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实验室风险管理
编 号 替换文件编号 文 件 分 类
责 任 人 制 定 人 审 核 人 审 核 人 审 核 人 批 准 人
颁 发 部 门 复 印 数 质量管理部 颁 发 日 期 复 印 序 号 年 月 日 签 名 部 门 日 期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QR1-201512-002 —— 风险管理 版 本 号 版 本 号 —— —— 分 发 部 门 生 效 日 期
年 月 日 目录
第 1 页 共 18页
质量控制实验室风险管理
QR1-201512-002
风险管理计划 1目的 2 范围
3 职责与权限的分配 4 质量风险评估方法 5 风险管理活动评审
质量保证体系风险管理报告 1目的 2范围
3质量保证体系风险评估 结 论
第 2 页 共 18 页
质量控制实验室风险管理
QR1-201512-002
风险管理计划
1目的
质量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以法规的形式指导药品生产企业规避偏差或药害事件的发生,保护患者的切身利益,避免让患者承受药品在安全、疗效和质量上的风险。
通过对质量保证体系的风险分析、评价、控制,降低风险至可接受水平,确保公司正确、有效的实施质量风险管理,从而保证产品质量。 2 范围
本风险管理计划主要是针对公司质量保证体系的风险管理活动策划。 3 职责与权限的分配
3.1风险管理委员会
3.1.1组成:总经理、质量受权人、生产负责人、质量负责人。 3.1.2职责
3.1.2.1负责企业各部门风险管理的协调及资源调配。 3.1.2.2负责确立风险管理的原则。
3.1.2.3负责审核和批准风险管理总计划和策略,监督计划的执行和在风险发生时进行指导。
3.1.2.4负责审核和批准风险管理报告;
3.1.2.5负责企业风险管理适应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检查、回顾、评审、持续改进等。
3.2风险管理小组
3.2.1组成:企业各部门的部门主管领导、质量管理部风险管理员 3.2.2职责
3.2.2.1参与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全部活动,主要执行风险的确认、分析和评价,提出风险控制措施的建议并进行有效验证,起草风险管理报告,参与风险回顾等。
3.2.2.2各部门领导负责制定与本部门生产活动有关的风险管理计划。
3.2.2.3各部门领导负责风险项目及问题的汇总工作,负责资料与数据的收集工作。 3.2.2.4质量管理部负责人负责审核所有部门的风险管理计划和记录。
3.2.2.5质量管理部风险管理员:协助风险管理组长进行风险管理的组织、协调、
第 3 页 共 18 页
质量控制实验室风险管理
QR1-201512-002
跟踪评估,并进行编号、登记、归档。
3.3权限的分配
3.3.1总经理负责风险管理提供适当的资源,对风险管理工作负责领导责任。保证给风险管理、实施和评定工作分配的人员是经过培训合格的,保证风险管理工作执行者具有相适应的知识和经验。
3.3.2质量受权人:参与对已找出的质量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评估报告最后由质量受权人批准。
3.3.3生产负责人:参与质量风险进行评估。
3.3.4质量管理部负责生产前的风险管理活动,形成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的有关记录,并编制质量风险管理报告。
3.3.5相关部门负责分析所有已知的和可预见的危害的收集并及时反馈给质量管理部进行风险分析,必要时进行新一轮风险管理活动。
3.3.6质量管理部和评审组成员定期对风险管理活动的结果进行评审,并对其正确性和有效性负责。
3.3.7质量管理部风险管理员负责对所有质量风险管理文档的整理工作。 4 质量风险评估方法 4.1风险识别
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各环节、阶段进行分析,采用风险提问,包括风险潜在性的有关假设,列出质量风险因素,对相关风险加以识别;
在此阶段清楚的确定、描述风险的问题或事件对质量风险管理(QRM)的结果有很重要的影响。
4.2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对所确定的危害源有关的风险进行预估,阐明“出错的可能性及结果”,本报告将采用“失败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这一质量工具对风险项目进行分析。
基于“质量风险管理的严密和正式程度与涉及的风险或问题的复杂性和关键性相适应”的原则,对于工艺技术中存在的风险,我们将设置具体的标准(定量或半定量)来分析风险的严重性、可能性及可检测性;对于公司质量管理过程存在的风险,我们将采用非正式的(定性)方法进行评估,具体标准如下:
第 4 页 共 18 页
质量控制实验室风险管理
QR1-201512-002
4.2.1风险的严重性系数S标准:主要针对可能危害产品质量数据完整性的影响。
类别 无关紧要 微小 中等 严重 毁灭性 严重性系数S 1 2 3 4 5 标准 对产品有微小影响,可能会引起该批或该批某一部分的损失或者小的返工。 对产品有较小影响,可能会引起目前批的损失。 对产品有中等影响,不仅会引起当前批的损失还会影响后续批次。 对产品有较高影响,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并且严重影响产品的供应。 对产品有严重的影响,会影响到整个连续生产的所有后续批数 4.2.2风险的可能性系数P标准:测定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工艺/操作复杂性知识或小组提供的其他目标数据,可获得可能性的数值。为建立统一基线,建立以下等级:
类别 罕见 不太可能 可能 很可能 几乎肯定 可能性系数P 1 2 3 4 5 标准 每50年可能发生一次的事件;事件发生的概率接近于零 每5-10年可能发生一次的事件;事件的概率非常低,但是可以预见 每1-5年可能发生一次的事件;事件可能发生,控制措施可能被破坏 一年发生一次或多次的事件;不会感到意外的事故 事故每年发生的次数很高;事件频繁发生,控制措施不到位 4.2.3风险的可识别系数D标准:在潜在风险造成危害前,检测发现的可能性,定义如下:
