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微信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淡化影响分析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第6卷第14期 新闻研究导刊 V01.6 NO.14 2015年7月 Joumal of News Research July 2015 微信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淡化影响分析 孔令文 (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036) 摘要:社交软件带来的是A-4)'lA.I ̄.交往的便捷,表面上看快捷的交往方式让人们关系联结变得容易,而交 往背后的真实人际关系的紧密与否却值得推敲,本文通过对社交软件交往过程的受众心理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对 上述问题进行解读。 关键词:微信;社交软件;人际关系淡化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4—0309—01 现如今写信的人越来越少,甚至连寄信也成为为了找 扣,更严重的则会因认同感的弱化会导致交往情绪的异化。 寻旧时书信往来的记忆的体验,同样,现在的书信往来,也 社会化媒体实质上是一种情感化程度较高的媒体的统 脱离了原来那种社交方式,而成了一种具有过去人们交流 称,在越来越多信息的干扰下,用户的弱临场感直接导致了 特质的“表征”。例如,打电话、写信这样的主流社交媒介 弱连通感下的情绪异化,直接影响到用户体验异化状态的 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圈,要“得益”于手机、互联网等新社 呈现。 在身体缺场的交往情境下,干扰性信息的泛滥会 交媒体的涌现。新型社交媒体的出现,使我们的日常交往 造成被干扰者的交往情绪的异化,这种异化直接影响人际 变得更快捷,从表层来看,人际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但退而 关系,原有强关系的人际关系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思之,这些社交软件是否让我们的人情关系变得冷漠,是否 二、身体缺场下交流频度增加而深度降低 让我们更疏于彼此的联系? 毋庸置疑的是,从沟通方式上看,人际关系更加贴近确 际交流方式——点赞、微信带给用户快捷交流的体验同时,高频度的简易人 评论让更多的深度沟通变得困难,具 实是微信的应有之义,不过正是由于微信的便捷,让我们在 体表现在: 与人交往过程中变得懒惰了许多。说到“懒惰”,不难发现, (一)高频浅层交流替代深度沟通 新技术产生往往是为了满足大多数“懒人”的需求。我们 朋友间的点赞看起来是一种人际沟通的新时尚,不过 以往与朋友交往采用书信、电话的形式,这看起来比微信交 流更费事,却可以给我们彼此情感留以想象空间和真实感 点赞从某种程度上说仅是刷存在感的表现,“我关注你”、 “我在乎你”这样的心理,可以通过点赞来得到实现,让朋 的填补。而现在的微信往往做不到上述特点,尤以真实感 缺乏较为突出,微信等社交软件让我们沟通便捷了,情感却 友觉得自己与其同在一般。据调查,约有56.1%的人认为 微信最大的优势之一在于使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进行了很 一定程度的疏远了。下面将从两点浅析上述人际关系疏远 好的结合, 这点或许在微信朋友圈中的点赞行为较为 的状况。 人际交往情感在心理层面的淡化 细化地得以体现,并且这样的结合无可厚非。但我们平时 一、在朋友圈中点赞或收到赞的频次远远高于平时的电话往 毋庸赘言,网络社交往往是一种身体缺场的活动,微信 来,这一扩展的个人空间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其他深度沟通 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存在身体缺场情况。就算我们每天看到 的公共空间。 朋友在朋友圈刷状态,我们也难以了解到他们生活的真实 (二)不愿轻易开启对话 处境,加之社交媒体是“冷”的,不可避免产生一些人们沟 通时心理层面的淡漠。 系较好的朋友聊天,刚点开对话界面却犹豫了,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打开微信想跟自己关 怕打扰对方 (一)对他人“自我表露”的浅层参与 工作休息,更怕开启对话后对方话语滔滔不绝又不好打断 朋友圈超越QQ空间甚至微博成为社交媒体中人们表 而不知聊到何时,最终放弃开启跟朋友的聊天。 露心情的首选场所。人们往往希望在自己朋友圈发条心 情,在短时间内获得非常多的回复量,看似自己一条状态可 在通常情况下,社交软件上开启一段对话往往以不自 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存在感爆棚,不过这种人际交往的 觉情况收尾。朋友之间电话聊天,存在某种心理机制让双 参与方式却是浅层的。 方能够很默契地找到结束通话的节点,但是相比之下,在微 信等社交软件就欠缺这样的默契感。因此,很多人愿意去 在交谈中,人们有时会把自己作为谈话的主题,我们把 这种交际行为成为自我表露。… 跟朋友聊一会,却迫于未知对话长度和可能存在的尴尬的 恐惧而放弃开启一段对话,这样看来,社交软件开启一段对 在朋友圈里,我们喜欢让自己成为瞩目的焦点,这种自 话似乎还需要很多勇气。 我表露的方式简单快捷,因此会把回复量作为表露成功与 否的标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他人自我表露的参 总的来说,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出现,方便了我们的人际 与并非深层次的,而是一种隔靴搔痒式的参与和回应,假使 交往,也能使人际沟通方式变得多样,对于现代快节奏的生 活方式来说大有裨益。但是也不可否认,某些程度上说,这 一个人在朋友圈发出非常深刻的感想话语,他人也很难通 些社交软件让深层次的人际交流变少了,也让人与人之间 过简单的回复达到与作者心里的共鸣,所以说这样的参与, 是浅层参与的心理状态。 . 的真实心理距离变宽了,新型社交媒体下的人际交往的弱 化以及带来情感的淡化,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沟通便捷却不 (二)认同感弱化的情绪异化 疏远关系,交流方式多样而又关系紧密才是对这些社交软 越来越多的投票、求转发、求赞充斥着朋友圈和聊天对 件的完美诠释。 话当中,起初出于人情关系和新鲜感,愿意去投票、转发,尽 管有时需要费些功夫,久而久之,这样的信息反而成了人际交 往中的垃圾。人们对这样的信息感到乏味,对这样的转发行 参考文献: 为变得漠视,对于关系一般的朋友来说,则果断默默拒绝,这 [1]薛可,余明阳.人际传播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140. 种拒绝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信息发出者以及该行为认同感 的缺乏。我不认同你,或者不认同你这样的行为,必然会拒 [2]魏宝涛,王爽.微信朋友圈“点赞”文化与网络情绪传播 绝做出转发的回应,而微信中类似的行为请求,又进一步弱 [J],中原文化研究,2014(6). 化人际关系的认同感,甚至对原有好感的朋友,也会略打折 [3]詹恂,严星.微信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研究[J].现代 传播,2013(12). 作者简介:孔令文,男,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传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