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6月 第2期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Yili Normal UniversiW(Social Science Edition) Jun.2008 NO.2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李雪静 (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事业管理系。新疆鸟鲁木齐830001) 摘要: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是新时 期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表现为:熏陶感染功能、认知导向功能、行为规范 功能、健全人格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实践锻炼功能。应通过坚持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方向;优 化校园物质环境;培育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强化校园文化德育功能。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o09—1076(2008)02—0114—04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 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形成 过程。校园文化作为隐形课程,是全体师生共同努 校园文化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德育功能, 二是娱乐消遣功能,其他的种种功能均应从属于这 两种功能。德育功能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校 园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这决定了它对学生思 想道德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1.熏陶感染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功能,是指通过良好 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从而 力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一种特定文化氛围,是新形势 下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 条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教育的研讨及实践 随着时代进步在不断地发展,在新的时期,只有不 断地加强研究并注重发挥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 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养成他们良好 的行为习惯,并使其人格和品德都得到升华和提 育各自的功能与优势,才能够更好地确保高校精神 育人培养目标的实现。高校校 文化,是在一定社 会认可的主流价值观的指导下,由高校师生共同创 造的学校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通常包括观念文 化、制度文化、物化文化、活动文化和本校的历史 高。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总是在一定的社 会环境中形成的。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长期生 活于其中的、可知可感的、具体生动的一种微观社 会环境,在大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中起 文化等等。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 学生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并使其具有正确的 着重要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不 是通过强行灌输来实现的,而是将其寓于生动的形 象和美好的情境之中,通过有形的、无形的或物质 的、精神的等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在潜移默 化之中完成了对其理想人格的塑造。一个以校风、 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化通过校园 这一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 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潜移默化地在思想观念、价值 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相吻合,从而对所开展的德育教育产生推动和促进 的作用。 一出来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起 着内在的指导性作用,给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成员 以深刻的影响。当然,高校中物质环境的绿化、美 、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收稿日期:2007—12--15 作者简介:李雪静(1964-一) 女,河北遵化人,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事业管理系书记兼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思 政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李雪静:浅析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115 化、知识化、科学化,也会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陶 冶的作用。 2.认知导向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 分,是以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价值观念为指导,依据 教育目的,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精心挑选、整 理之后的积淀,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流文化的精神 和价值取向。良好的校园文化,会把大学生引导到 正确的方向上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积极适应当前社会的新 要求,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在现实的学校环境中, 大学生所能看到、听到、触摸到或以其他方式感受 到的,都传递出一定的价值观信息,并给他们一个 具体可感的参考系,从而使其积极地从所处的环境 中接受学校倡导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另外,通过 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但可以提高大学 生评判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还有利于 他们确立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同 时也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这对他们的 人生态度和道德的成长起到陶冶的作用。 3.行为规范功能 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它规范着 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能对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 效抑制,促使其向好的、善的方向转变,从而使学 生的道德水准不断得到提升。作为管理范畴的校园 制度文化,如校纪、校规、校风、校训等,是校园 文化价值观念的具体化和规范化,它直接规范和约 束着学生的行为,这种规范具有强制性,是一种“硬 约束”,这种约束使学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 做,从而抑制学生的错误行为,促使其转变为正确 的行为,并逐渐转化为自身的习惯,内化为自觉要 求。比这种具有强制性的“硬约束”更能约束学生 行为的是校园精神文化所具有的无形的“软约束” 力。校园精神文化能使理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学校 精神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构造出 一种响应机制,当外部诱导信号发生时,就发出积 极的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的行为,因而它具有 一种无形的“软约束”力。这种“软约束”通过熏 陶、感染作用,使校园人自觉地认同学校的办学目 标、办学思想、行为准则以及共同价值观,从而自 觉地把个人的思想、行为以及价值取向统一到学校 的目标上来。校园文化“软 ’、“硬”兼施,有效地 制约着学生的行为,使他们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 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健全人格功能 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学生有健 全的人格,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是德育的重 要内容。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集体意识而非个人意 识。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活动,受到特定群体 意识的熏陶和影响,就会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与群 体一致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美国课程专家杰克 逊认为,校园文化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过程 中构成了“隐性课程”;德国教育学家贝尔提出,“名 副其实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实际上强 调的都是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功能。健康、 文明、高雅、丰富的校园文化是学生个性和谐自由 发展的广阔天地。在参加校园多层次、多形式的文 化活动中,学生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发 挥自己的个性潜能。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 部分的学生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对满足学生交 际、结伴、归属的需要以及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开阔知识领域、完善认知结构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 代的作用。以自由、活泼、新颖为特征的文化娱乐 活动,能起到调节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健全学生心理 平衡机制的作用。参加社团活动、进行课外活动和 文化娱乐活动,对健全学生的人格都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 5.审美教育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美育功能,它通过环境、氛 围、设施、活动等,以生动的形象影响和教育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 健康的审美情趣,能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 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高校校园文化在培养学生正 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它能陶冶学生的心情,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一是校园文化能给学生提供审美的认识论基础,教 给学生一定的审美知识和审美方法。二是校园文化 为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如不 同形式的文化活动、优美的校园环境、幽雅的设计 与布置、精美的工艺品、各种独特造型的建筑等, 都能对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审美教育。 