类别 几乎肯定 可能性大 中等可能 可能性小 几乎不可能 可识别系数D 1 2 3 4 5 标准 目前的方法几乎可以确切地检测出失败模式,有可靠的检测方法 目前的方法可以检测出失败模式的可能性大 目前的方法有中等可能性检测出失败模式 目前的方法只有极小的可能性可以检测出失败模式 完全没有有效的方法可以检测出失败模式 4.3风险评估
应用失败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质量工具对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工艺技术中的风险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优先权(RPN)
4.3.1工艺技术中存在的风险(定量或半定量评估)
风险优先权RPN=严重性(S)风险等级x可能性(P) x检测性(D);
风险(RPN) 高 中 低 分值 >36或S=5 须将其降至RPN≤9 9≤RPN≤36 ≤9 此风险必须适当降低至尽可能低 通常可以接收的风险 行动 此风险必须降低,其中严重程度为5导致的高风险水平必 第 5 页 共 18 页
质量控制实验室风险管理
QR1-201512-002
4.3.2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定性评估)
依据法规符合性、GMP符合性及年度产品质量回顾情况,直接判定其风险优先权(RPN)。设定标准如下:
风险(RPN) 高 中 低 设定标准 不符合现行药品管理相关法规、GMP中的严重缺陷项目、可能的安全事故 GMP中的一般缺陷项目 除高、中以外的情况 4.4风险控制
4.4.1风险控制的方法
4.4.1.1人员:与产生风险或质量缺陷相关联的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岗位培训、操作水平有关,以此着手采取措施,加以改进或弥补,来控制质量风险的发生。
4.4.1.2文件:从与产生风险相关联的文件(例如规程、工艺规程、检测方法、安全操作规程等方面)进行风险控制。
4.4.2 风险控制的措施
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要符合3个原则:有效、可控、效果显著。
4.4.2.1有效:指控制措施针对性强,有的放矢的根治,能防范风险的再发生。 4.4.2.2可控:可操作性强,解决实质性问题。
4.4.2.3效果显著:在实施了这些措施后能杜绝药害事件的发生,弥补药品的质量缺陷,以提高药品的质量。
4.4.3风险降低
当风险超过可接受的水平时,风险降低将致力于减少或避免风险。包括采取行动来降低风险的严重性、发生的可能性及提高风险的检测性。需要注意的是,风险降低的一些方法可能对系统引用新的风险或显著提高其他已存在的风险,因此必须重复进行确定和评估风险的可能的变化。
评估方法与原有评估方法一致。 4.4.4风险接受
即使是最好的风险管理措施,风险也不会完全消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已经采取了最佳的风险策略,风险已降低至可接收水平。本次评估将以把风险优先权(RPN)
第 6 页 共 18 页
质量控制实验室风险管理
QR1-201512-002
降至“低”为可接受标准。
5 风险管理活动评审
5.1评审组成员应对评审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负责。
5.2各部门应配合评审组成员对与产品安全性有关的信息进行评审。 5.3依据以下和安全性有关的信息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评审。 5.3.1是否有事先未知的危害出现;
5.3.2是否有某项危害造成的已被估计的风险(一个或多个)不再是可接受的; 5.3.3是否初始评定的其它方面已经失效; 5.4应对产品生产信息的获取方式进行评审
保持评审记录以证实风险管理计划的每个要素在执行过程中已被适当的实施。 6 风险管理报告
在质量风险管理计划实施结束后,各部门应积极配合评审组对风险管理过程的评审,评审的结果最终形成质量风险管理报告。
第 7 页 共 18 页
质量控制实验室风险管理
QR1-201512-002
质量控制实验室风险管理报告
1目的
本风险评估是对质量控制实验室检验实施前的已知的和可预见的危害事件进行评估,找出该体系内各要素在实施时对于产品存在的潜在风险,为下一步进行风险评估和采取合理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打基础。 2 范围
2.1 质量控制的机构设置
是否合理,职责是否存在交叉和遗漏,人员数量和产品性质和生产规模是否相适应 2.2 人员
资质和培训内容等是否符合质量控制需要 2.3实验室设施
与产品性质和生产规模是否相适应; 2.4文件和工具书
与产品性质和生产规模是否相适应; 2.实验室仪器
与产品性质和生产规模是否相适应;
2.6物料(包括标准品、试剂、试液、培养基等) 与产品性质和生产规模是否相适应; 2.7 检验流程和样品管理 是否合理
2.8检验数据和检验记录管理 是否可追溯
2.9环境监控与制药用水等监控 2.10安全管理 3 质量控制实验室风险评估
第 8 页 共 18 页
质量控制实验室风险管理
QR1-201512-002
第 9 页 共 18 页
项目 安全隐患 人员安全伤害应急处理 三废处理 失败模式 未及时发现及处理 安全防护不到位 未处理彻底
质量保证体系风险管理
潜在风险 对实验操作人员构成威胁。 实验人员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污染环境 导致实验假阳性 风险等级 低 低 低 中 控制措施 安全部门及本部门定期进行自检 实验前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按规定处理 严格按实验室清洁标准操作规程操作 风险降低 低 低 低 低 QR1-201512-001
