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幼时记趣教案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主备人:赵春燕 审核人:熊海娟 2013年 9 月

一、课题名称:幼时记趣

二、教材分析: 《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是学生初中阶段语文课上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4.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五、教学重点: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

六、教学难点: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七、教学方式: 朗读、分析、讨论。 八、媒体使用: 电脑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课文,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 2.读懂课文,概括并叙述文中三件趣事。 教学重点:学会断句,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对童年的回忆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于漪老师深情地追述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及对她的深刻影响;而沈复则以纯真的童心告诉我们他难忘童年的“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就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来感受他的这份“物外之趣”。(板书课题) 教学时间预设:1分钟

二、自学成果展示

1.分小组自由读课文

我知道,这是同学们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你们首先要学会通过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初步读懂文意,我想,你们一定能够做到这一点。现在请同学们展示自主学习卡上的自学成果。

口答第一题,默写第二题,小组交流第二题。

⑴藐小(miǎo ) ⑵鹤唳( lì ) ⑶怡然( yí ) ⑷土砾( lì ) ⑸凹者为壑(hâ ) ⑹庞然( páng ) ⑺项为之强(jiāng) ⑻凹凸(āo tū ) ⑼癞蛤蟆(lài ) .

教学时间预设:5分钟

教师活动预设:

1.引导自学或检查课前预习情况。2.适时点拨精讲。 学生活动预设:

1. 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卡。2.学习成果展示。3.学生点评同学展示情况。

三、整体把握

方法指导:

这是同学们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除了要读准字,还要读准句子,要读得流利。做到 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要做到这样,就要利用文章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相互询问,特别要注意句子的停顿。

师强调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后,教师范读、领读课文。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私/拟作/群鹤舞空 果如/鹤唳云端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 根据上述方法,分小组读这篇课文,并讨论本文主要记叙了幼时的哪几件趣事?给这几件事分别拟个标题。 学生活动预设: 1.小组朗读课文。 2.点名学生个别朗读。

3.本文主要记叙了幼时的三件趣事,分别是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教学时间预设:10分钟

四、精读研讨 探究质疑

教学时间预设:15分钟

方法指导: 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明确文意. 教师活动预设:

对于全文来说,课文第一节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最能概括本段内容的是哪一个句子? 明确:这一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趣事的分述。“物外之趣”可以作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活动预设:

齐读第l段,思考问题:

(1)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出第一节中有疑问的地方。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指导学生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订正。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背诵积累:背诵课文第一节.

七、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观蚊如鹤

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疏通课文。 2.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检查课文朗读熟练程度

初步读懂课文,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 教学时间预设:5分钟

二、精读研讨、品味欣赏

教学时间预设:15分钟 教师活动预设:

(1)这一节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明确:群鹤舞空图 青云百鹤图)

(2)作者描绘的两幅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喜欢?

(3)你觉得作者描绘的两个画面仅仅是眼前的真实景象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还调动了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方法? 学生活动预设:

学生用第一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四小节

归纳积累

1.一词多义

①观:A.昂首观之(看) B.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 ②察:A.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B.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③神:A.定神细看(精神、注意力) B.神游其中(感受、想像) ④时:A.余忆童稚时(时候) B.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⑤以:A.徐喷以烟(用、拿) B.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⑥为:A.项为之强(因为) B.以丛草为林(当作)

⑦之:A.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B.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C.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甸子独立性)D.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E.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斗草问的情景)F.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2.成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3.通假字: 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 4.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5.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三、精读研讨、探究质疑

教学时间预设:15分钟 教师活动预设: 1.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你在平时的生活中产生过类似的“物外之趣”吗?(讨论回答)

明确:①、私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譬如,骑在竹竿上想象成挥鞭策马驰骋沙场的场面;看到天上的白云所产生的连篇的浮想等。

2.作者产生这些物外之趣的原因有哪些?

(有好的眼力:“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有爱好观察的习惯:“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想像奇特:“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这样,癞蛤蟆当然就成了“庞然大物”、扑向小虫的动作当然就是“拔山倒树而来”了。) 3.文中所叙的“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童真童趣?

(明确: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学生活动预设:

【展示】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要求把握关键词句,语言简洁流畅。(每小组可只分析一处,小组代表分析不到位的地方其他人可补充)

四、拓展延伸

教学时间预设:10分钟 教师活动预设:

作者通过想像和联想把童年之趣写得如此生动,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像,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举例说明什么叫联想。

简单地说,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比如由“飞机”想到“空战”,这是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空间的相邻引发的联想,我们称之为“相邻想像”;由“李白”想到“杜甫”,这是类似事物引发的联想,我们称其为“类似联想”;由对立的事物如由“高山”想到“深渊”,我们称为“对比联想”。当然,我们可以由“A事物”想到“B事物”,再由“B事物”想到“C事物”,这样完成由“A事物”到“C事物”的联想。

举例说明什么是想像。

人们从已知形象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像的标志性修辞是比喻。比如《繁星》第三段和《冰心诗三首》。

请以“白云”为内容写一段想像的文字(可作为课外作业,100字左右)。 学生活动预设: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要求把握关键词句,语言简洁流畅。

五、课文总结

好了,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七、板书设计

物外之趣: 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教学反思:

幼时记趣产生原因:

观察仔细 想象奇特 纯真童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