或 此前已诊断为2型糖尿病,如果空腹血糖>5.6 mmol/L,则强烈 推荐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0Grrr)。 我国卫生部心血管防治研究中心发表的2007年《中国 成人血脂异常指南》 中建议具备以下3项者可诊断为成人 MS:腰围:男性>190 cln,女性≥85 CB;BP≥130/85 mm Hg; 三酰甘油rrG1≥1.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1.04 mmol/L;空腹血糖≥6.1 mmol/L,糖负荷餐后2 h血糖≥ 7.8 mmo1]L,或有糖尿病史。自此可见,我国的MS诊断标准基 本与国际接轨,同时也考虑到了中国人群的特点。一 2病因与发病机制 2.1 西医学对发病机制的认识代谢综合征是在多基因遗 传背景上、多种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的。胰岛素抵抗是其发 病的中心环节和致病基础,糖脂代谢紊乱是其基础病理改变, 而氧化应激引起血管炎症反应和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最终导 致各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目前还认识到能量摄人过多和消 耗减少,脂肪利用和贮存障碍,脂肪细胞肥大、内脏脂肪组织 聚集与异位分布,脂肪组织功能异常等在MS发病中可能起关 键作用,胰岛素抵抗也可能是脂肪病变的结果之一 。脂肪作 为具有十分复杂的分泌功能的器官,脂肪细胞能产生许多调 节和转录因子、脂肪因子、细胞外基质因子、血管外生成因 子、血管活性物质、激素、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皮下外周脂 肪组织相对于内脏脂肪组织,在脂肪量、代谢活性、前脂肪细 胞的分化、细胞凋亡、脂质的合成与分解、受体分布、各种脂 肪因子的量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脂肪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与 MS组分的出现密切相关。因此,有学者将MS视为病态脂肪组 织综合征或一种与肥胖相关的代谢性心血管综合征,但目前 仍不明确环境因素是如何与复杂的脂肪因子网络系统相互 作用而启动MS发病的fr,-Tl。 2.2中医学对病因病机的认识MS是现代医学的新认识,古 代中医并无相应的病证名称。依据其临床表现,类似于中医学 的“消渴”、“眩晕”、“痰浊”等。多年来,现代中医学者不断对其 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仝小林ls-gJ 认为:代谢综合征中饮食、情志所致脾郁、肝郁为其根本,郁久 化热,可表现为胃热、肠热、肝热、心火等。代谢综合征整个过 程可用“郁、热、虚、损”4个阶段来概括其从未病到已病,从潜证 到显证,因郁而热,热耗而虚,由虚及损的发生、发展过程;徐 远[- 为脾肾两虚是内因,饮食失调、运动过少等是外因;肝失 疏泄是重要环节;痰瘀互阻是主要病机;虚损变证是代谢综合 血亏虚,调摄功能失调,行血化津祛浊无力,从而变生血瘀痰 浊,郁阻血脉络道,而呈本虚标实之证;叶子等【 认为MS发病 的病位在肝、脾、肾三脏,这三脏任何一脏失调都会导致MS的 发生。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忧思愤怒,抑郁不舒导致肝气郁结, 血行艰涩,水液代谢受阻,则为痰为湿。脾为气机升降枢纽,主 化,脾气一滞,胃气难降,脾不能为胃行化津液,脾不散精,物不 归正,化则为痰为湿。肾若受损,使得下焦虚衰,气化失职,不能 化气行水,水泛为痰为湿。三脏病久易伤阴耗气,气阴两伤为 始,进而阴损及阳,至阴阳两虚,而久病人络而成,故使气血内 阻,脏腑功能失调,体内各种代谢失衡,从而变证百出,故认为 Ms病机可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或可夹痰夹湿夹瘀; 杨文军等【 }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以痰浊、瘀血为关键,胃肠燥 结、肝气瘀滞及肝火亢盛加重了痰瘀为患,涉及脾胃肝等脏腑, 病机特点为标本具有双重性。即痰浊、瘀血作为脾失健运、肝 失调达的标证,又是产生胰岛素抵抗的病理基础。魏治鹏等口51 认为胰岛素抵抗(IR)相当于中医中的“郁”,而饮食习惯、慢性 炎症、遗传因素等IR的诱发因素也是中医中致“郁”的重要原 因。“郁”相当于MS的前期,而郁久化热、化痰的阶段相当于MS 发生临床症状的临界期。“郁”为MS的发生前期,并伴随MS发 展的始终,当MS出现临床症状时,瘀就已经存在,以后“郁”和 “瘀”互为因果,促进MS向前发展。熊红萍等【-q研究认为代谢综 合征基本证素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津亏、痰、血瘀、湿、 热、气滞、心、肝、脾、肺、肾;影响腰围的因素只有中医证素痰; 影响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因素只有中医证素痰和脾。 综上所述,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内因(脏腑功能失调)和 外因(饮食及少动)相关;主要涉及肝、脾(胃)、肾,瘀血、痰 浊、燥热是其主要病理产物;脾虚气弱是重要的发病基础,肝 失条达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痰瘀、浊热互结为其重要 病理变化,并贯穿于病程始终。 3临床防治 3.1 西医观点 合理膳食与适量运动是MS的基础干预,也 是核心的治疗方式,应贯穿于MS治疗的始终,这对控制体重 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十分重要【l71。目前仍无国内外公认的MS 药物治疗指南,有无针对MS的特异性药物、有无合理有效的 药物组合、何种治疗模式效果较好,并能减少心血管事件,仍 在探索之中[・Sl;对MS的治疗仍强调依据现有的心血管代谢病 的防治指南进行综合干预;对MS的药物治疗仍沿用目前降 压、调脂、降糖和控制肥胖等药物干预指南,在此基础上根据 第l6卷 第3期 V01.16 No.3 中莲药导般 Guid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2010年3月 March.2009 MS组分的构成、靶器官损害和临床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合理组 合,进行个体化和个体化强化治疗。 3.2 中医辨证论治仝小林等}8_,认为肝胃郁热、热瘀互结、 脾虚痰湿是MS早中期的3个主要证型;MS的早期即郁热阶 段,开郁、清热为治;中期虚实相兼,既有脏腑气血功能不足 的本虚,更有痰、浊、瘀的标实,治疗自当标本兼颐;后期诸虚 渐重,脉损络瘀益显,补虚的基础上必须强调活血化瘀通络。 中医的治疗重点应放在郁热阶段。肖月星等_l9结合临床观察, 把MS分为早、中、晚期,对应典型病理特点,辨证为肝郁脾虚 型、痰浊中阻型和痰瘀阻络型。王琦等 帱其分为4型:f1)肝郁 脾虚型选用柴胡疏肝散、逍遥丸等培土扶正、疏肝理睥;(2)瘀 血内阻型方用桃红四物汤、丹参饮活血通脉,化瘀散结;f3)痰 湿内蕴型治用苍附导痰汤(茯苓、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 附、胆南星、枳壳、生姜、神曲、当归、川芎)健脾化痰利湿;f4) 气阴两虚型以参芪地黄汤益气养阴。