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

的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本文从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出发,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实施课程思政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深度融合,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中,要在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有效落实教师课程思政的主体责任、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教育部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通过课程的教学,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和心理发展技能,培养正确的自我认知、建立良好的自我

体验,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控。帮助大学生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心理知识讲授的阶段,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一主渠道,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时塑造价值,帮助大学生打好心理基础,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持育育德相结合,实现心理育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体系建设还不到位,未能够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围绕课程的价值定位、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进行不断审视,在进行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未能有效融合课程思政教育元素。

其次是心理健康老师对于课程的理解不到位,不能够有效认知什么是课程思政,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造成课程思政“硬植入”的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部分教师往往将思政元素生搬硬套,或者完全背离教学内容,为“思政”而“思政”空谈大道理,生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课程思政的教学,主要集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未能延伸到其他教学环节,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参加实践教学的环节,缺乏课程思政的引导,难以巩固教学效果。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施对策 (一)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认真领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在此基础上修订课程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认真修订教学大纲,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通。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建设,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分解,每个教学专题都制订明确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相应的学习地图,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每个教学专题都收集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案例,并逐步建设成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教学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要将思政理论教育融入教学的全过程。

(二)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会涉及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但教学方法不能只采用理论讲授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开展教学前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教学活动开始前,任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情况[2]。以学生为中心认真完成教学设计和教学准备。,在课堂讲授时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团结每个教学专题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如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也可以组织学生拍摄或现场表演《心理剧》,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并掌握相关教学内容,同时将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通过丰富的形式融入其中,而不是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避免学生产生对抗情绪。

(三)延伸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活动

积极利用第二、第三课堂开展实践活动,如校内外社会调查、公益服务、各类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与人交流”和“与人合作”的能力,正确看待实践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调整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结合课程思政建立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加大过程性考核的考核力度,结合终结性考核,有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并给予及时反馈,给予正或负激励,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及时修正、完善。课程评价的内容包括:第一,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如课堂表现,团队合作情况,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思想政治素质等。第二,评价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的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积极应对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行为。第三,评价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发生的正面的改变,例如他们学习课程后的成长变化,在社会服务中得到的体会等都可作为评价的内容。第四,评价人可以由教师总评,学生团队里的负责人、团队成员,或者其他小组的学生,根据一定的权重比例来进行评价,尽可能做到评价及时、准确,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积极性。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结合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按照“三全育人”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安排教师培训、研讨交流等方式,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训,使其能够深入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的本质和内涵。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让教师做到教书与育人的高度统一。其次,高校要加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的各专业课程教学科研与合作交流,定期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师、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以及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心理咨询师的集体备课,促进教师的合作交流,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品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课程思政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加强课程思政教学队伍建设,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以期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 人民政府,2020-05-28.

[2]梁瑛楠.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创新策略[J].高教学刊,2022,8(06):36-39.

[3]赵旭.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创新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33):52-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