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六下《消失了的恐龙》互联网教案及反思“教学中
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科学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了解关于恐龙的文字、图片、模型,了解恐龙化石被发现的历
史。
【教学课题】消失了的恐龙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进化》的第1课,属于《科学课程标准》“生物与环境”中的“进化”这一内容体系。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对恐龙消失的话题进行交流、推理和解释。 本课是按照“交流恐龙资料——了解化石的发现过程和作用——研究化石模型”的活动顺序编写的,教学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过互联网交流对恐龙的前概念;第二部分是通过观看文字、图片、录像等资料,知道恐龙化石的发现及还原过程;第三部分是让学生研究恐龙化石的模型,根据恐龙化石展开合理的推测与想象,体验恐龙化石对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究恐龙奥秘的持久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对有关恐龙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知道恐龙化石是各种恐龙制品的依据;
(3)能根据不同制品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2、过程和方法:
课前自学、搜集资料---课中自学、交流收获---观看课件、合理推测---拓展演练、深化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愿意了解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感悟到人应与环境和谐相处。 4、行为与创新:
会查阅网络、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重点】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与恐龙相关的资料。 【学情分析】
以恐龙为主题的是科学学习中学生普遍喜欢的一个内容。事实上,很多学生,尤其是男生已经对此有了较多感性的认识,他们对恐龙的种类如数家珍,知道的恐龙名称甚至比老师还多。因此,如果本课的教学仍然局限于对恐龙知识的一般了解,则必然是看上去学生发言热烈,表面热热闹闹而实际收获有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应当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因此,笔者认为在本课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时,应当比较充分地考虑学生原有的对恐龙的认识,从学生对恐龙的原有认知出发,将教学的重心放到学生对恐龙未知的领域且依然适合学生认知的仍可以理解的那方面。只有那些对于学生是未知的东西,才更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正是应当在学生的“知”与“未知”之间架设桥梁,在“知”与“未知”之间设置学习的 “最近发展区”,这样才是真正的体现教为了学生的学,真正体现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1 / 5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前自学释疑法 教师讲解 任务驱动 小组协作交流 学生自主网络学习 分层教学 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课件;
学生准备: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绝灭原因的图文资料和恐龙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 过程 创 设 情 景 导 入 教师活动 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视频《恐龙特辑纪录片》,让学生欣赏。 视频出处: http://jilu.cntv.cn/explore/kexueshijie/classpage/video/20091109/124176.shtml 下载后用视频编辑工具截取一段开头(1:00—1:49) 设计意图 视频以其声像效果,能营造一个逼真的场景,从而给人以身临其境的体验,引发学生的内心的震动,使其进入一个积极思考的境地 学生课前自学必须有做必查,以使他们自学的更有动力,而且长时间的强化能促使学生养成不由自主地去自学的习惯。 学生通过课前对恐龙图片、模型的观察,对影片的观赏,他们头脑中对这些“恐龙”的来历已经有了疑问,这时组织学生就恐龙化石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既反映出了学生的疑问,同时也引发出下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引发了学生对“恐龙”的理性思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 新 授 课 一、汇报课前自学 1、刚才同学们看到一段非常逼真的视频,两只恐龙在打斗,短片中的场面是真实的吗?世界上从未有人看到过恐龙,为何能拍摄得如此真实?仅仅是一种丰富的想像吗?有没有科学的合理的依据?你所知道的恐龙知识来自哪里?课前大家已自学了不少关于恐龙的知识,请小组派代表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好的信息。 2、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做简要汇报,师根据评价表及时为小组加星。如果同学们还想进一步了解可以到网络上进一步查询。 二、自主学习:(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与作用) 1、提问:恐龙已经消失了,你们是怎么知道恐龙这么多知识的? (学生很可能说出答案:恐龙化石) 2、追问:关于恐龙化石,你们又知道哪些信息?请同学们利用网络查看有关化石的资料: 恐龙化石的图片: 化石的发掘、包装及运输过程: 通过自学完成检测 (1)第一块恐龙化石是在( )年被发现的。 (2)通过恐龙化石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3)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具具完整的恐龙骨架是经过( )---( )---( )---( )等步骤还原出来的。(学生自学课本,自学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检测题。) 2 / 5
三、合作演练:(根据恐龙化石图片展开合理的想象与推测) 1、课件出示:根据恐龙化石图片展开合理的推测和想象 霸王龙头骨图片 人与恐龙头骨对比图片 恐龙蛋化石图片 谈话:大家的推测与想象真了不起,都快赶上真正的科学家了。 2、为不同形态的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出示图片或恐龙模型。 用。 目的在于让学生意识到现在的人们对恐龙的认识和了解是源于科学家的不断发掘和研究,是源于对化石的研究,为下一课教学奠定基础。同时也体会到科学家工作的辛劳与艰辛,受到情感上的震撼。 3 / 5
四、课堂延伸 1、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要结束了,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学生自由谈) 2、但消失的恐龙带给我们的思考却还有很多很多。课件视频:恐龙灭绝带给我们人类的思考 地球存在已有46亿年,恐龙于2亿3千万年到6500万年前雄霸地球,但无论它们怎样凶霸,最终还是突然消失了,今天,我们人类取代了恐龙,成为地球霸主。回望历史,不管恐龙是 4 / 5
何种原因灭绝,当中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当时的环境不再适应恐龙的生存,对照我们人类今天的所作所为和所处的环境,你会想到些什么?希望课后能将你的思考写成一篇科普小作文。 3、春天是踏青的季节,离我们最近的中华恐龙园里就有恐龙的化石,有机会同学们可以让自己的父母带自己去参观一下,也可以去恐龙园的官方网站先浏览一遍: 总 结 虽然这节课我们的探索结束了,但是我们探索的脚步却没有停下,关于恐龙的知识,是有着丰富的网络资源的。有了今天的课堂学习基础,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探讨!也欢迎同学们和老师继续交流! 【教学反思】
这节的的内容丰富,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非常喜欢这节课,尤其是男生已经对此有了较多感性的认识,他们对恐龙的种类如数家珍,知道的恐龙名称甚至比老师还多。
视频导入以其声像效果,营造一个逼真的场景,从而给人以身临其境的体验,引用恐龙的视频立刻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引发学生的内心的震动,使其进入一个积极思考的境地。对于一种早已灭绝的动物,人类对恐龙的研究,是通过化石的研究来推测的。因此,在引导学生了解关于恐龙的相关知识时,利用网络让学生通过搜集恐龙化石图片,然后观察,依据对化石的观察来推测恐龙的体型、重量、大小、习性、繁殖方式等。这主要是让学生模拟地“经历”考古学家的考古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推断能力和想像能力。
关于恐龙的知识,是有着丰富的网络资源的。在课堂上,只能是引一引,奠一个基础,激一激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发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授之于鱼更授之于渔,这样才能达到举一隅反三隅的效果,学生才不至于陷入“信息的海洋”。有了课堂教学的基础,再把学生的视角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这样,作为延伸拓展的网站资源有了根基、依托,才能真正使网站资源为学生构建起一个强大的智力支撑背景,满足学生不同的恐龙研究需要。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