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测试01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城市既是现代文明的核心区域,又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阵地。小明要写一篇介绍某个城市的文章,草拟了下图中的三个标题,他要介绍的是
A.重庆 C.深圳
B.南京 D.杭州
( )
2.邓小平在评论某一次重大会议时指出:“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 )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3.20世纪50年代晚期以后,中国农村长期保持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到了80年代初,以“家庭(户)”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农村得到广泛推行。这一生产组织形式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农村
( )
A.土地所有权变化 B.经济体制的变革 C.乡镇企业的出现 D.农民积极性提高
4.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C.以阶级斗争为纲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 )
5.“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歌描绘的两位领导人是
( )
A.毛泽东和邓小平 B.孙中山和邓小平 C.孙中山和毛泽东 D.刘少奇和邓小平
6.人民日报的一位老编辑动情地说:“35年前我参与编辑的这张报纸,把改革开放的春雷送到了共和国希望的田野上。”这张报纸应是
( )
A.粮食高产
B.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毛主席会见尼克松
D.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7.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关系四次调整的先后顺序是 ①土地改革 A.①②③④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B.④③①②
( )
③三大改造 C.①③②④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③④②①
8.1949年10月,面对一个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对于无数人来说,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A.前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C.后者让中国人民富起来
( )
B.前者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后者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9.我国在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此后又通过了《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这说明,经过“文化大革命”,人们更加认识到
( )
A.要集中不要民主 B.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 D.道德力量的重要
C.社会生活中有无法律并不重要
10.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又分地”的意义是
( )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纠正了“文化大革命”错误
11.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 B.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经济三角洲一内地 C.沿海经济开放城市一经济特区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 D.经济三角洲一经济特区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
12.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江苏省组建了沙钢集团、春兰集团、徐州工程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政策上直接为这些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是党的(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B.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中共十三大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中共十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 A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完成拨乱反正的任务
( )
B.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4.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大历史贡献是 A.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B.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 )
D.确立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光辉旗帜
15.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大会明确提出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 )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下是广东农民彭立诚家在1974年、1980年、1983年贴的三副春联。
1974年的春联: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 1980年的春联: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 1983年的春联: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横批:________。
材料二“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三副农家春联反映了农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这得益于我党哪次重要会议的哪一伟大决策?(2分)
(2)从1974年“过年只有两升米”到1980年“过年储米十余担”的变化是因为党在农村哪一具体政策的实施?这一政策是哪里农民的创举?(4分)
(3)材料二中在广东搞“特区”始于哪一年?请举出广东最早的三个经济特区。“特区”的设立起到了什么作用?(8分)
(4)请你仔细体会富裕之后农民的心情,为第三副农家春联添上一个恰当的横批。(4分)
17.(14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走出了一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建设篇】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摘编自李忠杰主编《共和国的足迹》 (1)为新中国成立做筹备工作的会议是什么?图片中宪法的性质是怎样的?(8分)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1952—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
年份 1952年 1956年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个体经济 71.8 7.1 资本主义经济 6.9 趋于零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2)表中数据的变化与哪一事件有关?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6分)
18.(2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人民日报》1979年元旦社论
材料三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在一般地区……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允许继续实行……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l980年9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计划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中“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中心分别是什么?(6分)
(3)结合材料三回答,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面貌,农民作出了何种尝试?通过这种尝试而逐步形成的农村改革制度叫什么?这种制度的全面推行,使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献策。(5分)
第三单元测试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C【解析】紧扣材料中“经济特区的代表”分析,我国的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以及海南等,所以A、B、D三项排除。深圳因其发展速度快,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故选C项。 2.【答案】C【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根据题目中的“重大会议”“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等信息可判断答案为C项。
3.【答案】B【解析】20世纪50年代晚期以后,我国农村实行人民公社体制,“生产队”是基本的生产组织形式;到80年代初,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户)”为生产组织形式。这是我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情况。
4.【答案】D【解析】毛泽东开辟的中国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者都是根据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
5.【答案】A【解析】毛泽东让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站起来”,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富起来”。 6.【答案】D【解析】由关键信息“35年前”“改革开放”可知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7.【答案】C【解析】采用首尾结合法,最先进行的是1950年的土地改革,最后进行的是1978年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答案】B【解析】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9.【答案】B【解析】“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使人们认识到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分地”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据所学可知D项正确。 11.【答案】A
【解析】结合教材可知,我国对外开放已经从沿海向内地发展,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2.【答案】D
【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国有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3.【答案】B
【解析】1982年,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4.【答案】D
【解析】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5.【答案】D
【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二、
16.【答案】(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
(3)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特区以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4)永跟党走。(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
17.【答案】(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或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或: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或:我国从此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8.【答案】(1)最高利益: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
(2)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前后中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3)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上的“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改革要符合国情;坚持改革开放等。(言之有理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