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凛冽(lǐng) 蒙昧(mèi) 咆哮(páo) 摧枯拉朽(xiǔ) B. 绯红(fēi) 滞留(zhì) 黝黑(yōu) 眼花缭乱(niáo) C. 映衬(chèn) 私塾(shóu) 粲然(càn) 夕日欲颓(tuí) D. 缰绳(jiāng) 脸颊(jiá) 胆怯(qiè) 正襟危坐(jīn) 【答案】D 【解析】
A. 凛冽(lǐn)。B. 黝黑(yǒu),眼花缭乱(liáo)。C.私塾(shú)。 选择题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筹备 摧枯拉朽 锐不可挡 灸手可热 B. 燥热 震耳欲聋 杳无消息 涛涛不绝 C. 吹嘘 无懈可击 试目以待 名副其实 D. 盎然 广袤无垠 无可置疑 黯然失色
【答案】D 【解析】
A.锐不可挡——锐不可当。B.涛涛不绝——滔滔不绝。C.试目以待——拭目以待。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全校同学目不暇接地聆听着科学家精彩的学术报告。 B. 这段时间家里、单位事情太多,他常感到筋疲力尽。
C. 很多场所的中央空调长期不清洁,管道成为藏污纳垢之地,细菌、灰尘等随着空调风吹入室内,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D. 这位老人小心谨慎了一生,如有风吹草动,就马上诚惶诚恐地替别人替自己担忧。 【答案】A 【解析】
A目不暇接: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此题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选择题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需要采集50万朵花左右的花粉。
B. 新建的儿童公园为小朋友提供了观鱼池、转盘、滑梯、迷宫、超市等游乐设施。
C. 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
D. 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答案】C 【解析】
A词语重复,去掉“大约”或“左右”。B归类不当,“超市”不是“游乐设施”。D语序不当,应该为“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选择题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
B. 我们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 C. 清国留学生头顶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D. 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答案】B 【解析】
A夸张。C比喻。D比喻。B项没有运用修辞。 选择题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B. 《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是北宋地理学家郦道元。 C. 《回忆我的母亲》选自《朱德选集》,朱德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D. 艾芙·居里是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的小女儿,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课文《美丽的颜色》就是选自其撰写其母传记《居里夫人传》。 【答案】B 【解析】
B. 《三峡》作者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
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B. 诺贝尔奖主要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首届诺贝尔奖是1901年颁发的。
C.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主要介绍的是中国10米跳水冠军郭晶晶在印度新德里获得冠军的精彩瞬间。
D. 《一着惊海天》是一篇通讯,主要报道的是我国核潜艇首次成功潜入深海的情况。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对于课本上的课文,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要懂得通过课内的文章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的道理。A项背景必须独立成段表述错误,背景可以暗含在主体中;B项正确;C项“郭晶晶”应为“吕伟”;D项“我国核潜艇首次成功潜入深海的情况”应为“我国航母舰载
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情况”。故选B。 选择题
下列有关《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部著作真实记录了斯诺从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B.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C. 《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D. 《红星照耀中国》写道: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日,红军进入了陕西西北的富庶的毛儿盖地区,同四方面军和松潘苏区会合。 【答案】D 【解析】
D错误,进入了四川西北的富饶的毛儿盖地区。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与朱元思书》和《与施从事书》,完成下面各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乙)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①;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②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③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④。 ——《与施从事书》
(注释)①汉:银河。②企水:口渴求饮。企:祈求,盼望得到。③春罗:即女萝,一种爬蔓植物。④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意思是,在对美好景物的欣赏中,内心确实会有所感悟。信足:的确,确实。荡累:消除烦恼。颐物:留连物态以怡情养性。悟衷:启发性情。散赏:随便欣赏。 【1】解释加点字。
(1)猛浪若奔 奔______ (2)互相轩邈 轩______ (3)千翼竞来 竞______ (4)鸡鸣不已 已______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B.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D.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3】翻译句子。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秋露为霜,春罗被径。 【4】甲乙两文都抒发了 之情。 【答案】
【1】 (1)奔马 (2)向高处伸展 (3)树枝 (4)争 【2】 B
【3】 (1)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2)秋天的露珠化做了寒霜,春日的藤蔓遮住了小路。 【4】 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解析】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
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