相关文件 化验室安全管理规程 化验室安全管理规程 化验室安全管理规程 无菌室管理规程 人员、物品进出无菌室标准操作规程 无菌室管理规程 人员、物品进出无菌室标准操作规程 无菌室管理规程 人员、物品进出无菌室标准操作规程 无菌室管理管理规程 进出无菌室物品清洁、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无菌室管理规程 进出无菌室物品清洁、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无菌室管理管理规程 进出无菌室物品清洁、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无菌室管理规程 微生物实验室、清洁不彻底,微生物滋生 无菌实验室卫生 微生物检验操作、无菌检验操作 检验人员进入微生物实验室、无菌实验室 更换无菌服 人员污染 实验假阳性 低 部门定期组织人员培训,提高人员意识 低 手未洗净 可能导致样品污染 可能造成样品污染 洁净服、洁净鞋清洗不彻底 污染洁净区,影响实验结果 影响实验结果,低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规程操作 低 无菌服被污染 中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规程操作 低 微生物实验室工作鞋、洁净服 与普通工作服、工作鞋同时清洗 低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规程操作 低 洁净服灭菌 检验器具清洁 灭菌不彻底 清洁不彻底,有洗洁精、洗低 低 在符合标准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定期对设备进行验证。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规程操作 低 低 第 10 页 共 18页
项目 失败模式 液、有机溶剂残留
质量保证体系风险管理
QR1-201512-001
控制措施 风险降低 相关文件 进出无菌室物品清洁、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潜在风险 造成误判 风险等级 微生物用检验样品包扎及灭菌 废弃酸碱溶液 含砷、铅汞及汞盐毒性溶液 废弃原辅料及检验剩余样品 试剂试液验收 包扎不严,灭菌时间及温度设置不合理 稀释程度过低 解毒不彻底排入下水道 影响灭菌效果 污染环境 污染环境、造成中毒 可能对社会人员造成不必要的损害,给公司带来损失 中 中 低 定期进行设备验证,确定灭菌时间和温度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规程操作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规程操作 低 低 低 无菌室管理规程 化验室废液处理管理规程 化验室废液处理管理规程 处理不当 低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规程操作 低 废弃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验收项目不全面,验收错误 导致实验失败,影响药品质量 试剂试液储存不当 导致实验失败,影响药品质量 实验结果不准确,影响产品质量 影响实验、结果判断 影响培养基灭菌中 制定标准全面的验收项目 低 化学试剂管理管理规程 试液、指示剂、缓冲液 管理规程 化学试剂管理管理规程 试液、指示剂、缓冲液 管理规程 化学试剂管理管理规程 试液、指示剂、缓冲液 管理规程 检定菌传代、贮存、接种标准操作规程 培养基管理规程 试剂试液储存 中 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进行 低 试剂试液称量配制 菌种传代使用 培养基分装、灭称量配制不准确 高 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进行 低 操作不当菌种受到污染、存放不当 操作过程不规范 中 中 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进行 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进行 低 低
第 11 页 共 18 页
项目 菌 配制灭菌后培养基 生物指示剂质量复核 生物指示剂存放销毁 储存不当 失败模式
质量保证体系风险管理
QR1-201512-001
控制措施 风险降低 相关文件 潜在风险 效果,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培养基质量受到影响,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复核不准确,影响设备验证结果 影响实验结果,设备验证结果不准确,直接影响产品质量。污染环境 实验结果不准确,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实验结果不准确,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质量不可靠、影响质量、可能影响人员安全 影响仪器灵敏度,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风险等级 中 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进行 低 培养基管理规程 检验用阳性对照品管理管理规程 操作污染 生物指示剂存放不当销毁不彻底 中 中 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进行 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进行 低 低 检验用阳性对照品管理管理规程 标准物质、标准溶液、滴定液制备标化 标准物质、标准溶液、滴定液领用存储 称量、标化不准确、未定期标化 存储不当 中 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进行 低 检验分析用标准品、对照品管理规程
滴定液、标准溶液管理规程 检验分析用标准品、对照品管理规程 滴定液、标准溶液管理规程 检验用试剂管理规程 中 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进行 低 易制毒品、剧毒验收项目不全面、存储不物品验收、存储、当、使用不当 使用 检验仪器使用、维护保养 环境温度影响、气源、检测站 中 制定标准全面的验收项目 低 将仪器按规定的温湿度放置 低 低 检验分析仪器管理规程
