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精通版英语六上unit 6《there are four seasons in a year》(lesson 36)教学设计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Lesson36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分析 1. Just practise

在语境中用句子,在句子中用词语,通过在具体语境中的集中练习和运用,强化和巩固上节课所学核心语言。 主要目标语言:

Autumn is the third season. Winter is the fourth season.

本课要求听、说、读、写的单词是:autumn, yellow, brown, white, winter, snowman.

本课要求听、说、认读的词组是:pick apples, cut rice, make a snowman, sweep the snow.

本课要求听、说、认读的句子是:What do people do in autumn and winter? 2. Just write

本部分内容主要是学习和练习正确书写核心单词:autumn, yellow, brown, white, winter, snowman和核心句子Autumn is the third season. Winter is the fourth season.理解句子的含义,在真实的语境中恰当运用所学的知识。 3. Let’s talk

让学生通过小组会话活动在真实的情景中自然运用与季节有关的表达方式,展开对四季话题的谈论,进行贴近实际的交际活动。 4. Let’s chant

通过说唱歌谣,引导学生了解字母组合pl在单词中的发音,逐步掌握常见字母

组合的发音规律。 二、课前准备 1. 准备词语卡片。

2. 准备Just practise和歌谣部分的录音。 3. 准备教学课件PPT。 三、教学步骤与建议

1. 热身/复习(Warm-up / Revision)

1) 歌咏比赛。把本单元所学过的歌曲、歌谣复习一遍,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快速的回忆。可以变换演唱的形式,如两人唱、小组唱、男生女生交换唱、换词改编唱等。

2) 值日生英语汇报。教师可适当转变值日生汇报的形式,如可以将个人的汇报转变为“你问我答”的形式,将值日生的角色定位为“班级发言人”,让值日生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会话,操练本单元出现的对话和句子。

3) 快问快答。教师医用秒表或课件定时,提出问题,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得又多又准确,可以以组为单位挑战,也可以个人来回答问题。教师的问题涉及四季的顺序、起始月份、天气温度以及人物活动等。 2. 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1) 师生对话:

T: 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 S: There are four seasons in a year. T: What are they?

S: They are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T: Which is the first season? S: Spring is the first season. T: Which is the next one?

S: The next one is summer. Summer is the second season. T: What about autumn and winter?

S: Autumn is the third season, and winter is the fourth season.

2) 教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教学pick apples, make a snowman cut rice和sweep the snow,借助生动的形象让学生学习语言。

3) 学生理解词组的意思后,教师播放音频,让学生看卡片跟读,反复几次,强化发音。

4) 教师按顺序展示卡片,让学生自己说出卡片上的内容。

5) 以任意顺序展示卡片,让学生认读。也可由学生代替教师展示卡片。在此过程中,操练句子What do people do in autumn / winter?由师生问答逐步过渡到生生问答。

6)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板书Just write部分的单词和句子,一边写一边读,写完后让学生齐声朗读。然后,选出几名学生到黑板上仿写。其他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书写。最后师生共同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3. 趣味操练(Practise)

1) Missing Game:教师以课件呈现本课的词组,以任意顺序展示在一屏内,找一个学生到前面来,看一分钟,然后让学生背过身面对全班同学,教师将图片中的任意一张删掉,让站着的学生再看屏幕,说出消失了的图片是哪一张。下面的学生做裁判,给该学生打分。为了增加难度,教师可以在删除一张图后,把剩下

的图片位置或顺序调整一下。

2) 找一个学生来代替教师操作电脑,带领同学们做同样的练习。还可以补充本单元涉及的其他词组图片。

3) 继续利用课件,让学生两个人一组,选取图片以本课的句子练习对话。 4) 组织学生完成Let’s talk的活动,让学生分成几个组,分别以本单元学过的四季为话题展开谈论,进行小组交流。

5) 播放也摇录音,让学生听听是什么意思。再播放录音让学生小声跟着说,再播放录音让学生大声说。最后,让学生自己拍手打出节奏,齐声说歌谣。 4. 语言运用(Language use) 情景设置: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一年四季变化更迭的视频,充分展现花草树木、动物人物等的活动表现,让学生整体感受自然之美。视频结束后,让学生自选一个角度去描述四季的变化特点。教师可让学生参考的角度有:animals, trees, flowers, farmers等。 语言支持:

In spring, it gets warmer and warmer. The days get longer and the nights get shorter. Animals wake up from their long sleep. Birds sing to welcome spring. All the animals are active in summer. It is always hot. Autumn is a golden season. Many animals are busy harvesting. They want to keep food for winter. Some birds begin to fly to south of China. In winter, it often snows. Some animals sleep till the next spring. 5. 课堂评价(Assessment)

1)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1) 注意对学生掌握本课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

(2) 注意对学生整体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肯定和鼓励。 (3) 注意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评价。

(4) 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情况的评价:引导学生对同伴和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从中发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事先列出各种行为表现的标准,如: 评价项目 我能正确理解并说出本课的单词和句子 我能熟练写出本课的核心单词和句子 我能积极参与今天的画图猜谜游戏 今天的歌谣我很喜欢 1 2 3 4 5 2) 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本课的活动和练习并进行评价。 (1) 听录音,给图片标序号,检测对本课基础语言的理解。

(2) 看图读短文,把文段和对应图片匹配连线,检测阅读理解能力。 (3) 听录音补全对话,检测听力理解和书写能力。

(4) 读短文,补全所缺内容,检测对本课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 (5) 再次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主要检测书写能力。 6. 拓展活动(Extended activities) 1) 用字母卡片做拼词游戏。

2) 上网或查阅相关书籍,介绍一些其他国家的四季特点,尽量用英语表述给同学。

写作 学习改写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分析例文、现场写作、修改点评,完成作品改写。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法 指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知识与技能 掌握改写的基本要求及方法。 汲取原作精华,培养正确审美观。 我们在第三单元学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在宋代有位文学家,叫黄庭坚,他将《醉翁亭记》改写成了一首词,词牌名为“瑞鹤仙”,词的内容是: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觥筹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你们看,改写是不是也是种创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改写,也试着自己改写一篇文章。 一、什么叫改写 改写,是在忠于原作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文体、语体和叙述方式等,进行“再创作”,以服务于特定的需要。 二、改写的常见形式 一是改变文体,比如将诗歌改写成散文,将小说改写成剧本 ; 环节二 二是改变语体,比如将文言文改写成现代白话文,把书面语改成口写 语; 作 三是改变叙述方式,比如将第一人称改成第三人称,或将顺叙改为指 倒叙、插叙。 导 三、怎样改写 1. 要领会原文的主题、情节、表达方式等,审清题意、明确要求,对改体裁、改人称、改语体以及字数限制要心中有数。 2.要明确中心与标题。如有的原文是记事的,要求改成写人的,那么要做相应改变,标题自然不应用原文的,要按照要求确定中心,按中心确定标题。 3.改写是需要想象力的,在改写的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风格,避免千人一面,可以体现自己的语言风格、行文风格,既区别于原文,又有个性。 拔苗助长 宋国有一个愚蠢的农民,他每天都杞人忧天,埋怨上帝的不公。凭什么人家的禾苗长得都那么健壮,而我们家的禾苗却长得那么矮小。有一天,他正在田里拔草,拔着拔着,他突发奇想:“呵!想到环节三 佳 作 欣 赏 了,只要把禾苗拔高一些,它不就长高了吗?”“哈!哈!哈!”农民一边咧着嘴不停地笑,一边扛着锄头,一蹦一跳地回家了。 说干就干,农民回家换好衣服,雄纠纠,气昂昂地出发了。来到田地里,他弯下腰,两手紧握着禾苗,使劲一拔,“啊!”农民大叫一声。原来是用力过猛,摔倒了。但他回头一看,“呵!”禾苗果然长高了。于是,他顶着烈日,一棵一棵地拔着禾苗。他时而用手擦汗,时而揉揉自己的腰,想必他累了吧! 此时,烈日当空,火辣辣的太阳烤着大地,可怜的农民早已累得满头大汗了。终于,他拔完了所有的禾苗,然后,朝所有的禾苗望了望,满意地点了点头,回家了。 像灌了铅一样,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家人的跟前,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儿子一听,惊讶极了,赶紧跑过去看。“啊!”禾苗像一个个犯了错的小孩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的。 那个农民真是太愚蠢了,自以为可以帮助禾苗长高,其实他破坏了大自然的生长规律。“拔苗助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适得其反。 点评:作者遵循了作品改写的基本要求,既忠于原作的主要内容和寓意,又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增添了必要的细节,富有文采,可读性较强。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环节五 拓 展 延 伸 教学反思

从学过的小说中选择一篇,改变原来的叙事视角,换成另一个人物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不少于600字。 要求: 1.小组间互读自己的习作,共同进行评议。 2.每小组推荐一篇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全班评议。 1.改写的形式:改变文体;改变语体;改变叙述方式。 2.两个“一致”:文章风格一致;叙述方式一致。 本次作文教学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先讲什么是改写,再讲怎么改写,以及改写的注意事项,然后通过欣赏范文,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最后现场写作,学生互改互评。这样一个流程,由易到难,逐步提升,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大多数学生写作令人满意。 Unit 2Room

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主要学习关于房间的四个单词:bed, light, door, box, 初步学习方位介词behind,near复习in,on,under;简单的交际用语:What’s behind the door?A chair.字母E, F, G, H。通过描述自己房间里的物品,表达出物品所在的位置,初步学会布置一个整洁的家庭环境,有一个整体的审美体验。 单元教学目标:

1、语言技能目标

(1)能够听懂、会说与房间有关的四个词汇:light, bed, door, box,以及两个表达位置的词汇:near, behind。

(2)能够听懂、会说询问在某个位置有什么物品的功能句及回答:What’s behind/near/…? A chair/bird/…,并能在恰当的情境中初步运用。

(3)能够听懂简短的课堂指令语,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4)能够借助日常生活图片识别、会说大写英文字母E、F、G、H。 2、情感目标

(1)能够跟随录音大胆模仿说唱歌曲和歌谣。

(2)通过本单元的智力游戏,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与房间有关的四个词汇:bed, light, door, box;以及两个表达物品位置的介词:near, behind。

单元教学难点:句型What’s behind/near/…? A chair/bird/…的使用。 单元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能在一定场景下听懂、会说与房间有关的四个词汇:bed, light, door, box, 以及两个表示位置的词汇:near, behind。 教学重难点:

1、4个有关房间的单词的读音和图形。 2、要求学生能将读音和图形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光盘,单词卡片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Listen and do. 教师发指令:Put your ruler under your desk. Put your pencil in your schoolbag.等,学生根据指令做动作。

2、教师通过与学生交谈,复习上一单元的词汇和功能句,如: T: Look, my book is on the chair. Where is your book? S: It’s on the desk. T: Where is your desk? S: It’s in the classroom.

三、创设情境,呈现新知

1、教师指着开篇页图片说:Look at this picture. The desk is in the room. The chair is in the room. The dog is in the room…The bed/light/box is in the room. Today, let’s learn things in the room. 让学生根据开篇页图片尝试着说说房间里都有什么。

2、教师呈现A项图片,并播放A项歌谣,让学生整体感知新语言。教师可以播放两至三遍,让学生充分感知新语言。

3、词汇学习与操练活动 (1)学习词汇

教师通过卡片,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词。 (2)操练单词

a. Listen and show the cards.听单词,出示相应的单词卡片。

b. Listen and do. 教师发指令,学生作出相应的反应,如:Stand behind your desk. Stand near your chair. 等。

c. What’s missing. 教师请几名学生拿着几张词卡,学生逐一说出单词。请学生闭上眼睛,教师将其中的一张词卡拿下来,请学生睁开眼睛,说说少了哪张词卡。

附:板书设计: Unit 2 Lesson 1 light bed door box near behind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初步学会观察图中物品及位置摆放的规律,并能尝试把图片补充完整。 2、能跟录音说唱本课歌谣。 教学重难点:

学习区分behind, next to和in , on, under所表示的不同方位。 教学准备:光盘,单词卡片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运用单词卡片,复习A项的重点单词。

2、练习第一单元所学的三个表达位置的词汇:in, on, under。 二、New concept B. Look and say 观察图片,寻找规律

(1)教师带领学生看第一组图片,根据已有图片说出单词,并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排列的规律尝试说出空白处的图片及单词。

(2)让学生自己看第二、三组图片,首先说出已有图片所指单词,然后尝试发现图片排列规律并说出空白处的图片和单词。

(3)请学生两人结对交流一下各自的答案。 (4)请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和思考的思路。 C. Listen and chant again

(1)教师可以利用本课歌谣的节奏指图提问学生:Where is the light? Where is the bed? Where is the box? Let’s listen to the chant. 教师播放歌谣,同时结合歌谣内容指A项图,带领学生再完整听一遍歌谣。

(2)教师引导学生边听歌谣,边根据歌谣内容指A项图中相应的图片,并尝试模仿歌谣。

(3)学生跟录音说唱歌谣,可以边打节奏边说唱。 附:板书设计: Unit 2 Lesson 1

behind next to in on under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能够听懂、会说询问某个位置有什么物品的功能句及答句:What’s behind/near/…? A chair/box/… 教学重难点:

询问某个位置有什么物品的功能句及答句:What’s behind/near/…? A chair/box/…

教学准备:光盘,单词卡片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Listen and chant. 教师播放第一课歌谣,让学生跟录音说唱,复习本单元

的词汇。

二、创设情境,呈现新的功能句

教师从教室外面推教室门,门只推开一点就推不动了(门后面放着一把椅子)。教师边将头探进教室边问学生:What’s behind the door? 教师可以反复问,引导学生回答:A chair.

