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古代商人的经营之道及现代价值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学 年 论 文

题 目 我国古代商人的经营之道及现代价值

学 生 姓 名 康 玮 专 业 工商管理 班 级 080931 学 号 ******** 指 导 教 师 陈 兴

人文学院社会科学系 二O一一年十二月

我国古代商人经营之道的现代价值

引言:

经营之道,即经营的思想与方法。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面对商海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企业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拥有正确的、顺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有自身特色的经营思想与方法才能克服困难,迎接新的挑战。

懂得经营之道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依托。从中国古代商业文化出发,秉着“古为今用”的思想,本文从中国商业发展的长河中汲取精华,将中国古代个重要时期突出商人经营的思想与方法加以总结归纳和分析,可为现代企业解决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提供更适合的方法。

正文:

一、 探究古代商人经营之道的时代背景

中国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商业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商业活动中逐渐培育出中国商人独特的经营之道。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让企业做的更好,走的更远,创造更丰厚的利润,这是每个企业都在思考、探究的问题。在当今,提高企业收入可以依靠科技进步,也可以加强经营管理。在这些方面,企业的大多数可谓是行家里手,有关这方面的书也是汗牛充栋、良莠不齐。企业对于现代管理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这种现象是非常好的。但是,现代的人们却忽视了中国传统的经营之道,或者说对古人留下的智慧不屑一顾。崇洋媚外的思想侵蚀着中国文化,不知不觉中便将那些虽传统古老但却存在重大意义的精华推向了边缘。

面对现代企业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不重视品牌形象,不重视商业道德,不重视诚信经营;不重视员工个人;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对市场敏感度差,审时适度能力差;过于势利;企业文化建设薄弱,内部凝聚力差等等。这些都将制约着现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古代商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出现以贝为货币的商周时期,到出现第一大儒商的春秋时期,再到商业空前繁荣的两宋时期,再到以徽商、晋商为代表的十大商帮迅速发展的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在同时期的各个国家中,国家的经济实力等方面都能处于领先的地位,与其商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由此,从中国古代商人经营之道中总结归纳可取之处,古为今用,找出解决现代企业存在问题的方法,从而使企业能够尽快适应新环境,做得更好,走的更远,创造丰厚的利润和社会价值。

二、 中国各重要时期商人的经营之道

1、春秋战国时期商人经营之道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普及便于农民深耕细作,不少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如都江堰、郑国渠等。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而且,“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大量山林池泽逐步开放,生产范围逐渐扩大,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至于战事的频繁也刺激了诸如兵器、造车等手工业及商业往来的发展,道路的开通为其提供了方便。都市兴起、平民解放等等都为这一时期商业的第一次繁荣打下了基础。

随着商业的的发展,逐渐涌现出中国乃至世界第一批大商人——范蠡、白圭等,并出现以计然为代表的大商理论家。构成了这一时期商界的主体,其经营之道也必有值得探究之处,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从而针对自身问题得到相应启示。

(1)第一代大儒商——范蠡的经营之道

范蠡,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商业上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是与其经营之道分不开的,现根据其所著的《陶朱公理财十二则》,将其有助于解决现代企业存在的问题的相关内容整理如下,供之后分析运用:

第一,能知机,售贮随时,可称名哲①。宜兴之陶业,相传为便范蠡所创,蜀山之西有地名蠡墅者,即为范蠡别墅之故址。范蠡看到宜兴鼎蜀山区附近的泥

土黏力强,耐火烧,宜做陶器,便发动当地群众从事生产。从这里可以看出,宜兴可制陶不是范蠡到那里时才有的,也许有很多人都知道宜兴的泥土可制陶,但只有他意识到了这里的商机。他用商人的头脑,看到了财源,并以实际行动把有利的条件转变为现实。所以,能够把握机会,抢占先机是商界人士的首要必备的内在素质,在激烈的商品竞争中,商人能时刻把握商机便是时刻把握住金钱。

