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
文 本 译 文
作者:孟子 原 文 文 本
[1/5]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齐宣王问曰:“齐桓、晋
(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
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以,则王乎?”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曰:“德何如,则可以王
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矣?”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曰:“保民而王,莫之能
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御也。”
(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曰:“若寡人者,可以保
老百姓吗?”
民乎哉?”
(孟子)说:“可以。”
曰:“可。”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
曰:“何由知吾可也?”
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 曰:“臣闻之胡龁曰:
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过堂下者。王见之,曰: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牛何之?”对曰:“将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以衅钟。”王曰:“舍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罪而就死地。”对曰: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然则废衅钟与?”曰: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有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曰:“是心足以王矣。百
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确 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 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王之不忍也。”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王曰:“然,诚有百姓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
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 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 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以用羊去换它。”
之也。”
[1/5]
《齐桓晋文之事》 2000/08/05
齐桓晋文之事
文 本 译 文
作者:孟子 原 文 文 本
[2/5]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
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
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
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
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
就死地,则牛羊何择
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焉?”
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王笑曰:“是诚何心哉?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
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也。”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
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厨房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建得远远的。”
也。”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王说,曰:“诗云:‘他
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 人有心,予忖度 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之。’──夫子之谓也。
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郎的作用啊!这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
以合于王者,何也?”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曰:“有复于王者曰:‘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
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 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 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则王许之乎?”
(齐宣王)说:“不相信。”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
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
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
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
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 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
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
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
王,不为也,非不能
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也。”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