三、新课呈现

A. Look, listen and repeat.

1、学生打开课本,观察A项图片,然后反复听录音并指图片跟读对话。 2、教师利用A项图片提问:What’s behind …? 启发学生根据图片呈现的情境回答问题。

3、引导学生看图提问,并请他人回答。

4、句型操练的比较熟之后,教师可将问题改成:What’s near the …? 请学生尝试回答。

5、请学生尝试用“What’s near the …?”提问并回答。 四、操练 B. Let’s play 1、师生示范

教师再次引导学生看A项图,并向其中一名学生提问:Look at this room. What’s under the desk? 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后作出回答。

2、结对活动

教师鼓励学生仔细观察A项图,用本课的功能句提问并请同伴回答。 3、拓展活动

教师请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教室,并尝试用本课学习的功能句提问,如:What’s in the box? What’s under the chair? What’s near the book? 等。学生可以两人结对先练习,然后由教师请一名学生代表提问,教师或是其他学生回答。 附:板书设计: Unit 2 Lesson 2

What’s behind/near/…? A chair/ box/ …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并找出画面中不同之处的活动,复习巩固与房间有关的词汇以及本单元的功能句:What’s near the light? A pencil/ ruler/ … 2、能够在生活场景中认读大写英文字母E、F、G、H。 教学重难点:

1、新的功能句:What’s behind the door?

2、区分What’s behind the door? 和 Where is the book? 的句意和答语。 教学准备:光盘,单词卡片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可以将实物文具等摆放在课桌上、盒子旁边或书包后面等位置,并提问:What’s on the desk? What’s near the box? What’s behind the schoolbag? ... 学生根据物品的真实位置做出回答。

二、新课呈现

1、教师请学生仔细观察A项的两幅图片,教师可以提几个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Where is the …? What’s …? 学生通过观察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2、学生根据图片尝试用本单元的功能句提问。 3、操练活动:

(1)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学生看图A,一组学生看图B. 两组之间互相提问并回答,看哪个组提的问题多,回答的问题准确。

(2)学生两人结对,一名学生看图A,另一名学生看图B,找出A、B两幅图的异同。

三、拓展 B. Letters in life

1、教师请学生观察教材B项图片,说出图片所表示的是什么地方,上面都有什么东西。

2、教师指出图中的字母E。T: I can see letter A. What can you see? 3、搜集更多含有字母E的图片,请学生找出该字母。 4、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字母F、G、H的教学。 附:板书设计: Unit 2 Lesson 3

What’s on/ in/ behind/ next to the desk?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能够借助图片听懂故事并尝试表演故事。 教学重点:能听懂故事的意思,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能跟读课文句子。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热身

1、带领学生说唱第一课A项歌谣,复习本单元词汇。

2、教师提问:Where is your ruler/ book/ pencil /…?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或者教师将某种学具放在桌子上、椅子附近或盒子后面等不同的位置提问:Where is the …? 学生根据学具的位置作出回答。

二、新课呈现 (一)呈现故事

1、教师出示故事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预测故事内容。

2、学生看图片,听教师将故事或是听故事录音,边听边验证之前的预测。 (二)理解故事

1、学生打开课本自己浏览故事。给学生一点时间猜测故事大意,然后听教师讲故事,学生自己再通过观察图片理解故事。

2、教师借助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大意。

3、教师播放故事录音,指导学生指图听故事,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三)熟悉故事

1、教师提一些简单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尝试回答。

2、学生听录音,指图片,并模仿录音尝试朗读故事。 (四)朗读表演故事

1、教师鼓励学生尝试朗读故事。

2、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边说边表演故事。

3、教师请数名学生朗读或表演故事,引导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朗读和表演进行积极地评价。 附:板书设计: Unit 2 Story Time I have a gift for you. Go and find it.

Unit 1 Classroom 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主要学习关于教室的3个单词desk,chair,blackboard,三个表达位置的词汇:in, on, under;以及询问和表达位置的功能句:Where is …? It’s under/ in/ on…。本单元是学生开学后的第一单元,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习教室有关的物品名称,易于学生接受,内容简单实用,易于教师操练。本单元为下个单元Room 做了很好的铺垫,由教室到房间,使得下一步的学习变的简单,过度自然。 单元教学目标:

1、语言技能目标

(1)能够听懂、会说与教室有关的三个词汇:chair, desk, blackboard,以及三个表达位置的词汇:under/ in/ on。

(2)能够听懂、会说有关询问和表达位置的功能句:Where is…? It’s under/ in/ on…,并能在恰当的情境中初步运用。

(3)能够听懂简短的课堂指令语, 如:Put your ... in/on/under ...等,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4)能够借助日常生活图片识别、会说大写英文字母A、B、C、D。 2、情感目标

(1)能够跟随录音大胆模仿说唱歌曲和歌谣。

(2)能够对英语学习保持兴趣,并积极参与课堂上组织的各种活动;能做到有序参与,积极使用英语。

(3)能够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爱护教室的课桌椅和学习用品的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与教室有关的3个词汇:desk, chair, blackboard;三个表达物品位置的介词:under / in / on。

单元教学难点:句型Where is …? It’s …的使用。 单元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能够在适当场景下听懂、说出与教室有关的三个词汇:blackboard,desk,chair;以及三个表达位置的词汇:in, on, under. 教学重难点:

能听懂、说出与教室有关的三个单词:blackboard,desk,chair;以及三个表达位置的词汇:in, on, under。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热身

教师发出指令,请学生听指令完成任务,如:Show me your ruler / book.等。

二、新授

A. Look, listen and chant

(一)1、教师出示教材A项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 T: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 can you see?

2、允许学生用中文表达自己不会的词汇,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立即给出正确的英文表达。

(二)教学歌谣

1、第一遍:让学生欣赏歌谣(不打开课本)。

2、第二遍:让学生打开课本,一边观察A项图片,一边听歌谣。 3、第三遍:让学生听歌谣,并尝试在A项图片上指出相应的物体。 4、教师可先边听边指,做出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教师边听边指。 (三)教学新单词:desk, chair, blackboard 1、教师课件出示图片,教学三个单词。 2、带领全班认读单词两到三遍。 3、词汇操练:听单词指出正确的实物。 (四)教学新单词:in, on, under 1、教师课件出示图片,教学三个单词。 2、带领全班认读单词两到三遍。

3、用书和课桌的位置来操练这三个词,让学生熟练掌握它们的意思。

附:板书设计: Unit 1 Lesson 1

blackboard chair desk in on under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方位介词in, on, under的使用。

2、能够听懂摆放物品的指令,如:Put your book under the chair. 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3、能够跟随录音大胆模仿说唱歌谣。

教学重难点:对课堂指令语Put … in / on / under … 的理解。 教学准备:光盘,单词卡片,实物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一听,指一指(desk, chair, blackboard)

2、听一听,做一做。拿出铅笔,根据老师的口令,放在桌子的不同位置。(in, on, under)

二、新课呈现 B. Listen and do.

1、教授关于in / on / under的短语:on the desk/ chair; under the desk/ chair; in the desk.

操练以上短语:教师发指令(on the desk/ in the desk / under the desk/ …),学生做相应的动作,还可以用其他的学具练习。

2、学习句型put … in / on/ under…

(1)白板上写出三个句子:Put your book in the desk. Put your book under

the desk. Put your book on the desk.和三个汉语意思:把书放进桌子里。把书放在桌子下面。把书放在桌子上。

(2)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动作猜出每个句子相对应的意思。 (3)教师下指令,师生一起做动作。加入chair进行练习。 (4)如有足够时间可以请几名学生上台比赛。 三、操练

C.Listen and chant again

1、请学生用手指A项图片中的词汇并朗读。 2、教师播放歌谣录音,学生听录音指单词。 3、教师反复播放录音,请学生尝试跟录音学唱歌谣。 附:板书设计: Unit 1 Lesson 1

Put your schoolbag under the chair. Put your schoolbag on the chair.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能够听懂、会说有关询问和表达位置的功能句:Where is…? It’s under/ in/ on …,并能在恰当的情境中初步运用。 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重点功能句的学习:Where is…? It’s under / in / on…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跟随录音说唱第一课的歌谣,复习巩固有关教室的词汇和三个表示位置的介词。

二、新课呈现

A Look, listen and repeat.

1、学生看教学课件猜老师在找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引出句型:Where is the ruler? 学生有些可以说出on the desk,然后补充完整:It’s on the desk.

2、领读重点句子及其回答:Where is the ruler? It’s on the desk. 3、教师问问题,学生一起回答。

4、让学生以Pair work形式,互问互答,练习这两句话。 5、操练

(1)教师把准备好的书放在椅子上,并提问:Where is the book? 引导学生回答:It’s on the chair.

(2)然后把书放在课桌里,练习介词in 的用法。 (3)再把书包放在课桌下面,练习介词under的用法。

B Do and say. 1、师生示范

(1)教师在讲台上摆放一个书包,把一支铅笔放入书包中。待整个过程让学生清楚后,提问学生:Where is the pencil? 学生做出回答后,教师把铅笔从书

包中拿出来放在书包上面,再提问学生:Where is the pencil?

(2)同上方法,教师将教室中的物品摆在不同的位置,提问学生:Where is …?

(3)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摆放物品并练习回答。 三、操练

结对活动:学生几人结对,一人摆放物品并提问:Where is …? 另一人猜测并回答:It’s under / in / on … 附:板书设计: Unit 1 Lesson 3

Where is the …? It’s on / in / under …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复习巩固与教师有关的词汇和表达位置的功能句:Where is…? It’s under / in / on…

2、能够在生活场景中认读大写英文字母A、B、C、D。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表达位置的功能句:Where is…? It’s under / in / on… 教学准备:光盘,字母卡片。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将准备好的书,尺子,书包放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运用:Where is…? It’s under / in / on…提问和回答。

2、学生拿起自己的书,根据师生之间的对话,全班一起边说边做。

二、新课呈现 A Find and say.

1、请学生仔细观察教材A项图片,说出自己看到的物品,并用英语说出来。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2、活动:教师请一名学生与教师合作展开对话,为其他学生做活动示范。首先教师问学生答,然后交换角色。

T: Where is…? S: It’s under / in / on …

3、同桌之间结对练习。一问一答,说对一个物品的位置就在该物品图片旁边画一个笑脸。活动结束后比一比谁得到的笑脸多。

4、观看动画,跟读。 三、拓展 B. Letters in life

1、教师请学生观察教材B项图片,说出图片所表示的是什么地方,上面都有什么东西。

2、教师指出图中的字母A。T: I can see letter A. What can you see? 3、搜集更多含有字母A的图片,请学生找出该字母。 4、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字母B、C、D的教学。

附:板书设计 Unit 1 Lesson 3 Where is the apple?

It’s on the desk.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借助图片和动画听懂简单的小故事,并尝试表演。 教学重点:

能听懂故事的意思,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能跟读课文句子。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Listen and do: 教师发指令:Put your ruler on your desk. Put your pencil under your chair. …学生作出相应的动作。

2、教师提问:Where is your schoolbag/ book/ pencil/…?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二、新课呈现

1、让学生看图片,引导学生预测故事

出事故事第一、二幅图,请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Where is Bill? Where is the

pencil box? Where is Bill? What is Bill doing?

2、学生看动画,验证预测

教师利用光盘,逐图播放,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发展,并验证自己的预测。 3、详细讲解故事 4、熟悉故事

(1)学生打开课本,自己浏览一下故事,通过观察图片熟悉一下故事。 (2)教师播放录音,其间不停顿。指导学生跟着录音指图。

(3)教师逐图播放故事录音,请学生看图跟读句子。注意指导学生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读出人物的语气以增加朗读的趣味性。

三、操练:请能力强的同学上台表演对话。 附:板书设计: Unit 1 Story Time Where is Bill’s pencil box? It’s in Lucky’s mouth.

Unit 1 Classroom 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主要学习关于教室的3个单词desk,chair,blackboard,三个表达位置的词汇:in, on, under;以及询问和表达位置的功能句:Where is …? It’s under/ in/ on…。本单元是学生开学后的第一单元,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习教室有关的物品名称,易于学生接受,内容简单实用,易于教师操练。本单元为下个单元Room 做了很好的铺垫,由教室到房间,使得下一步的学习变的简单,过度自然。 单元教学目标:

1、语言技能目标

(1)能够听懂、会说与教室有关的三个词汇:chair, desk, blackboard,以及三个表达位置的词汇:under/ in/ on。

(2)能够听懂、会说有关询问和表达位置的功能句:Where is…? It’s under/ in/ on…,并能在恰当的情境中初步运用。

(3)能够听懂简短的课堂指令语, 如:Put your ... in/on/under ...等,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4)能够借助日常生活图片识别、会说大写英文字母A、B、C、D。 2、情感目标

(1)能够跟随录音大胆模仿说唱歌曲和歌谣。

(2)能够对英语学习保持兴趣,并积极参与课堂上组织的各种活动;能做到有序参与,积极使用英语。

(3)能够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爱护教室的课桌椅和学习用品的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与教室有关的3个词汇:desk, chair, blackboard;三个表达物品位置的介词:under / in / on。

单元教学难点:句型Where is …? It’s …的使用。 单元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能够在适当场景下听懂、说出与教室有关的三个词汇:blackboard,desk,chair;以及三个表达位置的词汇:in, on, under. 教学重难点:

能听懂、说出与教室有关的三个单词:blackboard,desk,chair;以及三个表达位置的词汇:in, on, under。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热身

教师发出指令,请学生听指令完成任务,如:Show me your ruler / book.等。

二、新授

A. Look, listen and chant

(一)1、教师出示教材A项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 T: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 can you see?