第二,能敏捷,犹豫不决,终归无成②。能够及时且果断的确定自己的想法,并且正确的进行决策。范蠡经商之地的选择是对其最好的诠释。抛开范蠡是否为了躲避勾践这个政治因素不说,单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地理位置、交通及资源的分布对企业发展,对商业企业的经营至关重要。从定陶的地理位置来说,定陶地处东西南北交通中枢和济水、洛水的交汇点,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东可入海,西可逆流而上,南可达宋,北可入晋卫,位置优越,货物的运转十分便利;从定陶的政治、经济地位上说,定陶是曹国的都会,是一方的政治经济中心。由此我们将不难理解范蠡之所以把家迁到山东济阴,以陶为天下之中,经商致富的个中原因了。可以看出,根据商业经营的内容,选择那些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人流集中的地方经商,是商界人士必须考虑的外界因素。

第三,能接纳,礼文相待,交往者众③;能爱人,回报社会,德行在首。在经营过程中,待人接物以礼,交往人数众多,从而可以为自己商业的发展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并得到支持。范蠡既作为儒商,儒家核心“仁德”的思想便是其道德标准。这不仅体现于待人接物温文尔雅,更多的体现在他的“富好行其德者”④,这也是他作为商界成功人士的魅力所在。从古至今,商人尤其是富商在人们的印象中总容易与“为富不仁”、“惟利是图”相联系。但范蠡作为中国商人的鼻祖,却做到了这一点。经济利益不是他追求的惟一目标,行德济众才体现了他的人生意义。他去齐止陶时“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居陶经商”⑤,“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⑥。他这样做在别人眼里似乎不可思议,但这正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他看来,富是仁德的物质基础,仁德是富的精神寄托。商业交易不仅是物质的流通,更是人性的体现。他散去的是金钱,收获的是众人对他个人与事业的支持,这才是智慧的做法。在当今社会这就类似于一个企业的形象或是品牌。

(2)治生之祖——白圭的经营之道

白圭,战国时期洛阳著名商人,也是一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有“治生之祖”(经商致富之祖)之誉。他知识广博且联系实际,其经营之道的精髓如下所述:

第一,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⑦。根据自己总结出的农业经济循环论⑧做出市场预测,一旦市场有所反应“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⑨,抓住商机,获取利润。其具体做法是在收获季节或丰年,农民大量出售谷物时,适时购进谷物,再将丝绸、漆器等生活品卖给这时手头较宽裕的农民;而在收成不好时,适时出售粮食,同时购进滞销的生活品等。而且白圭所说的“与”,是予人实惠的意思。当某些商品积压滞销时,一些奸商等价格贬得更低再大量购进,而此时白圭却用比奸商收购价要高的价格来收购;等市场粮食匮乏时,奸商们又囤积居奇,白圭却以比他们低廉的价格及时销售,满足人民的生存需求。白圭的这种经营方法,既保证了自己能够取得经营的主动权,获得丰厚的利润,又在客观上调节了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个体手工业者以及一般消费者的利益。这也便是白圭口中的“仁术”,也难怪其商业上的造诣如此之高。

第二,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⑩。他曾说过现代人汗颜羞愧的经商思想:“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⑪意思是说如果为了省钱而买谷物自己吃,就买差一些的谷物;但如果是为了做种子来年丰收,那就请买上等的种子。他不但为对方着想,还计划得合情合理,既要节俭,又要丰产,可谓将思想做到了家。这种经营思想和真诚为顾客着想的人在如今更是少见。如果商家想要有更多顾客应该真心实意为顾客着想,而且要像白圭那样想在前边,这才是最有效的最有用的吸引客户的策略。

