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数:13,总分:100
1.(问答题,2分)亲爱的同学:
金秋九月,你走进了中学的校园,开始迈入人生的又一个新征程。为帮助刚入学的你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我们设计了为期两个月的“校园打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列任务。
涂鸦墙上满是同学们的感受和心愿,墙上有两个错字,请你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2.(问答题,2分)食堂可是同学们特别向往的地方!有同学发现食谱上的一些菜名很有意思。请你从下面【甲】【乙】两个菜名中选择一个,参考示例,为大家讲讲它的命名方式有何妙处。 示例:
“火山飘雪”——白糖拌西红柿
“火山飘雪”的比喻,让人仿佛看到红红的西红柿上铺了一层雪白的糖粒儿,红彤彤雪莹莹,真是诱人啊!
【甲】绝代双骄——红辣椒炒青辣椒 【乙】蚂蚁上树——肉末粉条
3.(问答题,2分)某些菜名引发了同学们有趣的讨论。请你参与其中,补全下面的讨论内容。 今日供应 口水鸡 水煮肉片 京酱肉丝 醋溜土豆丝
乐乐:我最喜欢“口水鸡”,麻辣鲜香让人口水直流,用 ① ___ (填一个成语)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芳芳:“水煮肉片”中的“煮”和“醋溜土豆丝”中的“溜”是 ② ___ 词(填词性),都表示烹饪方法;“京酱肉丝”中的“酱”和“醋溜土豆丝”中的“醋”偏旁都是 ③ ___ ,带这个偏旁的字的调料都要经过发酵。
4.(问答题,8分)学校中心花园的美景吸引了许多同学。下面是某位同学写的一个小片段,请你阅读并完成任务。
【甲】进入深秋的爬山虎,与夏日碧玉似的绿截然不同,换上了烟霞般的红。[乙】“霜重色愈浓”,不错的,这一片片叶子红得浓烈,红得烂(màn),像把终年贮蓄的红色全拿出来了。.【丙】秋风吹起,这一把把红色的小扇子随风起舞,于是那红色流动起来,真是______。风停了,夕阳染红了天空。沐浴在霞光里,显得绚丽而又灵动。
(1)文段中根据拼音所写的汉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___ A.曼 zhù B.曼 chǔ C.漫 zhù D.漫 chǔ
(2)结合语境,在文段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___ A.美不胜收 B.五彩斑斓
(3)画横线的句子是个病句,请你帮助修改。
(4)善用比喻是这个小文段的一个特点。文段中【甲】[乙][丙】三个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___ A.【甲】 B.【乙】 C.【丙】
5.(单选题,2分)喜欢阅读的同学打卡学校图书馆,他们热心帮助图书馆老师张贴对联。三副对联都只完成了一半,请你来完成另一半。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1)学海要遨游 (2)书中天地大 (3)欲知中外事 B.(1)学海要遨游 (2)欲知中外事 (3)书中天地大
C.(1)书中天地大 (2)学海要遨游 (3)欲知中外事 D.(1)欲知中外事 (2)书中天地大 (3)学海要遨游
6.(单选题,2分)近期图书馆开展了“我喜爱的唐代诗人”调查活动。下面的词云图显示的是调查结果,字号越大表明受喜爱程度越高。请你读图,判断下列不是学生喜爱程度最高的诗人所写的作品是( )
A.《峨眉山月歌》 B.《望庐山瀑布》 C.《早发白帝城》 D.《江南逢李龟年》
7.(问答题,4分)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图书馆推出了《朝花夕拾》阅读活动。活动中同学们针对“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这个话题进行了读书方法的交流。大家认为,可以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阅读;也可以确定一个专题,选择不同篇章中的相关内容去阅读。请结合《朝花夕拾》的相关内容,说说你运用其中一种阅读方法的体会。 8.(填空题,4分)默写。
(1)___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回乐烽前沙似雪,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新的集休中,与同学相处,要像《论语•述而》中说的那样——“___ ,___ ”,才能改正自己的不足,不断进步。
9.(问答题,6分)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是诗人在旅途中所作,首联的“客路”和“行舟”与尾联的“___ ”和“___ ”遥相呼应,流露出诗人此刻身在江南却 ___ 的情感。
(2)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开阔的气象、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画线诗句中,诗人借助平潮、 ① ___ 、正风、 ② ___ 、 ③ ___ 等意象表现了这种气象与风貌。 10.(问答题,8分)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问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言语》