【2】B项,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经纶:筹划、治理。世务,政务。窥:看。反:通“返”,返回。”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被:通\"披\",覆盖。”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施从事书》渲染了高峻连绵的青山变化多姿的景观,景观雄奇而秀丽。作者内心有所感悟,精神得到了升华。同时寄寓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大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本文叙述作者乘船桐庐自至富阳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所以都表现了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的情感。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故鄣县向东三十五里地,有一座青山,悬崖陡峭高峻,山峰直插天际。青翠的山峦层层叠叠,流水千折百回。归巢的鸟儿争相飞来,饮水的猿猴成群结队。秋冬则霜雪覆盖,春夏则藤萝铺满了小路。风雨交加,天色灰暗,鸡见不到太阳,便慌乱地鸣叫。悠闲地欣赏这样的景致,
确实会让人消除烦恼,怡情养性,有所感悟。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人睹物生情,把自己比作“______”和“______”,流露出诗人__________之情。
【2】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答案】
【1】 征蓬 归雁 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或者孤寂
【2】 “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或:“直”字是挺拔、笔直之意,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苍茫感;“孤烟”写出了烽烟的笔直挺拔,直上云霄,
景象奇特壮观。) 【解析】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名句名篇默写 古诗文默写。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王绩《野望》) (2)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3)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4)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5)夕日欲颓,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6)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7)《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西湖花草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崔颢《黄鹤楼》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山山唯落晖 (2)江入大荒流 (3)岂不罹凝寒 (4)狐兔翔我宇 (5)沉鳞竞跃 (6)馨香盈怀袖 (7)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8)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
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晖、荒、罹、竞、馨、蹄”等字词容易写错。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①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小小的院落,东西两侧几株挺拔的白玉兰和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未动声色,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机。于是找来一个耙子,扒开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萎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正朝我微笑呢。“天时人事日相催”,春天来了!
②说来有些怪异,这株蒲公英生长在庭院东墙下一排木制围栏与甬道牙石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的泥土。当年我办理完退休手续后,有暇时常于清晨和傍晚在庭院里散步,不经意地发现了它。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在固定的位置上如约而至地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暮春之时,日渐壮硕的叶片在清晨的阳光和露水里晶莹闪烁。及至初夏,一场场细雨洗过的庭院里,姹紫嫣红,铺青叠翠,蒲公英的几层叶片中间,长出了纤细的枝茎,顶端逐渐形成一个细小的花盘,并绽开黄色的花瓣来。那丝丝缕缕的花瓣组成的黄花,直径不足半寸,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如同用圆规精心画出的圆,开得自然洒脱,恣意灿然。当此之时,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遥,雍容的白玉兰频送幽香,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不落寞,不悲观,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细微的清香。仲夏,蒲公英的花盘开始脱落,形成了一个洁白色的绒球,不消几天光景,阵阵微风之中,洁白的绒球飞出无数张“小伞”,飘向空中,借着风力飞向遥远的天际……
③想到这株蒲公英十年来与我的缘分,我不禁对它生出深深的怜爱之情。资料显示,蒲公英属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含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可食用、药用。《本草纲目》记载,蒲公英性平味甘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的地方孕育新的生命。可无论种子飘向何方,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怠,巧笑倩兮,伴我晨昏。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④那是1963年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当时讲授语文课的老师四十出头,讲课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慢声细语,却很有感情色彩。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领域,他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入学后的第二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乡下劳动半个月,语文老师与我们同去。劳动之余,同学们就去原野上采集野菜,他也参与其中。
⑤青青的原野上,野菜种类很多,蒲公英也随处可见。采集之际,师生谈笑,理想与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老师平静地说:“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看到你们成才。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永远是极少数,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他顿了顿,指着无垠的田野接着说:“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那些低矮的蒲公英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