(3)商论第一人——计然

计然,春秋时期著名谋士。在他和他的弟子范蠡的帮助下,越王勾践根据其提出的“七策”得以复国。其弟子范蠡辑录老师计然之言论成《计然策》并参以自己见解所成,说得便是一个致富术。天下商旅呼之为“绝世富经”,名士则称之为“计然七策”。此“七策”大可治国,小可富民,在此以后者作解。其中最核心的便是商机的预测把握和货币资金的周转流通。

他提出:与时逐,无息币,财币欲其形如流水。商人不仅应当准确预测商情

发展趋势,而且更应当善于分析市场变化,迅捷果断地抓住商机。在计然看来,商人最常犯的错误一是居贵,即商情良好、价格上涨时仍然囤积惜售,一心等待最高的价格,结果错失商机;二是息币,即由于片面追求好价格而使商品积压、资金停留在自己手中,结果因为资本不流通而无法增殖。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⑫,即在价格上涨有利可图时,要尽可能快地抛售囤积商品,而在物价低落时,要像收购珠玉一样大胆收购便宜商品。只有这样大胆决策捕捉商机,才能使“财币欲其行如流水⑬”,加速资本周转次数,从而获取高额利润。在当时他已经了解到这种“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⑭”的经济现象。

2、唐宋时期商人经营之道

唐代时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宋代则是继承并发展商业的顶峰时期。在这个阶段,城乡经济和商品流通十分活跃,加之在宋政府是中国古代惟一一个长期不“抑商”的王朝,经商风气空前盛行,商业活动几乎波及社会各阶层。在此基础上,商人阶层的规模不断壮大,经营思想和方法也呈现出一系列的新特点。

(1)“窦家店”的建立者——窦乂

窦乂,唐朝著名商人,十三岁开始经商,白手起家,不到三十岁便成为一方巨富。他生财有道,名下商铺上千间,每间商铺价值上百万文,分布于长安城的繁华闹市,人称“窦家店”。能取得如此成就,其经营之道可归结为一下三点:

第一,先谋后事,稳健发展。纵观窦乂行事,无不经过深思熟虑。以种植榆树为例,初涉商海的窦乂非常小心谨慎,充分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降低自己投资的成本与风险:空地是伯父免费提供的,种子是树上掉下来的榆钱;耕种、灌溉、砍伐,事事亲力亲为。由于榆钱长成木材,需要经过好几年的培植和投资,为了保证自己在榆树成材前的生活所需,窦乂先砍成榆条,贱价出售,出售所得钱财也解决了其资金周转问题。五年之后,树苗都已长大成材,单是盖房屋用的椽材就有千余根,可以造车用的木料更是不计其数。这个十几岁的少年,凭着自己拥有的他人难及的毅力与智慧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生活富足有余。

第二,熟悉环境,善察商机。他知道长安盛夏多雨,人们急需燃料,便采购原材料和设备,雇人制作法烛。由于柴薪价格暴涨且严重缺货,法烛销售一空。由此成功地完成了从个体户到实业家的转型,赚得盆满钵溢。他能一眼看出小海池那处卑污之地所处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掘其潜在价值,充分体现了“人弃我取”的精神。他也能把握政府中一些大人物的喜好,投其所需,为自己的事业打造了坚实的背景。对市场和商机的敏感度,也是窦乂成功的关键。