【乙】
谢遏 ① 年少时,好著 ② 紫罗香囊,垂覆手 ③ 。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 ④ 与赌,得即烧之。
(《世说新语•假谲》)
【注释】 ① 谢遏:谢玄,谢太傅的侄儿。 ② 著(zhuó):穿戴。 ③ 覆手:手巾之类的物件,与前文的“紫
罗香囊”均为女子常用物件。 ④ 谲(jué):欺诈。 (1)下列对两篇文章中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
A.根据语境,用组词的方式解释文言字词是理解文言文的一种常用方法。甲文中“撒盐空中差可拟”的“差”字,可以组词为“差不多”。
B.文言文中“之”作代词是一种常见现象,要根据上文语境去推断其具体指代的内容。乙文中“太傅患之”的“之”指代的是谢遏“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这件事。
C.“即”字的甲骨文字形为“会”,本义是“人面对食器靠近去吃东西”,后来引申出“靠近”“立即”等意。甲文中“即公大兄无奕女”和乙文中“得即烧之”中的“即”都是“靠近”之意。
(2)甲文中描写人物虽着墨不多,却生动传神。同学们可以用朗读的方式读出中,你准备怎样去朗读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说说你的理由。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
(3)谢太傅十分重视对家族儿女的教育。请结合内容,说说两篇文章中谢太傅是如何教育家族儿女的。
11.(问答题,8分)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甲】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①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选自朱自清《春》)
【乙】
当丝丝缕缕的风轻拂过来,无边的宁静便在风与空气中弥散,身心仿佛被秋天减了负,有了翱翔的欲望。
自然界似乎在秋天里一下子色彩斑斓,却又安之若素。
八月的早晨清凉清凉的,繁茂生长过的庄稼早已深藏不露,向天的愿望变成俯伏大地的温存。草木收起了棱角,学着不再张牙舞爪。同时,当大地上一批植物逐渐衰老,会有另一批植物续上来凌寒而生,小白菜、菠菜、菜苔,都将准时贴着地皮生长,小家碧玉般不事张扬地葱绿。 ② 也有些花在秋凉中开了,金黄金黄的有栾树、桂花、皇菊,一开花就芳香四溢。紫蓝的喇叭花、粉红的月季花等等,温温存存地开。
风一遍遍梳理天空与大地,轻轻地梳,慢慢地理,耐着心地抚摸,偶尔下了力气吹那么一下,大地就日见稀朗了。在乡下的天空里星星反而更其繁密。成群的鸟儿一阵风一阵风地飞,像被风搅起的一大团一大团的叶子,密密麻麻地扑向电线、阳台和树枝。田野里,那一声牛的长哞,慢条斯理,从容不迫,把心中压抑久了的沉闷释放了出来。
踏入秋的门槛,人们可以在一片片飞红中观枫叶,在一阵阵幽香中闻桂花,在一簇簇金灿灿的明黄中赏秋菊,在山水间徜徉,这就是秋天的况味。
(选自孔帆升《款款而来的初秋》,有删改)
(1)于字里行间品味语言之美,能够领略文学作品的意蕴,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处都是写花的精彩语句,请你加以赏析。
(2)意象组合是中国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参考下面的示例,从乙文中摘录或改写描绘秋天景象的词句,连缀成一首咏秋的小诗,多角度展现秋的特点。 要求:小诗5—8行,至少包含3种景物。
春天,
在那片绚烂的花色里。
蜜蜂,嗡嗡地闹着, 蝴蝶大大小小,飞来飞去。
杨柳风暖,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鸟儿携手牧童的短笛, 唱出春天的序曲。
12.(问答题,12分)阅读《你等者,我去给你买橘子》,完成问题。
你等着,我去给你买橘子
肖遥
小时候每次跟我妈回姥姥家,去的时候无论多么欢欢喜喜,离开时都会变得鬼鬼祟祟:寒冷的冬日凌晨,我妈叫醒我,不许我出声,连灯都不敢开,我至今还记得那些被急匆匆套上的一层又一层的衣服——冰凉的棉毛衫、扎脸的毛衣、紧张中穿反了的外套……和我一样被粗暴收拾的还有行李包,它们被胡乱地塞进了衣物、食物。我们摸黑梳洗,悄悄地行动,生怕惊动了姥姥。
那些发生在凌晨的我妈和我姥姥的博弈,规则是“看谁起得早”。我妈能5点起来,我姥姥就敢4点蹲守厨房,所以这种博弈总以我妈的失败而告终。每次我妈都以为这次起得够早,拉着我蹑手蹑脚地往外溜,都会看见厨房里透出的微微亮光——灶台底下的火苗早就一窜一窜地舔着锅底了。
被我姥姥和她做的早餐成功拦截后,她们就开启了新的对峙:我妈拒绝吃早餐,姥姥早就料到这一招,拎过一大兜煮鸡蛋非要让我妈提上再走。母女俩都憋着气——我妈说:“你看看行李还能装得下吗?”我姥姥就拿我说事儿:“孩子早上不能饿着!” ① 几轮过后,我妈背着行李,提着一大包热腾腾的食物,气呼呼地走了。看我妈的架势,我很是惊慌,几步追上去,紧紧揪住她的衣角。