2、允许学生用中文表达自己不会的词汇,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立即给出正确的英文表达。

(二)教学歌谣

1、第一遍:让学生欣赏歌谣(不打开课本)。

2、第二遍:让学生打开课本,一边观察A项图片,一边听歌谣。 3、第三遍:让学生听歌谣,并尝试在A项图片上指出相应的物体。 4、教师可先边听边指,做出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教师边听边指。 (三)教学新单词:desk, chair, blackboard 1、教师课件出示图片,教学三个单词。 2、带领全班认读单词两到三遍。 3、词汇操练:听单词指出正确的实物。 (四)教学新单词:in, on, under 1、教师课件出示图片,教学三个单词。 2、带领全班认读单词两到三遍。

3、用书和课桌的位置来操练这三个词,让学生熟练掌握它们的意思。

附:板书设计: Unit 1 Lesson 1

blackboard chair desk in on under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方位介词in, on, under的使用。

2、能够听懂摆放物品的指令,如:Put your book under the chair. 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3、能够跟随录音大胆模仿说唱歌谣。

教学重难点:对课堂指令语Put … in / on / under … 的理解。 教学准备:光盘,单词卡片,实物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一听,指一指(desk, chair, blackboard)

2、听一听,做一做。拿出铅笔,根据老师的口令,放在桌子的不同位置。(in, on, under)

二、新课呈现 B. Listen and do.

1、教授关于in / on / under的短语:on the desk/ chair; under the desk/ chair; in the desk.

操练以上短语:教师发指令(on the desk/ in the desk / under the desk/ …),学生做相应的动作,还可以用其他的学具练习。

2、学习句型put … in / on/ under…

(1)白板上写出三个句子:Put your book in the desk. Put your book under

the desk. Put your book on the desk.和三个汉语意思:把书放进桌子里。把书放在桌子下面。把书放在桌子上。

(2)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动作猜出每个句子相对应的意思。 (3)教师下指令,师生一起做动作。加入chair进行练习。 (4)如有足够时间可以请几名学生上台比赛。 三、操练

C.Listen and chant again

1、请学生用手指A项图片中的词汇并朗读。 2、教师播放歌谣录音,学生听录音指单词。 3、教师反复播放录音,请学生尝试跟录音学唱歌谣。 附:板书设计: Unit 1 Lesson 1

Put your schoolbag under the chair. Put your schoolbag on the chair.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能够听懂、会说有关询问和表达位置的功能句:Where is…? It’s under/ in/ on …,并能在恰当的情境中初步运用。 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重点功能句的学习:Where is…? It’s under / in / on…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跟随录音说唱第一课的歌谣,复习巩固有关教室的词汇和三个表示位置的介词。

二、新课呈现

A Look, listen and repeat.

1、学生看教学课件猜老师在找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引出句型:Where is the ruler? 学生有些可以说出on the desk,然后补充完整:It’s on the desk.

2、领读重点句子及其回答:Where is the ruler? It’s on the desk. 3、教师问问题,学生一起回答。

4、让学生以Pair work形式,互问互答,练习这两句话。 5、操练

(1)教师把准备好的书放在椅子上,并提问:Where is the book? 引导学生回答:It’s on the chair.

(2)然后把书放在课桌里,练习介词in 的用法。 (3)再把书包放在课桌下面,练习介词under的用法。

B Do and say. 1、师生示范

(1)教师在讲台上摆放一个书包,把一支铅笔放入书包中。待整个过程让学生清楚后,提问学生:Where is the pencil? 学生做出回答后,教师把铅笔从书

包中拿出来放在书包上面,再提问学生:Where is the pencil?

(2)同上方法,教师将教室中的物品摆在不同的位置,提问学生:Where is …?

(3)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摆放物品并练习回答。 三、操练

结对活动:学生几人结对,一人摆放物品并提问:Where is …? 另一人猜测并回答:It’s under / in / on … 附:板书设计: Unit 1 Lesson 3

Where is the …? It’s on / in / under …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复习巩固与教师有关的词汇和表达位置的功能句:Where is…? It’s under / in / on…

2、能够在生活场景中认读大写英文字母A、B、C、D。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表达位置的功能句:Where is…? It’s under / in / on… 教学准备:光盘,字母卡片。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将准备好的书,尺子,书包放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运用:Where is…? It’s under / in / on…提问和回答。

2、学生拿起自己的书,根据师生之间的对话,全班一起边说边做。

二、新课呈现 A Find and say.

1、请学生仔细观察教材A项图片,说出自己看到的物品,并用英语说出来。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2、活动:教师请一名学生与教师合作展开对话,为其他学生做活动示范。首先教师问学生答,然后交换角色。

T: Where is…? S: It’s under / in / on …

3、同桌之间结对练习。一问一答,说对一个物品的位置就在该物品图片旁边画一个笑脸。活动结束后比一比谁得到的笑脸多。

4、观看动画,跟读。 三、拓展 B. Letters in life

1、教师请学生观察教材B项图片,说出图片所表示的是什么地方,上面都有什么东西。

2、教师指出图中的字母A。T: I can see letter A. What can you see? 3、搜集更多含有字母A的图片,请学生找出该字母。 4、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字母B、C、D的教学。

附:板书设计 Unit 1 Lesson 3 Where is the apple?

It’s on the desk.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借助图片和动画听懂简单的小故事,并尝试表演。 教学重点:

能听懂故事的意思,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能跟读课文句子。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Listen and do: 教师发指令:Put your ruler on your desk. Put your pencil under your chair. …学生作出相应的动作。

2、教师提问:Where is your schoolbag/ book/ pencil/…?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二、新课呈现

1、让学生看图片,引导学生预测故事

出事故事第一、二幅图,请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Where is Bill? Where is the

pencil box? Where is Bill? What is Bill doing?

2、学生看动画,验证预测

教师利用光盘,逐图播放,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发展,并验证自己的预测。 3、详细讲解故事 4、熟悉故事

(1)学生打开课本,自己浏览一下故事,通过观察图片熟悉一下故事。 (2)教师播放录音,其间不停顿。指导学生跟着录音指图。

(3)教师逐图播放故事录音,请学生看图跟读句子。注意指导学生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读出人物的语气以增加朗读的趣味性。

三、操练:请能力强的同学上台表演对话。 附:板书设计: Unit 1 Story Time Where is Bill’s pencil box? It’s in Lucky’s mouth.

Unit 2Room

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主要学习关于房间的四个单词:bed, light, door, box, 初步学习方位介词behind,near复习in,on,under;简单的交际用语:What’s behind the door?A chair.字母E, F, G, H。通过描述自己房间里的物品,表达出物品所在的位置,初步学会布置一个整洁的家庭环境,有一个整体的审美体验。 单元教学目标:

1、语言技能目标

(1)能够听懂、会说与房间有关的四个词汇:light, bed, door, box,以及两个表达位置的词汇:near, behind。

(2)能够听懂、会说询问在某个位置有什么物品的功能句及回答:What’s behind/near/…? A chair/bird/…,并能在恰当的情境中初步运用。

(3)能够听懂简短的课堂指令语,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4)能够借助日常生活图片识别、会说大写英文字母E、F、G、H。 2、情感目标

(1)能够跟随录音大胆模仿说唱歌曲和歌谣。

(2)通过本单元的智力游戏,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与房间有关的四个词汇:bed, light, door, box;以及两个表达物品位置的介词:near, behind。

单元教学难点:句型What’s behind/near/…? A chair/bird/…的使用。 单元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能在一定场景下听懂、会说与房间有关的四个词汇:bed, light, door, box, 以及两个表示位置的词汇:near, behind。 教学重难点:

1、4个有关房间的单词的读音和图形。 2、要求学生能将读音和图形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光盘,单词卡片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Listen and do. 教师发指令:Put your ruler under your desk. Put your pencil in your schoolbag.等,学生根据指令做动作。

2、教师通过与学生交谈,复习上一单元的词汇和功能句,如: T: Look, my book is on the chair. Where is your book? S: It’s on the desk. T: Where is your desk? S: It’s in the classroom. 三、创设情境,呈现新知

1、教师指着开篇页图片说:Look at this picture. The desk is in the room. The chair is in the room. The dog is in the room…The bed/light/box is in the room. Today, let’s learn things in the room. 让学生根据开篇页图片尝试着说说房间里都有什么。

2、教师呈现A项图片,并播放A项歌谣,让学生整体感知新语言。教师可以播放两至三遍,让学生充分感知新语言。

3、词汇学习与操练活动 (1)学习词汇

教师通过卡片,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词。 (2)操练单词

a. Listen and show the cards.听单词,出示相应的单词卡片。

b. Listen and do. 教师发指令,学生作出相应的反应,如:Stand behind your desk. Stand near your chair. 等。

c. What’s missing. 教师请几名学生拿着几张词卡,学生逐一说出单词。请学生闭上眼睛,教师将其中的一张词卡拿下来,请学生睁开眼睛,说说少了哪张词卡。

附:板书设计: Unit 2 Lesson 1 light bed door box near behind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初步学会观察图中物品及位置摆放的规律,并能尝试把图片补充完整。 2、能跟录音说唱本课歌谣。

教学重难点:

学习区分behind, next to和in , on, under所表示的不同方位。 教学准备:光盘,单词卡片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运用单词卡片,复习A项的重点单词。

2、练习第一单元所学的三个表达位置的词汇:in, on, under。 二、New concept B. Look and say 观察图片,寻找规律

(1)教师带领学生看第一组图片,根据已有图片说出单词,并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排列的规律尝试说出空白处的图片及单词。

(2)让学生自己看第二、三组图片,首先说出已有图片所指单词,然后尝试发现图片排列规律并说出空白处的图片和单词。

(3)请学生两人结对交流一下各自的答案。 (4)请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和思考的思路。 C. Listen and chant again

(1)教师可以利用本课歌谣的节奏指图提问学生:Where is the light? Where is the bed? Where is the box? Let’s listen to the chant. 教师播放歌谣,同时结合歌谣内容指A项图,带领学生再完整听一遍歌谣。

(2)教师引导学生边听歌谣,边根据歌谣内容指A项图中相应的图片,并

尝试模仿歌谣。

(3)学生跟录音说唱歌谣,可以边打节奏边说唱。 附:板书设计: Unit 2 Lesson 1

behind next to in on under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能够听懂、会说询问某个位置有什么物品的功能句及答句:What’s behind/near/…? A chair/box/… 教学重难点:

询问某个位置有什么物品的功能句及答句:What’s behind/near/…? A chair/box/…

教学准备:光盘,单词卡片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Listen and chant. 教师播放第一课歌谣,让学生跟录音说唱,复习本单元的词汇。

二、创设情境,呈现新的功能句

教师从教室外面推教室门,门只推开一点就推不动了(门后面放着一把椅子)。教师边将头探进教室边问学生:What’s behind the door? 教师可以反复问,

引导学生回答:A chair.

三、新课呈现

A. Look, listen and repeat.

1、学生打开课本,观察A项图片,然后反复听录音并指图片跟读对话。 2、教师利用A项图片提问:What’s behind …? 启发学生根据图片呈现的情境回答问题。

3、引导学生看图提问,并请他人回答。

4、句型操练的比较熟之后,教师可将问题改成:What’s near the …? 请学生尝试回答。

5、请学生尝试用“What’s near the …?”提问并回答。 四、操练 B. Let’s play 1、师生示范

教师再次引导学生看A项图,并向其中一名学生提问:Look at this room. What’s under the desk? 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后作出回答。

2、结对活动

教师鼓励学生仔细观察A项图,用本课的功能句提问并请同伴回答。 3、拓展活动

教师请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教室,并尝试用本课学习的功能句提问,如:What’s in the box? What’s under the chair? What’s near the book? 等。学生可以两人结对先练习,然后由教师请一名学生代表提问,教师或是其他学生回答。 附:板书设计:

Unit 2 Lesson 2

What’s behind/near/…? A chair/ box/ …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并找出画面中不同之处的活动,复习巩固与房间有关的词汇以及本单元的功能句:What’s near the light? A pencil/ ruler/ … 2、能够在生活场景中认读大写英文字母E、F、G、H。 教学重难点:

1、新的功能句:What’s behind the door?

