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哈尔滨市第162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哈尔滨市第162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三次检测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材料一:

思维,亦作“思惟”,它是人脑所特有的一种机能。

关于思维问题,原属于哲学研究的范畴,后来又成为逻辑学、心理学、美学、生理学等多门学科研究的内容。1984年以来钱学森教授倡导的思维科学,则专门把人的思维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由于各学科研究思维的角度、方面和侧重点不同,因而人们也就往往从不同的意义上来理解和使用思维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思维,一种是相对于存在(物质)而言,即指意识或精神。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构成哲学的基本问题。一种是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认知过程,即思考。哲学讲思维时通常是指抽象思维。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既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逻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专门研究人的思维的形式及规律,为人们提供认识事物、论证思想的工具。逻辑学所研究的思维形式,是指抽象思维所形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所以逻辑学所讲的思维是指抽象思维,而且更多地是从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上来理解思维的意义。

逻辑学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形式逻辑着重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辩证逻辑则着重研究思维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心理学是把人的思维当作心理活动的自然过程来研究的,它重在揭示思维的发生、发展及思维在人的各个不同的生理发展阶段上的活动特征和规律。心理学讲思维,通常指的也是抽象思维,并把概括性和间接性看作是思维最基本的特征。它一般不讲形象思维,但在思维之外还讲想象。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一些心理学家正在把想象和形象思维联系起来考察,认为“想象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形象思维是“一种完全独立的思维活动”,它应该是思维的一个类型。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因而也必然地要研究审美过程的思维问题。但美学中所讲的思维则不同于哲学、逻辑学和心理学所指的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而是指的形象思维或艺术思维。美学中把人的审美心理因素分为感知、想象、理解和情感,审美过程中的形象思维正是在这四种心理因素的统一中所进行的一种既是理性的,又是形象的,带有情感性的思维活动。

钱学森所倡导的思维科学,将思维分为有意识思维和下意识思维。思维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有意识思维,即人自己能够加以控制的思维。钱学森认为,人的个体思维有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三种最基本的类型。他将思维科学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研究层次,并将基础科学称之为思维学,专门来研究有意识思维的规律。可见思维科学所讲的思维已不单指抽象思维,它是包括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在内的人类整个的有意识

思维。

——摘编自《语文思维培育学》 材料二: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分为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互相联系,依次发展的形式。这三种形式是对事物的生动的直观,属于对事物外表的、片面的感性认识。人的认识还必须由此发展到高一级的理性认识阶段,去探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思维正是人在理性认知阶段由大脑对感性材料所做的一种认识加工活动。抽象思维的认识加工主要是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使感性的表象上升为理性的概念。形象思维的认知加工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使感性的表象上升为理性的意象。概念是抽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意象则是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二者同是对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的反应。

概括性是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思维进行理性加工的目的是要探求事物的本质,这就必须用概括的方法来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知觉和表象也具有某种概括性,但它是对个别事物外在的、直观的、表面现象的一种感性的概括。而思维的概括性则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特征的一种理性的本质的概括。思维的概括性不仅表现于抽象思维,而且表现于形象思维。文学作品的典型形象正是现实生活中同类人物的本质概

括。

间接性也是思维的一个明显特征。思维的间接性是相对于感知的直接性而言的。思维不像感觉、知觉那样须某种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它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反映未曾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一般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的间接性对人的认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使人凭借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未曾直接感知过的事物,而且可以去认识根本无法去直接感知的事物。列宁说:“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例如他不能把握秒速为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则能够把握而且应当把握。”自然界有许多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是人无法感知的,但人们却可以通过思维的运算去把握它。 ——摘编自《语文思维培育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对思维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往往不尽相同,因而对思维的认知角度和研究侧重点也大相径庭。

B.哲学与逻辑学两门学科联系紧密,它们所讲的思维都指抽象思维,其研究内容有很大的相似点。

C.美学所研究的思维虽然不同于心理学所研究的思维,但两者都对形象思维有一定的认知和判定。

D.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产品都是人类思维的结晶,逻辑学、美学都是专门研究人的思维问题的学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电影《开国大典》中领袖“高仿”全员回归,天安门前激情澎湃,荧

幕前的观众内心激动不已,这些都是思维的产物。

B.人的认识主要是通过人脑来实现的,但是作为人的整个认知活动的一部分,感性认识却离不开眼、耳、鼻、舌等器官的参与。 C.思维学是以人的思维为研究对象的,它是思维科学的基础科学,语文思维培育学的研究须建立在思维学的基础理论之上。