当我也成了妈妈的时候,我的母亲变成了“姥姥”。如同往昔重现,当我离开时,任凭我说“啥也不需要”,她仍会收拾一大包地里种的青菜、芥菜、菠菜塞给我。当我拎着沉甸甸的菜蔬挤地铁、等公交辗转旅途,恼怒之余,才理解了多年前我妈为啥动气——除了嫌沉,更多的是对姥姥说不出口的心疼。她气姥姥节省,舍不得吃鸡蛋,还气姥姥为了赶早做早饭,一夜都不曾睡踏实。与其说姥姥倾尽所有的给予成了我妈的心理负担,不如说姥姥无意识表达出的不舍,让我妈感到了委屈和内疚。
最近我去看我妈,她在给我们装葱的时候,我很想说“不要装了,家里还有”,可是出口却成了“这哪里来的”。因为自从冬天罢园后,门口那一小块地也被平整得像是原本就是这副模样。我妈说葱是在屋内的花盆里种的。我喃喃道:“自己种的就好。”我忽然很害怕,害怕我父母不
种地了。这种害怕,就像我从前责备我爸妈退休后还要种地一样强烈,因为他们在劳作时没少受伤:摘佛手瓜摔伤了腰,给豆角搭架子扭伤了脚……可无论你再阻止,也挡不住开春他们还要挖地,松土,播种。而我现在看到那块空地,才惊觉,如果他们不种地,说明他们种不动了。 从我妈家回来,我把葱放在阳台上。 ② 出太阳时,我怕葱被晒坏,盖上一层报纸;刮大风时,又怕它们被吹干,套上一层保鲜膜……从前,获得过太多鲜花、赞美和闪耀的礼物,食物这种最有烟火气、最寻常的东西根本不足以打动我;现在,当需要我自己张罗一粥一饭的时候,我觉得新鲜食物是最珍贵的礼物,因为在一粥一饭中,才能深深感受到这些食物里关于爱的良苦用心和好意。
寒假结束,送女儿去机场,临行时她对我“严防死守”说“行李都多得夸张了”,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双肩书包。这个包,我连颗瓜子也休想给她塞进去。当然,我自知没有胜算,也不会强人所难。
在她下车往航站楼走去的瞬间,我就想起朱自清《背影》中一句话,“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刚好我车上有一小包橘子,是准备上班当零食的,就掏出来递给她。她一边嗔怪“你咋跟姥姥一样”一边哭笑不得地接过去。她知道她妈妈尽管很想变得和姥姥不一样,但妈妈还是妈妈,还是不失时机地给自己娃嘴里、兜里塞吃的,还是以喂养好孩子为本能,为乐趣。
经过了几代人关乎牵挂和分离的战斗,这种战斗本身的方式也变了,从剑拔弩张变成嬉皮笑脸,感情表达变得越来越轻盈,但貌似很多情感也变得轻易甚至轻率。可是,尽管新新人类排斥一切沉重的事物,但只要身为人类,就无法摆脱情感的重量。
(选自《时代邮刊》,有删改)
(1)这篇散文中的故事好似三集“平淡而隽永的连续剧”,每一集都拨动着我们的心弦。请你阅读文章,补全下面的内容。 第一集: ① ___
第二集:我将妈妈给我准备好的、亲手种的菜蔬全都带回,并精心呵护。 第三集: ② ___
(2)文章语言生动细腻,蕴含着浓浓的情感。请从文中画横线的两句中任选一句,结合下列加点词语谈谈你的理解。
① 几轮过后,我妈背着行李,提着一大包热腾腾的食物,气呼呼地走了。 ......
② 出太阳时,我怕葱被晒坏,盖上一层报纸;刮大风时,又怕它们被吹干,套上一层保鲜....膜……
(3)本文三代人送别的“博弈”,让我们读到了中华民族血脉中代代相传的美德。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种传统美德的理解。
13.(问答题,40分)“上课!同学们好!”老师亲切的问候开启了你孜孜不倦的求学之旅;“老师,我来!”活动中主动请缨开启了你勇敢的担当;“各就各位,预备——跑!”赛场上的一声发令开启了你顽强的拼搏;“铃——”选修课的清脆铃声开启了你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短短两个多月的初中生活,是什么样的事情,“开启”了你多姿多彩的中学时光?你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又有着怎样的体会感悟呢?请以“开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 (2)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021-2022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试题数:13,总分:100
1.(问答题,2分)亲爱的同学:
金秋九月,你走进了中学的校园,开始迈入人生的又一个新征程。为帮助刚入学的你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我们设计了为期两个月的“校园打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列任务。
涂鸦墙上满是同学们的感受和心愿,墙上有两个错字,请你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正确答案】:无
【解析】: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能力。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字词意思辨析判断。
【解答】:阅读图中的文字,可以发现其听“喜迎”的“迎”写错了,还有“期侍”的“侍”也错了,应是“待”。 答案: 迎 待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问答题,2分)食堂可是同学们特别向往的地方!有同学发现食谱上的一些菜名很有意思。请你从下面【甲】【乙】两个菜名中选择一个,参考示例,为大家讲讲它的命名方式有何妙处。 示例:
“火山飘雪”——白糖拌西红柿
“火山飘雪”的比喻,让人仿佛看到红红的西红柿上铺了一层雪白的糖粒儿,红彤彤雪莹莹,真是诱人啊!
