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让诗意栖居心头:谈小学古诗的教学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心声】 l百家纵横 I 让诗意栖居心头:谈小学古诗的教学 ●潘玉梅 宋代人司马光在《赵朝议文稿序》说: 辛苦法?谁来说说。”学生在你~言我一语中, 是抒发人类情感的载体。尽管今人无法听 “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 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产生了粮 到古人的歌唱,但诗歌的节奏,整齐的结 美者为诗。”诗歌是最美的语言,那些千古传 食来之不易的想法,从而奠定了本课的感情 构,韵脚都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诗歌的音 诵的诗词名篇,蕴藏着诗的灵感,诗的激情, 基调。又如教学《游子吟》。诗以一个极为平常 乐美。诗歌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 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瑰宝,也 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细节——老母牵针引线 通过诵读才能体会出来。诗歌的节奏,犹如 是全人类共同的艺术珍宝和精神财富。诗中 为临行的儿子缝补衣裳,揭示了母爱的伟大。 进入古典诗词那个辉煌殿堂的“敲门砖”。 的真,诗中的善,诗中的美陶;台着人们的精 诗歌语言朴素而内涵深厚,动人心弦。导入新 不会诗的节奏,就无法与诗人沟通。沟通不 神家园。但长期以来,语文这个最富情感,被 课前,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我问学生:“同学 了。你就无法悟其境,品其味了。在古诗教 称为精神家园的学科,却患上了情感和情趣 们,你们身上的衣服一般是谁给你们买的?衣 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让他们 缺失症,失去了“诗意”。孩子们缺乏陶冶诗 情的平台。缺失释放诗意的激情,语文的诗 意化意义显得那样苍白无力。新课标中“建 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目标之一 就是在呼唤着语文诗意的回归。荷尔德林 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我们 只有持之以恒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诗意栖 居在学生心头,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诗 歌。领悟诗歌。与诗歌产生共鸣。 一、诗意情境,走进诗歌 所谓情境实质上就是一个富有形象 感。充满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著名的教 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 所学材料的兴趣。”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 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 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 到疏远。因此,创设合适的情境,对于帮助 学生走进诗歌,从而理解诗歌大有益处。 (1)利用自然情景。营造课堂氛围。古诗 《春晓》《咏柳》《山行》等自然特征明显。比较 形象。因而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一特征,营 造出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比如《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 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歌季节 性明显,生动形象。在学习之前,我把学生 带到春风吹拂的柳树下,充分发挥自然情 景的认知教育功能,让学生迎着和风,站在 柳树旁,抚摸着柳叶,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 触情景中,走进诗歌,为课堂上的教学营造 了自然惬意的课堂氛围。又如理解“霜叶红 于二月花”,我通过展示红叶图片,唤起了学 生心中“红叶似火”,“红叶像天边的火烧云 那样鲜艳,那样壮观”,“红叶像喝醉了酒似 的姑娘,多么娇艳”等等形象,充分领略了 “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景致,体验到了诗 人对秋天热烈的歌颂与深沉的爱恋之情。 (2)结合生活情景,奠定感情基调 李 绅的《悯农》、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等诗 是通过描写生活的某一情景来抒发感情 的,教学时可以通过结合生活情景,为学生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奠定基础。如《悯农 (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 餐,粒粒皆辛苦。”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问 学生:“你们看到过在烈日下劳动的农民 吗?”“看到过。”“辛苦吗?~辛苦f”“怎么个 服脏了谁帮你们清洗?衣服掉线了呢,又是谁 给你们缝补?”当学生从一个个平常而充满了 骨肉亲情的生活场景中引起对母亲的种种回 忆和感激时,我适时吟咏“慈母手中线。游子 ……”并揭示了课题。全诗教学进入了未成曲 调先有情的境界。 3,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入境动情 古诗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 生创设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课堂上我 主要采用两种方法: 音乐烘托法。~首优 美的乐曲,能感染人,愉悦人,如果在古诗教 学中自然融洽地引入音乐的手段,并使二者 完美结合,那么,课堂教学将诗意流淌,真正 达到了以其之情,动己之心的目的。譬如教 学立意欢快的诗文时,我配以一曲轻松活泼 的音乐;学习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则播 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在诵读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我配以《离 别曲》这段舒缓、低沉的旋律,让学生随着音 乐旋律,附和着、想象着,在吟咏中进~步感 受朋友离别时情深义重的情感。这有力地感 染了学生,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体味诗歌 的情感。当然,在选取乐曲时,必须使音乐的 色彩、节奏等同课文的审美意象相协调,这样 才有助于学生走进诗歌,领略诗歌,把古诗 深深地印于脑海之中。 画面激趣法。在浩如 烟海的古诗中,描述自然风光和生活情境的 诗文为数很多,教学此类诗文时我常配以优 美的大自然画面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 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伴随着悠扬的 乐曲,我一边绘声绘色地描述,一边引导学生 观察幻灯片,学生们被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 和豪迈的气势深深震撼了,不由自主地进入 了我创设的情境之中。