第 12 页 共 18 页
项目 取样 取样计划 失败模式
质量保证体系风险管理
QR1-201512-001
控制措施 风险降低 低 相关文件 取样管理规程 潜在风险 风险等级 中 取样器具,取样环境不符合样品受到污染,要求,取样人员操作不规范 影响实验结果 取样计划不合理 无法全面指导生产,无法保证产品质量 导致检验错误 样品质量受到影响,检验结果不准确 无法正确判断样品的稳定性是否符合规定 实验结果错误 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不准确 实验结果不准确 实验结果不准确 实验结果不准确、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给使用者造成伤害。 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进行 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制定合理的取样计划 按标准要求分发接收认真复核 接收时仔细检查包装完整性,按要求储藏 制定标准的稳定性考察方案并严格执行 中 中 中 低 低 低 取样管理规程 检验样品接收、分发管理规程 留样观察管理规程 样品接收分发 留样管理 品名批号错误 包装完整性受到破坏,储存环境不符合要求 方案制定不合理 稳定性考察方案制定、数据汇总分析评估 中 计算过程中认真检查,并双人复核 严格按标准操作 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操作 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操作 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操作 制定合适的方法学验证实验,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及考核。 低 持续稳定性考察管理规程 OOS/OOT/OOE 计算或公式错误 发现 工艺用水酸碱度 温度不稳定 工艺用水微生物检查 炽灼残渣 相对密度 取样时消毒剂残留、取样到处理样品超过8小时 温度 温度 方法学不适合、样品不具代表性、结果判断错误 中 低 低 中 中 低 低 低 低 低 实验室异常结果调查管理规程 纯化水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纯化水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炽灼残渣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相对密度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无菌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 高 低
第 13 页 共 18 页
项目 失败模式
质量保证体系风险管理
QR1-201512-001
控制措施 风险降低 相关文件 潜在风险 培养基的灵敏度检查不符合规定,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不准确 实验结果不准确 实验结果不准确 风险等级 培养基灵敏度检查 试验菌株的生物学活性不符合规定 时间、温度、新沸过并放冷的纯化水、标准缓冲液浑浊、发霉或沉淀 时间、温度 称量准确性、加热时间、硼酸浓度、滴定液浓度、终点确定 称量准确性、加热时间、硼酸浓度、滴定液浓度、终点确定 透视背景、方式、实验人员视力 供试品高度、使温度计的汞球部的底端与容器底部距离2.5cm以上 中 购买使用符合要求的试验菌株 低 培养基灵敏度复核标准操作规程 pH测定 电导率检查 蛋白质测定 低 低 低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低 低 低 pH值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电导率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蛋白质含量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氮测定法 实验结果不准确 可能将实验结果误判 实验结果不准确 低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人员视力必须符合规定,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低 氮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溶液颜色检查法 中 低 溶液颜色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中 低 熔点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熔点测定法 使传温液的受热后液面适在温度计的分浸线处位置需使毛细管的内容物适在温度计汞球中部 不断搅拌使传温液温度保影响实验结果的判断 影响实验结果的中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低 熔点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中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低 熔点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第 14 页 共 18 页
项目 持均匀 升温速率1-1.5℃/min 不溶性微粒检查法 搅拌时出现气泡 失败模式
质量保证体系风险管理
QR1-201512-001