做成篱笆,蒲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药用,也可以果腹。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劳动返校后,老师以“春日的田野”为主题,让大家写一篇作文。记得我的作文标题是“蒲公英也有梦想”。
⑥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如今老师已仙逝多年。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的蒲公英再次邂逅,他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
⑦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无异于一棵野草,永远不能与众多的奇花秀木同日而语。但是,年年岁岁,蒲公英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吹拂之时,率先破土而出,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即使无人问津。夏日,蒲公英又要将辛苦培育出的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许多年过去,这些“小伞”飞向了华夏土地上的大江南北,山冈、湖畔、贫瘠的旷野甚至岩石的缝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恰如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少年”,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相继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几十年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在不怨不尤,心怀盈盈的温暖、感恩和爱。无论面对怎样灰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会荡漾出一份明媚。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
⑧春日里,清晨的阳光已经流泻出丝丝暖意,阳光下的这株蒲公英,细小的叶片正闪烁着淡绿柔美的光晕。年复一年,每当春风拂面之时,我都会在庭院那熟悉的地方搜寻它的倩影,而它也会精灵般适时出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无言的默契。
【1】请从修辞方法角度对“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正朝我微笑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 【2】文章主要写蒲公英,为什么还两次写到白玉兰和海棠? 【3】阅读文章,请你说出作者在与蒲公英的“默契”中得到了哪些感悟,这些感悟又是怎样形成的。
【4】老师在田野上的讲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师的讲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5】阅读前三段,就其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你阅读这篇文章会有怎样的帮助。 【答案】
【1】 围绕“拟人或比喻修辞及其表达效果”回答即可。本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蒲公英叶片的可爱样子,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2】 围绕“衬托或对比及其作用”回答即可。示例: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蒲公英生命力顽强,乐观、朴实的品质。
【3】 作者的感悟:①默默挺立着朴实的身躯,不懈不怠固守一处绽放自己的价值;②虽然平凡但是顽强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即使无人问津也努力完成人生历程,在奋斗的过程中持守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心怀感恩和爱。
感悟的形成:①在自家的庭院中,连续十年间蒲公英都会和自己特别有默契的相逢,而且是同一处,伴我晨昏;②高中语文老师和我们探讨理想人生。
【4】 ①同学们谈到自己的理想和前途,都是“志存高远”“栋梁之才”;②老师说成为栋梁之才的人是极少数,大部分是庸常的普通人就像“遍地的蒲公英”;③蒲公英普通但是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就像人一样,不管命运如何努力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让人生有意义;④我们和老师之间不同的认识,让我们陷入思考。
【5】 示例一:对蒲公英绽放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帮助:让我能够感悟到蒲公英的品质,更好的理解文章。
示例二:将蒲公英和其他的花进行对比有什么用意?帮助:使蒲公英的品质精神更加突出。 【解析】
【1】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这个句子将蒲公英的叶子比作“锯齿”,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蒲公英叶片的样子,同时又用了拟人,写出了蒲公英的可爱,对我有真情,这些都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就是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
衬”,以次衬主。作者在文中两次写到白玉兰和海棠,很明显是运用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蒲公英的平凡,但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答这类试题,要根据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话),最终结果怎么样,找准范围,进行划分。感悟第②段“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不落寞,不悲观,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细微的清香。”第⑤⑦段感悟到,虽然平凡但是顽强执着于自己的梦想,但是他们在不怨不尤之中,也保持着一份心安理得的踏实感,心怀盈盈的温暖、感恩和爱。
【4】此题属于文章理解,我们结合前后语境,可以看出来我们的理想和老师的认识是不同的,正是老师的话让我们进入了反思。老师的话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引发同学们对理想的思考,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等等。而老师认为我们成为栋梁之才的人是极少数,大部分是庸常的普通人就像“遍地的蒲公英”;希望的是,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
【5】提问题是考查点较高的一个题,此类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白提问题针对什么提问,接着考虑怎么提问,这个题给的对象是“内容”“写法”。这种“提问题”的题型得解题思路一般分为一下几个步骤:第一、细读文章后,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主题、写法、情感、情节脉络等;第二、认真审题,分析题干,弄清题干中的具体要求;第三、由于这
类题一般都要考查学生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提。而且,提的这个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针对性要强。如,将蒲公英和其他的花进行对比有什么用意?帮助:使蒲公英的品质精神更加突出。
现代文阅读
攀在树梢上的童年 方华
①小小的身子在高高的枝叶间,随着风的舞动而弹跳,当细长的树枝快要承受不住一个儿童的重量时,我终于在小伙伴们的一片惊呼声中,得意地取下那只筑在树梢头上的鸟窝。
②“这伢子很皮。”这是大人们在得知我的一次次树上历险后,给我的童年下的一个评语。可他们不知道,房前屋后、村里庄外、田间坡头,那一棵棵或高大、或粗壮、或繁茂、或遒劲的身姿,给了我多少童年的欢乐!
