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f-第92期考试周刊 课堂师生互动类型研究 吕 江 (泗洪县第一实验学校,江苏泗洪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个体都在与周围的人和环境发生各 种各样的相互作用,人也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在学校 生活中,每一个儿童同样是在与周围同学和教师的互动中获 得身心发展,不仅是获得知识、智力的发展,而且是品德、体质 等各方面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与教师的互动 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增长才干,所以学生在课堂中能否公平 获得与教师的互动机会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课堂师生互 动包括师个互动、师班互动和师组互动,在我国目前的课堂 中,以师个互动和师班互动为主,而对于学生影响较大的是师 个互动。 互动的范畴 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存在 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狭义的互动专指人际互动.是指在一定社 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 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既可以是人与人之间交互 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又可以指在一定情景中人们 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之间心理上和行为上 的改变,从而表现为一个包含互动主体、互动情境、互动过程 和互动结果等要素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系统。 二、课堂师生互动的范畴 在课堂教学实践巾,根据互动主体不同,可以把班级巾的 互动分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群互动、群体互动 生生互动 是个体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学生之间主要的互动方式.主要 有竞争和合作两种形式。个群互动是单个个体学生和群体的 互动,这种互动方式可以是一个学生和一个班集体的互动.也 可以是一个学生和其他的群体如小组之间的互动。群体互动 是班级中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互动,可以是小组与小组 之间也可以是小组与整个班级之间的互动。本研究的课题主 要是师生互动,也包括教师和个体学生的互动和教师和学生 群体的互动,侧重于对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 我国心理学家左斌认为,师生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 义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和相互 影响,不论这种影响是发生在师生群体之间还是师生个体之 间,是发生存教育教学情境下还是发生在教育教学情境之外 的社会背景巾,都会导致双方心理与行为发生同向变化或反 向变化。狭义的师生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情境下教师个体与 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活动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吴康宁认 为师生互动过程并非教师“为所欲为”的过程,而是师生双方 相互界定、相互碰撞的过程。此过程自始至终并非稳定不变. 而是师生双方之间不断解释对方所作反应,并随时采取相应 对策的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师生互动特指师生发 生在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师生各自人际互动 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 一223900) 、在本研究中,我们认为,师生互动是指发生在教育教学情 境中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的动态过程,本文所研究的是指发生在课堂之中的教师和学 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它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在 课堂教学中,互动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教学活动 中,具体的表现有师个互动、师组互动、师班互动和生生互动 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教学中,主要是在设计教学、组织教学、 引导教学、维持教学活动中。此时的师生关系是特殊的主客体 之间的交往关系,师生心理相容,教师帮助学生建构与完善自 身的智慧和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自己学习活 动的发动者与维持者,而不是外界强加的结果,这时教师是学生 模仿、学习的对象。二是课堂中师生互动不仅是为了完成学习任 务而且要促进师生双方的学习、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 师生互动由教师占主导地位的互动走向师生人格平等基 础上的互动,这种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师生关系是“我一你”基 础上的。现代著名的教育哲学家马丁・贝布尔认为:“这种 ‘我~你’关系,是一种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由 此打破长期以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二元思维模式.克 服以往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尊重的不足,使得教师和 学生都被看做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三、师生互动类型 英国学者艾雪黎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体系的 观点,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知 识中心式三种类型 利比特与怀特等人把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行为分为权威 式、民主式和放任式三种类型,由此形成_一种不同的师生课堂 互动行为类型,即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师生互不干涉式。 皮安塔根据亲密、依赖和矛盾j个维度.将师生互动分为 积极参与型、正常型、依赖型、依赖一矛盾型、互不参与型和不 良型六种。前两种为积极互动,后四种为困难或消极互动。 利恩奇等人从儿童心理接近渴求程度和情感质量这两个 维度,将师生互动划分为理想型、一般型、不参与型、矛盾型和 消极型五类。前两种为积极、安全的师生互动.后三种则为消 极、不安全的师生互动。豪威斯等人从情感的安全性、依赖性 和社会性指导等角度将师生互动划分为三种.即安全型。 吴康宁等人从互动主体角度提出的类型,如根据教师行 为对象划分为师个互动,师班互动、师组互动。根据师生行为 属性划分为控制一服从型、控制一反控制型、相互磋商型。 李虹依据互动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结合的程度.将课堂社 会互动的模式分为非对称的互动模式.反应性互动模式和对 称性互动模式。 程晓樵从人际状态的性质将课堂互动分为合作性互动、 对抗性互动、竞争一合作性互动。 综上所述,时代需要对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进行改革.只 有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教 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为我国社 会主义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促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 革与实验课题组”.