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评价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学业评价要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要重在知识技能的
应用而非掌握知识的数量;要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非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要重在全员参与,而非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学业评价必须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评价要和指导密切结合;必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必须强调评价的激励性,努力形成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气氛。因此,我们认为,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中应当贯彻如下的原则:主体性原则、探究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第二节 评价特点
一、 注重综合素质
关注学生再现知识的正确程度;将多学科融会贯通、联系、对比、比较、整合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自觉参与学习过程的程度;思维的多角度、灵活性、敏捷性、准确性和深刻性;自我教育的成功度;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等等。
二、 注重量和质的结合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相比,后者重视的是学生学习结果的量化评价,而前者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强调通过研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个性特征。因此正确的评价模式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全面的评价。 三、 注重激励与调控
研究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全面健康地发展,而不是为了将学生分出优劣高下。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评价的目的是激励与调控。
四、评价的主体更注重多元化、交互性
以往的传统学业评价主体是单一的,一般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是被动的,没有交互性。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强调以实际性行动为对象进行描述性的、自主性的评价,主张评价的多元性和互动性,它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应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和评价,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 评价的角度更注重过程性、发展性
学习评价要由传统的“一试定终身”的筛选转到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要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横向方面,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都要兼顾;纵向方面,动态、静态评价结合起来,既看到学习过程中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为学生发展提供信心和动力。通过评价,激发学生产生新的需要,达到新的发展。
第三节 评价方案
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重点从三个环节,即开题评价、中期评
价和结题评价着手。
开题评价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中期评价主要是检查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研究中资料积累情况,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克服问题的情况等。对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对于在研究中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要通过教师指点、学生小组内部讨论、学生小组间交流、寻求校外帮助等方式予以解决。
结题评价主要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情况、体验起来、资料积累情况、结题情况、研究结果及成果展示等进行评价。 一、 评价方案说明
班级指导小组:指每一个班级成立的以班主任为组长,4至5名课任教师为成员的小组,负责组织和指导本班的研究性学习。
课题指导教师:是指经过学生和学校同意后宣布的某一个课题的指导教师,可以是学校或者校外的人员。 课题组长:是指经学生商议产生的某一个课题总负责的学生。
评价的主要内容:
1、研究性学习开题评价。2、研究性学习过程评价。
3、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评价。4、小组内个人评价。
评价的主要内容 开题评价 过程评价 课题结题评价 小组内个人评价
二、 研究性学习开题评价方案
评价人:1、班级指导小组 2、课题指导教师 3、班级各课题组长
课题开题评价表被评课题小组 评价人所属对象 评分标准 评价人姓名 班级指导小组口 课题指导教师口 课题组长口 优 良 合格 不合格 得分 必要性 选 题 科学性 创新性 可行性 研 究 方 法 思路清晰 方法明确 安排合理 15 15 20 15 10 15 10 11 11 8 11 8 11 8 总 分 18 8 6 8 6 8 6 5 5 4 5 4 5 4 评定等级: 签名: 评价结果的记录和管理: 1、指导小组评分:由多位教师组成的班级指导小组成员先分别评分,填写评分表,然后算出平均分。分数记录在“研究性学习评价分数记录表”中,课题报告会后由班主任记录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开题评价“指导小组评分”中。
2、指导教师评分:指导教师填写评分表,分数记录在“研究性学习评价分数记录表”中,开题报告会后将分数记录在软件的开题评价“指导教师评分”中。