2、区分What’s behind the door? 和 Where is the book? 的句意和答语。 教学准备:光盘,单词卡片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可以将实物文具等摆放在课桌上、盒子旁边或书包后面等位置,并提问:What’s on the desk? What’s near the box? What’s behind the schoolbag? ... 学生根据物品的真实位置做出回答。

二、新课呈现

1、教师请学生仔细观察A项的两幅图片,教师可以提几个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Where is the …? What’s …? 学生通过观察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2、学生根据图片尝试用本单元的功能句提问。 3、操练活动:

(1)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学生看图A,一组学生看图B. 两组之间互相提问并回答,看哪个组提的问题多,回答的问题准确。

(2)学生两人结对,一名学生看图A,另一名学生看图B,找出A、B两幅图的异同。

三、拓展 B. Letters in life

1、教师请学生观察教材B项图片,说出图片所表示的是什么地方,上面都有什么东西。

2、教师指出图中的字母E。T: I can see letter A. What can you see? 3、搜集更多含有字母E的图片,请学生找出该字母。 4、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字母F、G、H的教学。 附:板书设计: Unit 2 Lesson 3

What’s on/ in/ behind/ next to the desk?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能够借助图片听懂故事并尝试表演故事。 教学重点:能听懂故事的意思,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能跟读课文句子。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热身

1、带领学生说唱第一课A项歌谣,复习本单元词汇。

2、教师提问:Where is your ruler/ book/ pencil /…?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或者教师将某种学具放在桌子上、椅子附近或盒子后面等不同的位置提问:Where is the …? 学生根据学具的位置作出回答。

二、新课呈现 (一)呈现故事

1、教师出示故事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预测故事内容。

2、学生看图片,听教师将故事或是听故事录音,边听边验证之前的预测。 (二)理解故事

1、学生打开课本自己浏览故事。给学生一点时间猜测故事大意,然后听教师讲故事,学生自己再通过观察图片理解故事。

2、教师借助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大意。

3、教师播放故事录音,指导学生指图听故事,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三)熟悉故事

1、教师提一些简单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尝试回答。 2、学生听录音,指图片,并模仿录音尝试朗读故事。 (四)朗读表演故事

1、教师鼓励学生尝试朗读故事。

2、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边说边表演故事。

3、教师请数名学生朗读或表演故事,引导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朗读和表演进行积极地评价。 附:板书设计: Unit 2 Story Time I have a gift for you. Go and find it.

第11课《与朱元思书》拓展阅读

试与《与朱元思书》进行比较阅读,富春江在当代作家叶文玲的笔下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乌篷摇梦到春江(节选)

当年,在青海戈壁滩竟日奔波时,被辉煌如火的大沙漠灼花了眼睛的我,曾经大发奇想:假如让富春江泻到这儿来,那该多好!

那时,我并没见过富春江,却千百次做过有关她的梦。郁达夫“屋住兰江梦亦香”的诗文和叶浅予墨韵淋漓的画卷,早把我对富春江的梦幻濡染得又浓又甜,那绿沉沉的甜梦中,总是悠荡着乡思绵绵的乌篷船。

我终于圆了梦。回归浙江仅两年,我已两次遂了与她亲近的心愿。两次遨游,都是旱路走,水路归。这行程颇使人得其佳妙。

当你迂回山间行行复行行不胜引颈张耳之苦时,突然,一条银练素带在前方闪闪烁烁起来,你兀的眼前一亮,倍觉这碧波粼粼一江水的鲜活可爱;待盼到归程荡舟起桨开始真正的春江游时,这漾波漫流的大水,更令你陶然如醉……

我始想,富春江的俏,恐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从她与新安江、兰江的汇合处下行,越见委婉袅娜;行过淹没在水中的乌石滩,行至流急涡回的七里泷,富春江裙裾一闪,又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葫芦湾委实别致有趣,湾形毕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芦,壁立湾畔的奇岩崛石,似乎触手可及,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村居农舍,更添无限野趣。

我还想,富春江的娇,也在于她的色泽,无怪她有第二漓江之称。那江水,真是澄于湖海碧于天,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翡翠绿玉铺就的。行在江上望两岸,只见千嶂染翠,峰峰岭岭尽都浓浓淡淡地绿进去;立在船头看江心,只觉水底天

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团团,俱是深深浅浅地绿出来。

我再想,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她无与伦比的静。由于电站的建成,益发使江水浪敛波平,所以,她虽还是千重涧水汇清流,但那汇和流,仿佛都是在水底暗处悄悄儿进行的,几十里水面竟没弄出丁点儿惊涛骇浪,“临流鼓棹,帆飞若驰”的光景已不复见,那或顺流或逆水的千舟百舸,亦如动画一般悠悠来去。

奇山异水的富春江,钟灵毓秀,风物独绝,而七里泷碑文荟萃的严子陵钓鱼台,尤能展现她扬古启今的魅力。

我又想,人们到这儿瞻仰、凭吊,大概并不在乎已成百丈悬崖的钓台当年是否真能垂钓,而是表达对严子陵不慕富贵不媚皇亲的风骨的崇敬。哦,钓台不仅是一处风景点,更是历史老人垂落在江边的一只巨手……

丰哉,富春江!乌篷摇梦梦越酣,惟愿年年得相见。 与施从事书

故鄣县①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②,孤峰入汉③;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④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萝被⑤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注释】①故鄣县:古地名,在今浙江安吉西北。②绝壁干天:形容山峰直插云霄。干:连接。③汉:银河。④翼:鸟儿。⑤被:通“披”,覆盖。

【且读且思】请从选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乌篷摇梦到春江(节选)》

作家叶文玲笔下的富春江有着梦幻般的美丽。富春江的俏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

富春江的娇在于水色碧绿清澈,富春江的美在于它无与伦比的静,富春江的风物独具魅力。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和傲世风骨的喜爱与崇敬。而《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信,把富春江至桐庐一段的奇山异水之美描绘得生动逼真,令人神往。 《与施从事书》

“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由衷的赞美和渴望脱离尘俗、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避世退隐。 参考译文

故鄣县向东三十五里地,有一座青山,悬崖陡峭高峻,山峰直插天际;青翠的山峦层层叠叠,流水千折百回。归巢的鸟儿争相飞来;饮水的猿猴成群结队。秋天清晨的露水凝结成了霜花,绿萝覆盖了小路。风雨交加,天色灰暗,鸡见不到太阳,便慌乱地鸣叫。悠闲地欣赏这样的景致,确实会让人消除烦恼,怡情养性,有所感悟。

春绿富春江,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作者以游踪为序,重点向我们介绍了富春江春天的色彩和七里泷峡谷的奇观,描写中运用了多种修辞,丰富了景物的层次美—— 春绿富春江

富春江在浙江中部,为钱塘江桐庐至萧山闻家堰段的别称,长110公里,流贯桐庐、富阳两县。或许是一头连着“人间天堂”西湖,一头连着“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的缘故,在富春江的山水景致里便多了些许名水的幽柔婉丽,名山的豪放不羁。

我们登上游船,逆流而上,富春江便如锦绣彩缎,渐次展现——岸上青翠满目,

山花烂漫。纵向望去,两岸沿山的星星点点的红花簇拥着幽幽江水肆意铺排开来,宛若给江水钩织上了两条蜿蜒飘去的红色花边,旖旎迷人;偶尔掠过的不规则沙洲上,翠竹叠叠、苍翠欲滴……富春江的美不只是局限在外形,还体现在一种内在的气韵里,其气其韵只有在万物复苏的春天里才显得浓稠和盎然。这就是让人眼花缭乱而又咄咄灼目的色彩。山、水、花、草、竹,以及各种叫不上名的植被都萌动苏醒了,争相吐露着自己的韵致。这韵致交相辉映,融会贯通,把春天里的富春山水酝酿得韵味袅袅,耀眼夺目,美不胜收。

船行不久,江面蜿蜒曲折起来,盈盈一水间奇峰壁立,怪石嶙峋,这里便是富春江最为美丽也是最为险要的一段——“七里泷”,有“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之说。唐代诗人方干诗云:“一瞬即七里,箭驰犹是难,”写出了“七里泷”岸高峰险,水流湍急,船行如箭的危险境况。

我们的船劈波斩浪,奋力向前。渐渐地,渐行渐去的水面开始变窄,两座峭崖耸立江边,山色青葱,更增添了江流的清澄与碧绿。兀然间,富春山麓赫赫扬扬地呈现出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古典建筑——哦,原来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钓鱼台景区。我们下船上岸。沿着石级道攀上钓台,眼前豁然开朗。俯身鸟瞰,江水蓦然间幻化成一条墨绿色的飘带,蜿蜒于青山峻岭之间,袒裼裸裎的窈窕身段在阳光下闪着粼粼光泽,如梦如幻、如诗如画,动人心魄。

来时急匆匆,离时却缠绵,那一江碧水仿佛把我的目光拽住了,把我的身体捆住了。我如痴如醉地伫立在那里,咀嚼着严子陵弃官归隐的淡泊和气度,品味着富春江水的坦诚和美丽。 与施从事书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萝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我读我思】

选文与《与朱元思书》都写到了山,它们相同的特征是什么? 答案

《与施从事书》

都突出了青山雄奇秀丽的特征。

(附参考译文)故鄣县向东三十五里,有一座青山,悬崖陡峭高峻,山峰直插天际;青翠的山峦层层叠叠,流水千折百回。归巢的鸟儿争相飞来,饮水的猿猴成群结队。秋天清晨的露水凝结成了霜花,绿萝覆盖了小路。风雨交加,天色灰暗,鸡见不到太阳,便慌乱地鸣叫。悠闲地欣赏这样的景致,确实会让人消除烦恼,怡情养性,有所感悟。 以山为师

古人说,“仁者乐山”,我不敢以“仁者”自居,但出生后取名就含有“山”字,冥冥之中,山与我,似乎有着割不断的情缘。

我总觉得,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血脉相通的。遥想两千多年前,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便觉得山是人类的老师,它教人开阔眼界,神游八荒。试想,置身于秀山峻岭,侧耳有虫鸣鸟唱,松风阵阵,举目是浓绿滴翠,雾岚戏风。到得山顶,又觉天高地迥,万里风来,群峰皆伏于下,于是陶然悠然,顿生逸兴飞扬之感——山,可谓人的怡情之师。

时至秦朝,面对无情的逐客令,丞相李斯写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山,告诉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它正是这样,既接纳每一块奇石,也接纳平凡

的泥土;既接纳参天大树,也接纳歪树残枝;既接纳百鸟歌唱,也接纳虎啸狼嚎。只要你来,山都无所嫌弃,平等相待,给你生存的空间,居住的自由。它兼容并包,厚德载物,拥有一个博大而宽厚的心,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耸入云霄的雄姿——山,可谓人的智慧之师。

到了宋代,一座褒禅山,让王安石更坚定了变法的决心:“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登山之路,崎岖难行,荆榛挡道,乱石嶙峋,高崖峭壁,横入苍暝。经千难,历万险,到得高处,蓦然云开日现,光芒万道,照彻雾海云天,“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名言,会强烈地撞击你的心扉。你明白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训,强烈的进取精神由此迸发——山,可谓人的励志之师。

游山之后,苏东坡把墨迹留在庐山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实,观山所得,还因内容而有别。试问,谁能说得清,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曾经寄情于山,有多少英雄豪杰曾经驻足于岭?他们或留下高雅的情致,或谱写血染的浩歌。欣赏他们笔走龙蛇的诗文,可感知其心迹志趣。察看残缺斑驳的遗迹,可以体悟历史的深远厚重——山,可谓人的博学之师。

和山相比,人是何等渺小,人生又是何等短促啊!看山思人,以山为师,在与山的对话和交流中,我愿不断净化躁动的灵魂,感悟人生的真谛,让自己的生命如山。

【我读我思】作者为什么认为山能作为人师?试作简要归纳。 答案

因为山可让人开阔眼界,怡悦性情;可以使人胸怀宽广,启迪智慧;可以使人产生进取之心,磨砺意志;可以感知先人的心迹志趣,体悟历史的深远厚重,

让人博学。

富春江和黄河同是发源于我国内陆的河流。下面这篇文章就着重叙述了黄河的水势。细读此文,思考黄河在大禹疏浚前后的水势有何不同?试用现代汉语概括。 河水

河水南径①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登孟门,九河之磴。”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阨②,兼孟门津之名矣。

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③,夹岸崇深④,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俘,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⑤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⑥,迄于下口。方知《慎子⑦》:“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径:同“经”。②阨(è):阻塞。③河中漱广:河道因被水冲击而非常宽阔。④崇深:高深。⑤赑(bì):猛壮的样子。⑥浚波颓叠:巨浪一个接着一个翻滚而下。⑦慎子:即慎到,战国人,著有《慎子》,其中有“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之说。

本文着重写孩子们在春天原野的活动,《与朱元思书》也写到人的活动,但两文写人活动的目的明显不同,试作比较。

答案

疏浚前:洪水从孟门山上流出,泛滥成灾,连丘陵、高阜都被淹没了;疏浚后:河水从孟门即龙门的入口处流出,河道逐渐变得宽广,形成巨大落差,水流疾速。 《河水》(节选)参考译文

黄河往南流经北屈县故城西,往西四十里有一座风山。风山再往西四十里,就是黄河南面的孟门山。《山海经》上说:“孟门山上有许多金玉,山下多是黄沙和石头。《淮南子》说:”“龙门还没有开辟,吕梁还没有凿通时,河水从孟门山流出,泛滥的大水逆流横溢,连丘陵、高阜都淹没了,名叫洪水。大禹疏通后称之为孟门。”所以《穆天子传》说:“北登孟门,这是九河的阶梯。”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处。实际上是河上的巨险所在,兼有孟门津的名称。

这里的岩石首先经过大禹开凿,又因河水冲蚀,河道逐渐变得宽广了。两岸高峻而深邃,倾斜的崖壁相倚相撑,巨石临近危崖,好像随时就要坠落下来似的,却又相互依靠而悬在危崖边缘。古人有言:“水虽不是凿石头的凿子,却能穿透岩石。”的确是如此呀!这里水流交相冲激,白色的水汽好像飘浮的云雾,来来往往远远观看的人,常常会觉得好像被雾露沾湿了;如果向深处俯视,更加惊心动魄。河水在此迸溅出万寻的浪花,千丈瀑布从高崖一泻而下。奔腾澎湃的浊流,狂暴地涌起如山的巨浪,激荡腾跃,疾驰的洪波层层叠叠而下,直到下游出水口。这才知道《慎子》中所记载的:“下龙门时,浮竹漂流而下,不是驷马所能追上的。” 春底原野

春光在万山环抱里,更是泄露得迟。那里的桃花还是开着,漫游的薄云从这峰飞过那峰,有时稍停一会,为的是挡住太阳,叫地面的花草在它的荫下避开光焰的威吓。

岩下的荫处和山溪旁边长满了薇蕨和其他凤尾草。红、黄、蓝、紫的小草花点缀在绿茵上头。

天中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挤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样有耳无耳的生物,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花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

林下一班孩子正在那里捡桃花的落瓣。他们捡着,清儿忽然嚷起来,道:“嘎,邕邕来了!”众孩子住了手,都向桃林的尽头盼望。果然邕邕也在那里摘草花。

清儿道:“我们今天可要试试阿桐的本领了。若是他能办得到,我们都把花瓣穿成一串璎珞围在他身上,封他为大哥如何?”