【甲】绝代双骄——红辣椒炒青辣椒 【乙】蚂蚁上树——肉末粉条 【正确答案】:无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此题先找到该句命名的技巧,再仿照示例作答。甲句,“红辣椒”“青辣椒”被称作“双骄”,运用的是谐音手法。乙句,将肉末比作蚂蚁,将粉条比作树,运用的是比喻手法。可据此赏析。
【解答】:答案:
示例一:甲,运用谐音,将“红辣椒”“青辣椒”称作“双骄”,又用“绝代”修饰,既巧妙契合电视剧的名称,又蕴含着对该菜的赞叹之情。
示例二:乙,运用比喻,将肉末比作蚂蚁,将粉条比作树,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肉末粘附于粉条之上的状态,令人垂涎欲滴。
【点评】: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3.(问答题,2分)某些菜名引发了同学们有趣的讨论。请你参与其中,补全下面的讨论内容。 今日供应 口水鸡 水煮肉片 京酱肉丝 醋溜土豆丝
乐乐:我最喜欢“口水鸡”,麻辣鲜香让人口水直流,用 ① ___ (填一个成语)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芳芳:“水煮肉片”中的“煮”和“醋溜土豆丝”中的“溜”是 ② ___ 词(填词性),都表示烹饪方法;“京酱肉丝”中的“酱”和“醋溜土豆丝”中的“醋”偏旁都是 ③ ___ ,带这个偏旁的字的调料都要经过发酵。
【正确答案】:垂涎欲滴; 动; 酉
【解析】: ① 本题考查成语积累。垂涎欲滴:形容非常贪馋想吃的样子。涎:口水。 ② 本题考查词性。煮:一种烹饪方法,把食物放在有水的锅里烧熟或把其他东西放在开水锅里烧一段时间。溜:一种烹饪方法。先在旺火上把锅烧热再倒入油,待油半热时放入原料过油,随后放进用淀粉汁拌好的调料翻炒几下出锅。综上可知,,“煮”和“溜”都是动词,表示动作。 ③ 本题考查偏旁。“酱”与“醋”的偏旁都是“酉”,“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是酒,从“酉”的字多与酒或因发酵而制成的食物有关。
【解答】:答案: ① 垂涎欲滴 ② 动 ③ 酉
【点评】: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如:走、笑、有、在、看、写、飞、落、保护、开始、起来、上去。
4.(问答题,8分)学校中心花园的美景吸引了许多同学。下面是某位同学写的一个小片段,请你阅读并完成任务。
【甲】进入深秋的爬山虎,与夏日碧玉似的绿截然不同,换上了烟霞般的红。[乙】“霜重色愈浓”,不错的,这一片片叶子红得浓烈,红得烂(màn),像把终年贮蓄的红色全拿出来了。.【丙】秋风吹起,这一把把红色的小扇子随风起舞,于是那红色流动起来,真是______。风停了,夕阳染红了天空。沐浴在霞光里,显得绚丽而又灵动。
(1)文段中根据拼音所写的汉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___ A.曼 zhù B.曼 chǔ C.漫 zhù D.漫 chǔ
(2)结合语境,在文段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___ A.美不胜收 B.五彩斑斓
(3)画横线的句子是个病句,请你帮助修改。
(4)善用比喻是这个小文段的一个特点。文段中【甲】[乙][丙】三个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___ A.【甲】 B.【乙】 C.【丙】
【正确答案】:C; A; B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根据积累作答。“màn”写作“漫”;“贮”读作“zhù”。 故选:C。
(2)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分析。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五彩斑斓:表示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有语境可知这里用“美不胜收”。 故选:A。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句子成分残缺,缺主语,根据段落内容可知,在“沐浴”前面加上“爬山虎的叶子”。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判断。【甲】【丙】两句使用了比喻,【乙】没有。 故选:B。
【解答】:答案: (1)C (2)A
(3)在“沐浴”前面加上“爬山虎的叶子”。 (4)B。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5.(单选题,2分)喜欢阅读的同学打卡学校图书馆,他们热心帮助图书馆老师张贴对联。三副对联都只完成了一半,请你来完成另一半。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1)学海要遨游 (2)书中天地大 (3)欲知中外事 B.(1)学海要遨游 (2)欲知中外事 (3)书中天地大 C.(1)书中天地大 (2)学海要遨游 (3)欲知中外事 D.(1)欲知中外事 (2)书中天地大 (3)学海要遨游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对联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对联对上下联字数、结构、内容等方面的要求。
【解答】:对联(1)上联“笔下日月长”结构划分为“二二一”,是“名词+名词+形容词”结构;分析各项的下联:“学海要遨游”结构划分为“二一二”,是“名词+动词+动词”;“书中天地大”结构划分为“二二一”,是“名词+名词+形容词”;“欲知中外事”结构划分为“二二一”,是“动词+名词+名词”。据此可知(1)对应的下联应是C。然后我们再分析C项后面两个下联,看是否与上联相对。对联(2)下联“书林须漫步”是“二一二”结构,分别是“名词+动词+动词”,与“学每要遨游”结构一致;对联(3)上联“须读古今事”为“二二一”结构,分别是“动词+名词+名词”,与“欲知中外事”结构一致。 故选:C。
【点评】:对联最基本的要求是上下联字数相同,结构一致,词性要对,内容相近或相反。 6.(单选题,2分)近期图书馆开展了“我喜爱的唐代诗人”调查活动。下面的词云图显示的是调查结果,字号越大表明受喜爱程度越高。请你读图,判断下列不是学生喜爱程度最高的诗人所写的作品是( )
A.《峨眉山月歌》 B.《望庐山瀑布》 C.《早发白帝城》 D.《江南逢李龟年》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由题干“字号越大表明受喜爱程度越高”可知,李白是学生喜爱程度最高的诗人。四个选项中,只有《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的作品,另外三项都是李白的作品。
【解答】:故选:D。