D.与传统学科相比,思维科学所研究的思维类型更为全面,其研究成果应有利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思维培育。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思维科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A.学子希望金榜题名 B.儿童梦中呓语的原因 C.人们赞美抗疫英雄 D.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

4.请结合材料二,给思维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小题。 复活(节选)① (俄)列夫·托尔斯

泰监狱门前站着岗哨,门口点着风灯,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一片雪白,尽管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它给聂赫留朵夫的印象却比早晨更加阴森。

威风凛凛的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凑近门灯,看了看聂赫留朵夫和英国

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强壮的肩膀,但还是执行命令,邀请这两位来访者跟他进去。他先领他们走进院子,然后走进右边的门,沿着楼梯走上办公室。他请他们坐下,问他们有什么事要他效劳。他听说聂赫留朵夫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就派看守去把她找来,自己则准备回答英国人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翻译向他提出的问题。

“这座监狱照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英国人问,“现在监禁着多少人?有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少儿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有多少害病的?”

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他想到马上就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完全出乎他的意外地心慌起来。他给英国人翻译到一半,听见脚步声越来越近,办公室的门开了,像以往历次探监那样,先是一个看守走进来,接着是身穿囚服、头包头巾的玛丝洛娃。他一见玛丝洛娃,立刻感到心情沉重。

“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和儿女,我要过人的生活。”正当她垂着眼睛,迈着快步走进房来时,这样的念头掠过他的脑海。他站起来,迎着她走出几步,他觉得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就像上次她责备他时那样。她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手指头拘挛着揉搓她衣服的边缘,时而看他一下,时而低下眼睛。

“您知道减刑的事成功了吧 ”聂赫留朵夫说。 “是的,看守已经告诉我了。”

“那么,只要公文一到,您就可以出去,在您愿意住的地方住下来。我们要考虑一下……”

她赶紧打断他的话说:“我有什么可考虑的 西蒙松到哪儿去,我就跟着他到哪儿去。”

尽管她非常激动,她却抬起眼睛来瞧着聂赫留朵夫,把这几句话讲得又快又清楚,倒好像事先准备好了似的。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

“喏,这是说如果他要我跟他一块儿生活的话。”她惊慌地停住嘴,然后又纠正自己的话说,“这是说如果他要我留在他身边的话。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我得把这看作幸福才是。我还图个什么呢 ”

“也许她真的爱上西蒙松,根本不要我为她作什么牺牲;也许她仍旧爱我,拒绝我是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觉得自己脸红了。

“如果您爱他……”他说。

“什么爱不爱的,这种事我早就丢掉了。不过,西蒙松是个十分特殊的人。”

“是啊,当然。”聂赫留朵夫开口说。

“他是个非常好的人,我想……”她又打断他的话,仿佛生怕他会说出什么多余的话,或者生怕她没机会把她要说的话说完似的。

“要是我做得不合您的心意,您要原谅我才好。”她说着,用神秘的、斜睨的目光瞅着他的眼睛。“看起来就该这么办。您也得生活啊。” 她说的恰好是刚才他所想的。然而现在他已经不这样想,他的想法和

他的感情已然不同了。他不但感到羞愧,而且舍不得失去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 “我没有料到会这样。”他说。

“您何必在这儿生活和受苦呢。您已经受够苦了。”她说着,古怪地微微一笑。

“我并没有受苦,我过得挺好。要是可能的话,我还想为您出力。” “我们。”她说到“我们”的时候,看了聂赫留朵夫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了。您为我出力已经够了。要不是您……”她本想说什么,可她的嗓音发抖了。

“您总不能对我道谢。”聂赫留朵夫说。

“那么我该走了吧 ”她发现英国人在等他,就说道。 “我不想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那我们就分手了。”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他们的目光相遇了,聂赫留朵夫听着她说,“那我们就分手了”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看着她那古.怪.的.、斜睨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心里明白过来,在他刚才对她的决定的原因所做的两种推测当中,第二种才是正确的;她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

现在她想到她办成了所要办的事,不由得暗暗高兴,不过转念想到她就要跟他分手,又不免心里难过。她握一下他的手,慌忙转身走出办公室。

聂赫留朵夫回过头去看英国人一眼,准备跟他一块儿走,可是英国人

正在他的笔记本上记什么。聂赫留朵夫不愿意打断他,就在靠墙的木榻上坐下,忽然感到很疲倦。他所以疲倦,不是因为昨夜失眠,也不是由于旅途劳顿,更不是由于激动,而是他感到对全部生活厌倦极了。他靠着小木榻的靠背,闭上眼睛,立刻睡着了,而且睡得又熟又酣畅。 (有删改)