众人都答应了。

阿桐走到邕邕面前,道:“我们正等着你来呢。”

阿桐的左手盘在邕邕的脖上,一面走一面说:“今天他们要替你办嫁妆,叫你做我的妻子。你能做我的妻子么?”

邕邕狠视了阿桐一下,回头用手推开他,不许他的手再搭在自已脖上。孩子们都笑得支持不住了。

众孩子嚷道:“我们见过邕邕用手推人了!阿桐赢了!”

邕邕从来不会拒绝人,阿桐怎能知道一说那话,就能使她动手呢?是春光的荡漾,把她这种心思泛出来呢?或者,天地之心就是这样呢?你且看:漫游的薄云还是从这峰飞过那峰。你且听:云雀和金莺的歌声还布满了空中和林中。在这万山环抱的桃林中,除那班爱闹的孩子以外,万物把春光领略得心眼都迷蒙了。 黄牛滩

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注】信宿:连宿两夜。 【且读且思】

与《与朱元思书》相比,选文也写到“山”,但两文的“山”特点不同:《与朱元思书》中的“夹岸高山”具有 的特点,而选文中的“黄牛山”则有 等特点。(用文中的话回答)

答案

千百成峰 重岭叠起。 那一片山水

小船吻别大坝,荡开碧水,水上的蓝天、水下的蓝天,水湄的青山、水底的青山,两两相对、相望,沉静、自在。

印象中曾经到过这里,早会过湖的前身——一条细细的躺在深谷间的小溪。溪边多石,多杂树,溪水便在石隙间穿行、在杂树间婉转。春来杂花生树,一溪流红,倒也是一帧上好的画,美得醉人。

不想溪长大了,长大了的溪胃口也大,大嘴不吃四方,只吃山,一口,吞去一尺,再一口,吞去一丈,再一口……半座山都吞进肚里去了,溪便胖成了湖。湖却是个花心的女子,信奉韩信哲学多多益善,天光云影、青山绿树,一古脑儿揽入怀抱,就连我们的小船,这一刻也成了一颗宝石,在她的胸前,一晃一晃。

浸润在湖的怀抱,山变得容光焕发。半座山留在水底了,曾经的臃肿也就深

埋在水底;半座山浮在水面,借水的镜子细细梳洗,水给了山灵气,水让山重新发现了自己:原来平平淡淡的众山,也会有名山的丰姿,有一点黄山的峻,有一点峨眉的幽,有一点泰岳的峭,有一点武夷的奇,都只有一点,平素里哪能发现呢?水真是一个高妙的化妆师,就那么几笔点染,就那么烘一下云托一下月,山的丰姿便跃然眼前。你在山中发现了五岳、发现了黄山、发现了昆仑、发现了峨眉五台青城武夷……虽然都只是名山的一角、只是名山的千分万分之一,但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却是与遨游名山相差无几的,有时甚至还更胜一筹。胜在何处呢?胜在不闻名山的喧嚣,胜在全身心融入自然。真的,名山往往助长浮躁,而这些平平常常的众山,才真正让你浮躁的心沉静、熨帖,真正让你宠辱皆忘。

由山及人……一个人就是一座山,名人当然是名山了,芸芸众生当然是平平常常的众山了,当名山名士大放光彩的时候,芸芸众生啊,为什么不能收回投向名人的艳羡的目光,去审视自身,去发掘自身的风采,去发起自身的造山运动,去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一片山呢?

想得远了,晃荡在湖的怀抱,对着同样晃荡在湖的怀抱中的山,思绪竟也这样地晃荡不停。忽然就想,或许名人是山,芸芸众生应该就是湖吧,没有水的浸润,山又如何能脱颖而出,尽展风流?

小船轻轻地靠上了码头,船身轻轻地一震,就在最后回眸对视湖山的时候,我知道,这一片山水,从此将与我的记忆难舍难分了。虽然它无名。但只要真正活出了自己的风采,又何必管它有名无名呢?

【读后思考】

1.作者游历这些普通的山,为什么感觉与遨游名山相差无几,甚至还更胜一筹呢?

2.文章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1.因为它们胜在不闻名山的喧嚣,胜在全身心融入自然。

2.用反问句间接地表达自己的追求——不求名,只求活出自己的风采。 与顾章书

仆去月谢病②,还觅薜萝③。梅溪④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⑤,孤峰限日⑥,幽岫⑦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⑧相杂,绵绵⑨成韵。既素重⑩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11。山谷所资,於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注释:①顾章,生平不详,作者的朋友。②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③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薜荔;萝,女萝,都是植物名。④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⑤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⑥孤峰限日:孤特耸立的高峰遮断了阳光。⑦幽岫:幽深的山穴。⑧英英:形容声音和谐动听。⑨绵绵:形容声调悠长。⑩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11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富,充裕。偏,特别。饶,丰富。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菊花、竹实,都是隐士所食之物。

【读后思考】

1.本文与《与朱元思书》一文在写作目的上有什么相同点? 2.请你说说文中“幸富菊花,偏饶竹实”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都是借书简之名,实际写的是自然美景。

2.含蓄地表明了自己不追慕名利,愿回归自然,崇尚淡泊宁静的生。

参考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还乡寻觅隐居之处。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陡峭的崖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蕴涵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蝉噪鹤鸣,水声响猿猴啼。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一向推重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而此地多菊花,周边多竹笋。山谷中的生活资料,在这里齐备了。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写作 学写传记 教学 目标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法 指导 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 学 内 容 节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有同学问“什么是人物传记?是不是写人物事迹的文章都是人物传记啊?”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不妨在课堂上先交流一下,然后说一说人物传记有什么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也了解一些传记的写作方法,学写一篇传记。 了解写传记的基本方法,通过记事来展现人物的特点、精神过程与方法 风貌。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传记,掌握人物传记的基本知识。 通过学写传记,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思考人生经历、提升人生境界。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什么是人物传记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可以为别人作传,也可以写“自传”。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环节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二 透自己的某些情感、 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不虚构,写 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作 (二)注意事项 指 1.内容真实。这是写好传记的根本原则。内容表述上不虚构,不导 歪曲;不粉饰,不虚美;不受流俗侵扰,不为尊者忌讳。时间、地点、环节环境以及人物言论、行动等都要言之有据,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二 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但是传记不是枯燥的生平简介或写 履历表,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作 物; 指 2.材料典型。选取的材料应能体现人物的身份、生活、性格、志导 趣。如写作家,则可选取文学活动、文学成果等材料;如写学生,则 可选取勤奋学习、健康成长等材料。 3.详略得当。这是写好传记的特别条件。人物的主要经历、兴趣爱好、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材料可重点写明,其他则不必面面俱到,像姓名、籍贯、家庭等方面的材料就可一笔带过。 4.线索清晰。这是写好传记的基本保证。因为写传记要搜集人物方方面面的事情,择其重点写出人物生活中的不同侧面给我们的印象和领悟,因此线索安排应清楚明晰。一般应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写。例如人物是学生,就可按幼年、小学、初中的顺序依次写来。 5.语言灵活。这是写好传记体文章的坚实基础。因为传记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所以语言准确平实。但为了破除呆板、枯燥的“八股”习气,不妨融情于叙,即在真实的叙述中,渗透人物鲜明的思想倾向,爱憎情感。但要注意传记不一定要像散文那样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记录典型语言和关键行动,往往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 (三)技法指导 1.摹仿是学习的第一步。写作前不妨先读一两种优秀的传记文章,如《美丽的颜色》《邓稼先》,课外读傅雷翻译的《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等。 2.确定所写人物是首要的问题。到底选谁作为传主,有以下三点要考虑:一是有写他的欲望和冲动,或是特别佩服、崇拜他,或是特别感激他、爱他,对他有很深的感情,非要写一写不可,这样写出来的传记才会有精神;二是这位传主有值得写的地方;三是传主的材料比较容易收集到。 3.着手收集传主的相关资料,尽可能了解他的个性特点,周围人与他的关系、对他的看法等。查档案资料、寻踪问迹地考察、现场采访等均可作为收集资料的方法。只有对传主有了具体、深入的了解后,才能动笔写。 4.对手头的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去粗取精,找出那些最能表明人物个性、符合其思想特征的重点材料,依据事实对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做到褒贬分明,切合现实。这是写好传记的关键。 5.具体写作时应注意点面结合,繁简得当,叙议合理。切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或胡子眉毛一把抓,防止记流水账式的长篇大论。要知道,典型材料可以以一当十,让人窥斑见豹,并使文章产生较强的感染力,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在写人物传记时,主要人物要突出,次要人物应略写,避免喧宾夺主。 这就是我 我,名婉茹,女,湖北省黄冈人。 我在灯下看着旋转的纸折三棱锥,三个侧面既独立,又相交,脑海里不由跳出这样一个念头——我就是这三棱锥。我的主要性格特点就是由以下这三个侧面组成,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便成了立体的环节三 活生生的我。 佳 侧面之一——小老鼠 作 可能是我的属相是老鼠的缘故吧,我从小就爱“搭窝”,总爱用被欣 子在墙角折叠成一张小床,上面放着吃的(小食品)、喝的(藕汁)、赏 听的(学习机),再用窗帘把它团团围住,使别人看不见里面。窗帘是深绿色的,看上去既深沉又安静,我常常一个人坐在里面,抛开一切,伴着台灯,静静地看书。困了,听听音乐,唱唱歌。可是爸妈对我的小窝不感兴趣,不是说我在里面看书伤眼睛,就是说这窝影响家里的光线,总是当我不在家的时候搞“拆迁”。我很顽强,也总是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并美其名曰“鼠斋”。爸妈无可奈何,只好帮助我扩大窝的面积,这就形成了我现在的书房兼卧室——“异贤书斋”。 侧面之二——开心果 同学们都说我是一个挺幽默挺风趣的人,哪里有我哪里就会有笑声。不是吗?记得那是一个紧张的星期三,同学们都在为期中考试做准备,个个都将心弦绷得紧紧的,教室里十分安静,只有哗哗的翻书声和刷刷的写字声,我小声地说:“看什么看,我知道会考到的三道题。”有些耳尖的同学立即围了上来,急切地问:“什么?是哪三道题?快说啊。”我神情凝重,看着一双双睁大的 眼睛包围着我,脱口而出:“姓名、班级和学号。”同学们都露出久违的笑脸,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说来也怪,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有那么多幽默细胞,我总能在第一时间想出与他人话语相对应的笑话,常逗得同学前仰后合。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我想我现在已经为环节三 佳 作 欣 赏 全班同学添加了几万年的寿命了吧! 侧面之三——“想入非非”者 我是一个爱思考的女孩,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在课堂上,我能从主持人赵普的名字想到“黄袍加身”,想到“杯酒释兵权”的历史故事;在大街上,我会选择一个人悄悄观察,猜测他的心理活动并把观察所得写进作文;回到家里,完成了作业,我会在自己的“异贤书斋”里细细品味墙上的字画,望着那奔腾而去的江水,望着那打鱼的小船儿,我仿佛已经漂到那水天相接之处;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我喜欢在阳台上仰望星空,我的思绪会随着李白飘到月亮之上,好多好多唐诗宋词涌上心头…… 怎么样?想认识我吗?这就是我,一只爸妈眼中的小老鼠,一枚同学眼中的开心果,一个自己心目中的“想入非非”者。 【点评】 这篇传记先写了“我”姓名、性别、籍贯,然后选取了三则材料,第一则材料写“我”小时候搭建“鼠斋”,第二则是“我”在期中考试前夕给同学们带来快乐,第三则写“我”经常“想入非非”。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我”的爱读书、幽默和爱思考的个性特点。就文章真实性而言,文中所写内容表现了“我”的真经历、真性情,一切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让我们看到一个初中女孩的言行举止以及思想情感状态。 环节四 板 书 设 计 真实准确 学写传记 典型关键 简洁生动 你和家人朝夕相处,但你知道他们的生日、爱好和经历吗?请环节五 为你的一位家人写一篇小传。不少于500字。 拓 提示: 展 1.与你要写的家人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他的生活经历。 延 2.既要有概括性的介绍,也要选择几个重要事件,描写言行细节,伸 使人物有血有肉,形象丰满。 3.写完后给传主看一看或读给他听,听听他的意见,做些修改。 教学反思

本次的写作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即:了解传记——学习传记写作——写作传记。在“写作传记”之前,我还特意加上了所学传记类课文,总结特点,让同学们更多了解传记类文章的特点和写法心得。同学们交上的作文生动,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真实而具体,有个性,有特色。作文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最明显的是开头和结尾,过于雷同,套用了一些现成的例子,这样看来,自主高效地完成一篇习作,还是有待努力的。