【点评】:图文(表)转换题一般以一个材料或一则新闻事件作为题材,有的则提供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专题材料(专题材料呈现方式有文字、表格、漫画、徽标、数据等)。主要考查考生对相同或不同材料的观察分析、归纳提炼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等。
7.(问答题,4分)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图书馆推出了《朝花夕拾》阅读活动。活动中同学们针对“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这个话题进行了读书方法的交流。大家认为,可以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阅读;也可以确定一个专题,选择不同篇章中的相关内容去阅读。请结合《朝花夕拾》的相关内容,说说你运用其中一种阅读方法的体会。 【正确答案】:无
【解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结合积累作答。
【解答】:选取适当的阅读方法去理解名著,我们可以从人物塑造专题去分析,从《朝花夕拾》中选择典型的人物,加以分析即可。
如:我选取“人物性格魅力”专题研讨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朝花夕拾》。书中塑造愚昧迷信却又朴实善良的长妈妈;不修边幅却能平等待人、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的藤野先生;方正质朴、博学而又严而不厉的寿镜吾老师;心术不正、自私自利的市侩衍太太等等,一个个鲜明生动又复杂的人物形象在我的眼前晃动。 答案:
示例:我选取“人物性格魅力”专题研讨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朝花夕拾》。书中塑造愚昧迷信却又朴实善良的长妈妈;不修边幅却能平等待人、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的藤野先生;方正质朴、博学而又严而不厉的寿镜吾老师;心术不正、自私自利的市侩衍太太等等,一个个鲜明生动又复杂的人物形象在我的眼前晃动。
【点评】: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名著阅读配合起来进行。 8.(填空题,4分)默写。
(1)___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回乐烽前沙似雪,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新的集休中,与同学相处,要像《论语•述而》中说的那样——“___ ,___ ”,才能改正自己的不足,不断进步。
【正确答案】:[1]秋风萧瑟; [2]受降城外月如霜; [3]择其善者而从之; [4]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默写。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字。
【解答】:答案:
(1)秋风萧瑟(重点字:瑟) (2)受降城外月如霜
(3)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点评】:诗文积累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重点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并注意重点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与书写。
9.(问答题,6分)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是诗人在旅途中所作,首联的“客路”和“行舟”与尾联的“___ ”和“___ ”遥相呼应,流露出诗人此刻身在江南却 ___ 的情感。
(2)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开阔的气象、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画线诗句中,诗人借助平潮、 ① ___ 、正风、 ② ___ 、 ③ ___ 等意象表现了这种气象与风貌。 【正确答案】:乡书; 归雁; 心在洛阳; 岸阔; 海日; 江春
【解析】:《次北固山下》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于是托雁捎个信:烦劳雁儿飞过洛阳的时候,替自己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乡书”和“归雁”遥应首联中的“客路”和“行舟”,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露出诗人此刻身在江南却心在洛阳的情感。 (2)本题考查意象的运用。这首诗“具有开阔的气象、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意思是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诗人借助平潮、岸阔、正风、海日、江春等意象表现了这种气象与风貌。 答案:
(1)乡书 归雁 心在洛阳 (2)岸阔 海日 江春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点评】: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或典故的运用。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10.(问答题,8分)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问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言语》
【乙】
谢遏 ① 年少时,好著 ② 紫罗香囊,垂覆手 ③ 。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 ④ 与赌,得即烧之。
(《世说新语•假谲》)
【注释】 ① 谢遏:谢玄,谢太傅的侄儿。 ② 著(zhuó):穿戴。 ③ 覆手:手巾之类的物件,与前文的“紫
罗香囊”均为女子常用物件。 ④ 谲(jué):欺诈。 (1)下列对两篇文章中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
A.根据语境,用组词的方式解释文言字词是理解文言文的一种常用方法。甲文中“撒盐空中差可拟”的“差”字,可以组词为“差不多”。
B.文言文中“之”作代词是一种常见现象,要根据上文语境去推断其具体指代的内容。乙文中“太傅患之”的“之”指代的是谢遏“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这件事。
C.“即”字的甲骨文字形为“会”,本义是“人面对食器靠近去吃东西”,后来引申出“靠近”“立即”等意。甲文中“即公大兄无奕女”和乙文中“得即烧之”中的“即”都是“靠近”之意。
