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2009年第l1期 NO.11,2009 第27卷 毕 节 学 院 学 报 Vol_27 (总第112期) JOURNAI OF BUIE UN1VERS1TY General No.1l2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 刘聪颖 (邯郸学院中文系,河北 邯郸056006) 摘要:论文主要从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现的主要问题入手,从注重人才 培养目标的现代定位、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新 途径等方面研究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为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 才培养提供研究新视野。 关键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059(2009)11—0103—04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固有的教育理念冲击着汉语言文学这 个传统的人文学科的前途命运,也改变了我们原有的人才培养观念,学生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就业 空间的弹性尺度也越来越显窘迫。加之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传统人文学科,几乎全国各种层次综 合、师范大学都开设本学科。做为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重点、骨干高校已具备根深蒂固的传统 优势下,如何彰显学科优势呢?我认为本专业在地方高校的发展方向首先应有合理的定位:培养应用 型人才。要立足地方、辐射周边、面向市场、规模适度、彰现特色。因为专业建设的价值取向直接关 系到地方院校能否形成自己的人文学科教育特色,能否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 一、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准确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度非常辉煌,学生能够拥有稳定的职业,一度拥有很强 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迅速进人大众化时代,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 失去了过去的专业优势与往日的文化地位,学生已经很难跻身于政府机关、文化部门、学校,大多成 为企业与公司的文职人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地方高校依然抱着传统专业意 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找准定位,更不顾及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 成强烈反差。由于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从而使其对 专业产生怀疑。 2、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 诚然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系统了解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 理论。但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同于应用性强的学科,直接针对行业部门的需要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 结构,专业性越突出越好,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相应的行业领域就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有自身的特殊 性,除少数继续深造或在中学任教之外,大部分学生不会在相对应的行业领域就业。因此,专业知识 与专业能力只是作为背景存在,实际工作中并不直接涉及到这些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从大部分地方 收稿日期:2008一l1—28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 一五”规划课题立项项目“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的阶段 性成果,作者为项目主持人,项目编号:08020022;毕节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工程重点项目“贵州地方性本科院校汉语 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0802 作者简介:刘聪颖(1972一 ),女,河-ILIS郸人,河北邯郸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河北师大文艺学硕士。研究方向:2O世纪西方文学 及文艺理论、中外文学关系。 ・103・ 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来看,课程设置的专业色彩和理论色彩过于浓厚,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专业模块课层层累积,形成了严密的课程体系,这对于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有一定好处,但却限制了 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在多个行业领域择业。因此从培养应用型人才考 虑,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专业性不宜过强。 (2)课程内容庞杂、重复、缺乏时代特包 课程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因而课程内容的设置必 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从精英教育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过程中,往 往因过于追求应用性而导致专业模块课程、基础教学课程、选修课程等课程内容多次庞杂、重复,甚 至缺乏时代特色。课程设置远远落后于本专业的发展,如写作课程本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课程,大部分 地方高校偏重理论分析,很少专门针对学生能力进行训练,导致学生写作能力下降。相关后续课程如 网络编辑学、现代办公技术、公关礼仪、DV制作等紧跟时代前沿并且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课程,往往 由于师资问题而无法开设。不同学科界限森严,导致课程条块分割,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如 古代文学教师不熟悉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教师不熟悉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的教师缺乏深厚的文学史 积累,语言类课程与文学类课程的教师更是十分隔膜。由于专业课程界限划分过严,艺术类课程、自 然科学概论课程、人文科学大类课程相当缺乏,学生知识面狭窄,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比例失调 减少必修课的比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普遍趋势。但地方高校比例失调现 象严重,很难把握二者对比程度,导致学生专业基本功消弱,对应该掌握的语言文学常识缺乏了解, 语言文学的修养明显下降。必修课讲授过的内容在选修课中重复讲授,究其原因是授课教师之间缺乏 沟通,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缺乏统筹安排;此外学生重视必修课,轻视选修课。因为必修课是主干课 程和学位课程,教师考核严格,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知识;而选修课的考核相对宽松,加上有些课程内 容重复,学生重视不够,教学效果差。 3、教学实践不重视 汉语言文学专业向来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能力培养,始终未改变“满堂灌”与“一言堂” 的教学方式,缺乏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即使有了实践教学的方案,因为教师的认识问题也难 以有效实施。以笔者所在的邯郸学院为例,自2007年本校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每学年设长学期、 短学期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即第一学期开学前两周、第二学期最后两周不上课,中文系专门 安排“读书报告会”、“影视观摩”、“学术活动周”等实践教学活动,由教师指定阅读书目,学生写 读书笔记和书评,选择优秀书评在年级交流。“学术活动周”请教师进行学术讲座,指导学生撰写论 文,虽不乏优秀的作品,但总体效果不佳,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持消极应付的态 度。此外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我们推出“5053l”写作工程:一年级写50篇作文,体裁和文体不 限;二年级写5篇读书报告;三年级写3篇学术论文;四年级写一篇学位论文。坚持了几年,老师压 力大,没有H ̄fnq认真批阅学生的作文,学生的兴趣也不高,由此看出我们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效果 有待改善,要在进一步探索实践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上动脑筋,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上下功夫。 二、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基于以上问题,针对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教学实践进行 规定和设计,既是对教学计划规定目标的分解与落实,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提高 地方高校就业率的客观需要。笔者认为构建本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的现代定位 (1)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培养目标转型 当代社会备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 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 才规格的需求,对专业进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可将本专业分流为教师教育方向 和文秘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对外汉语方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 模块学习。 (2)从“单语型”向“双语型”汉语人才转变 随着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尤其是“对外汉语”学科 .104. 