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第五单元教学案
16 麻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动物的声音、动作、神态等把动物写活,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
3.学习作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如实记叙,不夸大不缩小,力争内容真实的风格。
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懂得母爱的伟大和爱护弱小是一种高尚的情感。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问导读,以问激思,充分调动学生读文本的兴趣,逐步养成学生边读边问边悟的学习方法。
2.以读代讲,调动学生学习和使用书本语言,合作互动,大胆创新,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精神。
重点: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把动物写活,把文章写具体。
难点: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进一步理清文章脉络,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导入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下面回忆一下:
1.文中写了哪几个角色?(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这几个角色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二、通过改写课文揭示本堂课的重点目标。
过渡语:课文的内容我们基本上已经搞清楚了,现在老师把课文改了一下:
1.出示小黑板:我打猎回来,走在回家的路上,走着走着,我的猎狗发现了一只小麻雀。猎狗正要吃掉小麻雀时,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保护小麻雀。它准备和我的猎狗搏斗,我把猎狗叫走了。
2.问:你们喜不喜欢我把课文改成这样子,为什么?
3.交流后总结:文章不具体就不会生动,就不能打动人,就像一块没有肉的骨头,谁也不想吃。如何才能把文章写具体生动,让人读了之后留下深刻的印象,打动读者的心呢?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做到具体生动的呢?
三:精读课文1-4自然段,学习作者具体描写的方法。
1.齐读开头第一句话。
问: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小结:开头首先交代了时间和地点。
2.作者接着写了什么?把描写猎狗的句子读一读。
问:你觉得这只猎狗聪明不聪明?为什么?
回答后小结:聪明,发现猎物,脚步变慢变轻。作者抓住猎狗的动作来写,写出了猎狗的聪明。
板书:猎狗 聪明 (动作)
3.以问导读第3自然段。
问:猎狗的脚步为什么放慢放轻了?
问:它发现了什么野物?
问:这只小麻雀是什么样子的?
(齐读小麻雀的样子)
问:小麻雀掉下来了,它想不想飞走?
交流后小结:想,因为它在拍打小翅膀。相机解释“无可奈何”,用“无可奈何”写句子。
问:这是谁家的小宝贝怎么这样的不小心呀!怎么掉下来的呢?肯定是贪玩吧!
交流:是什么原因掉下来的?课文哪一句话写了原因?
(风猛烈的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
问:看到这只小麻雀 ,你会觉得它怎样呢?
交流后板书: 小麻雀 可怜 可爱 弱小
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呢?
交流后板书:(神态,动作,样子)
4.学习第4自然段
过渡语:这只弱小的麻雀,这只可怜又可爱的小东西,它已经够不幸的了,然而此时此刻,一个更大的危险正向它逼近!齐读第4自然段。
○1读完后评价和指导朗读:你觉得这只猎狗怎样?要读出猎狗的凶恶。
○2.问:面对凶恶的猎狗,老麻雀是怎样做的?
重点理解句子:
“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表现了老麻雀飞下来的速度快,毫不犹豫)
“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干什么?(准备搏斗)
“绝望尖叫”好象在说什么?(打不过你,我也要和你拼了!)
○3老麻雀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
交流后板书:老麻雀 勇敢
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老麻雀勇敢的呢?
交流后板书:(动作,叫声)
四、总结。
猎狗发现野物时放慢脚步,悄悄地往前走,它是那么的聪明;可当它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时,它又是那样的凶恶;小麻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小翅膀,使我们感到它是那样的弱小,那样的可怜,同时又是那样的可爱;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它的勇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几个自然段的学习,你明白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怎样才能把动物写得活灵活现吗?
(抓住动物的动作、叫声 、神态、 样子来写)
五、精读第5自然段,体会母爱的伟大,同时也感悟作者如实描写的风格。
导入语:面对那么凶恶的猎狗,我真的想问一问:老麻雀真的怕不怕?
(板书:怕? 不怕?)
1.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如果你认为老麻雀害怕那么你在课文中找出害怕的句子,认为不怕在课文中找出不怕的句子。
2.学生辩论。
3.教师小结:
老麻雀确实害怕,老麻雀也确定不害怕!这矛盾吗?其实并不矛盾。这使我想起了一个记者,他采访一位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叔叔时问:你不怕吗? 答:怕!我们随时都有可能牺牲自己的性命。问:那你为什么还要去? 答:四川十几万人被埋在废墟中,我们能不管吗?这是我们的责任!他们害怕,因为他们是平凡人,他们并非刀枪不入,能上天入地的神仙,然而他们却不顾生命危险去拯救别人,所以他们又是最勇敢得人,是我们最可亲最可爱的人!
