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品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由温饱型转向营养型,农业的生产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由“米袋子”工程的高产型农业向优质高效型农业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表现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优质但效益不高。

1 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上的偏差

很大一部分农民存在着盲目跟随的问题,只要是社会上流行的优质品种都引种,认为只要优质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种了就会发家,结果造成贪青晚熟,或者越区种植能正常成熟,品质也较好,但因没有该品种的收购订单,不能优质优价。

1.2 一些宣传媒体的误导

有些宣传媒体、科技小报不负责任地报道一些未经审定或农民私自引进的品种(品系),只是大力宣传品种的优越性,而不能全面介绍该品种的特征、特性,造成越区种植,贪青晚熟,产量降低。

1.3 粮食部门或龙头企业的决策造成的影响

粮食部门和龙头企业都要求农民生产品质好的粮食做为加工原料,这一出发点对,但是农民却因此造成损失,减少收入。比如粮食部门与农民订单只签玉米的孚尔拉和东农248品种,这两个品种是硬粒型,品质好,是加工食用馇子的上等原料,可产量都很低,造成作物生长期有效积温的浪费,导致优质低效。

1.4 虚假订单使农民上当受骗,高价购种无处卖粮

2 解决对策

2.1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要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优质低效问题,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由数量型农业向质量型农业转变的进程不可逆转。

2.2 合理定位农产品市场

质量是基础,效益是目的。要解决生产中的优质低效问题,农业生产应与市场对接,摆正优质、高效的关系;农民在种植结构上要思路清晰,基本明确卖给国家的、企业订单的、走向市场的、自己食用的比例,从而确定自己的种植结构。

2.3 因地制宜,实地实种,合理布局

如果是订单农业,就要研究在指定品种前提下如何提高产量;如果没有订单就要考虑种植一些品质虽然差一点,但产量却很高的品种种植。以水稻为例,绥滨县农民种植优质水稻品种面积较大的有空育131和垦稻17,平均产量7500kg/hm2,如果按优质价每千克加0.20元计算,每公顷可增收1500元;如果种植品种略差一点的绥粳3号,平均产量9500kg/hm2以上,增产粮食2000kg,按每千克1.70元计算可增收3400元;两者效益之差达1900元。以玉米为例,种植郝育20平均产量7 000kg/hml按每千克1.10元计算,收入7700元;种植中间型玉米绥玉7号,平均产量9000kg/hm2,按每千克1元计算,收入9000元,两者之差1300元。通过以上例子分析可知,优质不一定是高效,而且种优质高效的前提是卖出去,如果达不到优质优价,效益会更低。

2.4 利用良种,采用良法,创造高产,提高效益

农业科技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品种的更新速度达到2-3a更新1次,部分农民对此认识不足,抱着老传统观念不放,个别农户甚至10a以上不更换品种,自留种子严重混杂退化,又不肯接受新的种植技术,使产量低而不稳。所以要创造高产,实现高效,就必须利用良种,并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

2.5 走特色和绿色之路

特色品种是创造高效的闪光点,它的市场效应极强,抓住了市场,就等于抓住了致富的钥匙;绿色食品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必须坚持施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各项指标不超标。

2.6 粮食收购部门要和龙头企业的收购区分开

龙头加工企业在收购成品粮食时主要考虑的是专用型。食用型玉米加工厂要以硬粒优质为前提,饲料型玉米要以蛋白含量、赖氨酸含量为前提。而粮食部门不应以硬粒优质专项收购,而要做到计划收购,达到分品种、品质仓贮,实现食用型、饲用型、加工原料型分别收购,引导农民种植部分高产高效品种,解决优质不优价,收购多、乱、杂问题,达到合理布置资源,最大限度利用有效积温增产增效。

2.7 严防假订单欺骗

个别加工企业或小商贩打着订单回收的幌子,以高于市场价格回收粮食的招牌欺骗农民,理由又很充分,使农民有苦说不出。例如,某加工厂与农民预订水稻500t,答应秋季以每千克高于市场价0.10元现金收购,条件必须是使用其提供的种子,其种子价格高于当地种子公司同类种子价格2元,切需现金结算。秋季收获后农民要求卖粮,加工厂也同意收购,但告之贷不出款,要1~3个月后结算,不同意可以不兑现合同,使农民想卖不敢卖,不卖又赔了种子款,最终只好卖给了小商贩。这种例子在生产实践中很多。

总之,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就是要品质与效益二者兼顾,把握品质关,创造高效益。要把种植业结构与市场结构牢牢对接,循序渐进地以质量取代数量,最后达到优质高效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