③我想,有多少种树生长在我的童年里,我的童年就该有多少快乐吧。
④春天来了,椿树发芽。在大人手中的竹竿够不到的时候,就轮到我了。一溜烟,就窜上了树的半腰。因椿树的枝丫是脆的,我站在粗
壮点的枝杈间,得意地接过递上来的竹棍,一茎茎散发着浓浓香馨的香椿头就落在春天的怀抱里。
⑤当槐花把一座座村庄笼罩在它纯净的香气里时,透过垂悬的一串串洁白花瓣,中午静静的阳光总可照见我及小伙伴们攀在树头上的身影。芬芳的四月被一篮篮地拎回家,看母亲把它揉进面粉里,包成几个玲珑剔透润玉般的水饺。
⑥我的童年时代,没有肯德基、麦当劳,没有超市里的各色零食与水果。馋了,自己朝大自然要。春摘野桃,夏打酸枣,秋偷青柿,冬掏鸟蛋,不会爬树,那你就只好在树下流口水吧。
⑦一次,铁蛋的爸从县城回来后,铁蛋就炫耀地手托着一块焦酥透黄的糕片来到一群伢子中间。每个小喉嗓都在动,偷偷地咽着口水。受不了的,就向铁蛋求讨:“给一点点,一点点可以吗?”谁知铁蛋一指村口那棵大三角枫树梢上的鸟窝:“哪个有本事把那个鸟窝给我,我就给他半块。”天呀,半块啊!小伙伴们虽心中跃跃欲试,但都望而却步。因为那只鸟窝实在是太高了。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⑧我也在树上吃过不少苦头。比如摘桑果时被一种叫“羊辣子”的毛虫辣了,采棉花时被尖刺扎进了肌肤,打栗子时被黄蜂将额头蜇出一个大包……但仍乐此不疲地将小小的童年悬挂在乡村的树梢上。 ⑨还有,记得刚上学时,校园边有一棵我双手抱不过来的梧桐树,在房檐高的地方开始分叉,分叉处像一张天然的躺椅。我几乎每天都早早来到学校,爬到“躺椅”上舒舒服服地靠着,或翻看小人书,或闭
着眼打瞌睡,听鸟鸣啾啾,感觉绿莹莹的阳光在眼皮上跳动。那天尿急,又不愿从树上下来,就地解决,恰被几个同学看见了,大喊着“流氓”报告了老师。这件丑事让我好长一段日子在班上抬不起头来。 ⑩没人理我的日子,一个人也能在树上寻找乐趣。拿出父亲打水的井绳、母亲洗衣的捶棒,拴吊在树丫上荡秋千;或爬到山坡上的那棵大树上,鸟瞰村庄或校园里小伙伴们的身影;或将一只只蝉捉入书包里,“知了知了”地博取同学的欢心……
⑾想起那首叫《童年》的歌曲:“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⑾歌声里,童年是随着那只蝴蝶越飞越远了,我心里不禁有一丝忧伤。只是不知,故乡里那一棵棵给我欢乐的身姿是否依然健壮葱茏,那上面,是否还攀附着一个个小小快乐的童年?