综合 评价 意见 3、课题组长评分:课题组长先分别评分,填写评分表,然后算出平均分。分数记录在“研究性学习评价分数记录表”中,开题报告会后由本课题组长记录在软件的开题评价“课题组长评分”中。 管理软件自动计算出开题评价的综合得分: 总分=指导小组×40%+指导教师×40%+课题组长×20% 4、总分在85分以上为优秀,75—84分为良好,60—74分为及格,60分以下的需重新课题。等级与评语由课题指导教师填写。 三、 研究性学习过程评价方案
评价人:1、班级指导小组 2、课题指导教师 3、班级各课题组长
被评课题小组 评价人所属对象 评分标准 手册记录 研 网上录入 究 过 资料收集 程 完成实验(调查/制作作品)情况 课题过程评价表 评价人姓名 班级指导小组口 课题指导教师口 课题组长口 优 10 10 10 10 良 8 8 8 8 合格 6 6 6 6 不合格 4 4 4 4 得分 分工协作 积极性 研 究 态 度 实事求是 研究方法 思维创新 实际效果 10 10 10 10 10 10 8 8 8 8 8 8 6 6 6 6 6 6 4 4 4 4 4 4 总分 评价结果的记录和管理: 1、指导小组评分:各位教师根据平时记录分别评分,班主任算出平均分。分数记录在“研究性学习评价分数记录表”中,随后由班主任记录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过程评价“指导小组评分”中。
2、指导教师评分:课题指导教师根据平时记录填写评分表,然后将分数记录在软件的过程评价“指导教师评分”中。
3、课题组长评分:课题组长根据平时记录先分别评分,填写评分表,然后算出平均分,。分数记录在“研究性学习评价分数记录表”中,然后本课题组长将分数记录在软件的过程评价“课题组长评分”中。 管理软件自动计算出过程评价的综合得分: 总分=指导小组×40%+指导教师×40%+课题组长×20% 四、 研究性学习结题评价方案 评价人:1、班级指导小组 2、课题指导教师 3、班级各课题组长
被评课题小组 评价人所属对象 课题组成员: 评分标准 科学性 论文逻辑性 (创新性 作品完整性 )意义(价值) 评价工作量 条理性 答 陈辩 述 科学性 评 答应答能力 价 辩 合作程度 总分 综合评价意见 课题结题评价表 评价人 班级指导小组口 课题指导教师口 课题组长口 优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良 8 8 8 8 8 8 8 8 8 8 合格 6 6 6 6 6 6 6 6 6 6 不合格 4 4 4 4 4 4 4 4 4 4 得分 评课评价等级: 评价组组长: 年 月 日 评价结果的记录和管理: 1、指导小组评分:由多位教师组成的班级指导小组成员先分别评分,填写评分表,然后算出平均分,评价组组长是班主任。分数记录在“研究性学习评价分数记录表”中,结题报告会后由班主任记录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结题评价“指导小组评分”中。
2、指导教师评分:指导教师填写评分表,分数记录在“研究性学习评价分数记录表”中,结题报告会后将分数记录在软件的结题评价“指导教师评分”中。
3、课题组长评分:课题组长先分别评分,填写评分表,然后算出平均分。分数
记录在“研究性学习评价分数记录表”中,结题报告会后由本课题组长记录在软件的结题评价“课题组长评分”中。 管理软件自动计算出结题评价的综合得分: 总分=指导小组×40%+指导教师×40%+课题组长×20% 4、总分在85分以上为优秀,75—84分为良好,60—74分为及格,60分以下的为不及格。等级与评语由班主任填写。 五、 小组内个人评价方案 评价人:以课题小组为单位组织评价,小组内全部成员参与评价
研究性学习组内自、互评表 姓名 小组名称 承担课题任务 评分标准 优 良 合格 不合格 得分 积极性 10 8 6 4 表 现 研究能力 10 8 6 4 情 任务完成 10 8 6 4 况 合作情况 10 8 6 4 总分 个人评价系数=总分/40 评价方法:课题组长组织小组内组员相互打分,算出每个人的平均得分,然后确定个人评价系数。 数据录入:由课题组长统一录入(即录入每个成员的个人评价系数)
六、 课题组员的研究性学习综合得分
各项数据录入后,管理软件自动计算出综合得分 每个课题组员的研究性学习综合得分=(课题开题平均分×20%+过程评价分×40%+结题评价×40%)×个人评价系数。 七、 研究性学习学分以及等级认定
学生只有参与就能获得相应学分,量化数据转换为总评等级之前须参阅考勤情况做调整,没缺勤一次扣1.5分,每迟到、早退一次(30分钟以上,否则算为缺勤)扣0.5分,总评等级由指导教师与课题组长一齐评定并签字。按照60分以下“不及格”、60—74分“及格”、75—84分“良好”、85分“优秀”给出四个等级,不及格者不予以学分。如对学分认定持有异议,可提交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复议,评价结果由教务处备案。
附录1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开题时间 届别班级 课题组长 指导教师 课题组成员 课题背景 课题目的和意义 步骤(阶段、时间、任务) (从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增强责任、解决问题等方面撰写) 可行性分析 所需的条件 研究方法 预期成果 教师评价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附录2
学年第 学期高 年级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研究性学习课程周别 日期 主持和参与 内容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说明:
1、第 周至第 周研究性学习以行政班为单位,班级指导小组教师以讲座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掌握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程序、方法、要求。
2、第 周至第 周(除期中考外)主要以课题为单位,在课题指导教师如
班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3、第 周至第 周课题组向班级指导小组交材料,全体课题指导教师到班指导、审核,保证课题研究成果的质量,不合格者由该课题组指导教师负责帮助,按要求限期完成。
4、第 周至第 周是研究性学习评价时间,全体课题指导教师到班参与评价工作。
附录3
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
课题题目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参与成员 活动内容 目的 形式 过程 结果 指导教师的建议和帮助 附录4 研究性学习个人反思总结表
姓名
班级 课题名次 你对这次研究是否感兴趣,请说明理由。 指导教师对你做了哪些指导? 研究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你对研究成果的评价。 性别 指导教师 通过本次活动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你对小组合作情况的评价和感受。 本次活动遗憾、需要改进的是哪一方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