控制措施 风险降低 相关文件 潜在风险 判断 影响实验结果的判断 风险等级 中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低 低 熔点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不溶性微粒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供试品均匀平铺厚度超过5mm、相同条件同供试品干干燥失重检查法 燥至恒重的扁型称量瓶、干燥后供试品放置室温 可见异物检查 翻转容器时产生气泡、观察样品时所处的光照度、视力4.9或4.9以下、色盲 比色黑色背景 影响实验结果 中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低 干燥失重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影响实验结果的判断 影响实验结果的判断 中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低 可见异物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硫酸盐检查 氯化物检查 中 中 中 中 低 中 中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低 低 低 低 低 低 低 硫酸盐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氯化物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砷盐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砷盐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砷盐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铁盐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注射剂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时间、颜色、暗处放置5min 影响实验结果 旋塞顶端平放一片溴化汞试纸大小能覆盖孔径而不露出平面外 影响实验结果 砷盐检查 导气管中醋酸铅棉花60mg 影响实验结果 水浴温度25-40℃ 铁盐检查 装量检查 标准铁溶液的制备 损失、擦干程度。是否抽尽称定速度 影响实验结果 影响实验结果 影响实验结果
第 15 页 共 18 页
项目 失败模式 供试品装满的程度 相对密度(比重瓶法) 相对密度(韦氏比重称法) 水分检查 瓶塞与瓶口的密合度 时间、水浴温度 圆筒内水的高度超过八分满、左端游码调节平衡 实验室温湿度 测定前以溶剂做空白校正 供试液配制及测定温度20加减0.5℃ 旋光度测定 注入供试液时切勿发生气泡 溶剂 供试品应充分溶解澄清 配制贮藏容器不得含铅 重金属检查(第一法) 缓冲液酸度 三管内加入硫代乙酰胺摇匀 放置时间 重金属检查(第二法) 炽灼残渣检查 醋酸盐缓冲液PH值3.5 若残渣做重金属检查则炽
质量保证体系风险管理
QR1-201512-001
控制措施 风险降低 低 低 低 低 低 低 低 低 低 低 低 低 低 低 低 低 相关文件 相对密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相对密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相对密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相对密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水分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旋光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旋光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旋光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旋光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旋光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重金属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重金属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重金属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重金属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重金属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炽灼残渣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潜在风险 影响实验结果 影响实验结果 影响实验结果 影响实验结果 影响实验结果 影响实验结果 影响实验结果 影响实验结果 影响实验结果 影响实验结果 影响实验结果 影响实验结果 影响实验结果 影响实验结果 影响实验结果 影响实验结果 风险等级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
第 16 页 共 18 页
项目 失败模式 灼温度必须控制在500-600℃
质量保证体系风险管理
QR1-201512-001
控制措施 风险降低 相关文件 潜在风险 风险等级
第 17 页 共 18 页
质量保证体系风险管理 QR1-201512-001
结 论
本风险管理文档对质量控制实验室进行了前瞻性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针对风险分析中找出的已知的和可预见的风险利用风险评估准则对其进行了风险评估,并且对不可接受风险采取的控制措施,将其降到可接受水平,以此保证产品质量。
第 18 页 共 1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