(2)其他值得重视的经营之道

品牌广告,吸引顾客。品牌作为经营活动的魅力点,宋唐商人对此已具有较成熟的理念和成功的实践,其突出表现就是商标的出现和使用。北宋时期济南刘家功夫针商标,中心画一只白兔抱着一根针,两边以文字提醒顾客“认门前白兔为记⑮”•。由于当时人们已有“多趋有名之家”的购物心理和风尚,商人就将打造商铺名号作为提高品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许多商铺的名号往往取得吉祥、响亮且富有文学色彩。如“清风楼”可能出于苏轼的名句“清风徐来”,表示该店环境幽雅;“状元楼”是专门接待进京举子的。此时期的广告宣传的宣传形式已注意对店铺经营范围和经营特点的介绍。如《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赵太丞家”医药铺,除了门首所悬挂“赵太丞家”的医药铺字号横牌外,尚有四块竖牌,分别写有“治酒所伤良方集香丸”、“五劳七伤回春丸”、“赵太丞统理妇儿科”等字样,使人们对该医药铺的特点一目了然。在具体的广告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如牌匾、灯笼、旗帜、彩欢门、传单等。除此之外,此时商人也非常注重门面包装,这有助于吸引顾客,促销商品。如临安城的许多酒肆,“店门首彩画欢门,设红绿杈子,绯绿帘幕,贴金红纱桅子灯,装饰厅院廊庑,花木森茂,酒座潇洒” ⑯,给人以富丽气派之感,适合于客人饮酒作乐。茶肆的装饰则注重清新雅致之感,“插四时花,挂名人画⑰”。

3、明清时期商人经营之道

中国商业发展到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已十分发达,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十大商帮逐渐显现,其中主要以徽商、晋商最为著名。下面就将徽商与晋商的经营之道简述如下:

(1)十大商帮之首——徽商的经营之道

徽商,俗称“徽帮”,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徽商位列是中国十大商帮之首,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七分之四,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能有如此成就,其经营之道主要在以下三点:

第一,薄利竞争。经商离不开竞争,而价格竞争则是一种有效的竞争手段,而徽商大多数都信奉薄利竞争。徽商有商谚:“耕者什一,贾之廉者亦什一,贾何负于耕?古人病不廉,非病贾也,若弟为廉贾。”⑱意思是,农耕能获什一之利,经商若亦取什一之利,就不会受到人们的垢骂,自己的心理也得到了平衡。这或许就是其只取薄利的原因之一。如休宁商程锁在漂水经商,这里的惯例是“春出母钱贷下户,秋倍收子钱”,但程锁贷钱“终岁不过什一,细民称便,争赴长公(指程锁)。”⑲某年丰收,米谷登场,粮价大跌,其他商人乘机压价,唯有程锁以“平价困积之”。第二年闹饥荒,粮价上涨,他本可以大赚一笔,但他却“出谷市诸下户,价如往年平。”⑳由于他始终低息便民,薄利竞争,终于树立起自己的“廉贾”形象。他在漂水市场坚持薄利竞争,使他的资产也“累数万金矣”21。商家与顾客的关系,不是对立的,相反是双方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只取○

不予,一味敲榨顾客,虽然能给自己带来暂时的利益,却抽掉了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石,导致顾客流失去获利的机会,这绝对是得不偿失。大多数徽商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自觉地薄利经营。“利者人所同欲,必使彼无可图,虽招之将不22”这可谓是大多数徽商的共识。来矣。缓急无所恃,所失滋多非善贾之道也。○

给予民利的同时,薄利竞争的营销策略又使徽商在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

第二,以义取利。义利关系是经商活动中碰到最多的问题,商场上见利忘义,取不义之财的现象也是很多。而徽商却始终坚持“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职23的思想来经营事业。婺源朱文炽贩茶叶去珠江,抵虽为利,非义不可取也。”○达后却错过了大批交易的好时机,新茶也就不新了。于是他出售时自书“陈茶” 两字。这当然影响茶价,当牙侩(买卖介绍人)劝其去掉“陈茶”两字时,朱文炽却不为所动。在徽商眼中,义和利的关系就好比泉水的源和流的关系,有源才有流,有义才有利,若“今之以狡诈求生财者,自塞其源也。今之吝惜而不肯用24若义与利出现冲突,不可兼财者,与夫奢侈而滥于用财者,皆自竭其流也。”○得时,便坚持宁可失利,不可失义,舍利取义。明代休宁商汪平山经营粮食生意,正德年间,某地闹灾荒,粮价猛涨,而他正蓄积了大批谷粟。如按时价出售,可