【注】①本文节选自《复活》第三章第二十五节,记叙了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最后一次见面。在此之前的内容是,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争取到了减刑,并决心和玛丝洛娃结婚,但是他前往探监,却遭到了狱长的拒绝。聂赫留朵夫只能求助于当地的长官,在那里他得到了允许,作为一位翻译,陪同前来采访的英国人进入了监狱。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敷衍的态度表明了他此刻心不在焉。

B.玛丝洛娃拒绝聂赫留朵夫的求婚,是因为她仍爱着聂赫留朵夫,不想破坏他的生活,她希望聂赫留朵夫自由。

C.文中聂赫留朵夫舍不得“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失去的一切”包括失去爱人以及失去赎罪的机会。

D.文中加点处“古怪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细腻地刻画了玛丝洛娃的神情,透露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理。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读者可以无障碍地了解人物内心的想法,创造出一种“叙事共鸣”的效果。

B.文章以环境描写起笔,其中“洁白的雪幕”和“灯火通明”的窗子直接营造了阴森恐怖、令人压抑的氛围。

C.小说人物塑造手法多变,人物的语言平实精彩,性格鲜明突出,复杂丰满的圆形人物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

D.设置英国人这一角色,颇显匠心。他对监狱的采访,有助于作者展开对俄国监狱的揭露,深化了文章主题。

7.聂赫留朵夫被玛丝洛娃拒绝后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准确的,结合文本内容,对这一写作特色进行分析。(6分)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小题。 材料一: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有删节) 材料二: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止,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

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C.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D.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丧文弊”与“弊在赂秦”(《六国论》)两句中的“弊”字含义不同。 B.“敢问夫子恶乎长”与“恶施不孝”(《兼爱》)两句中的“恶”字含义相同。

C.“盖尝论天人之辨”与“不复一一自辨”(《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辨”字含义不同。

D.“至大至刚”与“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两句中的“至”字含义相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首段明写先贤的生死踪迹,暗写韩愈是参天地、关盛衰的非凡哲圣,可与先贤比肩为伍。

B.韩愈虽一心为国为民,却无法解除宪宗心中迷惑、让自己安身于朝廷,作者慨叹其不擅长处理人事。

C.孟子举揠苗助长的例子,阐明宋人这样做不仅费力,而且会损害禾苗,旨在告诉人们尊重客观规律。

D.“浩然正气”是孟子对个人精神境界的描述,它对约束人心、塑造

正直而坚毅的人格有重要作用。

11.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

(2)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

12.请结合材料一,指出韩愈的“浩然之气”表现在哪些方面。并结合材料二,谈谈如何培养“浩然之气”。(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①(节选) 苏轼

西望太白横峨岷,眼高四海空无人; 大儿汾阳中令君,小儿天台坐忘身。②

“平生不识高将军③,手污吾足乃敢瞋!”作诗一笑君应闻。 【注】①丹元子:道士姚丹元。真:画像。②大儿、小儿:本为东汉祢衡所说,指有才学的人。这里指汾阳中令君郭子仪、天台司马承祯,二人均为李白好友。③高将军:指高力士。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苏轼题在李白画像上的一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伟大前辈的独特理解。

B.诗歌第一句化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以登高绝顶之境引出下句。

C.诗歌最后一句表明作此诗只是为博丹元子一笑,彰显了苏轼的洒脱豁达。

D.虽然本诗为题画诗,但诗人却能借题画生发开去,反映现实,用典抒怀。

14.有学者认为本诗“自写其傲岸之趣,却令太白生面重开”。请概括诗中李白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诗人情感。(6分)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五石之瓠》中,庄子用来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产生的效果却大不一样的句子是:“ , ”。

(2)《五石之瓠》中庄子借用比喻嘲笑惠子不通达的句子是“ ”。 (3)《五石之瓠》中惠子认为大葫芦大而无用,一是不能盛水,二是因为“ , ”。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开头三句“ , ,”排空而下,真情挚语,感人至深。

(5)《将进酒》中,劝主人元丹丘准备酒宴并夸张地表示要开怀痛饮的两句是“ , ”。

(6)《将进酒》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 , 。

(7)《春江花月夜》中的“ , ”两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思妇内心极度的痛苦。