面向未来的探索——“双元制”职业教育在 德育教育也可以这样做,让学校与企业相互渗透实现真 正的双元制。一是加强双方人员交流。学校可以派老师进驻企 业,在企业工作,了解合作企业的文化,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的 管理制度带入德育课堂,企业也可以派工作人员进入学校.了 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二是重新编写德育教 材。职业学校德育教材的编写者一般都是在校的老师.这样的 教材是闭门造车,无法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实需求.因 此,职业学校德育教材的编写应有企业人员的参与.将企业文 化与管理融人到德育教材中 168 中国的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64. 从调查数据看有效预习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张官彬 (定西市安定区东古学校,甘肃定西摘 要:所谓预习,指学生在教师上课之前,运用已学过的知 识和经验了解新知识.领会其内涵意义,形成初步影响,并在此基 础上进行初步理解.找出疑难点.从而上课听讲新课能够有的放 矢.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一个 有效的预习环节做铺垫。高效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实现学习效 益最大化.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预习。只有这样,才能实 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作者结合几组调查数据,就有效预习在高效 课堂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各位同仁商榷。 关键词:有效预习 高效课堂作用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 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高效课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 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 动”.“注入式教学”变成“自主探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放得 下哕唆,把时间交给学生。高效课堂要求预习先行,只有经过 充分预习.学生在上课时才有话可说,听课讨论时才有问题可 提。在我区大力打造高效课堂取得显著成绩的时刻,我们对某 学校的245名中小学生和25名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下面 我结合调查数据对预习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谈谈看法。 一743011) 表三教师对预习的看法调查 重要 13 52.O 一般 4 16.0 不重要 0 0 无所谓 2 8.00 看法 人数 比率(%) 相当重要 6 24.0 二、数据分析 从表一可以看出“老师要求就预习”和“想起来就预习”的 学生占总体的67.0%。这说明接近一半的学生学习缺乏自觉 性——无督促则不预习,需要老师的提醒与帮助才能完成预 习工作。这就要求教师的平时工作落到实处,给出明确的预习 、调查数据 本次问卷调查共270份,收回有效问卷270份。其中学生问 卷245份.教师问卷25份。 表一学生预习情况调查 类别 人数 不预习 14 老师要求 想起来 就预习 就预习 106 32 课前翻 ——1 58 经常自 觉预习 35 提纲——提纲要细化,预习要求要具体,要及时检查督促,奖 勤罚懒。“不预习”和“课前翻一下”的学生占N29.4%,这接近 三分之一的学生也是校内学习最不认真、成绩最差的,没有预 习的保障使他们听课效果差,堂堂夹生,问题连串。教会他们 预习.力促他们预习可能是最有效的办法。 从表二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预习的方法大多都是 “把新课内容看一遍”,占38.4%。正是这一现象反映出预习在 很多同学中流于形式,是既费时而又低效的。对照成绩表可以 看出这些学生与没有预习习惯的学生基本相当。通过预习“找 出重点”的学生比较少,只占14.7%。更多的学生不想找或不会 找。“对照资料”预习的占18.0%,这部分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 置的预习任务而预习,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效果很差,对照 发现这样学习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能力。“找疑难点”的学生 占18.0%。 从表三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对预习的看法也有所 不同。大部分教师认为预习重要,占52.0%,认为预习相当重要 的占24.0%。一般的占16.0%,也有一些教师认为预习不预习无 所谓,占8.O%。这说明教师的指导思想对学生的观点有很大影 响。但从调查中发现,教师认为预习不重要的人数为0,这说明 教师对预习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持肯定态度。 三、预习的作用 1.有效的预习可以使课堂有明确的目标。 有效的预习.能让学生明白新课将要掌握哪些知识点,有 中占有很小比例.对互动整体效果影响不大。王家瑾运用系统 工程的分析方法构建理论模型,这种模型为我们分析课堂师 生互动行为提供直观明了的框架,这种思维方法方便人们从 理论上认识和分析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但是这种模型的划分 相对于课堂互动的复杂过程有些简单。尽管这些研究对师生 互动类型的划分角度不同,但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师生互动 的一些重要特征和内容,为我们认识积极和消极的师生互动 类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 较教育研究。20o1:4. [2]李虹.课堂师生互动模式及其社会心理学分析[J].齐 齐哈尔大学学报,1998:6. 3]程晓樵.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互动互动[J].教育评论, 1994:2. 比率(%) 5 7 43.3 13.1 23.7 14.3 表二预习方法 看一学生预习方法调查 找疑 难点 42 l7.1 遍 找侧重点 36 14.7 解决 问题 29 11.8 只寸只琶 资料 4-4 18.0 人数 比率(%) 94 38 4 刘晓伟认为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 种可称作“形式互动”,如学生分组讨论、个别发言、上台表 演等。这属于形式层面。另一种可称为“精神互动”.即学生在 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引起心理反应、情绪变化和感受生成等.这 属于意识层面 王家瑾采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构建师生课堂互动行为 类型模型:正向互动型和反向互动型。 一纵观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已取得的研究所成果。本文 认为这些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多角度的特点。国外的艾雪黎运 用社会学的理论进行分类研究将师生互动类型划分为教师中 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这三种互动类型各有利弊。 利比特与怀特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根据教师领导行为的性质进 行分类研究。皮安塔和利恩奇等人则着重从儿童心理的角度 对师生互动进行分类研究。 国内吴康宁等人从教育社会学角度运用实证研究和理论 方法进行分类,这种根据互动行为主体和对象的分类法具有 直观明了的特点,易于观察。我国课堂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还 是师个互动和师班互动,师组互动由于本身在整个互动构成 『4]王家瑾.从教与学的互动看优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 教育研究,1997:1.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