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政治政治生活教案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高中政治政治生活教案

【篇一:高一政治生活教案】

第一章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国家入手,分析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揭示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让学生懂得人们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利,同时履行义务。作为公民,要正确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本章可分为3个框题

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二、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三、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

新课程学习

1.1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2、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教学难点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是政治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概念、原理有较大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

(二)进行新课

一、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从社会制度方面看,两次洪灾发生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中国废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从国家政权方面看,国家政权从掌握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手中,并为其服务,转变为掌握在人民手中,为广大人民服务。

二、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基本理论

(1)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从历史上看,国家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存在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教师点评:国家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从而产生阶级、阶级对抗,统治阶级为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而建立的暴力机关。由此可见国家之本质。

(2)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页“专家点评”,了解国家性质的有关常识。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3)国体及其决定因素。

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根据国家性质不同,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

教师活动: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我国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关系。请大家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并总结我国政权的特点。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最大特点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掌握政权,享有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政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主要体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上。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6页,看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在哪里?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二是表现在民主主体的

广泛性。我国现阶段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包括,工、农、知、干、军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二是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链接”,思考、体会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3)、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民民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人权材料”,举例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

成就,人权只能是具体的、相对的。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有(略)。

2003年中国人权事业的新进展。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 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5亿人下降到2003年的2900万人。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上升到71.4岁。

事实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不是空洞的一句话,而是具体的、相

对的,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保护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得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

教师活动: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除了对人民实行民主的职能外,还具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职能。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要保留专政职能?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保护人民民主权利不受侵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民主与专政

(1)民主及其阶级性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民主的含义,思考:应该怎样理解民主的含义及其阶级性?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首先,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同专制独裁制度相对立的。其次,民主具有阶级性,他的平等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共同管理国家,都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的,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只能是适用于统治阶级,而不能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主要是依靠暴力进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教师活动:同学们可以看课本p7页,思考我国的民主与专政,在什么地方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在什么地方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并运用这一道理评析观点一、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统治阶级实行民主,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是国家政权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这一点上,一切民主国家是一样的,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观点一只看到它们的相同点,观点二只看到它们的不同点,都是片面的。

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页,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现阶段如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安定。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时代内容

突出经济建设服务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国内外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的有关知识,懂得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是真正的大多数人的统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课余作业 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分析我国政权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异同。

★教学体会本节学习国家的有关知识,要紧紧抓住国家的本质和鲜明的阶级性质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政治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1.2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点

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

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涉及的概念、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进行新课

二、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9页,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哪些内容?

(1)、含义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

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选举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就是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3)政治自由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的两个观点,并思考如何理解政治自由才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自由是相对的,以法律为基础的。行使政治自由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因此,观点一错误,观点二正确。

(4)监督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2、公民的政治义务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10页,看看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应该履行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应该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2)、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也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篇二:高中政治《政治生活》1.1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教案 新人教版必

修2】

高一政治《政治生活》1.1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教案

课 题:第一章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1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识记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2、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二)能力目标: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理解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教学设想:本框题是政治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概念、原理有较大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不妨采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在方法上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

(二)进行新课

一、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

1、从社会制度方面看,两次洪灾发生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中国废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从国家政权方面看,国家政权从掌握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手中,并为其服务,转变为掌握在人民手中,为广大人民服务。

二、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基本理论

(1)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国家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从而产生阶级、阶级对抗,统治阶级为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而建立的暴力机关。由此可见国家之本质。 (2)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3)国体及其决定因素。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据国家性质不同,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

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最大特点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掌握政权,享有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政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主要体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上。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二是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我国现阶段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包括,工、农、知、干、军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二是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

(3)、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民民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2003年中国人权事业的新进展。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 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5亿人下降到2003年的2900万人。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上升到71.4岁。

事实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不是空洞的一句话,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保护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得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 保护人民民主权利不受侵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民主与专政