25”多获利几倍,但他不愿乘人之危牟取暴利,而是将谷粟“悉贷诸贫,不责其息○,帮助众人渡过难关。像这样舍利取义的事例,在徽商中很多见。徽商能取得如此成就跟这一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注重质量,提高信誉。徽商经营的商品,以质量高而著称。如他们经26,清营的歙县茶叶,因质量好而销路广,“北达燕京,南极广粤,获利颇赊” ○代婺源茶叶还远销于“外洋”。徽州的加工业,工艺水平高,“歙工首推制墨,而27。徽墨也是铜锡竹器及螺甸诸品,并号精良。若罗经日晷,则奇巧独擅矣” ○

历代贡品。这些高质量的商品,为徽商赢得了信誉。经商面临的对象是广大顾客,顾客的信赖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源泉。而经营商品不求质量,则会使信誉受损,顾客流失,生意减少。对这些道理,徽商在实践中有深刻的理解。因此他们对于自己所经营的商品,十分注重质量,以提高自己的信誉度。如清时休宁制墨商号胡开文,就以质量上乘而闻名遐迩。据载,胡开文的第二代传人胡余德,曾研制一种墨,在水中久浸不散,因而声誉鹃起。一位顾客慕名购得此墨一袋,谁知在返回时不慎将墨袋掉入河中,捞起后发现黑墨已开始溶化,立即返回去找胡余德。经证实后,胡余德一面道歉,一面以一袋名墨相赠。同时通知各场各店,立即停制停售此墨,并高价收回业已售出的劣质墨锭,全部毁掉,从而使自己的商业信誉蒸蒸日上。良好的商业信誉是靠商品的质量,优质的服务,经营者长期的艰苦努力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是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徽商的发迹,与努力提高和积极维护自己的信誉是分不开的。

(2)最重信义之商——晋商的经营之道

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始于隋末,壮大于唐宋,于明清期间达到顶峰。其经济实力可从一件事反映出来,当年八国联军向中国索要赔款,慈禧太后掌权的清政府就向晋商的乔家借钱还国债。其强大如此,缘自以下几点:

在经营活动中善于审时度势,薄利多销,慎待相与,重视信息。

第一,审时度势,灵活机动。晋商颇精此道,他们有商谚称:“屯得应时货,自有赚钱时”;“人叫人,观望不前,货叫人,点首即来”。明代蒲州商人王海峰,当蒲州人大多西到秦陇、东到淮浙、西南到四川经商时,他却深思熟虑看中了到

人们不愿意去的长芦盐区去经商。当时长芦盐由于官僚显贵、势豪奸绅上下勾结,使这一盐区的运销不能正常进行,商人纷纷离去。但王海峰在了解该盐区运销史、盐政情况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断然决定在长芦盐区经商,并向政府提出了整顿盐制、杜绝走私的建议。后来,长芦盐区经过整顿,盐的运销又繁荣起来,盐商又蜂拥而至,长芦盐区的税收也随之比过去增加三倍多,王海峰也成为这一盐区的著名富商。明代有人评说:“海峰王公者,雄奇人也……胸中有成筹矣,人所弃我则取之,人所去我则就之。”○28由此可见,善于审时度势,是经商成功的必要条件。