综合性学习 人无信不立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讲诚信故事,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掌握演讲技巧。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法 指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古代,“信”是立身之本、交友之道、经商之魂、为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政之要;在现代社会,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无论古今,诚信应该成为个人必要的精神品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失信不立”这些名言在我们耳边萦绕。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将在社会上难以立足。诚信如金,诚信如歌,诚信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诚信如清晨第一缕阳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话诚信、觅诚信、说诚信吧! 查资料——讨论——演讲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探究“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

通过诚信故事,培养学生讲诚信的美德。 一、引经据典话诚信 分组搜集有关“信”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名人逸事及其他经典论述。 1.组长汇总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先按类别划分为论述类和事例类,再进一步分为“个人之信”“交友之信”“经商之信”“国家之信”等,也可以将资料划分为“正面”“反面”两类。 2.小组内讨论:我国古代典籍中出现的“信”有哪些含义?“信”对于个人、社会、国家有怎样的意义?组长做好记载。 环节二 活动交流 合 (一)展示与“诚信”有关的名言警句。 作 1.失信就是失败。——左拉 探 2.没有诚实哪来尊严。——西塞罗 究 3.言必信,行必果。——子路 4.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5.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国谚语 6.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7.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8.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 9.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松下幸之助 10.一个人严守诺言,比守卫他的财产更重要。——莫里哀 (二)展示与“诚信”有关的成语典故。 一诺千金:源于《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季布是秦朝末楚国的义士,他生性耿直,乐善好施,特别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困难再大,他都一定要设法办好,所以深受当时人们的赞誉。季布在项羽手下时,曾多次打败刘邦,项羽兵败自杀,刘邦悬赏捉拿季布。但是由于季布深得人心,始终捉拿不到他。后经汝阴侯滕公的说情,环节二 刘邦才撤销通缉令,并封季布为中郎,不久又改封河东太守。当时合 有一个人叫曹邱生,喜欢结交有权有势的官员,他听说季布一夜之作 间由阶下囚变为天子的重臣,特地让人介绍去见季布。季布一见曹探 邱生,脸上便露出厌恶之情。而曹邱生不识相地弯腰作揖,惊喜地究 对季布说:“我听楚人说过:得到百斤黄金,也抵不上季布的一句诺环节二 言。”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诺千金”,用来比喻重视诺言,合 说话算数。 作 二、环顾身边思诚信 探 我们环顾身边,寻找守信之人,听取长辈观点,反思失信之害。 究 (1)讲述身边的诚信故事。 (2)访问你的父母、老师等长辈,虚心听取他们对诚信的理解。 (3)联系身边或社会上一些不讲诚信的反面事例,如考试作弊,借钱不还、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小组展开讨论:诚信缺失会带来什么不良影响?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碰撞思维的火花。 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 2010年春节前夕,武汉东方建筑集团公司项目经理孙水林为赶在年三十前给武汉黄陂的工友们发工钱,携带一家四口人开车回黄陂,不料路上雪大路滑,遭遇车祸,一家四口全部罹难。弟弟孙东林得知哥哥一家的遭遇之后,万分悲痛。但想到哥哥一家是为了给工友们发工钱才出了这样的事,“今生不欠来生债,新年不欠旧年薪。”这是哥哥二十年来一直坚守的一个信条。如今哥哥走了,作为弟弟一定要为哥哥完成这个遗愿,于是,东林不顾工友们的劝阻,四处借钱,准备年三十替哥哥为工友们发工钱。此时,孙东林的父母也从电视新闻上知道了儿子一家遇难的消息,为了能让东林顺利的把工钱给工友们发下去,他们也强颜欢笑,准备着年饭,像往年一样招待工友们。 发工钱的时候,账本在车祸现场丢了,工友们凭着信义自己报账,中间钱不够了,东林母亲拿出自己的储蓄一万元添上去,最后一分钱也不差,全部给工友们发完了。完成了孙水林的遗愿。谱写了一曲兄终弟及,接力还薪,感天动地的信义赞歌。 三、班级演讲说诚信 1.围绕“诚信”话题,写演讲稿,在小组试讲。组员认真听,并提出修改意见。 2.小组推荐精彩演讲稿和出色演讲者参加班级演讲会,小组通力合作共同修改演讲稿,并为演讲者出谋划策。 3.组织一次班级演讲会。课代表及小组长统筹安排,协调组织好班级演讲会。想一想策划、组织这次演讲会需要做哪些工作,列出任务清单,各小组分工完成。 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八年级同学高中华。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是指忠诚老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是指说话、办事讲信用,答应了别人的事,能认真履行诺言,说到做到,守信是诚实的一种表现。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诚实守信。古往今来,关于诚信的事例举不胜数。古有孙膑一诺千金,宋濂连夜抄书,曾参诚信教子,今有邓颖超冒雨赴约,列宁按时归还图书等等。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那就是:只有诚信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有所作为。 孔子在《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说话不算数,这个人就不可能做成什么事情,更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身处事。他的学生曾参也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检查自己和别人商量的事情是不是忠诚地去做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用了。”古人们的话也告诉我们做人要忠诚,要讲信用。 由此,我不禁想起三年级时发生的一件事。有一次,放学回家,看见家门口有一位老奶奶在卖烧饼。看样子,她的生意并不怎么好。当我就要与她擦肩而过时,老奶奶问我:“小朋友,吃烧饼吗?”“可我没带钱。”我害羞地说。“没事儿,想吃就送你一个。”说着,老奶奶递给我一个烧饼。“这怎么行,奶奶您等着,我回去拿钱。”说完,我带着烧饼飞快地往家赶。可我刚进家,发现我最爱看的动画片开始了,就把老奶奶忘得一干二净了。就这样,我失信了。为了看动画片,我吃了一个理不直气不壮的“霸王饼”。后来,我再也没有遇到过这位老奶奶。每当我想起这件事儿,就想打自己一巴掌,我为自己曾做过一次不诚信、不光彩的事而感到脸红。 进入中学以来,身边同学的优良行为对我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当有人丢失饭卡时,会有同学捡到饭卡并热心地寻找失主。掉在地上的钱也不会有人“私吞”。但还有很多同学做了不诚信的例子,比如:考试中作弊,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其他考生的不公平。现在的我已经和三年级的我截然不同,我是诚实的,我为自己而感到自豪。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诚是打开人们心灵的神奇钥匙。在人际交往中,只有真诚待人,才能与人建立和保持友好的关系;只有诚信,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所以,我们应该树立“言而有信,无信不立”的观念,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 同学们,请记住:诚信无价!让诚信扎根于我们的心灵,让诚信遍布我们新中国的每个角落!我坚信:只要人人都讲诚信,祖国的明天将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环节三 点 引经据典话诚信 环顾身边思诚信 拨 归 纳 环节四 拓 班级演讲说诚信 1.搜集有关诚信的名言和故事。 展 2.举行有关诚信的讨论会或演讲活动。 延 伸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了解了诚信的一些经典论述、诚信的典型事例等,并且强烈地认识到诚信对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性。每个学生都要继承中华民族重承诺、守信义、以诚立业、以信取人的道德传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做一个诚信的中学生!

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教学 目标 利用写作实践,引导学生把握事物特征的方法和合理使用多过程与方法 种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法 指导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知识与技能 事物特征。 通过本次作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事物特征和怎样抓住学会仔细观察生活,从而热爱生活。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一棵树上的叶子,看上去样子好像都差不多,但仔细观察就会环节一 发现,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这件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十分新 相似的事物也是有差别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例如《苏州园林》课 的特征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中”导 国石拱桥》的特征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这就告诉我入 们在说明事物时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要介绍清楚这一事物,必须把握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抓住事物特征,是写好说明文的关键。

1.确定事物特征的方法。

介绍人物,主要抓住人物的“经历特征”尤其是成就、有价值的

环节二 写 作 指 导 环节二 写 作 指 导

一篇说明文写得好不好,主要看它有没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是

不是使读者得到了具体而明确的认识。那么,怎样抓住事物的特征呢?

首先,细致观察。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才能将事物了解得清楚。

其次,查阅资料。我们不可能事事亲身经历,而说明文又要求特征准确、材料翔实,这就需要查阅有关的资料,靠前人总结出来生活阶段来加以说明。

介绍动物,抓住动物的形状和生理特征,生活习性等。 介绍植物,着重说明它的生态和用途。

介绍建筑物,着重介绍它的外形特征、内部结构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特点。

介绍自然地理知识,着重介绍地理现象的形成及地形地貌。 介绍历史名称及事件,着重介绍名称形成的原因,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其性质。

2.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

的经验来印证。 最后,学会比较。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类事物,也各具有特征。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抓住事物的特征,就是抓住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点,从共性中发现个性,从一般中找到特殊。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在同别的事物相比较中显示出来的。如采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将中国与法国比,有17个法国大;与日本比,有25个日本大;相当于整个欧洲……这样一比较,既具体生动,又有说服力。 总之,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一靠亲身实践、细致观察,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向书本和有经验的人学习,同时还要周密思考,学会比较,努力去熟悉所要说明的事物。 环节三 佳 作 欣 赏 环节三 佳 作 欣 赏 青春校园柳色新 我们学校在迎春路上,所以就以“春”为主题建设学校。这不,春天一到,校园更是春意盎然,生机蓬勃了。 学校坐北朝南,大门在校园的最南端。走进校门,迎面是一条笔直的大道,叫春晖路,路两旁有整齐的香樟树,绿意葱茏。路的东边是美丽的桃李园,园子不大,园外便是栅栏围墙,园内有小桥流水,还有一个八角小亭,叫春望亭。这里每个季节都有花开,现在正是桃红柳绿,紫荆、晚樱花也争奇斗艳。午自修或大课间时,便有同学来这里玩。到了艺术节,还常有同学在春望亭上排练,那 时候这个园子就更加活泼可爱了。园中心的小潭向校园伸出了一条长长的小溪,沿着围墙,环抱了大半个校园。溪边小牌上写着“春溪河”。河两岸是“碧玉妆成一树高”的柳树,如今正是“万条垂下绿丝绦 ”呢。 春晖路的西边是大操场。绿色的球场、红色的跑道,非常醒目。春晖路的尽头正对着春耕楼。这是一座三层的行政办公楼,有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办公室,还有会议室。三楼是能容纳五百人的报告厅,我们全年级的活动常在报告厅开展。春耕楼的背面是芳草园,一大片绿草地沐浴在阳光下,带给人满心欢喜。这里的草四季常青,好像春天永远不会走似的。沿着芳草园两边20米的紫藤长廊,就到了学校的主建筑——教学楼春锦楼了。 春锦楼其实是由三栋位置平行、格局相同的楼组成的,楼两边也由20米紫藤长廊勾连。从七年级到九年级,一个年级一栋。每栋楼均是四层,楼内东西两侧是楼梯,中间每层有五间宽敞明亮的教室。其中最西边的一间是课外活动室,其他都是各个班级的教室。这三栋楼看起来与其他学校的差别不大,但三栋楼间的两个小园就与众不同了,因为这两个小园分别是我们七年级、八年级学生自主挥洒才能的天地。七年级的园子叫春苗园,园的最东边是一排橱窗,里面不定期展示着七年级同学的书法、绘画、诗歌之类的作品,都由学生自己布置;最西边是涂鸦壁,是用软木竖起的一座矮墙,上面是同学们自主展示的各种创意作品。中间是被细细的小径划出的16块同样大小的“田”,16个班级的同学,有生物老师的指导下,种下自己选的植物,有茶花、杜鹃,也有虞美人之类的草花,还有西红柿呢。各班的同学互相比赛,都想把自己班的植物种得最好,所以春苗园里好不活泼热闹。八年级的园子叫春秀园,最东边和七年级一样是橱窗,最西边则是笑脸墙。最当中不再是小植物,而是几棵标直的水杉。树下是一个露天书吧,铺着木地板。各种形状的移动书柜把这方天地分隔成了几个小空间,每个空间里有绿色的塑料桌椅,方便同学们就近阅读。这里是我们八年级同学读书讨论的地方,常常听到有同学在争论,也常常看到有同学默默读书,这是不是另一种活泼热闹? 从九年级的春锦楼向北走出,是一条东西向的路,叫春英路。路的北面自东向西还有三座三层的楼。正对春锦楼的是春曦楼,里面有理、化、生实验室,还有音乐、美术和书法专用教室;它的西边是春远楼和春喧楼,就是食堂和体育馆,它们面对着大操场。三座楼的后面就是春溪河了。 【点评】 文章采取空间顺序介绍整个校园。说明的内容全面周到,没有遗漏,但因为要突出以“春”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特色,所以在材料的主次、详略方面,作者做了精心的安排。最能反映自然春色的是校园中的园林景观——桃李园,所以作者在这里着墨较多;而最能表现学生创造力的,则是教学楼中的小园——春苗园和春秀园,作者于此也用了较大的篇幅。操场、食堂等特色不够明显的,则一笔带过。作者还不厌其烦地介绍了学校的路名、园名和楼名,用以体现校园“春”的特点。在说明方法的运用上,作者也努力为表现校园特色服务。比如写桃李园,就多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以便写出园内的春意盎然。从表达来看,文中既有平实质朴的介绍,也有生动活泼的描述,语言不拘一格,自有特色。 环节四 板 书 设 计 环节五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它们或外观独特,或历拓 史悠久,或有重要的意义,或有特殊的功能。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展 家介绍某座建筑。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延 伸 教学反思