(2)甲文中描写人物虽着墨不多,却生动传神。同学们可以用朗读的方式读出中,你准备怎样去朗读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说说你的理由。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
(3)谢太傅十分重视对家族儿女的教育。请结合内容,说说两篇文章中谢太傅是如何教育家族儿女的。 【正确答案】:C 【解析】:参考译文: 【甲】
谢太傅下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一会儿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
谢遏年轻时,喜欢带紫罗香囊,挂着覆手。太傅谢安为这事很担忧,又不想伤他的心。于是就骗他来赌,把他的香囊嬴过来马上烧掉。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 AB.正确。
C.有误,甲文中“即公大兄无奕女”中的“即”是“是”的意思,乙文中“得即烧之”中的“即”是“立即”的意思。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和朗读技巧的把握。应轻读“未若”,并稍作停顿,因为轻读“未若”,将重音放在“未若”后面,起到强调作用,可以体会到谢道韫的机智聪慧。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对兄子和兄女的回答,谢安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谢安的“大笑乐“中包含了对聪敏的侄儿侄女的称赞,也是对谢道韫的这种敢于挑战的精神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这个举动中没有直接评判二人回答的优劣,是对谢朗的鼓励,也是对谢道韫的认可,说明他是一个善于教育子女,宽容有度,关爱所有家族成员的家长。乙文“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侄子谢玄喜欢佩戴香囊之物,这在当时的贵族青年中很流行,但谢安认为男人脂粉气太重,缺少必要的阳刚之气,会影响孩子的上进心。他期望把谢玄培养成国家栋梁,当然不会容忍侄子的这种习惯。但谢安并不是粗暴地批评、训斥,而是巧妙地以“打赌”的形式来获取谢玄的覆手香囊,
而且当面烧毁。由此可见,谢安的道德修养教育乃是启发式教育,是不言之教。这既未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收到了应有的效果。 答案: (1)C
(2)应轻读“未若”,并稍作停顿,因为轻读“未若”,强调“柳絮因风起”,更能读出谢道韫的机智聪慧。
(3)甲文对兄子和兄女的回答,谢安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这既是对谢朗的鼓励,也是对谢道韫的认可,说明他是一个善于教育子女,宽容有度,关爱所有家族成员的家长。乙文谢安并不是粗暴地批评、训斥,而是巧妙地以“打赌”的形式来获取谢玄的覆手香囊,而且当面烧毁。由此可见,谢安的道德修养教育乃是启发式教育,是不言之教。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11.(问答题,8分)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甲】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①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选自朱自清《春》)
【乙】
当丝丝缕缕的风轻拂过来,无边的宁静便在风与空气中弥散,身心仿佛被秋天减了负,有了翱翔的欲望。
自然界似乎在秋天里一下子色彩斑斓,却又安之若素。
八月的早晨清凉清凉的,繁茂生长过的庄稼早已深藏不露,向天的愿望变成俯伏大地的温存。草木收起了棱角,学着不再张牙舞爪。同时,当大地上一批植物逐渐衰老,会有另一批植物续上来凌寒而生,小白菜、菠菜、菜苔,都将准时贴着地皮生长,小家碧玉般不事张扬地葱绿。 ② 也有些花在秋凉中开了,金黄金黄的有栾树、桂花、皇菊,一开花就芳香四溢。紫蓝的喇叭花、粉红的月季花等等,温温存存地开。
风一遍遍梳理天空与大地,轻轻地梳,慢慢地理,耐着心地抚摸,偶尔下了力气吹那么一下,大地就日见稀朗了。在乡下的天空里星星反而更其繁密。成群的鸟儿一阵风一阵风地飞,像被风搅起的一大团一大团的叶子,密密麻麻地扑向电线、阳台和树枝。田野里,那一声牛的长哞,慢条斯理,从容不迫,把心中压抑久了的沉闷释放了出来。
踏入秋的门槛,人们可以在一片片飞红中观枫叶,在一阵阵幽香中闻桂花,在一簇簇金灿灿的明黄中赏秋菊,在山水间徜徉,这就是秋天的况味。
(选自孔帆升《款款而来的初秋》,有删改)
(1)于字里行间品味语言之美,能够领略文学作品的意蕴,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处都是写花的精彩语句,请你加以赏析。
(2)意象组合是中国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参考下面的示例,从乙文中摘录或改写描绘秋天景象的词句,连缀成一首咏秋的小诗,多角度展现秋的特点。 要求:小诗5—8行,至少包含3种景物。
春天,
在那片绚烂的花色里。 蜜蜂,嗡嗡地闹着, 蝴蝶大大小小,飞来飞去。
杨柳风暖,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鸟儿携手牧童的短笛, 唱出春天的序曲。
【正确答案】:无
【解析】:甲文是《春》的节选部分,主要描绘了春花图和春风图,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乙文描写了初秋的栾树、桂花等芳香四溢;紫蓝的喇叭花等温存地开放;风轻柔温暖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初秋的喜爱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甲文“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将野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多,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之情,对春的喜爱之情。乙文“紫蓝的喇叭花、粉红的月季花等等,温温存存地开”运用了拟人修辞,将喇叭花、月季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喇叭花、月季花开放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初秋的喇叭花、月季喜爱之情,对初秋的喜爱之情。 (2)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答案:
(1)甲: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多,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之情,对春的喜爱之情。