(8)《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运用想象和典故,暗含鱼雁不

能传言之意,含蓄地表达了相思之情。

(9)《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是:“ , ”。 (10)《论语》十二章表达君子既要拥有华丽的文采,又要拥有朴实敦厚的品质,要做到文质兼修才能成为君子的两句是: , 。 (11)《大学之道》中的“ ”告诉我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规律,而“ ”则强调推究事物原理是获得知识的前提。

(1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主张无为立身,用人的行为举例,说明刻意为之反而不成功的句子是“ , ”。 三、课内文言基础(10分)

1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 B.强行者有志 强:勉强 C.天下归仁焉 归:归附 D.不可以不劝爱人者 劝:劝说 1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攻:治疗 B.其未兆易谋 兆:迹象 C.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 D.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需要

18.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B.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人而不仁 C.剖之以为瓢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D.自见者不明楚左尹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19.下列对文言语法现象的判断,表述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和“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句式不同。 ②“见贤.思齐焉”和“朝.闻道”中加点字活用的用法相同。 ③“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和“若火之始然.”中的加点字都是通假字。

④“小子何莫学夫《诗》”和“察此何自起”的句式相同。

⑤“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和“治天下可运之掌上”都是主谓倒装句。 ⑥“就有道而正焉”和“先正其心”中的“正”意义和用法不同。 A.①③⑥B.①②⑤C.③④⑤D.③④⑥

20.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也可尊称对方,如“今急而求子”。

B.“与子同裳”和“集芙蓉以为裳”中的“裳”与“衣”所指不同,裳是上装。 C.先秦诸子的文章风格各异,儒家雍容峻急,道家简约恣肆,墨家朴拙繁复。

D.老子,即老聃,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又称《道德经》。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21.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②“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③导演冯小刚把《集结号》中最重要的角色给了谷智鑫,其他演员几乎成了举重若轻的人物。

④诸葛亮出山是待价而沽,不过这个“价”是刘备的知遇之恩。 ⑤崇祯皇帝朱由检一生励精图治、宵衣旰食,终也难逃亡国命运,着实令人唏嘘。

⑥一件器物,可以拙朴到浑然天成,不露声色,也可以繁复、精美到无以复加。

A.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④⑥D.①⑤⑥ 22.下列组合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①华北雾霾不会给沪市造成太大困扰,昨天夜间虽然出现短时轻雾霾天气,但今天空气质量就将转好。

②当人类信息以指数级别爆炸式增长时,我们需要能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协助,帮助我们让生活更加便捷轻松。

③具有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控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 ④该研究团队揭示了用化学方法制备干细胞的科学原理,开发了简单、高效制备干细胞的新技术,为优化制备途径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和解决方案。

⑤2014年底,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⑥当前,以芬太尼类物质为代表的新型毒品来势凶猛,将芬太尼类物质整类纳入管制范畴,是中国政府处理毒品问题的创新性举措。

A.①④⑤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③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针对地球冰川的研究发现,冰川之下的火山开始喷发后,会快速产生蒸汽流,爆炸式穿透冰层,释放灰烬进入高空,并且产生沸石、硫化物和黏土等物质。日前人们发现,在火星表面的一些圆形平顶山丘也探测到这些矿物质,并且广泛而大量地存在。因此,人们推测火星早期是覆盖着冰原的,那里曾有过较多的火山活动。

23.要得到人们推测的关于火星的上述结论,需要补充的前提是(3分)

A.近日火星侦察影像频谱仪发现,火星南极存在火山。

B.火星地质活动不活跃,地表地貌大部分形成于远古较活跃的时期。 C.沸石、硫化物和黏土是仅在冰川下的火山活动后才会产生的独特物质。

D.在火星平顶山丘的岩石中发现了某种远古细菌,说明这里很可能曾经有水源。

24.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作文片段,其中论据、结论皆存在逻辑错误,请指出这些错误并加以修改,使论证逻辑严密,更有说服力。(4分) 伟大的人往往在青年时代便立下凌云壮志。我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二十多岁就决定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家国大业,他说不管用多少年一定要把天眼建成;劳动模范、西沟妇女申纪兰,带领全村人开荒山,植绿林,她说她没有惊天动地的追求,只求把一棵一棵的树种活;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用他年轻的生命书写兰考大地上的奇迹,他说一定要