对于初写说明文的同学们来说,同学们容易把事物的特征一股脑儿地写出来,却忘记突出事物的特点,所以,在本课教学中,首先,要借助有关材料,启发同学们懂得说明事物须抓住特征的道理。 明确事物特征后,便是如何准确、鲜明、集中地说明特征,这需要多方面的说明能力,将在今后的教学和写作训练中培养同学们的能力。

细致观察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查阅资料 学会比较 我不是最弱小的 [%~^@*]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通过分角色朗读,抓重点词句理解“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和事物,引导学生成为有怜悯之心,善良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抓重点词句理解“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的含义,初步感受反问语气的作用。 2.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说话的不同语气,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达标检测 1.把下面音节补充完整。 同学们,放假的时候你最喜欢和家人去什么地方度假呢?(生自l() p() t() h() 由说),今天,我们这里也有一位小主人翁和家人一起度假,看看他们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吧!(板书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聊 滂 沱 毫 2.看拼音写词语 bǎohù fāngxiāng léishē1.自学生字,小组汇报 ①自由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②与同伴合作,朗读课后生字,相互评价 ③标注自然段,将生字在课文中圈画出来 2.检查巩固 ①认读“闷热、旷地”等词语(课后积累运用第一题),师生评价 ②自主识字 ③指导书写“垂”字,注意书写时,竖压竖中线,“娇”书写时,“女”字部,第一笔为撇点,第三笔横变为提;书空 ④描红临写 ⑤小组互评,所描红的生字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ng ( ) ( ) ( )dīchui niánjí hǎoma( ) ( ) ( )3.填一填 滂 沱()() ()嫩() 弱 大 雨()() ()声 大 作 4.森林还有什么样的美景?5.妈妈和孩子们在聊些什么?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思考:什么时间、什么地点、6. 爸爸看的什么书? 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懂得了什么? 7.“赶忙”体现出了什么,妈妈(假日里,萨沙一家人去森林里度假,遇上暴雨,因为一件雨衣的举动体现出了什么? 引起了萨沙的思考的故事,懂得了我们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的道8.“我”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理) ②读第二段,说说本段围绕那句话来写的? (森林里是那么美好,中心句) ③将你觉得美的句子勾画下来,与同伴交流你喜欢它的原因。 “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出示对应的图片) ”呢? 9.“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里面含有什么意思,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说明吗? 10.妈妈说这句话是想说明什么?体现出妈妈对萨沙怎(一丛丛体现花多,粉红粉红可以看出花颜色漂亮,芳香扑鼻,样的感情? 说明花的味道很好,更增添了森林的美) “爸爸在旁边聚精会神的看书。” 11. 用“因为”造句 。 12. 你们喜欢小萨沙吗?为(聚精会神可以看出森林的环境不仅美,而且很安静,能让爸爸什么? 专注的看书) 13.你们在生活中又遇到过师:多么和谐的画面呀!妈妈和孩子们一起探索着大自然的秘密,爸和小萨沙同样的情况吗?你爸专注的看着自己喜欢的书,谁能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快乐的假期就是要这样轻松的度过,真的一直都是这样安静吗? (出示课件)“突然雷声大作,先是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 ④谁来读读这句话,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重读“突然”,轻读“飘下”,重读“大雨如注”) 师:谁再来读一读(师生互评)刚刚还是一幅美丽的画面,现在就被这场雷阵雨给摧毁了。这时发生了什么呢? “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结果妈妈没有穿雨衣,却把它给了萨沙。” (“赶忙”表现出爸爸快速反应将雨衣给妈妈,怕她淋病了,体现了爸爸对妈妈的爱;“却”表现出妈妈关心自己的孩子,害怕年纪小的妹妹被雨淋病了,提现了妈妈的爱) 三、小结 师:真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呀!萨沙接过雨衣穿上了吗?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告诉家长你不是“最弱小的”呢?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上节课所学习词语,开火车读 2.突然,大雨倾盆,妈妈将雨衣递给了最小的妹妹,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课文中去吧! 二、精读课文,重点赏析 1.默读3-8段,边读边思考:从母女俩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样的疑问呢?可以标注在一旁,读完后与小伙伴说说你的想法。 ①课件出示母女对话,生活中,大家和妈妈有过这样的对话吗?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谁来试试? ②指名读(评价:萨沙要读出疑问,好奇的语气;妈妈:读出关心,疼爱的语气) 师:大家读得可真好,那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③为什么妈妈要把雨衣给萨沙,而不是给“我”?(萨沙年纪小) 为什么妈妈说“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句话呢? 萨沙真的弱小吗?她真的谁都保护不了吗? 师:大家可真会提问题,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将文章分角色朗读一遍,老师来读妈妈,你们来读萨沙,读完后,请你们告诉老师,你们能体会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吗? 2. 为什么妈妈说“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句话呢? 联系上文,结合实际生活说说你的理解。 (萨沙只有四岁,生活自理能力差,需要大人的帮助,体质也没有托利亚强壮,妈妈才会说这样的话,列举身边正能量的例子即可) ①分男生、女生再读3-4段,读出萨沙的疑问,妈妈耐心、语重心长的解释 3.听到妈妈的解释,小萨沙是怎样回答的呢? (出示)“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萨沙反问道。 (“反问”一次突出了小萨沙的不服气,她觉得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可以处理自己的事情,所以再一次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出示)“要是你谁都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吗?”妈妈笑着回答。 ①妈妈为什么要笑着回答呢? (听到女儿的回答,觉得他很可爱,也很天真,年纪小,需要大人的照顾,肯定是弱小的,妈妈的笑体现了妈妈对儿子浓浓的爱) ②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指名读、小组合作读,评价:读出儿子的不服气,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 4.萨沙是怎样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请你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掀起、盖上”说明萨沙动作很麻利的将雨衣快速搭在美丽的花朵上,体现了萨沙的善良,纯真,可爱) 5.为什么萨沙要将雨衣盖在蔷薇花上呢? (出示)“滂沱大雨已经打落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滂沱大雨”(出示对应图片)体现了雨水力量很大,“娇嫩纤弱”(出示对应花的图片体现刚刚开放的蔷薇花有弱不禁风之感,引起了萨沙的怜悯之心) 师:谁能读出“大雨滂沱”的样子呢?(指名读,小组合作读)听完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那可怜的小花,被大雨欺负的样子,你们觉得蔷薇花可怜吗?小萨沙跟你们也是一样的感觉,那我们还能说小萨沙是最弱小的吗?(齐读) (出示)“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突出“最弱小”朗读指导) 三、总结升华 师:看来,我们班有着很多跟小萨沙一样强大的孩子,妈妈听到小萨沙的问题会怎样回答呢? (我们家的小萨沙也能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和事物啦!妈妈再也不小看你啦!) 看来我们都不是“最弱小的”人啦! 板书设计: 我不是最弱小的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爸爸(保护)妈妈 妈妈(保护)萨沙 萨沙(保护)蔷薇花 [*#@&^]

24 古诗两首 江上渔者 教学目标:

1、会写1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课时:2课时 [^~&#*] 教学准备:CAI课件,舒缓音乐。 第一课时 [%#&^@]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游戏识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 2、全班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词和会认字词。

2、同座互相认读课后生字,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3、全班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宝宝,认读生字。 2、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大意,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3、通过学习古诗,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诗句,认识了生字,还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很多人都爱吃,但是古时候的渔民只能在江河里才能捕捞到。 2、今天我们将跟随着大诗人——范仲淹,继续了解“江上渔者”的劳动艰辛,一起感受这首诗创作的过程。

3、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

二、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指名读第一句。 [@*%&#] 师: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2、请大家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指名学生读出自己勾画的句子:酒楼里坐满了南

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

3、(出示课文中图片)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常常到各地游览”。教师接着读第2自然段第1句“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引学生接着读”一边饮酒——边观赏风景”。请大家想象一下,作者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

他听到了什么?(指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回答)

4、指导读“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这一句。想象酒楼里品尝鲈鱼的客人在称赞鲈鱼时会说些

什么?(可以鼓励学生朗读或表演,体会“坐满”“不住地称赞”等词语。) [%#&~@] 5、刚才大家读的这句话,老师数了数,有26个字,但你们瞧,作者范仲淹却只用了一句很简单的句子就描绘出当时的情景。(出示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谁想读?(引导学生读这句诗) 6、你们觉得这句写得怎么样呢?到底好在哪里?

(1)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2)你从诗中读懂什么了?(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指导学生说说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

去?体会“南来北往”这个词,从而理解“往来人”的意思。)

(3)让回答、体会得好的学生读诗句,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7、鲈鱼是非常好吃的,这些客人大老远地来吃鲈鱼,还“不住地”称赞鲈鱼的味道鲜美。这时,范仲淹站起身来.向江面望去。他看见了什么?(指名学生读课文这一句.相机运用评价和合作指导读出捕鱼危险的情景。) [&#^*~]

8、江面上风浪这么大,如果不小心就有可能出危险。引导学生说出可能造成船毁人亡的后果,引导他们体会渔民的艰辛和危险。 9、可是这些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却不知道捕鱼的辛苦和危险。

10、请大家再读读课文,你从哪儿知道捕鱼的艰辛和危险,把描写的句子好好读读。 11、指名学生反馈。“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读得好,(出示课件: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像树叶一样柔弱的小船被浪推着摇晃的情景)想想看,一片树叶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中哪里还看得见,谁

知道会被江水冲到什么地方去。 [*&@~#]

12、再请学生读这一句:

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评价学生:在江上捕鱼真危险啊,老师听出你很同情那些渔民。还可以由同学来评价他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可以给小伙伴提意见。 [@#~^%]

13、出示诗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点击“君”,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君而不用“你”?然后再现画面,学生边看课件边思考:想想你们看到的情景.和前面听到客人的称赞比较一下,你会有什么想法? (鼓励学生自读自悟)

(2)分四人小组充分地谈自己的观感,然后全班反馈。 [@~%*#] 14、教学至此,高潮出现。

这时,教师在哀婉的民乐声中用深沉而缓慢的语调小结,把学生的思绪引到更深更远:在茫茫的江面上,渔民随时会遭强风暴雨的袭击;江面上波浪起伏、波涛汹涌,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都会有翻沉的危险,可这

些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风浪中捕鱼……这不由地又让老师想到一首我们学过的写农民种地艰辛的诗——《锄禾》,老师诵读《锄禾》,学生受到感染也会跟读。 [*&^%~] 15、你们都是很有同情心的好孩子。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和你们一样,对渔民产生了同情,于是他就写下了这首《江上渔者》。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 16、师生一起满怀情感诵读全诗。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大家的课文读得这么有情感,字也一定写得很美,让我们一起来写字吧。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田字格中的8个字: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自己试着记一记。 [&%^#~]

3、把自己不会写的字在小组提出来.如果都会记就交流一下记字方法,用自己的好方法帮助不会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评价好的识字方法,如:比较识字(酒一渔、宋一客);自编儿歌;字形想象等。

4、教师挑选几个重点字在全班交流。 5、教师范写要注意的关键字。

6、播放舒缓的音乐:学生练习写字。并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笔画的写法。如:“酒”:左窄右宽,右边的“酉”压着竖中线写。“站”:左边的“立”横变提。“君”:中间一横要出头等。 四、拓展学习,开拓眼界

1、这一课的字,大家写得很好,让我们再一次回顾诗人写作这首诗时的经历吧,再读课文。

2、范仲淹写的这首诗和我们学的其他许多文章一样,不仅文字优美,而且很有思想。其实我们班也有很多小作家,只要你们注意积累好词好句,学会像范仲淹那样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加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你也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3、出示课件: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教师简要介绍:他的散文《岳阳楼记》也是一篇描写优美的美文,令人百读不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读。 板书设计

江上: 往来人 但爱 鲈鱼美

(吃鱼者)

(鲜美) [~@*^#] 渔民生活 苦难艰辛

江中: 一叶舟 出没 风波里

(打鱼人) [^@%~#] [&%^#*] [&@%~#]

墨梅 [*%^#@]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 [*&^#@]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 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

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

3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 作《墨梅》 4、读课题 5、二、读诗

6、 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

7、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 [%#~^&]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 8、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

3、全班交流: [&@^%#]

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 [~@#%*]

9、 淡墨、痕、清气、乾坤

10、 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11、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12、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读懂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可能提出的问题: [~#*%&] 13、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

14、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15、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16、 ……

17、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

读书。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18、四、品诗

1、品“淡墨” [*^&%@]

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 [#@&~^]

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 [*@#^&]

②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生说: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骄人…… ③师点课件,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生说: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④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

指点:“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2、品“清气” [&^%#*]

过渡:同学们,这梅花如此浅淡,貌不惊人,从没引起过别人的注意,从没受到过别人的夸赞,但它却在洗砚池边不畏严寒地怒放着,呈

现出勃勃生机。

①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不懂,“墨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揣摩一下,谁来帮一帮老师? 指生说。

现在明白“不要人夸好颜色”了吗?指生说。 ②正如诗中所说(课件出示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读懂了“墨梅”。 师引读:

这真是一株清香、迷人的梅花啊!女生读

这真是一株洒脱、淡定的梅花啊!男生读 [%&@^*]

这更是一株自信、不俗的梅花!齐声读 19、品读

过渡:(对照板书)这梅花是痕迹一般的淡墨色,但却素洁高雅,而又清香怡人。可这是一幅画呀,“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谁已经明白你们提出的问题了?生回答。 [@^#*~]

20、 ①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让墨梅的形象走进你的心中吧。生自读。 21、 ②把书扣在桌上,闭上眼睛,让你的思维跨越时空,让你的想像飞起来,飞到元代王

冕家的小院子里(老师的语气要饱含深情,有一种静谧之感)。

(配乐) [@~#&*] 师引读: [~%@&*]

淡墨色的梅花开了,多么淡雅,多么高洁啊!指一生读。 [%*@&#]

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小院子里,充满了天地间,也飘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让我们静心闻一闻吧。指一生读。 [&%*@^] 五、品诗人

过渡:看得出同学们都陶醉于这梅香中了。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竹石》、《石灰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墨梅》与这两首诗对照一下,有什么相同之处?(板书:借物喻人,借物言志)

1、师:能提到“借物喻人,借物言志”,老师相信你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已有所感悟了。如

果能再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你们的感悟会更深! [~^%#@] 课件出示:王冕资料。指生读

师: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借梅自喻,借物言志,

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2、师小结:对呀!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 3、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始提到的问题: 指名提出问题的同学:你明白作者为什么画“墨梅”了吗?生回答。 [#*&@^] 师评:你们真正读懂了《墨梅》,读懂了王冕,老师很高兴。

4、升华读: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 指生说,该生接着读出自己的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 齐诵《墨梅》!