【1】文章前七段围绕“童年”写了哪两件让“我”得意的事? 【2】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按括号内的要求答题。
(1)芬芳的四月被一篮篮地拎回家,看母亲把它揉进面粉里,包成几个玲珑剔透润玉般的水饺。(结合语境,品味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内涵。)
(2)听鸟鸣啾啾,感觉绿莹莹的阳光在眼皮上跳动。(“鸟鸣啾啾”和“绿莹莹”分别有何表达效果?)
【3】文章第八段为什么要写“在树上吃的苦头”? 【4】文题“攀在树梢上的童年”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
【1】“我”攀上椿树用竹棍打香椿头;“我”为了得到铁蛋的糕片,攀上大三角枫树梢上取下鸟窝。 【2】
(1) “芬芳的四月”指散发着纯净香气的槐花,表达了“我”对槐花的喜爱以及“我”攀上树梢的愉悦之情。
(2) “鸟鸣啾啾”拟小鸟的叫声,形象且增加了音韵美,让人身临其境,表达了作者“躺椅”树上的惬意之情;“绿莹莹”侧面写出了树叶的茂盛,运用叠词,增加了音韵美。
【3】丰富文章内容;从侧面衬托了“我”对攀树的喜爱之情(或“在对比的事件中突出我攀树的乐趣”);引出下文在树上小便的丑事。 【4】对儿时生活的怀念;攀树的得意之情;对树上快乐时光的怀念;对童年走远的淡淡忧伤;对家乡的怀念。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式要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的提取,先提炼出“某某干什么”或“某某怎么样”的形式,再补充需要强调的时间、地点、结果即可。仔细阅读文段,可以看出文段写了两件事:爬上椿树摘香椿;为换糕点爬树摘鸟窝。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任选一题作文。
(1)“和谐”有和睦协调的意思,和谐就是美。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美好的价值观,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念。 人与人的和谐需要诸多美好的品德来构建,生活中的和谐之美无处不在。人们的心灵因和谐而美丽,人们的生活因和谐而幸福! 请根据你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2)我们的生活,因有歌声而变得美好。歌声陪伴着我们成长,激励着我们前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姿。岁月如歌,人生如歌,我们在歌声中编织五彩的人生岁月。
请以“我最喜爱的一首歌”或“歌声激励我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定,立意自选;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答案】范文: 我最喜爱的一首歌
如果有谁问我最喜欢哪一首歌,我会脱口而出的告诉他,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是《童年》,它没有周杰伦的歌那么快,没有S.H.E的歌那样活力四射,可每当我听到这首歌,心情却是那样的舒畅,好像又给了不少启迪,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自记的画像。
“老师的粉笔在黑板上唧唧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童年……”这是我小时候听过的。当我第一次听见,我就被深深的打动,我在充满欢乐的校园里,我们正在欢快地玩耍,却不
知道珍惜时间,我真有一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觉。 我在小学三年级时,有时放下手边成堆的作业去与伙伴玩,不是去玩就是去买玩具。上课与同学们说话,下了课我像脱缰的马一样地冲出教室,在操场上与伙伴玩,考试时我埋头苦写,放学了我丢下书包看电视。玩游戏。
歌里唱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小时候我太不懂事了,现在我长大了懂得利用时间,星期六星期日培优,作业不做完就不玩,这是我为自己定的目标。“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这是许多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谁能做到呢?更何况我们是小学生呢。但要记住:只有珍惜时间,利用时间学习,才能步步高。
《童年》让我知道了许多,但是,珍惜时间也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适当的休息娱乐以及锻炼身体也是要花些时间的。所以,该玩就玩,该学就学,该睡就睡,充实地过好每一天。 【解析】
题目一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即“和谐”。“和谐”有和睦协调的意思,和谐就是美。“和谐”大题上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又包括国家与国家的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和谐,独立个体之间的和谐等。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人与各种动物的和谐。选择一个角度拟题选材。题目参考:和谐之美,美在友善;寻找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之美,美在友善;和谐之美,美在互助等等。
题目二是命题作文。“我最喜爱的一首歌”,“我”写作的对象,“最”表示程度极深。我们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首歌,写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首歌,你喜欢的这首歌有何吸引人的特征。要抓住你最喜欢的这首歌吸引人的特征来写,让人家明白你最喜欢的原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