乙:运用了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喇叭花、月季花开放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初秋的喜爱之情。
(2)示例:秋天, 在清凉凉的早晨里。 栾树、桂花、皇菊,芳香四溢,
紫蓝的喇叭花、粉红的月季花,温存地绽放。 秋风轻柔温暖,
风轻轻地梳,慢慢地理,耐着心地抚摸。 那一声牛的长哞,慢条斯理,从容不迫, 感受秋天的况味。
【点评】: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
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 ……,表达了……。 12.(问答题,12分)阅读《你等者,我去给你买橘子》,完成问题。
你等着,我去给你买橘子
肖遥
小时候每次跟我妈回姥姥家,去的时候无论多么欢欢喜喜,离开时都会变得鬼鬼祟祟:寒冷的冬日凌晨,我妈叫醒我,不许我出声,连灯都不敢开,我至今还记得那些被急匆匆套上的一层又一层的衣服——冰凉的棉毛衫、扎脸的毛衣、紧张中穿反了的外套……和我一样被粗暴收拾的还有行李包,它们被胡乱地塞进了衣物、食物。我们摸黑梳洗,悄悄地行动,生怕惊动了姥姥。
那些发生在凌晨的我妈和我姥姥的博弈,规则是“看谁起得早”。我妈能5点起来,我姥姥就敢4点蹲守厨房,所以这种博弈总以我妈的失败而告终。每次我妈都以为这次起得够早,拉着我蹑手蹑脚地往外溜,都会看见厨房里透出的微微亮光——灶台底下的火苗早就一窜一窜地舔着锅底了。
被我姥姥和她做的早餐成功拦截后,她们就开启了新的对峙:我妈拒绝吃早餐,姥姥早就料到这一招,拎过一大兜煮鸡蛋非要让我妈提上再走。母女俩都憋着气——我妈说:“你看看行李还能装得下吗?”我姥姥就拿我说事儿:“孩子早上不能饿着!” ① 几轮过后,我妈背着行李,提着一大包热腾腾的食物,气呼呼地走了。看我妈的架势,我很是惊慌,几步追上去,紧
紧揪住她的衣角。
当我也成了妈妈的时候,我的母亲变成了“姥姥”。如同往昔重现,当我离开时,任凭我说“啥也不需要”,她仍会收拾一大包地里种的青菜、芥菜、菠菜塞给我。当我拎着沉甸甸的菜蔬挤地铁、等公交辗转旅途,恼怒之余,才理解了多年前我妈为啥动气——除了嫌沉,更多的是对姥姥说不出口的心疼。她气姥姥节省,舍不得吃鸡蛋,还气姥姥为了赶早做早饭,一夜都不曾睡踏实。与其说姥姥倾尽所有的给予成了我妈的心理负担,不如说姥姥无意识表达出的不舍,让我妈感到了委屈和内疚。
最近我去看我妈,她在给我们装葱的时候,我很想说“不要装了,家里还有”,可是出口却成了“这哪里来的”。因为自从冬天罢园后,门口那一小块地也被平整得像是原本就是这副模样。我妈说葱是在屋内的花盆里种的。我喃喃道:“自己种的就好。”我忽然很害怕,害怕我父母不种地了。这种害怕,就像我从前责备我爸妈退休后还要种地一样强烈,因为他们在劳作时没少受伤:摘佛手瓜摔伤了腰,给豆角搭架子扭伤了脚……可无论你再阻止,也挡不住开春他们还要挖地,松土,播种。而我现在看到那块空地,才惊觉,如果他们不种地,说明他们种不动了。 从我妈家回来,我把葱放在阳台上。 ② 出太阳时,我怕葱被晒坏,盖上一层报纸;刮大风时,又怕它们被吹干,套上一层保鲜膜……从前,获得过太多鲜花、赞美和闪耀的礼物,食物这种最有烟火气、最寻常的东西根本不足以打动我;现在,当需要我自己张罗一粥一饭的时候,我觉得新鲜食物是最珍贵的礼物,因为在一粥一饭中,才能深深感受到这些食物里关于爱的良苦用心和好意。
寒假结束,送女儿去机场,临行时她对我“严防死守”说“行李都多得夸张了”,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双肩书包。这个包,我连颗瓜子也休想给她塞进去。当然,我自知没有胜算,也不会强人所难。
在她下车往航站楼走去的瞬间,我就想起朱自清《背影》中一句话,“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刚好我车上有一小包橘子,是准备上班当零食的,就掏出来递给她。她一边嗔怪“你咋跟姥姥一样”一边哭笑不得地接过去。她知道她妈妈尽管很想变得和姥姥不一样,但妈妈还是妈妈,还是不失时机地给自己娃嘴里、兜里塞吃的,还是以喂养好孩子为本能,为乐趣。
经过了几代人关乎牵挂和分离的战斗,这种战斗本身的方式也变了,从剑拔弩张变成嬉皮笑脸,感情表达变得越来越轻盈,但貌似很多情感也变得轻易甚至轻率。可是,尽管新新人类排斥一切沉重的事物,但只要身为人类,就无法摆脱情感的重量。
(选自《时代邮刊》,有删改)
(1)这篇散文中的故事好似三集“平淡而隽永的连续剧”,每一集都拨动着我们的心弦。请你阅读文章,补全下面的内容。
第一集: ① ___
第二集:我将妈妈给我准备好的、亲手种的菜蔬全都带回,并精心呵护。 第三集: ② ___
(2)文章语言生动细腻,蕴含着浓浓的情感。请从文中画横线的两句中任选一句,结合下列加点词语谈谈你的理解。
① 几轮过后,我妈背着行李,提着一大包热腾腾的食物,气呼呼地走了。 ......
② 出太阳时,我怕葱被晒坏,盖上一层报纸;刮大风时,又怕它们被吹干,套上一层保鲜....膜……
(3)本文三代人送别的“博弈”,让我们读到了中华民族血脉中代代相传的美德。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种传统美德的理解。
【正确答案】:妈妈为了躲避姥姥塞东西,准备带我偷偷离开,还是被早起的姥姥蹲守住了。; 我在女儿下车去航站楼时还是忍不住塞给她一包橘子,她尽管嗔怪却是接受了。
【解析】:本文通过对妈妈与“我”之间平凡而动人的故事展开细致的描写,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深沉的爱和牵挂,让我们之间的感情表达变得越来越轻盈。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结合“那些发生在凌晨的我妈和我姥姥的博弈,规则是‘看谁起得早’。我妈能5点起来,我姥姥就敢4点蹲守厨房,所以这种博弈总以我妈的失败而告终。每次我妈都以为这次起得够早,拉着我蹑手蹑脚地往外溜,都会看见厨房里透出的微微亮光——灶台底下的火苗早就一窜一窜地舔着锅底了”可以概括出:妈妈为了躲避姥姥塞东西,准备带我偷偷离开,还是被早起的姥姥蹲守住了。结合“她下车往航站楼走去的瞬间,我就想起朱自清《背影》中一句话,‘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刚好我车上有一小包橘子,是准备上班当零食的,就掏出来递给她。她一边嗔怪‘你咋跟姥姥一样’一边哭笑不得地接过去。她知道她妈妈尽管很想变得和姥姥不一样,但妈妈还是妈妈,还是不失时机地给自己娃嘴里、兜里塞吃的,还是以喂养好孩子为本能,为乐趣”可以概括出:我在女儿下车去航站楼时还是忍不住塞给她一包橘子,她尽管嗔怪却是接受了。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① “几轮过后,我妈背着行李,提着一大包热腾腾的食物,气呼呼地走了”,这里的“热腾腾”写出食物刚出锅的样子,说明了姥姥是匆匆带来的,表现出姥姥对女儿的疼爱;“气呼呼”写出妈妈生气而无奈的样子,传达出的则是对姥姥的心疼。