作者在描写老麻雀时也真实地写出了怕和不怕,老麻雀和猎狗之间的力量相差太大了:
○1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在它看来,猎狗是多么庞大的怪物啊!)
○2可是,自己的孩子就要被吃掉了,它还能考虑自己的安危吗?
导读: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3这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力量?
○4交流后板书:怕?!--母爱--不怕?!
六、精读6-7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过渡语:母爱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够战胜了恐惧,它也能够产生奇迹。
1.猎狗怎样了?(齐读6自然段。)
2.猎人又是怎么做的?(齐读7自然段。)
3.小结:猎狗被吓退了,猎人也被感动了,急忙唤回猎狗,救了小麻雀。
板书:感动 拯救
七、感情升华。
过渡语:母爱让老麻雀勇敢,母爱让猎狗后退,母爱使猎人感动,母爱使小麻雀获得了新生!母爱的力量是最伟大的!
(简笔画:红心)
1.写话: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这些动物们或者猎人叔叔说些什么呢?请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课文后面。
2.表达情感。
3.小结:世界上有谁的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呢?我也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要感谢母亲的爱,把自己的爱也献给母亲,献给亲人,献给社会!
八、课后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17 爬天都峰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三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1~7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艰难。
四、教学资料准备
1、教学挂图。
2、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激趣。
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接下去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
1、(师故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正题目中的错误。
2、释疑:课题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挂图。
这里有一幅天都峰的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天都峰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来描写天都峰的呢?
(通过辨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优劣,引出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再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
A、 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
“我爬得上去吗?”――――(犹豫、怀疑)有什么好处?
B、陡:“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4)小结,悟理。
写天都峰的高与陡,正说明爬上天都峰非常不容易,那是需要勇气、力量和决心的。
(对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学生学写句子的有效途径。)
2、学习3~5自然段。
那么,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想要爬上峰顶的除了我和爸爸,还有谁?那是一位怎样的老爷爷?你怎么知道他也是来爬天都峰的?
(1)课件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2)思考: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样”。)
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小结: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我们是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
读出两个人之间互相羡慕、佩服的语气。
(一个“也”字,在文中并不显眼,但通过点拔,进行挖掘,使学生感觉到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3、学习第6~7自然段。
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样爬的?
(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
我()向峰顶爬去。
A、“奋力”是什么意思?
B、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我“奋力”爬山的?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手脚并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爬?
(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样?
A、“终于”是什么意思?
B、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
(3)拓展,启发想象。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假设你是文中的“我”或老爷爷,在爬山途中,你会怎样去鼓励对方?
爬上峰顶,“我”和老爷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又会有哪些感觉?
(4)指导朗读。
(通过创设的语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课文,达到文本合一的境界,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
学习如登山,我们只有不怕困难,知难而上,凭着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才能攀上知识的高峰。
(四)布置作业
把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积累好词好句,学以致用,来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板书设计:
3、爬天都峰
“我” 老爷爷
互相鼓舞 汲取力量
【教学总结】《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一件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一、以读感悟,体验“高、陡”
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时,由于教室的多媒体不能使用,无法展示天都峰的图片,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课堂上我就和学生谈了谈这个假期爬黄山的感受,让学生有个印象,这样对学生理解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会更加容易。然后让学生对第二段进行多次形式多样地朗读,
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如:“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
二、研读对话,揣摩心情
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揣摩“我”和老爷爷各自的内心的复杂心情,想像他们的思想起伏和斗争,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再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联想“我”和老爷爷登山的艰难,他们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学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说的话了。
三、发挥想像,进行补白
在学习爬天都峰这一部分内容时,课文抓住“我”爬山时的动作词进行了描写,而没有描写老爷爷是怎样攀登的,然后让学生联想老爷爷会怎样爬山,用上“一会儿……一会儿”。有的孩子说:“老爷爷一会儿拄着拐杖,弯着腰向上爬,一会儿手扶铁链向上爬。走走停停,十分艰难。”有的说:“一会儿手扶铁链向上爬,一会儿手放在膝盖上支撑着向上爬。”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了人物的内心,从而让学生丰富了语言,思维更加活跃。
四、教学中的不足
本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刚刚开学,学生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以后还要多运用一些方法激励孩子多思考,多发言。教师讲解过多,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在今后教学中,对于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