(1)民主及其阶级性

首先,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同专制独裁制度相对立的。其次,民主具有阶级性,他的平等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共同管理国家,都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的,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只能是适用于统治阶级,而不能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主要是依靠暴力进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统治阶级实行民主,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是国家政权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这一点上,一切民主国家是一样的,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对

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观点一只看到它们的相同点,观点二只看到它们的不同点,都是片面的。

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安定。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时代内容

突出经济建设服务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国内外环境;重视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的有关知识,懂得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是真正的大多数人的统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篇三: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生活教案】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哲学的含义(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

(3)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4)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

(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

二、【重点、难点】1、哲学与爱智之学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入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

(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

(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第一框题 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探究:(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

(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探究提示:(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1)、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2)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2名言)

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答案:a

解析:引文的本义是说人们改变自然界的程度决定人们的智力程度,即说明哲学来源于实践,即是实践决定认识。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补充: 哲学上说的世界: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前两者是客观世界,后者是主观世界。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

◇课堂探究:(1)你在童年时代是否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

(2)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3)你现在经常思考哪些问题?为什么?

◇探究提示:

(1)一般人在童年时代都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体会。

(2)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而这种追问和思考非常宝贵,它使我们的思想进发出哲学的火花。

(3)此题非常开放,要根据每个同学具体的情况来探讨。

3、结论: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3名言)

“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哲学就是辩证法

答案:b 解析:a、d两项说法有误,c项不能反映题意。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的本义:

◇课堂探究:(1)这两个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想一想,思维方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1)第一个同学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第二个同学运用了创造性思维。

方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世界观不同、指导思想不同。

(2)思维方法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人们的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所以,这样的学问当然会使人生活得更美好。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课堂练习:哲学的本义是指( )

a.智慧 b、聪明的人 c真理 d.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答案:d 解析:此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2、哲学的任务:

◇课堂探究:(1)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能享受快乐?

(2)伊壁鸠鲁为什么把学习哲学和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探究提示:(1)懂得具体科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哲学观念,可以使人变得更加智慧,

可以充分地享受快乐。

(2)因为哲学可以使人们找到光明,在人生道路上点起希望的明灯,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哲学的功能上看,哲学作为世界观得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在这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又可以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5名言)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这句话主要是强调

( )

a、马克思是研究哲学的哲学家b、哲学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c、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不懂哲学的人就不能进步

答案:c解析:引文强调的是哲学的作用。a、b两项不能表达哲学的作用。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

第二框题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一、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课堂探究: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为什么呢?

◇探究提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是自发的、朴素的.人人都有。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要靠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才能掌握。

1、哲学的含义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课堂练习:哲学()a、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b、就是世界观

c、都是正确的d、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答案:d 解析:哲学有正确与错误、科学与非科学之分.a、c两项认为哲学是科学的、正确的不妥。b项把哲学与世界观等同了,是错误的。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二者的区别。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2)二者的联系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 都是整个世界。世界现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课堂练习: 下列有关世界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b.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科学观点

d、有的人有世界观,有的人没有世界观

答案:b 解析: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而不只是自然界,a项排除。世界观不一定是科学的,c项可排除。世界观人人都有,d项排除。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课堂探究:(1)、上述具有不同思想观点的人,在做人做事上有什么不同?你赞同

哪些人的做法? (2)人的思想观念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1)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世界观同时为人们提供方法论指导,具有不同思想观念的人,在做人做事上往往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方式。上面列举的四种人的做法,第二、三种是可取的。

(2)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反映着人的思想观念。

(1)什么是方法论?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2)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般说来,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课堂探究:从对具体“美德”的概括中抽象出美德的共性,体现出哲学思维的什么特点?

◇探究提示:哲学是研究世界上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和规律的,哲学思维通过理性思考,从个性中归纳、综合出事物共同的本质。

1、具体知识的内容

自然知识物理、化学、生物等

具体知识:文艺、伦理、政治等

思维知识心理学、逻辑学等

◇课堂练习:具体知识不包括( )

a、自然科学知识 c、思维科学知识b、社会科学知识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