完成党交给的艰巨任务……正因有许多这样的青年志存高远、艰苦奋斗,才有了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朱熹曾说:“士志不定,终不济事。”志向不坚定,最终必定一事无成。 论据错误: 改为: 结论错误: 改为:

五、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15~18岁青年学生的调查,受到普遍关注的“时代关键词”有:二十大、文博热、元宇宙、大国重器、国潮风、干饭人、人工智能、教育改革、躺平。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和理解的时代,写一篇文章,在“奋进新征程”的升旗仪式上与全校师生分享。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哈尔滨市第162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三次检测 语文答案

1.CA项颠倒原文因果关系,且无中生有,“认知上大相径庭”在原文中并未体现。B项“其研究内容有很大的相似点”,原文无依据。D项“逻辑学、美学等多门学科专门研究人的思维问题”错误,原文理解错误且不合常理,只有思维科学“专门把人的思维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

2.C“思维学是以人的思维为研究对象的”错误,文中表明思维学“专门来研究有意识思维的规律”。

3.B梦中呓语源于人类不能控制的意识,属于下意识思维。 4.思维是大脑将感性的表象上升为理性认识,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特征的理性认识加工活动。

5.D“透露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理”错误,两处都有“爱”,有相同之处。 6.B没有直接营造阴森恐怖、令人压抑的氛围。后文为“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片雪白,尽管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尽管”一词表示转折,阴森、压抑是聂赫留朵夫心理所产生的作用。

7.丰富表现为:①聂赫留朵夫被玛丝洛娃拒绝后经历了从失望、困惑、害臊,到羞愧、不舍,再到释然、愧疚、失落的复杂的心理变化。②作者除采用直接的心理分析、内心独白外,还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准确表现为:这些心理既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和精神面貌,又准确地展现了心理发展的真实逻辑。 8.D“有……者”固定结构,不能拆分。“其子趋而往视之”,不能断开。 9.BA.道丧文弊(破坏、败坏)弊(弊端)在赂秦B.敢问夫子恶(什么)乎长恶(怎么)C.盖尝论天人之辨(区分、区别)不复一一自辨(同“辩”辩解)。D.至(极,最)大至刚在止于至(极,最)善

10.C“旨在强调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分析错误,孟子用这一寓言故事旨在批判那些急于求成而不注意长期坚持培养浩然正气的人。 11.(1)只有韩文公从普通人里崛起,在谈笑风生中指挥古文运动,天

下人纷纷倾倒追随他。独韩文公起布衣(起1分,省略句1分),谈笑而麾(通假字1分)之,天下靡然(1分)从公。

(2)能够驯服鳄鱼的凶暴,却不能消除李逢吉的诽谤;能够在南海的人民中得到信任,百代都能享受庙堂祭祀。能驯鳄鱼之暴(1分),而不能弭(1分)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1分),庙食百世(1分)。 12.韩愈的“浩然之气”体现在“文道忠勇”四个方面。(2分)如何培养:①培养原则:要始终与正义和道德联系起来。(1分)②培养方法:要长久地培养,不能一蹴而就,不可心急。(1分) 译文:

一个普通人却成为千百代的榜样,一句话却成为天下人效法的准则。这是因为他们的品格可以与天地化育万物相提并论,也关系到国家气运的盛衰。他们的降生是有来历的,他们的逝世也是有所作为的。孟子说:“我善于修养我盛大正直的气。”这种气,寄托在平常事物中,又充满于天地之间。突然遇上它,那么,王公贵族就会失去他们的尊贵,晋国、楚国就会失去它们的富有,张良、陈平就会失去他们的智慧,孟责、夏育就会失去他们的勇力,张仪、苏秦就会失去他们的辩才。是什么东西使它这样的呢 那一定有一种不依附形体而成立,不依靠外力而行动,不等待出生就存在,不随着死亡就消逝的东西了。 自从东汉以来,道德丧失,文风败坏,佛、道等邪说一齐出现。只有韩文公从普通人里崛起,在谈笑风生中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纷纷倾倒追随他,使思想和文风又回到正路.上来,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年左右了。他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道的宣扬,

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诚曾触犯了皇帝的恼怒,他的勇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这难道不是与天地化育万物相并列,关系到国家盛衰,浩大刚正而独立存在的正气吗