这种如梦如幻的教学 氛围为学生潜在的想象力的驰骋提供了良好 的外部条件,调动了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诗意朗读,理解诗歌 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 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 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是 古诗教学的重点。有感情地诵读可以更进一 步地领会诗的意境,诗的感情,感受语言的 节奏美和音韵美。 (1)读出音乐美. 诗歌原来是用于唱的, 多听范读,然后在此基础上画出正确的停 顿标记。一般来说,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二 ”或“二一二”,七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三 或“二二一二”。诗词吟诵自有曲调,诗词的 音韵美和节奏美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动学 生的情思,学生在反复的吟诵模仿中,掌握 朗读的要领,了解蕴涵在和谐音律中的诗 词之内涵。 (2)读出感情。萧涤非说:“律诗本是一 种具有音乐性的诗体,诗人完成一首律诗, 往往不是用笔写出来的而是用口吟出来 的。对于一首律诗特别是像《秋兴八首》这 样的七律的鉴赏,更需要下一点吟咏的工 夫。这倒不是单纯为了欣赏诗的音节的铿 锵,而是为了通过抑扬顿挫的音节来更好 地感受作者那种沉雄勃郁的心情。”这虽然 是针对律诗的特点而言,其实何尝不可以看 做诵读古代诗歌的共同特色?有的诗歌音调 要缓慢、低沉,像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 凉有感》,缓慢低沉的语调有助于读出诗人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 地、同情沦陷区百姓的痛苦生活;有的则要 用热烈诚恳的音调来朗读,如《赠汪伦》强烈 表达了诗人与汪伦之间深千尺的深厚情谊; 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则要用热情奔放的 音调来指导朗读,才能把诗人热爱祖国大好 河山的澎湃激情表现出来。读得其法,文中 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 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 情感体验。 三、诗意想象,感悟诗歌 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 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 有尽而意无穷”之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 须发挥想象、联想。如教学苏轼《惠崇春江 晚景》,教学时,通过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使影像、动画、声音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与 诗人一起展开想象,感悟诗歌所蕴涵的意 境美,由桃花盛开联想到“春江水暖”。进而 想象鸭群在春江中浮游嬉戏的欢快情景; 由蒌蒿、芦苇联想到“河豚欲上”,进而想象 春天来了,河豚也该逆流而上了……这样, 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人和自 然达到了最美的和谐。让学生在走进诗歌、 理解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 2009.12-◆75 陬法学法新探I.-【心声】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电子线路中的实施 ●王怡华 在课程改革中倡导以“主动一探究一合作”为特征的探究性 与观察、思考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在操作过程中获取信息、探索 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 规律,促进对电子线路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③让学生把小组 乐于探究、勇于思索、勤于思考。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 合作探究的情况概括起来在全班进行交流,提出各组的观点和结 主动学习电子线路的基本知识,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论。展示小组探究的成果。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3)点拔归纳总结。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进行点拨归纳,一 (1)问题引导是学生探究式教学的主线。电子线路的探究式教 是可以通过教师引导性的提问.让学生把当前问题与原有知识经 学模式。就是把问题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主线。教师通过创设民主 验联系起来,疏通学生的思路,促进问题的转化。二是应抓住重点、 和谐的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积极 关键问题进行强化,使这些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牢固、清晰地储 思考、大胆质疑,不断发现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解 存起来。为今后有效地学习其他知识提供稳定的支撑点。三是对学 决问题的教学模型。 生探究发现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促进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电子线路探究式教学模式,应体 (4)拓展练习 在探究式教学课堂练习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 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人人都有探究潜能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 提供具有探究性的练习内容 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深 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电子线路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向 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学习成功的欢乐。在 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激发他们主 练习时,教师鼓励学生善于交流,敞开自己的思想。优化思维过程。 动探索的兴趣和欲望。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样 (5)归纳反思 归纳反思是探究式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总结性 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 环节..它是在学生自主探究和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全节 进他们在电子线路学习中得到主动发展。 