② “出太阳时,我怕葱被晒坏,盖上一层报纸;刮大风时,又怕它们被吹干,套上一层保鲜膜……”,这里的“怕”是心理描写,“盖”“套”是动作描写,这几个词写出了我精心保存母亲给我带的菜蔬的情形,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心疼与感激之情。
(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文章通过“母亲”与孩子分别时,总是尽可能给孩子多拿东
西,生怕饿着、苦着孩子,这是天底下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牵挂与爱。结合“经过了几代人关乎牵挂和分离的战斗,这种战斗本身的方式也变了,从剑拔弩张变成嬉皮笑脸,感情表达变得越来越轻盈,但貌似很多情感也变得轻易甚至轻率。可是,尽管新新人类排斥一切沉重的事物,但只要身为人类,就无法摆脱情感的重量”,可知“我”妈妈、“我”、女儿所表现出的无论是生气与无奈,还是接受与呵护,抑或是收下与嗔怪,都是儿女对母亲的体贴与理解。这份长辈对后辈的呵护关爱、后辈对长辈的体贴心疼是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美德,已经成为一种融入到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据此整理出答案。 答案:
(1) ① 妈妈为了躲避姥姥塞东西,准备带我偷偷离开,还是被早起的姥姥蹲守住了。 ② 我在女儿下车去航站楼时还是忍不住塞给她一包橘子,她尽管嗔怪却是接受了。 (2) ① “热腾腾”写出食物刚出锅的样子,表现出姥姥对女儿的疼爱;“气呼呼”写出妈妈生气而无奈的样子,传达出的则是对姥姥的心疼。
② “怕”是心理,“盖”“套”是行为,这几个词写出了我精心保存母亲给我带的菜蔬的情形,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心疼与感激之情。
(3)文中的“母亲”与孩子分别时,总是尽可能给孩子多拿东西,生怕饿着、苦着孩子,这是天底下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牵挂与爱。而我妈妈、我、女儿所表现出的无论是生气与无奈,还是接受与呵护,抑或是收下与嗔怪,都是儿女对母亲的体贴与理解。这份长辈对后辈的呵护关爱、后辈对长辈的体贴心疼是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美德,已经成为一种融入到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13.(问答题,40分)“上课!同学们好!”老师亲切的问候开启了你孜孜不倦的求学之旅;“老师,我来!”活动中主动请缨开启了你勇敢的担当;“各就各位,预备——跑!”赛场上的一声发令开启了你顽强的拼搏;“铃——”选修课的清脆铃声开启了你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短短两个多月的初中生活,是什么样的事情,“开启”了你多姿多彩的中学时光?你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又有着怎样的体会感悟呢?请以“开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
(2)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正确答案】:无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以“开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短短两个多月的初中生活,是什么样的事情,“开启”了你多姿多彩的中学时光?你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又有着怎样的体会感悟呢?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难度不大。开启初中这扇神奇的门扉,你会发现你开启了一片新天地,你正在体味着一种与过去不一样的生活。我们可以写出自己对初中生活的一种感受,比如:“紧张”“有趣”“充实”“丰富”。这个题目让学生有写作的冲动,应从生活中取材,表现出自己对初中生活的某种感情或感悟,写出真情实感。可以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挖掘题目内涵。文末则以议论或抒情升华主题,总结全文,使全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解答】:
开启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曾幻想过、期待过我的初中生活。上了初中后,我才知道,初中生活没有我想得那么简单。
初中老师是新的,同学是新的,学习环境也是新的。还好,我入初中两天就差不多适应了。在这两天我过得十分充实,也发现了初中生活与小学生活的不同。
首先,小学的老师,讲课非常仔细。如果同学们没有听懂,老师会再给同学们讲。而中学的老师却是不怎么讲课,就算讲了一些,也不管你是否听懂了,接着讲下部分。所以,我明白了在中学如果上课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就完全听不懂,只有自觉地预习和复习。这些就与小学有很大的不同。
我很想念小学的同学,在我的脑海里永远也抹不去我和同学们在一起嬉戏的情景。但是我们已经毕业了,不得不分开了。上了初中,我认识了更多的伙伴,和他们一起谈话的时候,总是在谈一个话题,那就是初中怎样才能学好?大家都说,只能靠自己努力,勤奋才能学好,我想也是。初中的伙伴都很重视学习了,不像小学的我们那样天天都想着怎么玩,并没有想着怎么学习。这也与小学有很大的不同。
初中的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充实。每天都有八节课,而且学科也增多了,那也就意味着每天的作业也很多。在小学的时候,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通常在课堂上就能做完,家庭作业在学校就能完成,而初中却不一样,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都要挤到下课才能做,家庭作业必须得回家做,因为学校没有时间,而且作业很多,要很晚才能做完。如果没有做完,到学校去要被老师批评,还要补上作业,补完后还要受到严重的处罚。初中的每一个老师都非常严厉,这些也与小学不一样。
虽然我只用了三个例子来开启了我的初中生活,但我相信这些生活会让我加快脚步走向高素质的人才,还会让我变成不怕任何风浪的蝴蝶,最终飞进重点高中的门槛。
【点评】: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初中生活和小学生活的区别。从“老师讲课不一样,同学谈论的话题不一样,所学科目、所留作业不一样”这三方面来介绍了初中生活与小学生活不同,叙述很详细,条理性强,层次分明。结尾进行总结,虽然不一样,但是这些不一样只会“让我加快脚步走向高素质的人才,还会让我变成不怕任何风浪的蝴蝶,最终飞进重点高中的门槛”,升华主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