我曾谈论过天道和人事的区别:认为人没有什么事不能做出来,只是天不容许人作伪。人的智谋可以欺骗王公,却不能欺骗小猪和鱼;人的力量可以取得天下,却不能取得普通老百姓的民心。所以韩公的专心诚意,能够驱散衡山的阴云,却不能够挽回宪宗佞佛的执迷不悟;能够驯服鳄鱼的凶暴,却丕能够制止李逢吉的诽谤;能够在潮州老百姓中取得信任,百代都享受庙堂祭祀,却不能使自身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平安。原来,韩公能够遵从的,是天道;他不能屈从的,是人事。 公孙丑说:“请问先生擅长什么 ”

孟子说:“我善于辨析言辞,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 ”

孟子说:“难以讲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是最强大,最刚健的,用正义来培养它而不加伤害,就能充塞于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是合乎义和道的。没有这个,它就疲弱了。它是日积月累的正义所生长出来的,而不是正义偶然从外而入所取得的。所作所为有一件不能让心意满足,它就疲弱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就因为他把义当作外在的东西。浩然之气的养成,一定要有所作为而不中止,心里不要忘记它,但也不要有意地帮助它。不要像那个宋国人一样。宋国有个担心禾苗长不快而把它拔高的人,非常疲倦地回去,告诉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过去看,禾苗都

枯槁了。天底下不拔苗助长的人少见啊。说到浩然之气,以为培养无益而放弃的,是不为禾苗除草的人;有意帮助它生长的,是拔苗的人,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13.C“只是为博丹元子一笑”一句理解有误。最后--句可以理解为诗人想要与李白对话,意为我作诗已罢,付之一笑,你应该能听闻。 14.李白形象:①才高八斗,傲视四海;②爱憎分明,蔑视权贵。(每点2分)诗人情感:①表达自己对李白的敬仰;②表现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每点1分)

15.(1)或以封或不免于洴瓣繞(学生要写简体版本)(2)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3)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4)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5)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6)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7)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8)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9)岂曰无衣与子同袍(1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1)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1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16.AB.强,勤勉。C.归:称赞。D.劝:鼓励。 17.D要,求取。

18.CA.第一个“之”,取独;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的”。B.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而”连词,表假设,如果。C.两个“以”都为“把”的意思D.第一个“者”,代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 ……的人;第二个“者”,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判断,常与“也”呼应,一般不必译出。 19.A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和“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句式不

同。(对)前者状语后置,后者不是特殊句式。②“见贤思齐焉”和“朝闻道”中加点字活用的用法相同。(错)贤,形容词作名词;朝,名词作状语。③“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和“若火之始然”中的加点字都是通假字。(对)龟同“皲”;然同“燃”④“小子何莫学夫《诗》”和“察此何白起”的句式相同。(错)前者正常句式,后者宾语前置⑤“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和“治天下可运之掌上”都是主谓倒装句。(错)前者主谓倒装,后者省略句⑥“就有道而正焉”和“先正其心”中的“正”意义和用法不同。(对)前者“正”,匡正;后者“正”,使……正。 20.B裳是下装。

21.B始作俑者:孔子反对用俑殉葬,他说,开始用俑殉葬的人,大概没有后嗣了吧!(见于《惠子·梁惠王上》)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入木三分: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墨汁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后用来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举重若轻: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待价而沽:等待有好价钱才出售(语本《论语·子罕》),旧时比喻等待时机出来做官,现多比喻等待有好的待遇、条件才肯答应任职或做事。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不露声色:不动声色(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态度镇静)。

22.C①语序不当,将“虽然”放在“昨天”之前。③成分残缺,“解决”后面缺宾语,应改为“解决人力成本上涨问题的利器”。⑤句式杂糅,“确保……”和“为……奠定坚实基础”两种句式杂糅。

23.C。由原文看,其论据为:在火星表面的一些圆形平顶山丘也探测到地球冰川下的火山喷发产生的沸石、硫化物和黏土等物质。要想补充前提,必须在论点与论据之间搭桥,即证明火山活动与沸石、硫化物和黏土等物质之间有联系,所以需要补充的前提是“沸石、硫化物和黏土这三类物质是仅在冰川下的火山活动后才会产生的独特物”。 24.论据错误:申纪兰的事例无法论证“青年时代便立下凌云壮志”。改为:劳动模范、西沟妇女申纪兰,青年时期便参加革命工作,带领全村人开荒山,植绿林,她说她没有惊天动地的追求,只求把一棵一棵的树种活。

结论错误:“志向不坚定”与“立下凌云壮志”观点不一致。改为:青年当早立鸿鹄志,明确人生奋斗的方向,为实现理想矢志不渝。 25.参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