六、作业: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办一期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小报。 七、板书设计: [@*#%~] 墨梅

墨梅———借物喻人———王冕

淡墨———借物言志———不与世俗

清气 同流合污

第三课 古代印度

1.孔雀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下面对孔雀王朝的表述有误的是 ( ) B.低级种姓不允许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 C.不同种姓之间的男女不能通婚

D.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5.几位同学排练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一部短剧,以下场景符合印度种姓制度的史实是 A.雅利安人建立

B.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C.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

D.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2.印度奴隶社会等级制度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

A.社会成员分工不同 B.四个等级间权利义务的多少

C.严格的阶级关系 D.等级间的种族差别

3.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下列选项哪一项与印度有关 ( )

A.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C.分封制 D.种姓制度

4.下列对印度等级制度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等级之间界限森严

( )

A.首陀罗在主持祭祀活动 B.吠舍在法庭上审讯犯人

C.婆罗门在自己的田地里劳动 D.刹帝利命令军队出兵作战

6. 古印度摩揭陀国王阿育王在印度是个家喻户 晓的人物,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请问,按古印度“种姓

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该属于哪一种姓 (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7.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历史,涉及到“种姓制度”时,有一句台词是不正确的,是( )

A. “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不能步入婚礼殿堂”

8.一考古队从非洲出发,从西向东去考察四大文

A.古埃及

①尼罗河流域 ②印度河流域 ③黄河流域 ④两河流域

A.①③④②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明.③②①④

9.古代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代印度、古代古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最主要原因是国( )

A.人类最早居住的地区发 B.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源 C.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地 D.对人类文化贡献最大,

10.在古代印度社会里,富商的女儿不能嫁给官其吏的儿子,这是因为(考 )

A.商人的财产多于官吏察 B.官吏的地位高于商人

C.商人与官吏世代结下仇怨序 D.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

11.释迦牟尼创立的宗教诞生于( ( )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希腊

12.下面示意图正确反映了某宗教的传播路线,由此推断这一宗教是( )

材料二 据新德里媒体报道,印度比哈尔邦警方后证实:当地一位低种姓的小伙子与一位富家小姐不顾家庭反对,秘密私奔并结婚,结果男方一家80惨遭女方家人杀害并斩首。遗留至

今的种姓婚姻差异,引发了家族命案。由于等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级制度的根深蒂固,目前在印度农村地区,人

13.佛教是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自西汉末期

们对于不同种姓男女之间的婚姻普遍持反对态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传入后在我国社会、

度。

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

(4)材料一、二所说的“等级制度”是指什么?

了深远影响。请问佛教起源于

(5)结合材料二说说这一制度产生了什么影

( )

响?

B.韩国

C.越南

D.印度 [宗教中的历史]

材料三 主张“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

(6)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宗教的主张?创始人是谁?这一宗教如何成为世界性宗教?

参考答案

1.C 2.C 3.D 4.D 5.D 6.B 7.A 8.B 9.C 10.D 11.C 12.A 13.D

14.(1)古代印度。(2)祭司贵族;贵族、武士和官吏,国王通常也属于刹帝利种姓。(3)以供神和纳税的形式,供养完全不从事生产劳动的婆罗门和刹帝利。(4)种姓制度是古印度

14.古代印度是“种姓制度”和佛教盛行的国家,“种姓”和佛教在今天仍然深刻影响着当今的印度社会。 [图片中的历史]

(1)它们分别反映的是哪一古国的文明标志? (2)图中婆罗门、刹帝利分别哪些人构成? (3)吠舍的主要职责有哪些? [材料中的历史]

材料一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建立了奴隶奴隶国家,在内部逐渐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的一种制度,它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5)据“遗留至今的种姓婚姻差异,引发了家族命案.由于等级制度的根深蒂固,目前在印度农村地区,人们对于不同种姓男女之间的婚姻普遍持反对态”结合所学可知,种姓制度激化了印度社会矛盾,严重地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6)佛教。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3世纪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向南向东传人今天的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向西北传人中亚,经中亚传人中国、朝鲜、日本等地。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Unit 1 Classroom 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主要学习关于教室的3个单词desk,chair,blackboard,三个表达位置的词汇:in, on, under;以及询问和表达位置的功能句:Where is …? It’s under/ in/ on…。本单元是学生开学后的第一单元,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习教室有关的物品名称,易于学生接受,内容简单实用,易于教师操练。本单元为下个单元Room 做了很好的铺垫,由教室到房间,使得下一步的学习变的简单,过度自然。 单元教学目标:

1、语言技能目标

(1)能够听懂、会说与教室有关的三个词汇:chair, desk, blackboard,以及三个表达位

置的词汇:under/ in/ on。

(2)能够听懂、会说有关询问和表达位置

的功能句:Where is…? It’s under/ in/ on…,并能在恰当的情境中初步运用。

(3)能够听懂简短的课堂指令语, 如:Put your ... in/on/under ...等,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4)能够借助日常生活图片识别、会说大写英文字母A、B、C、D。

2、情感目标

(1)能够跟随录音大胆模仿说唱歌曲和歌谣。

(2)能够对英语学习保持兴趣,并积极参与课堂上组织的各种活动;能做到有序参与,积极使用英语。

(3)能够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爱护教室的课桌椅和学习用品的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与教室有关的3个词汇:desk, chair, blackboard;三个表达物品位置的介词:under / in / on。

单元教学难点:句型Where is …? It’s …的使用。

单元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能够在适当场景下听懂、说出与教室有关

的三个词汇:blackboard,desk,chair;以及

三个表达位置的词汇:in, on, under. 教学重难点:

能听懂、说出与教室有关的三个单词:blackboard,desk,chair;以及三个表达位置的词汇:in, on, under。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热身

教师发出指令,请学生听指令完成任务,如:Show me your ruler / book.等。

二、新授

A. Look, listen and chant

(一)1、教师出示教材A项图片,引导学

生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

T: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 can you see? 2、允许学生用中文表达自己不会的词汇,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立即给出正确的英文表达。

(二)教学歌谣

1、第一遍:让学生欣赏歌谣(不打开课本)。 2、第二遍:让学生打开课本,一边观察A项图片,一边听歌谣。

3、第三遍:让学生听歌谣,并尝试在A项图片上指出相应的物体。

4、教师可先边听边指,做出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教师边听边指。

(三)教学新单词:desk, chair, blackboard

1、教师课件出示图片,教学三个单词。 2、带领全班认读单词两到三遍。 3、词汇操练:听单词指出正确的实物。 (四)教学新单词:in, on, under 1、教师课件出示图片,教学三个单词。 2、带领全班认读单词两到三遍。 3、用书和课桌的位置来操练这三个词,让学生熟练掌握它们的意思。

附:板书设计:

Unit 1 Lesson 1

blackboard chair desk in on under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方位介词in, on, under的使用。 2、能够听懂摆放物品的指令,如:Put your book under the chair. 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3、能够跟随录音大胆模仿说唱歌谣。 教学重难点:对课堂指令语Put … in / on / under … 的理解。

教学准备:光盘,单词卡片,实物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一听,指一指(desk, chair, blackboard)

2、听一听,做一做。拿出铅笔,根据老师的口令,放在桌子的不同位置。(in, on, under)

二、新课呈现 B. Listen and do.

1、教授关于in / on / under的短语:on the desk/ chair; under the desk/ chair; in the desk. 操练以上短语:教师发指令(on the desk/ in the desk / under the desk/ …),学生做相应的动作,还可以用其他的学具练习。

2、学习句型put … in / on/ under… (1)白板上写出三个句子:Put your book in the desk. Put your book under the desk. Put your book on the desk.和三个汉语意思:把书放进桌子里。把书放在桌子下面。把书放在桌子上。

(2)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动作猜出每个句子相对应的意思。

(3)教师下指令,师生一起做动作。加入chair进行练习。

(4)如有足够时间可以请几名学生上台比赛。

三、操练

C.Listen and chant again

1、请学生用手指A项图片中的词汇并朗读。

2、教师播放歌谣录音,学生听录音指单词。3、教师反复播放录音,请学生尝试跟录音学唱歌谣。 附:板书设计: Unit 1 Lesson 1

Put your schoolbag under the chair. Put your schoolbag on the chair.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能够听懂、会说有关询问和表达位置的功能句:Where is…? It’s under/ in/ on …,并能在恰当的情境中初步运用。 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重点功能句的学习:Where is…?

It’s under / in / on…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跟随录音说唱第一课的歌谣,复习巩固有关教室的词汇和三个表示位置的介词。

二、新课呈现

A Look, listen and repeat.

1、学生看教学课件猜老师在找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引出句型:Where is the ruler? 学生有些可以说出on the desk,然后补充完整:It’s on the desk.

2、领读重点句子及其回答:Where is the ruler? It’s on the desk.

3、教师问问题,学生一起回答。 4、让学生以Pair work形式,互问互答,练习这两句话。

5、操练

(1)教师把准备好的书放在椅子上,并提问:Where is the book? 引导学生回答:It’s on the chair.

(2)然后把书放在课桌里,练习介词in 的

用法。

(3)再把书包放在课桌下面,练习介词under的用法。

B Do and say. 1、师生示范

(1)教师在讲台上摆放一个书包,把一支铅笔放入书包中。待整个过程让学生清楚后,提问学生:Where is the pencil? 学生做出回答后,教师把铅笔从书包中拿出来放在书包上面,再提问学生:Where is the pencil?

(2)同上方法,教师将教室中的物品摆在不同的位置,提问学生:Where is …?

(3)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摆放物品并练习回答。

三、操练

结对活动:学生几人结对,一人摆放物品并提问:Where is …? 另一人猜测并回答:It’s under / in / on … 附:板书设计: Unit 1 Lesson 3

Where is

the …?

It’s on / in /

under …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复习巩固与教师有关的词汇和表达位置的功能句:Where is…? It’s under / in / on…

2、能够在生活场景中认读大写英文字母A、B、C、D。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表达位置的功能句:Where is…? It’s under / in / on…

教学准备:光盘,字母卡片。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将准备好的书,尺子,书包放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运用:Where is…? It’s under / in / on…提问和回答。

2、学生拿起自己的书,根据师生之间的对话,全班一起边说边做。

二、新课呈现 A Find and say.

1、请学生仔细观察教材A项图片,说出自

己看到的物品,并用英语说出来。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2、活动:教师请一名学生与教师合作展开对话,为其他学生做活动示范。首先教师问学生答,然后交换角色。

T: Where is…? S: It’s under / in / on … 3、同桌之间结对练习。一问一答,说对一个物品的位置就在该物品图片旁边画一个笑脸。活动结束后比一比谁得到的笑脸多。

4、观看动画,跟读。 三、拓展 B. Letters in life

1、教师请学生观察教材B项图片,说出图片所表示的是什么地方,上面都有什么东西。

2、教师指出图中的字母A。T: I can see letter A. What can you see?

3、搜集更多含有字母A的图片,请学生找出该字母。

4、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字母B、C、D的教学。

附:板书设计 Unit 1 Lesson 3 Where is the apple?

It’s on the desk.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借助图片和动画听懂简单

的小故事,并尝试表演。

教学重点:

能听懂故事的意思,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能跟读课文句子。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Listen and do: 教师发指令:Put your

ruler on your desk. Put your pencil under your

chair. …学生作出相应的动作。

2、教师提问:Where is your schoolbag/

book/ pencil/…?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二、新课呈现

1、让学生看图片,引导学生预测故事

出事故事第一、二幅图,请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Where is Bill? Where is the pencil box? Where is Bill? What is Bill doing?

2、学生看动画,验证预测

教师利用光盘,逐图播放,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发展,并验证自己的预测。

3、详细讲解故事

4、熟悉故事

(1)学生打开课本,自己浏览一下故事,

通过观察图片熟悉一下故事。

(2)教师播放录音,其间不停顿。指导学

生跟着录音指图。

(3)教师逐图播放故事录音,请学生看图

跟读句子。注意指导学生模仿录音中的语音、

语调,读出人物的语气以增加朗读的趣味性。

三、操练:请能力强的同学上台表演对话。

附:板书设计:

Unit 1 Story Time

Where is Bill’s pencil box?

It’s in Lucky’s mouth.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