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代跨文化新闻传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NEWS WORLD I学子论文选登 当代跨文化新闻传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林芮琪 【摘要】跨文化传播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进入我国,至今方兴未艾。本文主要描述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现状与跨丈化新 新闻传播文化主体形象建构 闻传播研究现状、阐述现代受众在跨文化新闻传播中的心理变化,并对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中的主体形象建构提出三点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我国学者 视野的跨文化研究,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 化的反作用力远远大于其他领域的全球 化,即可以说信息全球化是推动全球化进 程的一大因素。 出现,发展不平衡、人权问题等负面报道 的数量大大超过了积极意义的正面报道, 仍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究其原因,这与 每个现代人都无法回避的全球化浪潮有 这是我们必须尽力改变的新闻现状。 二、跨文化传播中的受众心理 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对外新 闻的挑战主要来自国际传播秩序的失衡 和跨国媒体集团带来压力:就前者来说, 目前传播于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新闻,以美 国为首的西方通讯社占据了80%~90%; 关,与交流和传播在这个“地球村”里日 益重要的地位有关,同时受到我国对外政 策的影响。新闻,作为国家问跨文化传播 一学者们在研究跨文化传播中的受众 心理时,常用到“焦虑”这一概念。文化身 份的构成包括了表面特征、心理构成和文 化形象_二个方面,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对 于有跨文化体验的个体,其三方面的文化 生文化身份焦虑。C3) 个几乎最为日常与集中的元素,它的跨 文化传播研究比之其他领域更具有宏观 就后者而言,世界最大的五家全球媒体跨 已经在中国大陆地区落地(时代华纳与新 闻集团均在广东落地,而迪士尼与贝塔斯 曼也已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市场)C1)。 从1995到2005这十年间,学者对于 意义。但跨文化新闻传播绝不仅是国家间 出于政治或经济考虑的博弈,在由网络掀 起的传媒变革里,世界的距离进一步缩小 了,人的延伸进一步扩大了,每个受到全 国公司均来自发达西方国家, 其中两个 身份的构成可能不是统一的,这时便会产 具体到跨文化新闻传播中,西方对我 国的报道常常超出我们认知或接受范同 球文明恩泽的个体都浸泡在跨文化新闻 设置的“拟态环境”里,从思维到行为都 之外,这时我们对自身的文化认同处于一 种危险状态,于是开始焦虑,甚至将这种 焦虑演变为自我文化的强烈否定,从而产 跨文化新闻领域的讨论主要体现在三个 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方面:1)误读,包括西方对我们的误读与 我们阅读西方对我们的报道时所产生的 第二次误读;2)编码与解码,这是从霍尔 的理论探讨跨文化新闻传播出现误读的 原因机制;3)写作风格,即从文字报道的 具象层面进行中西方新闻对比②。在跨文 、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现状 生自卑的消极情绪。 事实上,受众们正在经历一场焦虑的 转型:在适应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身份的 无论是跨文化交际,还是跨文化传 播,研究的对象首先都是不同符号系统里 人群的行为及其行为背后的动因,这涉及 了习俗以及作为习俗基础的思维。所以即 细化。此时的个体不再享有单纯的中方文 化或者西方文化,新型的受众可以是习惯 使跨文化新闻传播的内容与经济、政治看 化新闻传播研究里,学者们问题意识来源 似有着更多联系,它最值得注意的核心部 分仍是精神文化。 跨文化新闻传播的背景是全球化与 信息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则是全球化在信 息领域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它对全球 于原本就令人忧心的跨文化传播现状。不 平衡是世界范围内新闻传播的一大表征, 它背后有政治、经济的博弈,更有根植于 且深谙西方新闻中不实成分、反对西方文 化并坚守中国本土文化自信的捍卫者,也 可以是习惯于接受西方新闻价值观、认可 西方文化 同时明确自己中围文化身份 的西方文化推崇者。这样的文化身份看似 扭曲,但它并不存在认知上的矛盾,反而 文化层面的因素。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在占垄断地位的西方新闻中,常常以丑态 292 2o12年第8期 籍闻啦母 学子论文选登I NEWS WORLD 将每个部分融洽地交织在一起,所以不会 国文化。⑤只有对自身文化有了深入的认 识,在另一种文化占主导的环境里个体才 不会迷失甚至贬损自我。而探讨一种文化 3、通过意见领袖引导国际舆论 前文已有表述,现今网络环境下的新 带给主体“焦虑”体验。比如说本土文化 捍卫者可以在表面特征与心理构成上坚 闻传播,传递的不仅仅是信息,还有伴随 信息一起兜售出去的个人意见。 持中国文化身份,他们知道西方报道对自 己构建的文化形象与自己感知的有所出 入,但他们已然习惯了这种“不一致”,并 且从内心接受这一点。