市场行情瞬息万变,顾客要求也不断变化,故商业活动必须灵活机动,善于组织顾客最需要的货源,才能达到购销两旺。如旅蒙商(活跃于蒙古的晋商)的兴盛:蒙古牧民喜欢穿结实耐用的斜纹布,大盛魁便将布料拉成不同尺寸的蒙古袍料,由蒙古牧民任意选购。蒙靴、马毡、木桶和木碗等是蒙民生活中的必需品,大盛魁便专门加工订做。因此蒙民只要见是大盛魁记商品,就争相购买。蒙古牧民过的是游牧生活,居民皆分散而居。大盛魁便采用流动贸易形式,深入到蒙古牧民居住的帐篷中做买卖。蒙古牧区货币经济不发达,大盛魁便采取以物易物和赊销方式,甚至到期也不收取现金,而以牧民的羊、马、牛、驼和畜产品等折价偿还。由于大盛魁商号货源组织有针对性,营销方式灵活机动,从而在蒙古草原的经商活动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第二,薄利多销。如明代商人王文显,经商40余年,百货心历,其为商“善心计,识重轻,能时低昂,以故饶裕人交,信义秋霜,能析利于毫毛,故人乐取其资斧。”又如祁县乔氏在包头开的“复”字商号,做生意不随波逐流,不图非法之利,坚持薄利多销,其所售米面,从不缺斤短两,不掺假图利;其所用斗称,比市面上商号所用斗称都要略让些给顾客。于是,包头市民都愿意购买“复”字商号的米面,生意越做越好,收到了薄利多销、加快资金周转的效果。山西商人在经营活动中,还总结了许多薄利多销的经验,并归纳为营销商谚,如:“不怕不卖全,就怕货不全”;“买卖争毫厘”;“生意没有回头客,东伙都挨饿”;“买卖不算,等于白干”等。

第三,合作谨慎,慎待相与。晋商重视稳妥经商,慎待“相与”。所谓“相与”,就是有相互业务的商号。所谓慎待,就是不随便建立相与关系,但一旦建

立起来,则要善始善终,同舟共济。如山西祁县乔氏开办的“复”字商号,尽管资本雄厚,财大气粗,但与其他商号交往时却要经过详细了解,确认该商号信义可靠时,才与之建立业务交往关系。否则,均予以婉言谢绝。其目的是避免卷入不必要的麻烦漩涡之中。但是当看准对象,摸清市场的状况,认为可以“相与”时,又舍得下本钱,放大注。对于已经建立起“相与”关系的商号,均给予多方支持、业务方便,即使对方中途发生变故,也不轻易催逼欠债,不诉诸官司,而是竭力维持和从中汲取教训。合作可以互利,却也要谨慎小心。

第四,信义为重,俭约自律。晋商极重信义,认为经商虽以营利为目的,但凡事又以道德信义为标准,经商活动属于“陶朱事业”,须以“管鲍之风”为榜样。有很多关于信义的商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窃,信誉第一条”;“秤平、斗满、尺满足”。可见,诚信不欺,利以义制,是山西商人经营活动中严格遵循的一个信条。晋商大家乔致庸便把经商之道排列为一是守信,二是讲义,三才是取利。清末,乔家的复盛油坊曾从包头运大批胡麻油往山西销售,经手伙计为图暴利,竟在油中掺假,事被掌柜发觉后,立即饬令另行换售,代以纯净无假好油。这样商号虽然蒙受一些损失,但信誉昭著,近悦远来,商业越发繁盛。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是古人一贯提倡的节俭作风。晋商一直保持着俭约风尚,认为“勤俭为黄金本”。明人沈思孝《晋录》载:“晋中俗俭朴古,有唐虞夏之风,百金之家,夏无布帽;千金之家,冬无长衣;万金之家,食无兼味。”晋商节俭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三、各时期商人的经营之道的相通之处及现代价值

1、

对以上各时期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得出古代商人九条经商之决。

⑴知地取胜,择地生财

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可见地形对作战之重要,为将者不可不察也。经商如作战,商场如战常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据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范蠡因陶地“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而选为营销点,从而造就其“商圣”之荣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江苏扬州,地处南北要冲,交通发达,水运便利,货往频繁。其地膏沃,

有茶、盐、丝、帛之利,众多商人纷至沓来,一时商贾云集,秦商、晋商在这里定居经营。有名的徽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称雄江湖。

⑵时贱而买,时贵而卖

“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这句话就是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商业的利润本源于买卖的差价。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当机立断。如,范蠡、白圭、窦乂等乐于观时机,凭着这点精心经营,以至家累千金。