课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其主要方式有:一是让学生对全节课的知 (3)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具体体现在: 教学 识进行概括性的回忆和归纳,完善认知结构。二是对学习的方法进 内容的选择不受教材的局限,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从各种教育资 行总结,强化学习能力的培养。三是对问题探究的思路进行反思. 源中选取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电 进一步优化思维过程。四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渴求继续 子线路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教学方 探究的欲望。 法和手段的选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自主 三、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 探索与合作交流,发挥学生的探究潜能 3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1)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具体应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建立 和多样性,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切合自身实际的认知方式去探 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视为平等的人、自 索、去发现,既不强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所有的思考方法,也不 主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 2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给 要求所有的学生都统一掌握一种思考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 学生树立自己能学好电子线路的信心,激发学习热情 同时,还应 多样化。 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给每个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具 二、电子线路探究式教学的操作程序 有成功的体验,在成功的愉悦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_3建立情感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设问题 多向交流机制。一方面应及时把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教师分享学 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引出学习主题,并引导学生围绕课 生成功的欢乐传递给学生,用教师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题提出想探究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迫切需要探索的内在需要。也可 另一方面应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具有向教师或同学交流自 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引导学生对与新知识 己的思想、发表不同见解、表达学习体验的机会 . 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进行回忆,从而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使新 (2)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1抓好问题情境的创设 教师可 知识在原有认知结构中能找出生长点。 以通过从生活中引入学习内容、设置悬念、制造认知;中突、让学生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开展:1 质疑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 展开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操作活动。在小组操作中,应 境熏陶下产生主动探究的内在需要、2加强对学生探究学习的指 让学生明确操作的目的,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操作的方法,并把操作 导。教师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启发、引导, 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 四、诗意延伸。拓展升华 人的点染,变得情态各异、生动感人,还 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不但整体提 诗词教学应通过联系并赏读同类题材 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分析、写作等多 作品中的相关诗句,去领略各有千秋的风 这样的延展互补,学生扩大了知识面.积 方面的能力,还能将诗歌理僻得更加透彻。比 格美。比如,教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 累了知识面,增强了对其他同类作品的 如在学过《宿建德江》后,有位学生就这样写 兄弟》,诗歌写的是游子思乡情怀,诗意反 品赏能力: 道:夕阳西下,“我”慢慢地划着小船停泊在烟 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 雾迷蒙的沙洲边,阵阵江风夹着丝丝凉意袭 致 当赏读诗中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 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 来。“我”站在船头不禁泛起思乡的愁绪 、放眼 逢佳节倍思亲”时,为体会作者的思乡情 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 远望,空旷的原野没有边际,远处的天空显得 怀,我让学生在记忆中搜寻写思乡怀亲的 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 比近处的树还要低。俯身近看,江水清澈,圆圆 诗句,学生找出的诗句有“举头望明月,低 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教学绝 的明月离我那么近。仿佛日夜思念的亲人就在 头恩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非单纯的文化传递,而在于对学生心灵情 身旁。这种诗意化的表达,不仅让学生明白了 我还” 通过类比,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诗人 感的“唤醒”,从而陶冶其性情,提高其审 这一首诗歌的意境,还能让学生弥久难忘,更 在异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情 同时, 美能力,激发其思维创造意识,使学生在 重要的是他们同时也创造出了一种个人化的 让学生课后去采集、品赏诸多写思乡的诗 语文课堂上诗意地栖居、 诗歌境界。 句,学生不仅感受到一腔愁绪经过不同诗 (,立 I lu rl,≠牛学校) 76・-2009.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