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研究它的语言。 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被推广时,很 多人担心“裹挟在英语之中的文化帝国 主义”也一道被推广了,这种担心并非杞 人忧天。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权力大小在翻 仍以微博举例,近几年来发生的群体 性舆论几乎无一例外都来自微博。微博上 那些被人转发的新闻,往往都超越了信息 功能本身,是附在新闻事件中的评论引起 了人们的共鸣,从而促使受众开始在群体 间的大范围传递。而近年来在中国发生的 声势浩大的舆论现象往往容易引起国际 的关注,它涉及了对外传播,甚至其影响 力将远远大于官方正式媒介所传递出来 的信息。 意见领袖的作用是巨大的,他们能够 强烈影响新闻中的议程设置。控制了舆论 导向,等于间接控制了对外新闻传播。 以上举例的这两种细化的文化身份 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究其原因,在进 一译中就有所体现:英汉互译时,译者往往 以西方人的语言习惯作为首要考虑。这种 做法既反映了语言背后显示的文化不平 步现代化的进程中,非西方社会完成了 技术层面的西方化,而社会经济、军事、政 治实力的提高,又鼓励了该社会对自身文 化的信心,从而主张精神层面的去西方 化,于是就有了本土文化捍卫者。③而长期 等交流,又进一步推进了文化霸权主义。⑥ 欲改变这种现状,在对外新闻传播 中,我们可以尝试进行中式英语词汇的创 占统治地位的西方新闻所创造出的拟态 环境,以及自身文化、制度里存在的固有 问题,不难导致一批西方文化推崇者的产 生。 造——现有的tofu(豆腐)、kunm(功 夫)等词汇,都是中国受世界欢迎的元素 在表达方式上占据主体地位的体现,而我 们可以通过新闻中的议程设置创造更多 这样的文化指标。其次是中式表意的尝 试,这里指的不是破坏英语里固有的语法 规则,而是指用不与西方语法产生冲突的 形式,进行中文的习惯性表达,比如多用 任何一个失去自身文化根基的国家 都将无法长存,唯有以更深刻的目光审视 自身文化,热爱它、相信它,才能在多文化 并存的土壤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真正做到 “求同存异”。口 参考文献 焦虑的转型还体现在群体间的跨文化 身份之间,而这都是网络带来的并发症。互 联网的本质就是交往。以微博为例,人们在 转发某条新闻时,同时传递出去的还有自 己的评论;发表意见是受众在社区网络中 排比,多用短句,在英文中揉人中文的美 感,创造出个性鲜明的新形式。 2、以文化的魅力感召世界 被赋予最大权利的活动,他们所发表的意 见常常直接影响了信息本身的走向。 互联网将各式各样的人混杂在一起, 并且提供了消解两级传播、构建多级传播 最为典型的平台,传者与受者的界限几乎 不存在,人人都是传播者。在这两点因素 之下,原本传统媒介的分众传播就不复存 在,于是网民间的跨文化传播就形成了。 三、在跨文化新闻传播中进行形象建 构 ①李新宇: 挑战与对策——中国对 外新闻传播与信息全球化》[A].北京广播 学院出版社,20O3:3l_46 蓝海国际传播促进会2008年进行了 一项关于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的调查,在回 “希望了解中国的原因是什么”问题 ②关世杰, 中国跨文化传播十年回 顾与反思 [J]. 对外大传播》,2006 (12):32-36 答时,对中国文化、历史感兴趣的高居首位, 达49%,比“中国不断增加的政治、经济 实力”多出20个百分点。 一数据明显 ③单波,《紧急状态下跨文化传播的 焦虑及其消解》[J]. 国际新闻界 , 2 006(1):28-32 表达了我国的对外传播优势在于文化。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文化的瑰宝可 ④[美]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 我国的跨文化新闻传播面临着诸多 挑战,而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里,掌握对 外新闻传播的主动权对于国家形象的塑 造乃至国家软实力的锻造十分重要,所以 谓数之不尽。在跨文化的视角中,我们的 文化对于绝大部分他种群的人来说仍处 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 2 002 于新奇阶段。所以我们有大量的资源供以 实用。而通过文化建立的议程设置,相对 ⑤(美]爱德华・T・霍尔:《无声的语 言 ,[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2 思考如何在跨文化新闻传播中进行自我 建构有着非凡的意义。 增强本土文化自信、进行本土文化创 于经济、政治新闻,更让人愿意主动接受。 一⑥单波、熊伟, 跨文化传播的语言 问题 [J]. 国外社会科学 ,2 009(4): 1 33—140 个值得借鉴的例子是被网民成为 “最佳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俄罗斯国家形 新、了解并尊重他国文化、寻求跨文化中的 文化共通点,这些是跨文化传播中需要坚 持的一些基本原则。本文将在此基础上,提 H{提升我国对外传播地位的三个策略。 1、表达方式上树立文化自信 比起理解外国文化,更难的是理解本 象宣传片,它使用了一切超越国度的文化 元素来震撼人心:音乐、体育、科学、电影, 在近乎完美的声画语言里,即使影片传达 的民族中心主义也能被人们轻易谅解,大 家都已然沉浸于那些超脱意识形态的文 化展现里。 ⑦李宇、关世杰, 提高对外传播影响 力的文化路径:以文化吸引力增强议程设 置力》【J]. 电视研究》,2O1 0(1 0):28-31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李小娟 知闻啦辱 2012 ̄8期 2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