⑶见端知未,预测生财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是经商者财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经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如范蠡的“能知机”、“能敏捷”;白圭的“乐观时变”;计然的“与时逐”;徽商、晋商的“审时度势”等都可体现。

⑷薄利多销,无敢居贵

司马迁曾说:“贪买三元,廉买五元”,就是说贪图重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获利50%。徽商所坚持的“耕者什一,贾之廉者亦什一,贾何负于耕?古人病不廉,非病贾也,若弟为廉贾”以及晋商所坚持的“不怕不卖全,就怕货不全”、“买卖争毫厘”等都是这句话的写照。

⑸雕红刻翠,留连顾客

这一内容以唐宋时期最为突出,《燕京杂记》中载:“京师市店,素讲局面,雕红刻翠,锦窗绣户。”有的店铺招牌高悬,入夜家家门口点起了五光十色的锦纱灯笼。有的店铺张挂名人书画,附庸风雅,以此来升华店铺的品位还有些茶肆、饭馆、酒店中特意安排有乐器演奏和评书为客人助兴。经营者们深深懂得豪华的装饰,反映一个店铺的实力,于是店堂设计画柱雕梁,古色古香,金碧辉煌,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迎合达官巨贾、贵妇名媛“以求高雅”的消费心理。在服务上进门笑脸相迎,出门点头送行。这些敬客如神的作法加上高贵典雅的装饰,使众多顾客“如坐春风”,“一见钟情”,从而留连忘返、百顾不厌。

⑹重情信义,以义为利

徽商商谚有云:“财自道生,利缘义龋”,以此严于律己,做到“视不义富贵若浮云”。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义取利,德兴财昌,舍义取利,丧失了“义”也得不到“利”,为商者应深以诫之。范蠡的“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白圭的“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徽商的“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重质重量,晋商的“诚信不欺,利以义制”、“售货无诀窃,信誉第一条”等等都是对此的解释。

⑺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29这里强调 “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

了一个“善”字。资金不足,必须善于使用,使用的目的也是获利,唯有资金与商品流通不息,才能使利润滚滚而来。计然所提出的“无息币”、“财币欲其行如流水”最能体现这一点。宋代的沈括也如是说,十万元资金倘不周转,“虽百岁故十万也”,如果贸而流通,加快周转,“则利百万矣”。由此可见资金流通的重要。

⑻奇计胜兵,奇谋生财

兵家有言:“将三军无奇兵,未可与人争利”,“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范蠡的“售贮随时”,白圭的“乐观时变”、“人弃我取”,窦乂的先谋后事,善察商机,徽商、晋商的关注市场、灵活机动等等都是其具体体现。

⑼居安思危,俭约自律

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用度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如白圭的“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晋商所坚持的“勤俭为黄金本”等。由此可见,经商者居安思危,勤俭为尚。“处乎其安,不忘乎其危”,少一些安乐,多一份忧患,将使经商者进入佳境。 2、

面对当今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现状,为了使企业做的更好,走的更远,创造更丰厚的利润,古为今用,古人经商之道在现代企业决策、发展