6.实践锻炼功能 没有学生参与的文化,不能称其为学校文化。 人是文化的载体,在高校校园生活的每一个人,既 是校园文化影响的对象,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 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校园文化具有自我教育、 自我锻炼的功能。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实践 锻炼的大舞台,为学生创造了各种表现自我、展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 16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才华的机会。他们从中可以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 大节庆日或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或纪念仪式等活 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以静 态的校园文化为载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校 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 社会,找准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可以在实践中培养 自我组织管理、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以及独立自 主、自我调控的能力。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实践锻炼并提高个人品格的过程,可以 使优良的方面得到肯定、强化、巩固和发展,使不 良的方面得到否定、弱化、矫正和改进。既能让学 生更好地认识自我、熟悉学校、了解社会,又能使 人氛围,将校训、校歌、校徽、校史物化于楼宇、 雕塑、绿化、书画等校园景观之中,激励大学生继 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 3.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以网 学生把知识内化为个人的思想认识,基本素质得到 络等为新的校园文化载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建 提高。 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 二、强化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实施策略 运用网络这一虚拟的空间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学生,具有“心 的渠道,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活动,牢牢 理不成熟、思想可塑性、行为个性化、易受外界影 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 响”的特征,必须以先进的文化强化对大学生的文 建设的新载体,同时也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 化取向的引导。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 阵地。 转型的加快,各种思想潮流不断激荡,各种文化现 4.注重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所高校的校 象层出不穷,其中不可避免地充斥着一些“不良的、 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精神环境往往是 腐朽的、没落的”文化成分,而高校校园对新事物 通过校园中的师生、师师、生生之间的动态的默契 有着极强的敏锐性和极快的吸收速度,因此,充分 体现出来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师生关系。教育是 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是在新时期加强和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两者互动的活动,学校中的师生 完善大学生素养和良好人格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 关系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学校师生进行思 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想整合、调谐互动的过程。教师是学校教育中对学 1.牢牢把握建设校园文化的正确方向。只有 生产生影响最大的群体,教师的言行往往自觉或不 牢牢把握住校园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充分发挥校 自觉地影响着学生,其教学状态往往也会根据学生 园文化的认知导向功能,才能使其体现出对思想政 状态的不同而不自觉地发生变化。学生在学习与生 治教育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地开展马 活中被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品质所感染,又通过认同 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校园文 作用对教师加以模仿,吸收教师和他人的优良品质 化的各个领域中运用健康的、高雅的、积极向上的 变成自身品质的一部分。由此可见,高校校园文化 文化类型,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 建设不仅要吸引广大学生参加,更要使广大教职工 旋律,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 也积极支持和参与这项工作,使建设优秀校园文化 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从而形成良好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校要在高 5.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学生是校 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形势政策和我党优良传统 园文化的主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只有充 的教育,并把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要通 分尊重并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校园文化和思想 过深入细致的工作,以党课、团课、时政辩论等形 政治教育的各项功能收到实效。第一要了解和研究 式正确引导学生,防止错误思想的误导,使校园文 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在实践的基础上了解大学生 化成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在高校中 的思想和心理,就能够采取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阵地。 开展活动,使其自觉地把校园文化内化为自己的品 2.以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全面促进 德、学识和才能,从而达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以动态的校园文化为载体, 第二要发挥学生干部的主体作用。学生干部作为校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各种形式 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对于校园文化活动 的学术、科技、文体、娱乐、参观等文化活动,把 的成功与否、德育功能的发挥如何,起着至关重要 德育工作渗透到这些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中 的作用。要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学生 得到精神的充实、道德的升华。还可以充分利用重 干部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认识和组织能力,引导其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李雪静:浅析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 订出严密的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促其开展内涵丰 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的校园文化与德育教 富的活动,实现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第三将大学 育虽然都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相应的功能,但总体 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到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中 上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重视两者之间 来。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这种自我意 的有机联系、进行整体有序的思考和合理的管理设 识的一种外在表现方式就是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计,将既有利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对 和参与意识。通过引导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 德育教育产生促进作用,也有利于拓宽德育教育的 设计、规划和组织实施,既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实 渠道,保证各类校园文化能够蓬勃健康地发展。 际能力,又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将 会激励他们自主地参与和创造新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总之,校园文化是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一个 [1】索桂芳.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河北 重要途径和新载体,它适应了新时期大学生不断提 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 高自己思想文化水平、追求全面发展的心理要求, [2]李晓华,赵宗更,郭红卫.实现校园文化的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 德育功能[J】.探索与求是,2000(8). 作用。而新时期的德育教育也对建设优秀的校园文 [3】王静.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实事 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是一定要坚决抵制 求是,2001(3). 消极有害的文化,用高于一般社会文化的先进性来 建设校园文化,从而在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政治人格 【责任编辑:胡杨】 本刊奖励优秀论文作者 近日,本刊对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oo6年第6期全文转载的《哈萨克 古代文献研究——金帐汗国克普恰克一花拉子模文献(之一)》(耿世民,《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oo5年 第4期)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cr7年第6期全文转载的《哈萨克当代三大 诗人论纲》(吴孝成、吴若愚,《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oo7年第1期)两篇优秀论文的作者进行了奖励。 本刊决定,自2005年以来在本刊刊发的论文,凡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 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文摘类刊物转摘和转载的论文,都将予以奖励,如果您的论文 曾在本刊刊发并被转载,敬请及时通知我们。也请广大新老作者继续支持本刊,惠赐佳作。 本刊编辑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