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学问培训考试题
保密学问培训考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是确定、变更和解除国家隐秘事项的具体标准和依据。
A.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隐秘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隐秘法实施方法
C.国家隐秘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
2.某机关对产生的国家隐秘文件确定密级为“机密”,保密期限为5年。该国家隐秘文件的识别标志为()。
A.★机密5年B.机密★5年C.5年★机密
3.本市某机关对是否属于国家隐秘或者属于何种密级不明确或者有争议的,可由()确定。
A.天津市国家保密局B.上级部门C.本机关保密办
4.复制和传递涉密电子文档,应当严格依据复制和传递()纸质文件的有关规定办理。
A.隐秘级B.同等密级C.内部
5.处理涉密信息的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应当在单位内部进行修理;确需外送修理的.,应当()。
A.拆除涉密信息存储部件B.将涉密信息删除
C.对涉密信息存储部件进行加密处理
6.涉密设备改作非涉密信息设备处理使用时,应当()。
A.删除涉密文件B.格式化存储部件
C.将涉密信息存储部件拆除
7.涉密信息系统不得()与国际互联网或其他公共信息网络相联接,必需实行物理隔离。
A.直接地B.间接地C.直接或间接地
8.机密级信息系统接受IC卡或USBKey与口令相结合进行身份鉴别时,口令设置长度不少于()位。
A.3B.4C.8
9.下列()部门应当确定为保密要害部门。
A.科技处B.保密室C.机要室
10.涉密场所通信设备使用要求是()。
A.禁止使用无线通信设备B.可以使用无绳电话
C.可以使用具有无线互联功能的设备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30分)
1.可确定绝密级、机密级、隐秘级国家隐秘的主体有()。
A.中心国家机关B.省级机关C.地级机关
2.机关、单位应当依据岗位涉密程度的不同,确定涉密人员的类别,分为()。
A.核心涉密人员B.重要涉密人员C.一般涉密人员
3.下列涉密计算机使用行为存在泄密隐患有:()。
A.连接手机B.连接有线电视C.连接私人数码相机
4.因工作需要,将非涉密信息复制到涉密计算机,应对复制的数据进行病毒查杀,并实行()的技术防护措施。
A.直接使用优盘B.使用一次性刻录光盘
C.使用国家保密局批准的信息单向导入设备
5.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严禁在非涉密系统内使用
B.高密级存储介质可以在低密级的计算机系统上使用
C.严禁将私人的移动存储介质带入涉密场所
6.涉密计算机不得使用下列哪些设备:()。
A.无线键盘B.无线鼠标C.无线网卡
7.涉密场所使用手机,存在下列哪些泄密隐患:()。
A.暴露涉密目标B.通话被听
C.四周的声音信息被听
8.下列哪些行为属于严峻违规行为()?
A.将涉密计算机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
B.使用非涉密计算机存储、处理国家隐秘信息
C.擅自卸载涉密信息系统平安技术程序、管理程序
1 / 2
9.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确定的原则有()。
A.最小化原则B.分级确定原则C.法制化
10.机关、单位公开发布信息有()工作程序。
A.信息供应部门自审B.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特地审查
C.主管领导审核批准
10.涉密网络建设服务外包的,应选择(),签订保密协议,落实保密管理措施。 保密学问培训考试题答案 一、1—5CBABA6—10CCBBA
二、1、AB2、ABC3、ABC4、BC5、AC 6、ABC7、ABC8、ABC9、AB10、ABC 三、推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涉密人员离岗应清退个人持有和使用的国家隐秘载体及涉密信息设备,并办理移交手续。()
2.因工作需要,携带绝密级国家隐秘载体出境的,应当经中心和国家机关保密工作机构批准。()
3.存储国家隐秘信息的硬盘格式化后,可降密使用。()
4.机关、单位建立互联网接入审批和登记制度,严格把握互联网接入口数量和接入终端数量。()
5.传真涉密信息,必需使用国家密码管理部门批准使用的加密传真机。()
6.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可带入具有录音、录像、拍照、信息存储等功能的设备。()
7.向互联网发布政务信息,必需经过保密审查批准。()
8.境外人员因工作接触国家隐秘,经本机关、单位批准即可。()
9.参与涉密会议的人员可托付他人代替参与会议。()
10.脱密期自机关、单位批准涉密人员离开涉密岗位之日起计算。()
四、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1.国家隐秘是(),(),()。
2.国家隐秘的保密期限,除另有规定外,绝密级不超过()年,机密级不超过()年,隐秘级不超过()年。
3.机关、单位对所产生的国家隐秘事项,应当同时确定(),()和()。
4.汇编涉密文件、资料,要经制发机关、单位批准,汇编形成的涉密载体,按其中()和()标志和管理。
5.携带绝密级涉密载体外出,必需经本机关、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实行(),并实行确定牢靠的平安措施。
6.移动存储介质不得在()和()之间交叉使用。
7.()不得存储、处理和传输涉密信息。
8.涉密计算机按所存储、处理信息的()作出标识。
9.机关、单位规划建设涉密网络,应依据()、()、()、的要求,制定分级爱护方案,实行技术措施。
2 / 2
三、1、√2、×3、×4、√5、√ 6、×7、√8、×9、×10、√
四、1、关系国家平安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肯定时间内只限肯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2、20,,10
3、密级,保密期限,知悉范围。 4、最高密级,最长保密期限。 5、有效监控。
6、涉密计算机,非涉密计算机。 7、非涉密计算机。 8、密级。
9、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 10、具有相应涉密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的单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