中运用的也非常频繁。

⑴善于选地——雪驰集团

经营地点对于商业的成败与获利大小影响很大。经商地点不仅意味着一个空间位置,而且是各种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物产、风情、风俗以及法律制度的综合。范蠡在选择陶地经商的思路就是值得当今商界参考的。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家,必须懂得选地的重要性,且要学会全面思考,慎重选地。例如:雪驰集团是在邯郸这个内陆城市发展起来的。为了便于出口产品,它又在青岛建了分厂。青岛地理位置虽优越,但雪驰集团只是建立了分厂,并未将总厂迁至青岛。究其原因在于雪驰集团总厂所在地———邯郸虽然地处内陆,但位于河北最南端,被山东,河南,山西三省环绕,京广线穿越其中,交通便利,有着丰富廉价的劳动力;雪驰可以在邯郸培养人才,然后输送到分厂工作,有利于减少工资成本;雪驰在内陆土生土长,被内陆人熟悉认可,有一定的消费群,有利于在竞争中生存;当地政府积极鼓励帮助企业的成长,有政策保证,所有这些都是雪驰集团把总部留在邯郸的机会成本。而青岛是相对发达的沿海城市,劳动力价格当然偏高,如果把总厂设在青岛,就会增加工资成本,同时,包括消费群在内的雪驰集团的很多资源优势都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迁址的机会成本增高,这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但青岛又具有经济文化多元化的优势,是许多品牌企业的聚集地,是世界有名的优良港口,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青岛城市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又会给企业的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带来新思路,既有利于企业增强内功,又有利于企业及时得到最新的经济信息,以便和国际知名企业公平竞争,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因此,雪驰集团把分厂设在青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让总厂的资源优势和分厂的信息优势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使雪驰集团总体效益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⑵回报社会——邵氏逸夫

企业家的成功除了个人必备的素质外,与整个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试想,如果没有政策的鼓励,没有法律的保障,没有群众的支持,没有舆论的帮助,没有企业员工的积极配合,企业家想走向成功谈何容易。古人经商尚且不能脱离当时的环境,更何况当代商人。因此,事业成功不忘回报社会,这是一个企业家做人做事的良心。我国很多学校都可见到的“逸夫楼”,就是当代富豪邵

逸夫先生回报社会、回报祖国的标记。邵逸夫先生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1987年,邵逸夫先生开始向内地捐出第一笔教育款项1亿港币,帮助内地10所大学兴建图书馆或科技馆,它们是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大学、华东师大、华中师大、东北师大、北京师大、浙江师大和西南师大。二十多年来,他共向内地捐赠了34亿港元,兴建了5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目前,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2002年,他还捐资创立被誉为东方诺贝尔的邵逸夫奖,用以资助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进行研究,目前基金总额已高达50亿元。所以,当大陆一批又一批以“逸夫”命名的建筑耸立起来时,人们应该想到,这是一位老人勤劳创业的结果,是爱国热情的必然。

三、 结语

诸如此类沿承古人经商思想与方法的例子还有很多,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经营之道在现代社会运用的必要及价值。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商场,返璞归真,重拾古人经营之精华,古为今用,相信会另有一番作为。

参考文献:

①④[春秋]范蠡,《陶朱公理财十二则》[M] ②③⑤⑥⑦[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

⑧白圭所提出的一种农业思想。具体内容:“阴在卯,穰;明岁衰恶。至午,旱;明岁美。至酉,穰;明岁衰恶。至子,大旱;明岁美,有水。至卯,积著率岁倍。”出自《史记·货殖列传》[M] ⑨⑩⑪⑫⑬⑭[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

⑮《中华古文明大图集》第四部,《通市》之《商人的精神世界》[M],人民出版社出版。

⑯[宋]吴自牧,《梦粱录》卷16《酒肆》[M] ⑰[宋]吴自牧,《梦粱录》卷16《茶肆》[M]

⑱[明]汪道昆,《太函集》卷45,《明处士江次公墓志铭》[M] ⑲[明]汪道昆,《太函集》卷六十一《明处士休宁程长公墓表》[M] ⑳王世华,论徽商的道德精神[N],光华日报,1998年2月 21徽商第二代启示[J],○《徽商》,2010年,第11期 23叶显恩,儒家传统文化与徽州商人[C] ○

24童建军,论明清徽商的商业伦理[J],2008年,第3期 ○

25洪璞,儒家经济伦理与徽商[C] ○

26○○27陈学文,明清徽州商人之成功—明清徽商经营之道与商业道德[C] 28[明]张四维,[M] ○

29[战国]韩非,○《韩非子·五蠢》[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