必将获得一次大发展,同时对汉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汉语言文学方面基础深厚又熟悉一门以 上外语的人才肯定倍受青睐,为此我们提出开设“双语教学”课程要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能够熟练掌握双语,无疑比单纯的汉语人才更具有竞争优势。 (3)从“传统型”向“现代型”汉语人才转换 “传统型”汉语人才指懂得运用语言文字工具,与书本打交道的人才,对现代技术和媒介十分陌 生。“现代型”汉语人才不仅能娴熟地运用汉语和外语,而且能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熟练运 用现代媒体。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要既能耍笔杆子,又能扛摄像机,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 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为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化正在 被以影像和网络为主的多媒体文化所分割,并对人们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汉语 人才具有整合不同媒介的才能。为此我们人才培养计划必须增加类似于“影视创作与欣赏”、“网络 技术与网络文化”、“多媒体技术”等课程的比重,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语言文字 功底,没有文化底蕴,现代技术和媒介就不能发挥作用。那种在文学、影视和网络媒体多栖的创新人 才一定会倍受推崇,在现代传播语境技术下更如鱼得水。 2、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 根据地方院校发展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根据学校实施学分制教学运行和管理模式, 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体系,对传 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修订和调整,提出“平台”加“模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平台。在专业拓展基础上建构五类模块: (1)考研模块 分五个课程系列:古代文学课程系列、比较文学课程系列、汉语言课程系列、文艺学课程系列、 现当代文学课程系列。本模块主要提升专业理论,训练科研能力,着眼于学生考研升学。可开设现代 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训沽学、音韵学、文献学、逻辑学、 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语言学论文阅读与写作等语言类课程和中国文化概 论、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的文化阐释、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 当代文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红色经典及影视改编、杂文创作艺术论、外国文学专题、西方现代派文 学、诺贝尔获奖作家研究、比较文学、东方文学、民间文学、民俗学、评论文体写作、中国古代文学批 评史、西方文论、马列文论、美学概论、中国古典美学、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等文学类课程。 (2)教育与教学模块 主要培养学生从事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个应用型模块。主要开设语文教育提高 系列课程,设置了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语文课件制作、语文前沿教育理论研究、语文教学艺术、语文 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微格教学、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3)文秘与公关模块 开设相应的文秘与公关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企事业、机关文员及秘书的 能力,是一个应用型模块。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 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4)新闻传播模块 开设相应的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生文化及新闻领域从业的能力。 (5)社区文化管理模块 开设相应的文化开发与管理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社区文化管理的从业能力。 3、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新途径 (1)整合写作类课程内容 发挥课程群的集合优势,强化学生文字表述训练,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写”的能力是最能 彰显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优势的素质之一,在课程内容改革过程中,教授写作基本知识同时,更应该 注重写作训练的适当安排。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学时限制,教学内容很少有写作训练的 部分,学生写作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因此培养写作能力,必须整合写作类课程内容,在已有课程基 础上,布置一些写作类的实践教学内容,专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形成写作类课程群。加大文秘 ・105. 专业方向,培养的现代秘书不仅能胜任民企群体单位综合情况分析、调查研究、出谋划策、联系接 待、办文办会、上传下达、商洽工作,更应具备文字录入、信息处理、组织协调等各相关工作能力, 成为一专多能的“商务综合型”秘书。所以秘书的核心能力也相应地由原来的待人接物、文书处理 能力,进一步扩展为办公自动化操作、外语运用、公文写作、办公室事务处理与应变能力、档案管 理、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公共关系能力等。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努力方向 建立大学四年的就业指导机制,指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一年级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契 机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 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对二年级则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 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如果说大一、大二是 就业的萌芽期、储备期,大三则到了就业取向的分化期。在这个年级阶段我们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 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 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橱窗宣传、个别辅导等形式集中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 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 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3)推动实践内容的实验化 依托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受人才培养目标 定位、师资力量等因素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课程内容安 排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反映在课程内容上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初衷相去甚远:如《现 代办公技术》课程设置的初衷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完成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如计 算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采访笔、投影仪、电视电话会议设备等办公设备的正确使用技巧, 以及办公室常用的软件使用技能。笔者以为,培养汉语言文学应用性专业人才应该积极推动实践课程 的实验化。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合理调整,将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统一安排进实验室,让学 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每一个实验中去。进一步强化学生办公技术和制作等方面的动手能力。 (4)重视专业模块课程内容的产业对接 课程内容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毕业就业已经 成为困扰每一个大学生的主要难题,人才市场上的角逐,拼的是智慧,是运气,也是能力。要使汉语 言文学专业人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关键是要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模块课程内容与产 业需求的对接,要让毕业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熟悉本专业的业务能力要求,自觉在专业实习过程中进 一步提高自身的“思”、“说”、“写”、“做”、“学”等五大能力。 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应该 从注重人才培养目标的现代定位、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 实践教学新途径等方面人手,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才能真正实现从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On the Strategies of Chinese Majors Development in Local Colleges LIU Cong—ying (Chinese Department,Handan College,Handan,Hebei056006,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imes at studying the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Chinese majors development.It researches into the objectives of talents development,the system of interactive courses,and the new teaching methods.The paper will try to provide a new horizon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jors in local colleges. Key words:Local Colleges;Chinese Majors;Talents;Strategies (责编:张宁洁责校:张永光) ・1O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