刘志龙等 人为MS按中 医辨证可分6个证型治疗:(1)肝胃郁热型治宜清热解郁,方选 大柴胡汤加减;(2)痰湿困阻型治宜燥湿化痰,健脾理气,方选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3)肝。肾阴虚型治宜滋补肝。肾,养阴填精, 方选左归丸加减;f41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方选参芪地 黄汤加减;(5)阴阳两虚型治宜滋阴温阳,补’肾固摄,方选二仙 汤合肾气丸加减;f6)瘀血阻络型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方选血 府逐瘀汤加减。 由此可见,肝郁脾虚、肝胃郁热、痰浊中阻、热瘀互结、痰 瘀阻络、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证型基本可以概括 MS的临床证型。 4展 望 MS是一种可防可治,但往往又不被人们所重视的一种可 致死的病证,很多患者不知自己患上MS,不了解其危害,并因 此无法做到积极防治,以致病情逐渐进行性加重,甚至产生 一些对机体组织器官不可逆的严重损伤。笔者认为,防治 MS,要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首先要改变不良的生 活方式;其次是整体治疗。目前中医认为,MS的病理因素有痰 浊、瘀血、燥热等;涉及肝、脾、肾等脏腑,痰浊脾虚为发病的 根本病机。中医治疗方法有疏肝、健脾、益气、化痰、活血、滋 阴、清热等。 代谢综合征是一个与遗传和环境相关的涉及人体多系 统的身心疾病。中医对疾病之“天人合一整体观”、“未病先 防,既病防变”的防治理念,中药复方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 方式,在对本病的防治上有着天然优势。今后应加强对MS的 中医临床和实验研究。相信中医药在防治Ms这~现代“隐形 杀手”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l】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06— 1018 (2】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The IDF consensus woddwide definition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rticle online ̄.Available from http://www.idf.org/webdata/docs/ metac—syndrome—def.pd£Accessed on 19October,2005 【3J Grundy SM.Metabolic syndrome pandemic[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8,(28):629—636 【4]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 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90—419 【5]Despres JP,Lemieux I,Bergeron L et a1.Abdominal obesity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contribution to global cardiometabolic risk[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8,(28):1039-1049 【6】Bays HE,G0nzalez~Camp。y JM,Bray GA,et a1.Patho— genic poten-tial of adipose tissue and metabolic COllSe— quences of adipocyte hy—pertrophy and increased visceral adiposity[J].Expert Rev Cardio-vasc The r.2008,(6):343—368 f71祝之明.代谢综合征:一种肥胖相关的代谢性心血管综合 征[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7,(23):291—293 『81仝小林,段军.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和治疗【J】.中几友好 医院学报,2002,16(5—6):347,349 【9】仝小林,张志远.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和治疗IJ1.中医 杂志,2002,43(9):708—709 f1O】徐远.中医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思路和方法[J】.中医杂志, 2003,44(4):301—302 [1i l张志玲,李惠林,张黎群,等.活血降糖饮治疗代谢综合征 3O例疗效观察IJ】.中医药} 床杂志,2004,16(4):327—328 【121张京春,陈可冀_ft谢综合征与中西医结合综合干预IJ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1):1029—1032 【l3】叶子,张世珍.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和治疗}J1.中国中 西医结合杂志,2005,25(7):599 【14】杨文军,庄严.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辨治初探【J】.山东中医 药大学学报,2005,26(4):275—276 【l5】魏治鹏,郭宏敏.代谢综合征中的郁和瘀【J】.辽宁中医杂 志,2006,33(7):803—804 【l6】熊红萍,李东灿,高碧珍,等.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证素与腹 围、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fJ1.光明中医,2009,10(24): 1821一l822 [17l祝之明.代谢综合征病因探索与临床实践【M】.北京:人民 军医出版社.2005:507—5l9 【18】Giugliano D,Ceriello A,Esposito K.Are there speciifc treatments for the metabolic syndrome?[J1.Am J Clin Nutr,2008,(87):8-1 1 【191肖月星,林兰,倪青.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与治疗思路 fJ1.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7):538—559 【2O】王琦,李英帅.中医对代澍综合征的认识及辨治探讨(下) 『J1.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1):625 [2lj刘志龙,李锡杰.浅谈代谢综合征的辨证论治【J]_新中医, 2007,59(3):88—89 (收稿日期:2010—02—02编辑:蔡铁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